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校本課程國學教學體會

校本課程國學教學體會

2024-08-01 閱讀 4442

校本課程國學教學體會

《國學》課程是我校的校本課程。本學期,五年級上冊教材主要從事的是《老子》的(道)的教學。通過國學教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回顧本學期的《國學》教學工作,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體驗的環境。

在國學教學中,我通過角色想象、情感體驗等形式,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體驗的環境,引導學生在朗讀、默讀、精讀中反復誦讀,使他們用心去感受、關注、欣賞、評價文本,獲得大量的鮮活的閱讀信息,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間的對話。

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古文,并能背誦有關段落。能夠結合書上注釋、字典以及課外資料理解國學的主要內容。通過《老子》中的(道)的學習,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傳統文化,這有利于他們今后的學習與發展。經文誦讀恰恰把學生帶入了傳統的文化氛圍,學生在一遍遍、一篇篇的古典經文誦讀中感受到了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意遠,興趣漸生。之乎者也,古訓在前,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自然約束了自己的行為,傾向于學習,心靈又得到洗禮和震撼。

二、遵循多“讀”的教學原則。

在國學教學中我注意遵循多“讀”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多讀多背多誦,自讀自悟、質疑問難,細細品位古文的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講透講深”、“問個不休”,先積累起來再說,日后再來“反芻”。課上形式多樣,有鑒賞課、分析課、自讀課等。做到初讀經典、整體感知;熟讀經典、自悟自得;適度講解、恰當點撥;展開想象、悟意明理。

三、讓誦讀活動深入開展。

充分利用每周一節的國學誦讀課。利用每天早會課十分鐘時間,開展“國學誦讀”活動。重在復習、加強記憶。做到讀而常吟之,“學而時習之”。為學生們學習國學經典提供了時間上的保障。[制度大全為您編輯]指導學生有效誦讀,在課堂上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幫助孩子快而有效地掌握學習內容。比如:小組誦讀,男女生比賽,同桌比賽等。培養讀書興趣,提高語文能力,提升文明素養。

四、學以致用,落實生活,做到“知行合一”。

好習慣是孩子一生的財富,孩子學了,就需要用到生活中。課上成功了,學生也聽懂了,還不行!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學了這些傳統文化,學了這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我們就得用它來指導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人生,要不學了也是白學,也是空喊口號,不能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所以我注意抓住教育的契機,及時引導,以身立教,教育孩子糾正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做到“知行合一”。本學期,我們在元旦節時,還開展了“國學經典篇目和

弟子規、三字經的誦讀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學生參與熱情很高。我班陳嘉鑫能流利背完《弟子規》的全文,榮獲學校的一等獎。

篇2:小學老師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讀國學學經典,從我個人來說,有不少的收獲和體會。收獲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提高自身素養,為教育工作打好基礎。我從國學與經典中學習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學以致用。二:從國學經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要做好新時代的教師,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現代教師必須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應該海納百川,應該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而我國古文化博大精深,更應該是學習的寶庫,知識的海洋。《論語》中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國學經典里的知識也一樣,就像陳年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國學經典才經得起推敲,經得起品味。《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