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得:用心發現身邊教育資源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
學習心得:用心發現身邊的教育資源
作為條件有限的農村學校教師,常常自嘆條件差,教育資源缺乏。聽了《怎樣開發和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這堂講座后感觸頗多,其實農村恰恰是教育資源豐富的地方,真的是身邊處處是資源,只是我們得用心去發現,去利用。
一、學生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
學生的經驗是資源。往往我們忽略了學生的自身的經驗,他們在生活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教學活動中如果適時地引導學生交流經驗,一個經驗就變成幾十個經驗,既培養了學生相互交流的習慣,又學會了共同解決學習問題,還讓知識得以很好的掌握和運用。比如教學片段《蜀僧》,教師問學生看過《西游記》嗎,唐僧喝水吃飯的那個是什么,學生說是“缽”。不用教師多解釋學生就知道“缽”是什么形狀,干什么用的。
學生的回答是資源。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并及時給與表揚和獎勵、及時糾正錯誤,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思維活躍,不同的答案生成出新的問題,既可引導學生步步走近教學目標,還能使學生主動學習性增強。
學生的錯誤是資源。學生出現錯誤,是我們教育的機會來了,首先了解學生怎么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利于我們解決教學問題,反思今后如何引導學生繞開誤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共同提高。
學生的問題是資源。在教學活動中,一個或幾個學生提出問題,引發全班同學的思考和討論,可更深層次的理解教材內容,獲取知識。比如教學片段《尊嚴》學生問:哈默那么饑餓為什么要先勞動才肯吃杰克遜先生給的食物呢?通過再次讀課文和其他學生的回答解決這個問題,突出哈默的尊嚴,從而也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二、教師是首要的資源教師的積累和素養是資源。在《尊嚴》這堂課結束時,教師用了大約一分鐘時間介紹說:78歲的哈默在87年應*x同志邀請乘坐他的私人飛機來到中國,*x接見了他,他還向中國兒童基金會捐助2萬美金,他是第一個乘坐私人飛機訪問中國的外國企業家。教師收集的課外哈默的資料再次激發學生對哈默的認識和了解,也激發了學生對哈默的更高的敬佩之情。教師可借助網絡查閱資料,閱讀書籍豐富自己的積累,在日常生活中、在于孩子們交流中加強自己的素養,體會農村孩子的渴望,感受他們的淳樸,注重情感投入,用心發現我們身邊的教育資源。
三、環境是必要的資源
農村孩子歷經春夏秋冬,見慣播種與收獲,科學課中種子發芽他們不必做實驗都知道,那些也傍桑陰學種瓜的孩子,懂得勞動的艱辛、收獲的喜悅。沒有jishu器,教師用一個蘿卜切開,插上幾根筷子,揀幾個廢棄的算盤珠就做成了,教學達到同樣的效果。一年級孩子利用玉米或豆子練習多種方法數數。
四、換一種眼光看資源
文本、家長、校內外以及網絡都是我們寶貴的教育資源,很多時候不需要高檔而華麗的教具,利用注釋,插圖就可完成教學目標,活動延伸讓學生與家長的互動鞏固和提升學生的知識。
農村的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是教育的資源,換一種眼光看資源,滿眼都是資源,身邊處處有資源,我們要有一顆發現資源的心。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
篇2:利用在線教育資源促進高校學風建設思考
關于利用在線教育資源促進高校學風建設的思考
摘要:學風建設是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學校、教師及學生是這一系統中的能動因素;順應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利用在線教育平臺為學風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學校可以通過硬件建設及制度保障推動教育教學方法改革;教師首先利用在線教育資源武裝自己從而實現教學方法優化;學生通過修讀在線教育平臺課程,培養勤奮、嚴謹、求真、創新的學風。
關鍵詞:學風建設;在線教育;教育信息化
一、前言
學風,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方面的精神風貌,是學習動機、學習態度、科學精神、學習方法、意識品質等各方面的綜合反映。學風既是大學精神和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衡量和評價一所大學辦學品位、育人環境和社會聲譽的重要標志。因此學風建設應該是高校提升水平的重要建設內容之一⑴。
二、高校學生學風現狀及原因分析⑴
現在許多高校教師反映學生學風不好,主要表現在:在學習目的上,有的學生存在“混日子”的心理,滿足于現狀、得過且過、不思進取,缺乏高遠的成才志向;在學習態度上,有的學生對所學課程專業不感興趣,存在厭學情緒;有的同學上課不認真,平時不抓緊,考試靠“突擊”;有的同學自制力差,沉溺于網絡世界,而荒廢了學業。在學習紀律上,遲到、早退、曠課等現象時有發生;個別同學缺乏科學精神,無視學術道德,存在論文抄襲、考試作弊等違規違紀行為。在學習能力上,有的同學不能主動參與學習探討和交流,缺乏自主學習與爭鳴的意識;缺乏創新精神,攀登學術高峰的毅力不夠等等。
上述問題的存在,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幾點: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包括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職業發展方向不明確,學習能力不足等。有教師方面的原因,包括少數教師職業意識淡薄,缺乏責任感,只“授課”不“傳道”,只“教書”不“育人”;投入教學的精力有限,教學手段單一,存在照本宣科現象;疏于對學生學習指導、督促與考查等。學校管理方面的原因,包括缺乏有效的引導和激勵制度;缺乏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教學改革、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有待進一步規范;教學設施的改善與學生規模的快速增長矛盾突出;網絡學習資源偏少,自主學習環境還有待進一步優化。
三、利用在線教育資源加強學風建設
順應教育信息化發展大潮,為高校學風建設帶來了新機遇。由以上分析可見學風建設涉及學校、教師及學生三個能動的因素。
首先學校作為優良學風存在的載體,對學風建設起著主導作用。面對豐富的在線教育資源,學校首先應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在硬件方面滿足信息技術發展的需要,例如提高校園網絡覆蓋,提高網絡速度等;其次以教學方法改革為突破口,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在線教育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優化講課方式,從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提升為核心的教學模式。但是由于自身認知水平與能力所限,大多數的教師并不能發生“主動”的教學理念的提升與改革,這個時候就不得不需要外界的推動,所以不僅優秀的教育家是必要的,有目光的管理者也是必要的,而且制度保障與推動也是非常必要的;最后改革現行的學分制,支持學生修讀國際知名的大型在線平臺課程,并給與成績和學分的認定。
一流的大學首先要有一流的大師,教師在學風建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信息化大潮的背景下,在線教育對傳統課堂教學帶來了很大沖擊,因此教師應認清形勢,更新觀念,適應學習方式變革的需要。其次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數字媒介素養,數字媒介素養不僅僅在于掌握數字化的工具,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養成一種思維方式。教師不僅要掌握數字化基本技能和工具,還應獲得思維方式的轉變。因為基于特定工具和平臺的技能與標準會不斷更新,獲得數字化思維能力比掌握特定工具技能更為重要和持久。雖然在教師教育中很少有相關技能的培訓,在教師的崗前培訓中更是少見,但豐富的在線資源為教師提高知識結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最近中國大學MOOC平臺,7月1日推出為期五周的《翻轉課堂教學法》,報名人數超過24000人,足見老師們渴望學習新技能的熱情⑵。并且新一期《翻轉課堂教學法》在第一期內容基礎上增添了一些新內容,將于9月10上線。該平臺10月下旬還將推出《教你做MOOCs》,本課程基于有效教學的原則和最新MOOCs的研究發現,為學習者提供建設MOOCs的教學設計理論、策略和方法。在線教育的出現,使終身教育變為現實,任何行業從業者都要有終身學習的計劃,教師也不例外。不過,教師要用在線教育平臺優化自己的講課,前提是自己能使用在線平臺學到新的知識。通過這些在線課程的學習,教師可以學到新觀念、新手法,并最終實現使在線教育系統成為自己有效教學工具的目標。
篇3: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教學應用案例
“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教學應用案例
【摘要】:農村教學點的音樂課教學由于條件限制,缺乏必備的教學設備和專業的師資力量,致使農村教學點的音樂課教學形同虛設,嚴重影響了學生全面發展。“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就是國家為全國的農村教學點配備數字教育資源接收和播放設備,配送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要求農村教學點應用數字教育資源開展課堂教學,利用信息技術幫助農村偏遠教學點開齊開好國家規定課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更好地滿足農村邊遠地區兒童接受優質教育的需要。在這個項目的推動下,農村教學點的孩子將享受到了更多的音樂熏陶,音樂課教學將上一個新臺階。
【關鍵詞】: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應用案例
“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旨在為全國農村義務教育教學點配備數字教育資源接收和播放設備,配送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要求教學點應用數字教育資源開展課堂教學,利用信息技術幫助農村偏遠地區開齊開好國家規定課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更好地滿足農村邊遠地區兒童接受優質教育的需要。“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的啟動實施這一項目的啟動實施,將徹底改變全國六萬多個教學點邊遠校信息閉塞,教學手段落后,國家規定課程開不齊,教育教學設施落后短缺的局面,可大大的提高全民族受教育的水平,真正做到優質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使用。
由于我校地處偏遠的農村點校,信息閉塞,教學資源數字信息化只是一個夢想,再加上師資力量嚴重不足,老教師比較多,每位老師要承擔好幾門學科的教學,教師專業化配備較差,缺乏專職的藝體學科教師,致使我校教學點的藝體學科教學難以很好的開展,孩子們很難像城里的孩子那樣從小接受優質的藝術熏陶。本人沒進過專業的音樂教學培訓,對音樂知之甚少。國家安裝了“教學點數字資源全覆蓋”這個項目后,我這個音樂門外漢就可以利用這個項目的數字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了。
《詠鵝》是人教版小學一年級音樂下冊教材中的一首歌曲,這是一首根據唐朝詩人駱賓王的著名詩篇創作的歌曲,描述了鵝在湖面上自由游弋的神態。歌曲為五聲宮調式,旋律流暢,為規整的四句式結構。.通過學習這首歌曲,讓學生體會音樂中鵝的悠閑自在的音樂形象,體會中國古詩詞的韻味,熱愛中國文化。學生能用輕松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表現歌曲,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意識和想象力。
這首歌曲調簡單、清新、優美,瑯瑯上口,讓學生在聽覺、視覺的欣賞中加以朗誦、吟唱,使之感受到《詠鵝》這首歌中那特有的華夏情韻、栩栩如畫的美境、天真活潑的童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以及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和想象力。
一、導入歌曲
1、出示美麗的鵝圖畫。
師:圖上畫的是什么動物,你們見過嗎?說一說你看到它的樣子吧。同學看了圖你們還會想起哪一首古詩來呢?誰能來告訴老師?
2、齊背誦古詩《詠鵝》。《詠鵝》是唐代著名詩人駱賓王七歲時的作品。全詩共四句,描寫鵝的外形特征以及游水時輕盈的姿態,表達了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
3、出示歌譜,播放詠鵝背景音樂。
二、歌曲學習
1、播放音樂視頻,學生聽歌曲,談感受。
2、再聽:注意歌詞與古詩是完全一樣的嗎?
3、師生共同分析歌曲的演唱順序
4、教師簡單地講解歌曲中出現的四分休止符和反復記號,讓學生了解它們在歌曲中的作用。
5、學生隨音樂分段學唱:
(1)學唱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