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學案例分析:中班幼兒分離焦慮

教學案例分析:中班幼兒分離焦慮

2024-08-01 閱讀 4992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

教學案例分析:中班幼兒的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幼兒和撫養者之間分離時說表現出來的一種不安的情緒和行為,是孩子離開母親

或其他撫養者時出現的一種消極的情緒體驗,是一種情緒障礙,屬于內化綜合癥。

幼兒的分離焦慮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基本上每一個孩子在剛入園的時候都會出現分離焦慮。剛入園的

孩子一般都會出現感冒、發燒的現象,這就是由于分離焦慮而造成的。因為焦慮會引起孩子生理上的應

激反應,長時間的焦慮就容易使孩子的抵抗力下降,另外,長期的分離焦慮還會導致孩子的生理、心理

上發生變化,焦慮癥常常會嚴重影響幼兒的智力發展,并且很容易引發抑郁、孤僻、自卑等等心理上的

疾病。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曾經說過:“大家都知道,幼稚園的環境跟家庭環境是不相同的,因此,當

一個小孩來到幼稚園的時候,在他心理上就發生問題了。”所以我們常常能看到孩子們哭鬧、不安、生

病的現象,特別是托小班的孩子,這種現象尤為常見。

托小班的孩子年齡還小,對于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還很弱,突然進入幼兒園大家庭似的集體生活,對環

境無法適應;另外,由于現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在人際交往方面的能力非常弱,容易產生一種

無所適從的感覺,加深了幼兒的焦慮情緒,因此就出現了分離焦慮。每一學期,托班、小孩都會傳來連

綿不斷的哭聲,還時時叫著“媽媽,媽媽……”。

雖然分離焦慮在托小班孩子的身上比較常見,但是在中班幼兒的身上也會出現。我所在的班級是中三班

,我們班有好幾個孩子都還存在分離焦慮的現象。

案例一:

倩倩每天早上來幼兒園時都要緊緊抱著奶奶或者是媽媽,又或者是讓奶奶或媽媽抱著不肯下來,臉上掛

滿了淚水,在老師的勸哄下才慢慢緩解,而且必須要老師接一下才肯下來,然后安靜地到座位上做好。

簡析:

倩個性比較內向、膽小,不喜歡與人交往,不像其他小朋友會邀請別人道自己家里玩,雖然家里也不是

很內向,但外出時,就跟在大人的身后,不敢與人接觸,造成了倩倩每天早上都會不舍得家人離開。

案例二:

京京剛轉入我班時,媽媽送到門口就走了,看著媽媽離去的背景,他“哇”的一聲就哭起來,不管怎么

勸怎么哄都無濟于事,他還是自顧自的站在那哭,連坐都不肯坐,這樣的狀況大概持續了一個上午以后

,他開始慢慢地停下來,坐到了位置上。

簡析:

京京是本學期剛轉來的新小朋友,之前勉強稱得上是上過幾天幼兒園,對幼兒園大家庭似的集體生活并

沒有適應,不習慣這樣的生活,加上他不會將普通話,溝通起來有困難,這也是造成孩子情緒不佳的原

因。

案例三:

凱凱每天早上來幼兒園都是媽媽拉進來的,進了教室門還不肯放棄,一邊哭一邊死死地抱著媽媽的大腿

,媽媽好不容易把他送到了老師的手中就轉身離開了,他一見媽媽走了,哭得更大聲了,老師連哄帶騙

,他終于慢慢地停止了哭鬧,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簡析:

凱凱的家庭條件比較好,家里也特別重視這個孩子,什么都依著他,導致他的依賴性比較強。另外,由

于凱凱家附近沒有與他同齡的幼兒可以一起玩樂,造成他的交往能力較弱,對于一個陌生沒有親人的環

境就會存在不安的情緒。

案例四:

小圯早上來幼兒園時緊緊地拽著她媽媽的衣服,媽媽把她的手掰開,她又抓媽媽的頭發,總之,能抓住

什么就抓什么,老師要費好大的功夫才能把她接過來,媽媽也同樣要費好大的功夫才能離開,媽媽離開

后王圯才慢慢停止哭鬧,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

簡析:

小圯的媽媽最近又生了一個小孩,小圯多了一個小妹妹,她平時就有多半時間是和爺爺奶奶過,媽媽生

了小妹妹,就更擔心失去爸爸媽媽的愛,她渴望得到父愛和母愛,所以早上才會不愿上幼兒園,拉著媽

媽想要引起媽媽的關心,得到更多地母愛。

案例五:

小杰早上來園時不會哭鬧,但媽媽走了以后,他就會過來跟老師說:“老師,我肚子疼。”于是,老師

想辦法解決;過一會兒,他又過來說:“老師,我牙齒痛。”一整天下來,他會有好多不一樣的說法。

簡析:

小杰在情感上要比同齡的幼兒稍成熟些,他了解裝病可以引起老師的注意,嚴重一點老師還會打電話找

爸爸媽媽過來接他,那他就可以回家了,這樣的想法導致他常常會想一些病出來希望可以被爸爸媽媽接

回家。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很多,中班的幼兒雖然年齡大了一些,進入集體生活環境的時間久了一些,但還是

有很多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這些孩子有的性格內向、膽小,不喜歡與人接觸;有的剛來到陌生的壞境

,一時無法適應;有的因身體的因素變得比較脆弱,會產生一些焦慮情緒,不舍得父母離開;有的自小

由爺爺奶奶照顧,對父母的依戀得不到滿足。總的來說都是由于家長的溺愛,家長不恰當的行為影響和

幼兒自身的因素所導致的。有的情況嚴重的,會影響到孩子今后的發展,所以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

應更多地采用親切的語調、關懷的語氣對孩子說話,消除他們緊張的心理。教師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

愛撫的手勢,都會使幼兒的心理發生極大的變化。

對于這些有分離焦慮的孩子,我們要觀察入微,對他們平時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細細地觀察,并且通過各

種方式了解其家庭情況以及平時在家時的表現,然后針對原因找到解決的方法,用不同的方法面對存有

不同現象的孩子,慢慢改善幼兒分離焦慮的情況。例如像小杰的案例:小杰的思想比較成熟,他想裝病

來引起別人的注意,更想因此可以回家休息,不用來上幼兒園,對他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耐心地對其

講解簡單的道理,慢慢地引導小杰懂得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從而喜歡上幼兒園。又例如像倩倩和凱凱的

案例:因為他們的個性比較內向、膽小,平時不怎么與人接觸,缺少人際交往的經驗與能力,因此我們

可以多安排他們參與活動,讓他們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參與集體性的活動、游戲,慢慢學著怎么樣與人

接觸,交往;另外,可以在平時活動時,多給機會請他們發言,讓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與

人分享,鍛煉他們的膽量,慢慢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知道如何表現自己,使其喜歡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真正的教師既不能把孩子理想化,妄加一些美妙的特性于他,但也不能不

考慮到孩子對世界的感知、對周圍現實的情緒反應和精神反映具有他獨特的鮮明性、細膩性和天真性。

”孩子的心靈史純潔的,同時也是非常脆弱的,幼兒園是一個全新而又陌生的環境,孩子們希望得到認

可、贊賞、同情、關心和愛護,希望得到老師的愛,所以我們要用一顆真誠、熱愛、賞識孩子的心去喚

醒、去呵護,多與幼兒交談,多給他們愛撫,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用愛心澆灌和呵護他們,并且我們

要從老師、家長以及同伴多方面入手幫助幼兒減輕焦慮感,為幼兒將來的發展做好最充分的準備。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2: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方面成功案例:《石壕吏》案例分析

《石壕吏》案例分析

一、教學背景:

在《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現在的語文教學在強調不脫離文本的情況下,更加重視學生獨特的體會。讓學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并充分發揮想象,培養改變課本劇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

1、導入

我們學過了《月夜憶舍弟》,有同學還記得是誰的詩嗎?(杜甫)還記得寫這首詩的背景嗎?(安史之亂)請同學背一下因為戰亂而導致家人分散的詩句!(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杜甫的詩是反映現實社會的,也就是寫實的。今天我們還是要去看看“安史之亂”帶來的局面。

2、朗讀錄音《石壕吏》,提示學生這是一首古體詩,應注意停頓、節奏、語調。

3、今天我們學的就是這首《石壕吏》,我們先來看看杜甫的簡介及故事發生背景:杜甫(712

篇3:小學教師教學案例分析和寫作方法分享

小學教師教學案例分析和寫作方法分享

一、為什么要進行案例分析。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教學案例分析也越來越關注,案例成為教師成長的不可或缺的中介,通過案例分析可以讓教師把新的教學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使教師實現從“教書匠”到“研究型教師”的轉型;使教師回歸課堂,回歸實踐,改變低效的與論文難以發表的論文寫作行為,以實現有效勞動為樂。案例分析是一種情境式、教師親身經歷型的、體驗式的過程。是校本培訓與校本研究重要內容。

1、教學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師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落實具體的課堂教學行為中去。

2、教學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實踐反思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3、教學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研討,提高聽、評課教研活動的實效。

4、教學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師深入開展課題研究,提高課題研究的實效。

二、什么是教學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有別于其他教育文體。

⑴與論文的區別。論文是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可舉不同的事例,但都是為了論證同一個觀點。

案例則以記錄為目的,以敘述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圍繞同一事件,但可從不同的理論層面來解釋。

⑵與教案的區別。教案是事先預設好的教學思路,是對即將發生的教學活動的設計與說明,重在預測。

案例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事實的追述與思考,重在反思。

⑶與教學隨筆、教學反思的區別。教學隨筆寫作形式比較靈活,是作者有感而發,三言二語也可以。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進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進意見或自己的困惑,引起他人的思考。

案例指向的對象更廣,可以是自己的教學行為,也可以是他人的教學行為。可以是大到分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教育狀況,可以小到描述一堂課或一次活動。可以說細敘述事件發展的長期過程,也可以著重說明某個情境片段。

2、教學案例的特性。

⑴典型性。案例應有相對完整的情節,能以小見大,反映出某一類事物或教學活動的基本共性,有較強的研討價值,有助于教師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提升教育理論水平。它有教學反思的內容,但又高于教學反思。

⑵價值性。案例所研究的問題應是被教師所認同的,有現實的指導意義,能對教師的后續教學工作有指導、借鑒作用。

⑶客觀性。案例反映的內容是真實發生的事件。

3、教學案例的結構。

⑴案例的內在結構。

案例的內在結構是由它的五個要素組成的:主題、背景、結果、細節、評析。每個案例都要有一個主題,有的時候案例的主標題就是案例的主題。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待特定的內容。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崦沒有實施而不介紹教學的效果。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教學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