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感想

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感想

2024-07-31 閱讀 2087

20**年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感想

20**年11月20日到23日,我在三亞市河東中小學校,參加和觀摩了三亞市20**年全市中小學課堂教學評比活動。通過自己的課、對比同仁們的課,我收獲了不少,感想頗多。有幾節優秀的課堂設計真可謂是新穎獨特、各具臣心,有時我也情不自禁的融入她們的音樂課堂之中,以至于不想低頭去記筆記,課堂氣氛也感染了所有在聽課的老師,這一切都歸功于講課老師對課堂教學設計的用心和精心。

很多公開課、示范課或比賽的課,給我們的感覺都是非常完美的,幾乎是無可挑剔的。可是每當聽完這樣的課,我的內心總是很矛盾、很糾結。我們的課應該追求完美的過程,還是保持真實的自然生成呢?!為什么這么多的好音樂老師,這么多好的音樂課我們的整個小學到高中音樂水平那么差?我在一直思考。

其實我覺的目前的音樂教學活動中,動也好、靜也好、律動也好、活動也好。還需注意給學生帶來真真正正的音樂基本知識,比如多練練唱歌譜,多練練打節奏,多講講樂理知識,這些對我們這里的學生很重要,不要一帶而過。把大部分的時間用在律動、或過別的所謂滲透品德教育。當然音樂歌唱課滲透到品德教育中是很必要的,但畢竟是唱歌課,滲透到品德教育占用的時間要少點。

當然我們的課堂是應該精彩的,但不是說每一堂課都是異彩紛呈的。我想,我們每位老師,都應該清楚的知道:不管課堂上有沒有精彩,不管課堂有沒有多平常,而我們教師“教有實效、學生學有得”確實很有必要!

課堂,音樂,教學

篇2:把音樂美術和扮演帶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去

把音樂,美術和扮演帶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去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僅把自身平時的一點心得寫出來與大家研討,希望大家能給予指導與協助。我個人認為,保守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枯燥乏味、無生趣的。記得我小時候在語文課堂上時不時思想就跑別處去了,或困乏了。但是,假如把音樂,美術和扮演帶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去,其效果卻是迥然不同的,充沛抓住學處的心理,這樣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終究小同學生性活潑好動,他們對音樂,美術的興趣好比學語文的興趣濃厚。

一,設音樂,渲染課堂氣氛.

音樂能發展人的思維,能給人以最大限度的聯想,并且給人無限的美感,讓人盡情想象,思索,潛移化地發展思維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地添加些音樂,或配樂朗誦,或讓同學唱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歌曲,人僅能調節課堂氣氛,給人輕松愉快的感覺,還能調動同學的積極性.如:在教學《王二小》這一課,在教學接近尾聲時,讓同學學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會調動同學的積極性.

二.插入扮演,激發同學的參與意識.

教學是師生雙方的交流,但同學是教學的主體,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看同學掌握了多少知識,對小同學來講,假如能采用一種調動其積極性教學方法,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朋友的天性就愛動,有一種先天的扮演欲望,我們在教學中假如能利用這一點做文章,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棉花姑娘》這一課時,有意識的把“我”對棉花姑娘的關愛,對燕子、啄木鳥、青蛙等小動物無力治好棉花姑娘的病遺憾滲透課文教學,讓同學去理解課文蘊涵的人文性、常識性,最后,請同學們將課堂上學到的,以棉花姑娘和燕子、啄木鳥、青蛙等對話為載體扮演出來。這樣,本文的人文性、常識性、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就能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被小朋友接受。

三.布置繪畫,增添課堂情趣.

語言文字是一種籠統的符號形式,美術卻是直觀的藝術形式,而且美術在啟發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和籠統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獨到的效果.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合理地布置同學進行繪畫,不只能很好的調動同學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課文的內容.例如:在《畫家鄉》這一課中,我先讓同學看課文中濤濤、平平、京京等的家鄉插圖,讓同學通過圖,先了解他們的家鄉是什么樣子的,對他們的家鄉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要不然單從課文上簡單的文字來理解,他們對如何畫家鄉還是茫然。然后,結合我班同學來自五湖四海,請同學說說他們來自哪里。接著,說說自身家鄉的風光特色。最后,把心中的家鄉畫下來。

打破保守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溝通語文學科與音樂,美術學科的聯系,把語文學習中的讀與唱,畫,演等有有機結合,讓語文課堂"動"起來,讓同學動起來,不只能提高同學的語文素養,而且能培同學廣泛的興趣喜好,全面提升同學的素養.

最大限度,教學方法,王二小,小朋友,放牛郎

篇3:轉變音樂課堂教學你我他

如何轉變音樂課堂教學的“你、我、他”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下面簡稱《課標》)認為:音樂教育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音樂課全部教學活動都應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各種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讓學生敢于自信地來表現音樂、表現自我。而傳統的音樂教學注重識譜和技能訓練,忽視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忽視學生內心的感受,忽視教學的“人性化”設計,嚴重打擊學生表現自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對于音樂教育教學理念的全方位的改革,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要加強學習、轉變觀念,把傳統“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教學方式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從而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方式。而在實際教學中,該如何轉變音樂課教學的“你、我、他”呢?

所謂的“你”是指教學內容選用的多樣性、適用性。傳統教學內容所選用的歌曲、樂曲以及練習曲都包含了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樹立遠大理想、繼承革命傳統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而音樂新《課標》則在強調弘揚民族音樂的同時,提倡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音樂的實踐中去。例如人教版教材小學音樂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放風箏》是一節聽賞課,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將課堂置于大自然中,讓學生一邊放風箏,一邊聽賞,使師生“身臨其境”,體驗民歌的獨特韻味。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教學中教師要在充分挖掘現有教材內容的同時,充分利用當地課程資源,適當更新和補充教學內容。把時代氣息濃、緊貼學生現實生活、符合學生“胃口”的內容充實到教學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情感。另外筆者認為唱歌教學可以不拘于課本教材,適時安排一些與教學進度相符,深愛學生們喜歡的曲目在課堂上讓學生學唱,以誘發學生興趣,使其快樂學習。

所謂的“我”是指教師觀念與角色的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主要以傳授知識、技能為目的,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而現代教學方法就是要把學生的被動地位變為主動,做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體。新的教育理念則要求教師既要更新觀念,又要改變角色;既要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又要做學生探究、創新的開拓者。

如三年級下冊表演課《我們大家一起跳起來》,教師指導學生熟練掌握集體舞的動作要領后,走下講臺和學生們一起唱唱跳跳,共同來體驗、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這時教師的角色將由引導者轉變為合作者、參與者,與學生建立一種共享的伙伴型的師生關系,真正把教學過程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交流互動的感情基礎上。

所謂的“他”是指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的思想,是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傳統的教學形式是學生圍繞教師轉,學生的學完全服從于教師的教。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一切服從于教師,這種教學方式降低了學生上課的興趣,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也徹底被壓抑了,而創新就更加無從談起。

新《課標》明確指出:“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所有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如人教版課標教材小學音樂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活動課《鼓聲傳情》,通過活動讓學生掌握附點八分音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