首頁 > 范文大全 > 醴陵聽課有感

醴陵聽課有感

2024-08-01 閱讀 2240

醴陵聽課有感

昨天(10月11日),到醴陵一中聽課,目之所見,耳之所聞,不由感慨系之。

感慨一:留心,處處皆學問。我們是6::40出發,趕到醴陵一中已是9:30了,稍事休息,正好趕上課間操時間,在雄壯的運動員進行曲中,學生秩序井然地走向操場。這時,羅幼卉等班主任老師,說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是如何做操的。于是。大家欣然前往。我們此行的“功課”是聽課,然而老師們也能想到“功課”之外的“功課”,從一看似簡單的課間操中,采他山之石,焉能不令人感嘆一中教師做班主任的一種境界?什么叫外出學習,這應該是一種極好的詮釋。

感慨二:教育,即習慣之養成。下午第二節課,剛上課時,忽然,一陣雄壯的吶喊聲撞擊著我的耳膜,伴隨著節奏分明的哨子聲,“一、二、三、四”鏗鏘有力,班級口號聲青春陽剛,那陣勢像沙場秋點兵,那氣勢似戰鼓齊鳴,那力量如排山倒海。這聲音是從外面運動場上穿透過來的,我如果沒有猜錯的,這應該是體育課上,老師在組織學生跑步,為上課做準備活動。不用看,更不用多想,這是一支訓練有素、所向披靡的隊伍。由此,再想到每一堂,學生進教室時的有序,課堂討論的熱烈,校園環境的潔凈......這一切應該都不是作秀作出來的,而是一種長期的培養、熏陶,習慣使之然也。

感慨三:教育,即創造。觀摩課結束后,南方中學的特級教師肖守志作了精彩點評。點評前,他向上課和觀摩的老師,提了三個問題,要求大家思考:一是語文課教什么,怎么教,二是語文課學什么,怎么學,三是《紅樓夢》為什么會常讀常新。第三個問題,看似有點不切主題,其實正是大師的高明玄妙所在,因為在大師看來語文教學就是一部《紅樓夢》,一個能夠把語文教學當作《紅樓夢》來解讀,并力求常讀常新的語文教師,不被評為“特級教師”又該評誰呢?特級是如何成就的,名師是如何煉成的,我想肖老師的第三個問題,應該也是一種很好的詮釋。之后,肖老師對課堂作了如下的評價:一是上得很大膽,敢于吃螃蟹,二是上得都很好,三是都有精彩之處。我想,離開了創造,離開將《紅樓夢》常讀常新的追求,要做到以上三點,不是緣木而求魚了,又會是什么呢?雖然,這是針對語文課的一次點評,其他課又何嘗不如此呢,整個教育工程又何嘗不這樣呢?

感慨四:責任,即行動。回到縣城已經過了8:30,第三節晚自習剛上不久。長途奔波,馬不停蹄,倦意早已寫在每一個老師的臉上。如果想休息一下的話,也不算為過,因為一者是出公差,二者學校在開教職工大會,后兩節晚自習下班有泡湯之可能。但是,每一個老師心里都明白該做什么該怎么做,做班主任的6位老師毅然走進了年級組辦公室,四個有下班輔導任務的老師,走進了各自的教室。責任是什么?它其實很樸素、很簡單、很實在,就是把該做的做好,把想在心里的講在嘴里的落實在行動上。

是為感焉。

篇2:小學數學優質課聽課有感()心得體會

小學數學優質課聽課心得體會

小小課堂,包羅萬象。一節生動具體的課堂教學,是展現教師綜合素質的平臺。其間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能折射出執教者的基本素質和執教水平。學到了很多,感受很深,收獲很多,具體感受如下:

1,扎實的教學功底

我感受最深的是選手們基本功都很扎實,組織調控課堂的能力都很強,理論水平較高。每一位教師的課都是實實在在的,不像以前的課堂追求花樣,華而不實。教師完全是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了解學生的起點,直面學生的教學現實。

2,重情境的創設

每一節課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每堂課都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情境,看似無心,實則有意,學生在較為親切自然的情境學習,興趣很濃。如第一節《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教師用課件自我介紹年齡32,身高1.75米,體重64.5公斤,體現了小數和整數的區別及小數產生的意義;情境都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鮮活起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考,既有效也具有合理性。利娟老師《最大公因數》課前給學生下發不同的號碼,在教學中教師說數讓拿到號碼是這個數的因數的起立,在無意中牽引到本節的內容中,情境的創設既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為教學內容提供了數據素材。

3、關注學生的情感,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每一位老師都能讓學生獨立的去解決問題,教學中遇到一些稍復雜的問題,都讓學生通過自己動口,動手,動腦去解決.并且老師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嘗試,主動去探索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思考和發表意見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對于學生一時想不出來的問題,老師都能耐心的去啟發引導,突出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學理念。但個人總體覺得現在的數學課堂教師說的嫌多,引導得也太多。

4,例題設計精巧

感受最深的一堂課是金利老師《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師在講授完本節的重點:分數的基本性質后,教師設計的判斷題讓學生發現問題,并讓學生說說錯在哪些地方,并解決了問題,使性質中的同樣的數、同時以及0除外顯得琳琳直至。整個練習過程設計,由易難,螺旋上升,學生熱情不減。

5,注重了知識的遷移和知識之間的聯系。

金利執教的《分數的基本性質》就體現這一點。由于商不變的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存在聯系,所以她的教學設計就采取了并列結合的學習方式,步步深進(原創),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探求新知。

通過這次活動,我深切的體會到新課程下的數學課堂更應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戰性,充滿生機和活力,涌動生活的靈性,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激活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不斷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和促進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現。參加這次活動雖然說不能立刻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但至少在觀念上我感覺對自己是一次沖擊,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可以在將來的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篇3:二年級家長開放日聽課有感

二年級家長開放日聽課有感

周五下午第二節是二(3)班沈老師的語文課。沈老師精彩的語文課聽過不少,但今天的這堂語文課卻別有一番味道,因為今天是我以一個學生家長的身份在聽課哪!坐在教室里,看著班里的孩子各個坐姿端正,在座的每個家長都一邊認真地聽課,一邊默默地關注著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課堂讓我感到既親切又感動。我感動于老師的投入,感動于孩子的專心,更感動于家長的認真。

今天孩子們和沈老師一起學習的是古詩《回鄉偶書》。這堂課我上節課也剛剛上完,但是沈老師的設計卻更為精妙了。沈老師帶著學生初讀古詩之后,抓住了詩中的一個“客”字,引導學生找一找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是“客”?學生仔細觀察后,有的說從圖上的老人騎著馬,拿著包袱,孩子們都圍著他可以看出;有的說詩中的孩子都不認識這位老人可以看出;還有的說可以從詩句“笑問客從何處來”看出。知道了為什么說這是一位“客”后,三四兩行詩句的意思學生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在進行了感情朗讀后,沈老師話鋒一轉:“你認為這真是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嗎?”一語驚醒夢中人,學生通過思考一下子就明白過來了:這不是客人,而是離家在外的游子回來了。接著沈老師又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說這不是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學生通過討論得出兩點,分別是從“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回”字和“鄉音”兩處可以知道這不是客人。如此一來,從“客”字入手,層層遞進,在品讀、感悟中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節課下來,我不但領略了沈老師精湛的教學藝術,而且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在老師的關心教育下,在課堂上的精彩表現和茁壯成長。在此要真心感謝二(3)班所有兢兢業業、默默奉獻的老師們,為了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你們辛苦了!

家長,二,開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