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方面成功案例:《石壕吏》案例分析
《石壕吏》案例分析
一、教學背景:
在《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在強調(diào)不脫離文本的情況下,更加重視學生獨特的體會。讓學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并充分發(fā)揮想象,培養(yǎng)改變課本劇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
1、導入
我們學過了《月夜憶舍弟》,有同學還記得是誰的詩嗎?(杜甫)還記得寫這首詩的背景嗎?(安史之亂)請同學背一下因為戰(zhàn)亂而導致家人分散的詩句!(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杜甫的詩是反映現(xiàn)實社會的,也就是寫實的。今天我們還是要去看看“安史之亂”帶來的局面。
2、朗讀錄音《石壕吏》,提示學生這是一首古體詩,應注意停頓、節(jié)奏、語調(diào)。
3、今天我們學的就是這首《石壕吏》,我們先來看看杜甫的簡介及故事發(fā)生背景:杜甫(712
篇2:我對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新認識新感悟
我對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的新認識、新感悟
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40首文質(zhì)兼美的古詩,其語言凝煉含蓄,意境深邃優(yōu)美,不僅給人以藝術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內(nèi)容。《新課標》的頒布無疑是為古詩教學打開一個新的天地,使古詩的學習回歸了本真。新課標注重的是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感受優(yōu)美語言”,提倡讓學生“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而對詩句的本身意思只需要“大體把握”即可。所以古詩教學改革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整合----增強學生感受
入選小學教材的古詩在文字上比較通俗易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本的注釋來理解詩句應該說不難,但要學生較好地體驗詩人的思想情感,領悟深遠意境,就比較有難度。因為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大多是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是需要學生自己從中去感受,去反復體會的。限于小學生的閱歷和經(jīng)驗制約了學生對美好情感、意境的體驗和領悟。我們在古詩的教學中可以將多種方式進行整合應用,如把圖畫、音樂、散文甚至是相關的生活場景整合到古詩的教學中去,這對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是大有幫助的。如我在教學《春日》中“無邊光景一時新”一句時,學生對“景物一下子煥然一新”的字面意思能理解,但是他們?nèi)狈ο嚓P的感受,不能在大腦中形成景物“一時新”的表象,也就是學生不能受到美好事物的熏染,不能體驗到欣賞美好事物帶來的愉悅情感。我就出示多幅圖片,讓學生找找能感受到“一時新”的圖。于是有的同學從茵茵綠草中感受到了“一下子煥然一新”,有的同學從大片金黃的菜花中感受到“煥然一新”。又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時,因為學生對“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中詩人借景物抒發(fā)依依惜別的情感難以體會,所以也整合了圖畫和音樂,以幫助學生體會情感。再引導學生想象一下送別的情景,想想李白此時的心情,學生自然能強烈地感受到“李孟”之間的深厚情誼了,感受到李白送別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最后回過頭讀讀這兩句詩,其借景抒情之妙自然也領悟到了。
二、設疑----引導學生探究
古代賈島和尚“推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推”和“敲”一字之差,賈先生為何茶飯不思,值得后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在學習古詩時進行“推敲”了。賈島和尚反復琢磨“推”和“敲”哪個更好,他也是在進行探究。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我們積極倡導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和能力。有的一首詩之精、神、韻就體現(xiàn)在一兩個字詞中,如《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句中一“綠”字,《江雪》“獨釣寒江雪”句中一“釣”字,《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句中一“裁”字,等等,在學習中是很有研究價值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詩句時,應該抓住這些字詞設置疑問,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如《泊船瓜洲》中我們可以問問學生,這“綠”是否換成“到”、“過”等詞,想想為什么呢?在《詠柳》中讓學生想想:“裁”是否用錯了?樹葉能是“裁”出來的嗎?在問題的刺激下,學生的心智高度集中,通過反復讀、悟,體會到“綠”不但是寫出了春天來了,更是讓人仿佛看見了江南大地一下子鋪上了一層綠色的地毯;體會到了“裁”字不僅寫出柳葉精巧細致的形態(tài)美,更是讓人感覺到春風就像一位心靈手巧的小姑娘,在裝扮著美麗的春天。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不光是為了讓學生領悟詩句中字詞的精妙,更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和能力。
三、活動----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
重視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古詩具有簡潔而意境深遠的特點,注重詩句的言外之意,這對于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能不說是一個有益的契機。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創(chuàng)造力是沒法教的,所謂創(chuàng)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并發(fā)表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fā)展他們富于創(chuàng)造的才能。所以在古詩教學中引入活動,給了學生一個自由想象、自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大有幫助。
(一)演中創(chuàng)新
這里所講的“演”是指老師用表演的手段鼓勵學生體悟詩句的言外之意,進行聯(lián)想、補充和創(chuàng)造,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組織指導一位學生演一演李白是怎樣送別老朋友的。這位學生在久久注視“天邊”之后,忽然用袖拂面,并作舉杯喝酒狀,還以指代筆在空中“畫”了起來。老師問他在干什么?他解釋說李白送別老朋友時,想起這一別后不知何時方能相見,心中自然傷感,會忍不住流下眼淚,所以用袖子擦眼淚。又因為李白是個豪放的詩人,心中有感,自然馬上要喝酒寫詩了。師生都不禁為他鼓起了掌。這樣的表演不是好看,而是讓學生對詩句進行深入地閱讀,展開了聯(lián)想,繼而進行了有創(chuàng)意的表演,真正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二)畫中創(chuàng)新
課堂上畫古詩是指以“畫”為手段,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一位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草》時,就引導學生畫一畫詩中描述的“草”。學生在細讀詩句后,有的畫了嫩黃色的草,說從“春風吹又生”這句中看出來這草剛長出來,應該是這種顏色;有的畫的草是斜著的,說是詩中寫“春風吹又生”,肯定當時吹著風,那么草肯定是斜的。學生在畫畫中主動地讀悟詩句,并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這自然是一種創(chuàng)新。
(三)寫中創(chuàng)新
在學生學習了古詩,對其形式、意境、構思等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再加以適當?shù)狞c撥、誘導,觸發(fā)學生的靈感,讓他們學習詩中的寫作手法,對古詩進行改寫。例如,在《贈汪倫》一詩教學的最后,老師進行這樣的啟發(fā):詩中送別的場面是如此感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遇到離別的場面,同學轉(zhuǎn)學、親人遠行……在依依惜別之時,大家一定會有許多心里話想說,讓我們都來學學作者,把心里的話寫成一首送別詩贈給他。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的靈感得到激發(fā),興趣盎然,躍躍欲試,紛紛模仿古詩書寫出自己的詩篇。我們不強求學生的詩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這樣的學習過程,不正是他們一個自我超越、自我創(chuàng)新的過程嗎?
古詩的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整合、設疑、探究、創(chuàng)新四者緊密相聯(lián),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不要死搬硬套。讓我們的學生在整合、設疑、探究、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體驗學習古詩的樂趣,體會擁用幾千年文化積淀的古代詩歌的韻味,讓我們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不斷創(chuàng)新。
篇3:微課程教學在古詩文教學中運用幾點思考
關于微課程教學在古詩文教學中的運用的幾點思考
三臺縣新生中學左勝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和新技術的進入,傳統(tǒng)教育模式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催生的微課程教學,翻轉(zhuǎn)課堂等方興未艾,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了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微課程教學和課堂教學的融合,必將突破了古詩文傳統(tǒng)教學中單調(diào)、枯燥的教學過程,更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為古詩文教學開辟了新的天空。處理好微課程教學運用中的問題,才能充分發(fā)揮微課程教學的作用
關鍵詞:微課程教學古詩文教學運用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和新技術的進入,傳統(tǒng)教育模式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催生的微課程教學,翻轉(zhuǎn)課堂等方興未艾,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了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微課程教學以其短小、靈活方式,以教材解讀、題型精講、考點歸納、方法傳授、經(jīng)驗交流等為內(nèi)容指向性強,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習情境、資源、活動的設計,可以重復使用等優(yōu)勢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形式,不僅適合于移動學習時代知識的傳播,也適合學習者個性化、深度學習的需求。
微課程教學和課堂教學的融合,必將突破了古詩文傳統(tǒng)教學中單調(diào)、枯燥的教學過程,更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為古詩文教學開辟了新的天空。
俗話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筆者就微課程教學與古詩文閱讀教學的結合進行嘗試,力求找到適合自己與學生的方法。在此,謹以杜甫的《望岳》為例,談談關于微課程教學在古詩文教學中的運用的幾點思考。
筆者最初的設計是將杜甫的《望岳》一詩中的煉字、修辭、畫面,詩人的情感理想一一道來,學生看后,感覺呆板不生動,知識眾多不易接受,使用不方便。選取一點講解后,學生反應有作用,但效果不明顯。多次改進后,筆者意識到微課程教學的設計如同劇本的創(chuàng)作,要有好的創(chuàng)意,要有語言語氣動作的預設,要有背景道具的準備,要營造學習氛圍,才能充分發(fā)揮微課程教學的優(yōu)勢,就此談一些體會和認識。
一、確立目標,典型示范。
微課程教學目標的選取應是學生學生學習和練習中的重難點、易錯點,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不要面面俱到,包羅萬象。目標的選取不僅要靠教師的經(jīng)驗判斷,更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樣微課程教學才能起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作用,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的質(zhì)量。教學目標的準確選取是微課程教學成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