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青年大交流計劃訪日感想
東亞青年大交流計劃訪日觀感
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之際,應日本前任首相安倍晉三的邀請,我們有幸成為《21世紀東亞青年大交流計劃》2007年第四批交流團成員,代表我們波寧四中于9月17日-9月25日隨團出訪日本,全團共計400人,分別來自祖國9個不同省份。抵日本后,我們代表團全體成員受到了日本政府高規格的接待,出席了日本政府為歡迎中國學生的到來而舉行的盛大歡迎宴會。并先后參觀了日本國會議事堂、大板城、金刀比羅宮、香川縣農業高等學校、玉縣鳩之谷高等學校等處。所到之處都受到了當地政府官員、參觀學校師生、寄宿家庭主人的熱情接待,交流團成員還與松下集團的高管、訪問學校的學生會成員進行了座談。好客的主人為代表團的訪問做了周密妥當的安排,讓代表團了解到日本人民為中日邦交正常化所做的努力和與中華人民友好合作、交流的愿望,我們代表團成員也借此機會轉達了中華人民對日本人民的友好祝愿,并圓滿結束了對日本為期八天的訪問活動。
在這八天短暫的訪問活動中我內心感觸頗多,深深感受到了此次活動的重要性以及日方對此活動的看中和所作出的努力。具體感受如下:
一、日方接待規格高,熱情友好
代表團抵達日本東京時,受到了日本政府、日本外務省大臣政務
官-宇野治先生、文部科學省副大臣-池方保子女士、財團法人綜合交流部部長石尾喜代子女士等官員的熱情接待,歡迎會上中日官員都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中國學生代表也表達了要為增進中日友誼做出努力的愿望。歡迎會結束后的幾天里,日方組織了代表團在東京都、大板府、香川縣、鹿兒島等地學習參觀的活動,并向代表團提供了高級別的酒店以供代表團成員休息。
在參觀訪問的同時也少不了那些為我們做義務導游的日方志愿者的身影。他們詳細而又耐心的解說使我們能夠在較短的時間里了解到時日本的經濟發展現狀、環境保護情況和日本人民的生活習慣等,在交流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了中日友好往來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也看到了日本許多友好人士和旅日華裔為中日友好、和平相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以及他們所起到的積極作用。
二、日方表達了要與中國發展各種友好關系的愿望
此次訪問,在同日方政府、企業、學校、社區等的廣泛接觸中,我們感受到了日方友好人士希望與中國各階層發展各方面友好關系的愿望。在東京的歡迎會上,我結識一位來自日中友好協會的——財團法人——綜合交流部部長——石尾喜代子阿姨。在給我回國的信件當中她告訴我,她從十七歲時就開始關心中國了,從此以后每年都訪問中國一次,三十多年來她一直致力于日中友好交流。這發自內心的話語實在令我感動。
最讓我難忘的是原日中友好協會副會長-藤景賢老先生一直在其所轄區內陪同我們所在團到各處訪問交流的情形,這位曾為在中日邦交正常中化做出重要貢獻的老會長已把中日友好做為自己畢生事業,并不懈努力地工作著。在交談中,老先生的一番話語至今仍縈繞在我腦海之中,他希望我們回國后傳達日本人民對中華人民友好的愿望,他說日本國內是有些少數右翼勢力在發出不和諧之音,但大多數日本人民希望和中華人民友好往來,希望日中友誼能夠得到不斷發展。為了讓我們中國學生能在短暫的時間內了解日本人民的生活,我們還被安排在日中友好協會會員的家庭中體驗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
我與來自黑龍江大學附屬中學的韓宇航同學所入住的是位名叫“今田定”的老先生家,老先生是一位已經退休的地理老師,曾多次來到中國并寫下了諸多篇與中國地理有關的論文并派了上百張有關中國風景的照片,由此可見老先生對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情誼。在他家中我們受到了老夫婦和一位老奶奶(老先生的母親,一位年逾九十高齡的老人)的熱情接待的熱情接待。晚餐上,由于老夫人知道我們中國人不太適應日本菜的口味,所以她就特意做了幾道中國菜來條理一下我們幾日來“奔波勞累”的腸胃。晚餐過后老先生請我們這初到之客入其內室交談。一進入老先生的內室,我們便驚訝的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在老先生和式老屋的拉門上畫有中國古風的文人畫,這不難證明老先生那份對中華文化的喜愛同時也證明了他對日中友好的企盼。盡管我們之間言語難通,相處時間甚是短暫,雙方了解不多,然而臨行前老先生帶著我們到他的祖產---一座坐落在盤山公路旁的大山上去參觀了一遍,同時還接受了兩件來自老夫人的厚禮---老夫人為我們每人親手縫制的日本民族服裝-和服。臨走之時,老先生發現我的和服的帶子上有一個小洞,盡管我們說沒關系,但他仍覺得對不住我們,便將其留下并保證在我們回國后另寄兩條新的給我們。
就在我們回國的前一天晚上,我在大阪的歡送會上接到了翻譯老師遞給我的郵寄包裹,我打開一看——是來自今田定老先生家的兩條和服腰帶上面還附帶一封信作以抱歉。那一刻我被老先生的熱忱所感動了。
三、做事嚴謹守紀,人性化服務周到細致入微
一提到日本人民的工作態度與國民素質,實在我們值得學習。
(1)克己守法
日本是一個人口密度很大的國家,全國大大小小的島嶼加起來的總面積不及38萬平方公里,城市擁擠就不言而喻了。在日本(由于時間短暫我只能就眼前所觀而論)的東京、大阪等城市,我們很難發現甚至說是看見像國內一樣的6、8大車道,在日本市區內最大的也就只有4車道,然而在如此狹窄擁擠的道路上竟很少有因違反交通法而引起的交通事故,瞥除因車多路窄造成的擁擠,日本的車大多會開得很快而且是暢通少阻。這不僅僅歸功于政府大力興建的四、五層式的立交橋,更要歸功于全體日本國民克己守法的國民素質。
(2)時間觀念
在日本有句俗語,叫“五分鐘前的集合”,其大意便是“守時”。在這八天中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日本人民的時間觀念。我們有一位名叫“稻垣靖子”的隨團翻譯老師,她每次會在我們休息的時候用一張版夾夾上一張白紙,在上面寫著“某時某點”的阿拉伯數字,并將其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來提示我們,尤其是在我們吃午餐的時候最為顯眼。
我們姑且不提,單單就東京這座城市而言,就足以令我們感到時間的緊迫性。因為無論是在國會議事堂,還是在外務省,還是在大街小巷里,還是在山上,都可以看見一個個形態各異,但同屬同種的東西---表。而且每塊表都是非常的準時,只要你一抬頭就容不得你遲到。
(3)服務周到細致
一走進客房,推上房門,細心的您就會發現無論是在何處的房間門上都會有非常通道的平面圖。抬起頭便可以看見防火器械,走進廁所便給人以干凈的感覺,廁所內安有烘干機,吹干機,可供洗衣洗發后來烘干衣服與頭發。
除了周到之處,還有就是對方的細心之處,一旦您在賓館酒店里落了什么東西,他們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將您的遺失物通過特快郵遞交還與失主。
(4)人性化
走在日本的大街上難免會發現一個迥異于中國的現象-公廁多了。實際上在日本很多地方的公廁確確實實有三個:在男廁所與女廁所之間有一個專門為殘疾人提供的廁所。
在我們所訪問的鳩之谷高中也有一個設備專為殘疾人服務,那就是一道列在樓梯左側的“長鏈狀”裝置,據對方校長講解,該裝置是為了坐輪椅的學生上下樓而做的。
(5)盡職盡責
說到這里我又要提一下我們的翻譯老師了,說起她們實在令我欽佩。酷暑炎天下陪著我們到各個地區參觀講解,不但沒有絲毫倦意,還總是打起精神來回答我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為了更好更全面的翻譯好當地導游的話,哪怕是在忘記帶上本子的情況下,翻譯老師們總會在自己的手上留下一些小字。這種敬業的精神令我們中國學生非常感動。
日本正是得益于大部分公民有著良好的公民素質,在辦事上能夠克己守法、盡職盡責、守時準點、周到細微,使得自己高效運轉,至今仍處于發達國家的地位。
四、日本注重環境保護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無論是在松下公司的研討會上,還是在參觀兵庫町的垃圾回收站里。我發現日本的環保全靠三方面的支柱來支撐,既政府、企業、百姓——三大支柱。早些年的日本也是一個環境極差的國家,她同那些歐美國家一樣擁有著流淌著油滓污渣的河流,烏黑發臭的魚塘。可時至今日,日本環境不僅僅是大有改觀,更是超越以往,成為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大的國家。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三根柱子立起來了。政府主管立法與宣傳,違者必究具有法律效率,可以依靠政治力來約束企業與人民對環境的污染,同時為相關企業提供一些幫助,例如:提供垃圾回收車以及一部分少量資金;企業則做好宣傳工作與回收工作:
通過回收來獲得的利潤不僅可以可以為企業提供收入,同時還為保護環境提供了物質基礎,通過宣傳不但可以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還可以起到讓人民主動將垃圾分類的作用;人民則將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起到整潔衛生的作用,同時有可以幫助企業減少垃圾分類的成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政府為企業、人民創造了一個較好的機制;人民為企業做了一件好事;企業則還給他們一個美好的環境。而這三方都由人組成,沒有人就不可能有這三根支柱,由此可見,日本的“注重環境保護”的根基還是日本的國民素質,而素質的培養離不開素質教育,看來素質教育尤為重要,我們也要從全民素質教育下手,同時借鑒好的經驗,加強環境保護,為子孫后代著想,才能使我們的祖國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五、中國的產品隨處可見,中國的影響力在日益增強
走進日本的超市,如果您很細心,能夠仔細觀察一下擺在周圍琳瑯滿目的商品,但您會發現有很多商品會令您有一股熟悉的家鄉味兒。不用懷疑,在日本除了高精端的產品外,決大多數滲入生活細節的產品多為中國制造(MADEINCHINA),這令我們這些中國學生非常振奮,因為我們看到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在日益增強。
gg開放以來,日本的對華經濟交流為中國提供了近一千萬人口的就業機會,同時也為日本自己創造了巨大的外匯收入。目前,中國與日本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經濟合作關系,這兩個一衣帶水鄰居,只有在和平友好的環境下才能帶來雙贏的合作。
篇2:生物組高效課堂經驗交流發言稿: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學的一點感想
生物組高效課堂經驗交流發言稿: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學的一點感想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事同仁們:
大家好!
第一次在全體老師們面前演講,心里面非常緊張,而且還是談經驗,心里更是惶恐不安了。希望大家能給我一些鼓勵,謝謝!
我今天交流的主題是“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學的一點感想”。
首先,生物核心概念是什么?《新課程標準》指出“生物學中的核心概念不僅僅是教材中概念,還包含了生物學中的原理、規律、理論和模型”。第二,如何搞好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學呢?個人有以下幾點想法和做法與大家交流:
一、重視事實,讓學生分析、歸納,自主生成概念。
傳統的概念教學對事實的重視不夠,往往脫離事實講概念,老師講,學生記。學生不了解概念的由來和發展,也就無法深刻理解概念的內涵外延。導致的結果往往是學生當時記住了,過后就忘記了,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
其實生物學中的概念是以事實作支撐的,事實來自于觀察和實驗所獲得的的生物現象和實驗結果。而概念則是在事實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推理、比較、歸納出來的定義、規律、原理、模型等。如果我們仔細對比新老教材,就會發現新教材的一個很大的變化是增加了大量的事實,如圖片、實驗、科學發展史等。這說明新教材對事實的重視,也說明了事實對概念生成的重要性。那么,在概念教學中老師應該做什么?我覺得老師要做的就是呈現事實,而讓學生通過分析、推理、歸納,自主生成概念。老師問題引導---為主導;學生積極思考分析-----為主體。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教學實效。
二、重視科學探究過程,讓學生成為概念的發現者。
在這里,我想以參加20**年湘鄂邊教學比武的一堂課為例,談談我在準備這堂課時的一些想法和做法。這堂課的課題是《生長素的發現》,課題中有兩個核心概念:一個是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另一個是包括生長素在內的植物激素的概念。接到這個任務后,我就開始思考:怎樣才能讓學生參與到我的教學活動中來?我的想法是設計探究活動,讓學生轉換角色從科學家的角度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成為概念的發現者。【展示幻燈片】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但進行到這里遇到了問題: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達不到科學家的高度,而且當時試講的時候,對象是高一的學生,他們沒有教材可以參考,所以在面對這個問題時,根本找不到可行的解決辦法。如果設計一個探究活動,學生都無從下手的話,那這個探究活動就沒有意義。我的解決辦法是引導學生分解問題,將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分解成內因和外因,并提出了四個具體的子問題:
1、胚芽鞘向光生長的外因是單側光嗎?
2、胚芽鞘的向光生長是否與尖端有關?
3、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哪里?
4、胚芽鞘彎曲生長的部位在哪里?這樣的提問導向性很強,使得整個探究活動變得簡單可行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根據學案上提供的材料用具分組設計實驗方案。結果發現同學們都能正確的設計出實驗方案。然后我再用動畫給他們演示過程,呈現結果,讓學生自己得出了結論。這個探究活動結束后,我及時收回到主題上來。把學生得出的四個結論板書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分析綜合,找到它們的聯系,然后對“植物向光生長的原因”做出一個合理的解釋:胚芽鞘的尖端受單側光照射后,就向尖端下部(伸長區)傳遞某種影響,造成伸長區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因而出現向光彎曲。這正是達爾文得出的實驗結論。我接著又提問:達爾文的結論中有兩個問題沒有解決,即:
1、某種“影響”到底是什么?
2、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的原因是什么?由這兩個問題引出另三位科學家的三個實驗,這三個實驗的探究過程我就不再贅述了,通過學生的閱讀和討論,老師的引導和分析獲取事實和概念,再對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做出補充和完善,最后歸納出“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植物激素”這兩個核心概念。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新的知識,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綜合,體驗通過努力獲取知識的喜悅。讓學生不再是概念的接受者,而是成為概念發現者,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構建概念圖形,系統概念知識。
當學生建立起一系列相關的概念后,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構建概念圖,概念圖中的基礎和主要節點就是重要的生物學概念。由概念所構建的知識網絡是知識框架中的主干,一旦這個知識框架形成以后,學生就可以用它來排布、梳理知識,使得包括重要事實在內的細節知識都在這個框架中有合理的位置,便于記憶和檢索。這樣的知識結構的建立是需要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安排必要的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形成。如果學生通過學習能正確理解或者能通過老師引導構建出概念圖,那么學生對概念的掌握已經得到逐步深入和提高,生物概念圖的繪制到一定階段,學生已經輕車熟路了,完全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設計,每個學生的設計可能不同,可以通過張貼、幻燈展示等方式展示交流,互補完善,使學生的知識得以系統化。
結語
高中生物的概念很多,教師要因情、因境采用不同策略使這些基本概念輕松、高效的被學生理解、接受并靈活應用。當然,除了課堂上教師正確引導、講解之外,學生還需通過記憶、反復練習,增加實踐的機會,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生物概念,進而形成科學的生物學體系。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有不當之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我的匯報完了,謝謝大家!
篇3:學習交流會感想:讓學習成為藝術
學習交流會感想:讓學習成為藝術
2月9日下午,在語文吳國良老師的“牽線”下,現在就讀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我們曾經的校友孫岸竹學長來到初二5班為我們做了一次精彩的學習交流演講。
幾天前吳老師就為我們介紹了這位學長,跟許多優秀的學生一樣,老師講到他時,會用很多表揚他的詞語,而這位學長到底是怎么樣一個人,我們始終是拭目以待的。今天,見到廬山真面目啦!當學長走進教室的那一刻,我就覺得他身上有著一種沉穩、踏實的氣質,也應該就是這種氣質讓他可以如此優秀。
演講開始了,首先他在黑板上寫下了他此次演講的主題“讓學習成為藝術”,在后面的演講中他講到了,這個主題其實是來自他的高中語文老師說的這樣一句話:讓作業成為作品,讓學習成為藝術。他說這里的“藝術”是希望大家可以以審美角度,愉快地享受學習的過程。
“靜心”是學習必要的一種品質,學長說一個人只有心靜下來才能享受學習,才能做好每一件事,并且擁有高效率,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接下來,學長說到了一個現在學生普遍無法做得很好的--自主學習。學長也是我們這個年齡走過來的,他在這個年齡時,身邊也會有很多像我們很多同學現在這樣,喜歡抄別人作業的,他對我們說其實這是沒有意思的,你抄上去了還是不會做,這是自欺欺人,學習是為了自己,所以不需要為了別人而去抄作業,做作業同樣也是為了自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如果你不想做,大可以不做,我和同學對看一眼,頻頻點頭。現在在班里,就有個別同學會大清早地來抄作業,有的是因為不會,有的是因為沒做,這都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而自主學習需要有上進心、心境和興趣,如果你對學習都不感興趣,何來的自主學習,那其實是強迫學習,學長還希望我們自主學習和老師教導可以有機結合,這樣能更好的掌握、鞏固學習內容。
隨后,學長為我們講了學習的態度,這也是學習上最重要的,不是有這么一句話嗎?態度決定一切。因此,這一段我聽得最為認真、仔細。在學習態度中,學長認為最重要的是精益求精的品質和善于鉆研的精神,同樣,我也認為這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需要學習的。學長還舉了他們班同學的一些例子,來告訴我們精益求精才能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習慣把任何一件事都做到最好,而善于鉆研是我們現在很多都需要去學習的,現在的學生總是不愛鉆研,遇到一點難題就苦惱就放棄,不會去思考,一有一點不會的,就問家長問同學,其實鉆研難題也是一種樂趣,很多時候興趣就是在鉆研中產生的,學長還舉了他自身對數學如何產生興趣的一個例子,讓我們也感觸頗多。制定目標也是學習中的一個重點,要對自己的弱點對癥下藥,學長還介紹了他各門科目的學習方法,我一一記下,希望能借鑒他的學習方法來提高我的學習。
在他演講的最后,他希望我們可以開心地生活,快樂地學習,畢竟一個人的情緒也是可以影響做事的效率的。
最后,班主任張老師總結了一下學長的演講:總的來說,學習可包含感性和理性兩個方面,感性就是愿意去學,想要去學,而理性就是正確地找到學習方法。老師的話正好彌補了我在學長的演講中未徹底理解的部分。
今天聽了學長的演講,真是受益匪淺,最應該學習的就是他身上那種踏實的氣質,真心地希望現在和學長是初中校友,再過一年還可以和學長是高中的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