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教學中關注學生個體差異
素質教育強調教育要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和形成學生健全的個性和精神力量[2],數學新課標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達到基本要求;同時必須正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應有的發展。那么具體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下面就結合實踐談談我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平等對待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陳舊的師生觀把教師看作是教育過程的主宰,對學生擁有絕對的支配權,學生被置于絕對服從的地位。在嚴格的“師道尊嚴”之下,學生思維的火花被壓制了,想象的翅膀被折斷了,創新意識沒有了,個性得不到張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做到及時轉變自己的角色,與學生積極互動,平等的面對所有的學生。數學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1]。“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學中我們要利用各個教學環節,言傳身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性,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在提問學生時,對學生回答過程的不完整,不應指責,而是加以指導補充;當學生思維受阻時,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給予啟發和誘導;對學生的“創造性”答案,給以贊賞和鼓勵等。從而把枯燥的教學過程變成探求知識、合作交流過程。
二、關注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因為學生間存在著差異,因此,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要全面觀察分析每個學生,關注個體差異,保護和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善于發現和開發學生潛在素質和閃光點,因勢利導,創設有利于學生發揮自己特長、張揚自己個性的學習環境。按新課標的要求:數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須的發展,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1]。為了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課堂教學,讓人人都“動”起來,教師在設計問題或練習時,要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要實行鼓勵性教學,注意知識的深入淺出,設計問題時力求簡單明了,把容易的問題留給中下學生,答對及時表揚和鼓勵,如答錯也不加指責,幫助他們分析,鼓勵他們再找出答案。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做到因材施教,性格內向、認真吃苦的學生,則要想方設法教給他們活學活用、融會貫通的方法;對性情活潑、興趣廣泛的學生,在教學形式上采用分組比賽、學生講課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對于一些“學困生”,我們要學會寬容和善待,為師者要懂得樹立他們學習的自信心,讓所有的“學困生”快樂學習,發揮潛能,顯露個性和才華,這樣他們才會學有所得,而且還會嘗到成功的喜悅,享受發現的樂趣,逐步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與信心。
三、尊重學生差異,實施分層教學
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面對這些差異,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尊重差異,正確對待差異,把差異當作一種資源來開發。按新課標的要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甚至同一層次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1]。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分層教學,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使得在同一學習時間內,各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要解決的問題,通過思考解答問題都能在各自現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分析他們原有的認知結構,而且要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況和思維特點,分析不同類型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2],注意做到正確把握每一個學生的情況,使自己能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生都有一條合適的學習路徑,不致于使低層學生因懼怕心理失去學習信心,也不致于使高層學生因學習臺階過緩喪失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樂于學習,勤于鉆研。讓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后進生“吃得了”,是我們教師的責任。由于低層次的學生知識水平較低,分析解決問題主要靠教師“扶著走”。因此,對這一層次的學生需要幫助,可以給他們講解一些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多數知識只要求他們能識記或簡單理解,在能力方面主要達到“模仿”的層次,使他們獲得一些基本知識,再適當加以學法指導。而對于中等層次的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上主要靠教師“領著走”。對這一層次的學生,我們要注意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讓優等生協助他們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并要注重學法上的指導,使他們切實領會知識的來龍去脈,把握知識的內涵,在能力方面達到“學會”的層次;對于高層次的學生自學能力較強,學習上可大膽“放開走”,對這一層次的學生,要以指導學生自學為主,多進行學習方法指導,可以讓他們大膽交流自己的想法,培養他們獨立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能力以及實驗、創新的能力,發展個性特長,在能力方面達到“綜合運用”的層次。
四、關注不同學生,實行多元評價
讓學生全面發展,并不是讓每個學生,及其每個方面都要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多元智力理論指出:學校里沒有所謂的“差生”的存在,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1]。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間發展以及個體內發展的不平衡性,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標準分層次。特別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通過評價幫助這些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3]
當然,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還要通過建立新的評價指標和改革評價方法,發展學生其他各個方面的潛能,諸如與人交往的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實踐中運用數學的能力等。
總之,“承認差異,利用差異,發展差異”“讓每個孩子都能更好的發展”。這應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的責任。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尊重、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注意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讓每個學生都為擁有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篇2:初中數學教學多邊形內角和優秀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