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幾何與圖形教學心得體會
小學幾何與圖形教學心得體會
(一)激發學習興趣,提供現實情境。
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應當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出發,小學生盡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有很強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主動地學習。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教學中,應為學生提供合作和交流的機會,不應簡單地、機械地讓學生模仿、記憶教師和書本上的語言。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在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三)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創新意識。
空間觀念是創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之一,所以《標準》把空間觀念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學習內容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作為數學方面的一個重要目標。如位置與順序一課,結合生動有趣的情境或活動,讓學生體會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會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又如認識物體一課中的練習動手搭出你喜歡的東西,使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得到自由發揮,并能感受復雜物體的形狀與簡單幾何體之間的聯系。
(四)不斷反思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更好地促進教學。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如在觀察與測量一課中,組織學生測量課桌的長度,他們可能不用標準的測量工具,而是用鉛筆、繩子作為測量工具,于是學生體會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通過對以上幾個要點的把握,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體驗數學,探索學習。使我明白了空間與圖形是小學數學四個知識板塊中[制度大全為您編輯]的第二個版塊,主要涉及現實生活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其變換。
小學階段學習空間與圖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地認知和理解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因為孩子們最先感知的是三維世界,是空間圖形。他們認識周圍世界的事物,就需要描述事物的形狀、大小,選擇恰當的方式表述事物之間的關系。而直觀圖形、幾何模型以及幾何圖形的性質是準確描述現實世界空間關系,解決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各種問題的必備工具。它還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必需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篇2:教學教學心得自主學習基礎及核心問題
隨筆★自學:自學并非“放羊”,教師要進行適當指導,讓學生懂得看書--看什么?(目的明確)教師要巡視了解學生自學情況,給予個別輔導;教師要在學生自學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轉化問題、利用問題,便于解決焦點問題、共性問題。-------培養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一種策略;
★交流:交流別變成“聊天”,教師要深入學生當中通過設問、誘問、反問、追問等方式引導學生持續深入地討論或探究;交流環節特別要注意:要有協調者,既要有秩序,又要有順序,盡可能做到人人要有發言的權利和機會;事實性知識不要作為交流的內容,交流主題要有開放性和探究性;保障交流不偏離主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展示:在小組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展示小組學習成果,教師對學生的發言予以適當的啟發、引導、鼓勵、評價;在恰當時機,能夠誘發認知沖突,引導小組之間進行爭辯,使學生共同分享學習成果;觀點相同的問題不要重復展示;展示的方式方法有:口述、實物投影、板示等。------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膽量等。
★自學:自學并非“放羊”,教師要進行適當指導,讓學生懂得看書--看什么?(目的明確)教師要巡視了解學生自學情況,給予個別輔導;教師要在學生自學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轉化問題、利用問題,便于解決焦點問題、共性問題。-------培養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一種策略;
★交流:交流別變成“聊天”,教師要深入學生當中通過設問、誘問、反問、追問等方式引導學生持續深入地討論或探究;交流環節特別要注意:要有協調者,既要有秩序,又要有順序,盡可能做到人人要有發言的權利和機會;事實性知識不要作為交流的內容,交流主題要有開放性和探究性;保障交流不偏離主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展示:在小組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展示小組學習成果,教師對學生的發言予以適當的啟發、引導、鼓勵、評價;在恰當時機,能夠誘發認知沖突,引導小組之間進行爭辯,使學生共同分享學習成果;觀點相同的問題不要重復展示;展示的方式方法有:口述、實物投影、板示等。------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膽量等。
自主學習理念得于灌輸的載體
★導學案:指教師按照課程標準和學科特點,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
★導學案實質:教師用以支撐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的媒介。
★導學案的構成內容:主要包括學習目標、重難點、學法指導、導學程序等。導學案程序的設計要體現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個突出“。
★附注:一個中心指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都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指教師的教學體驗活動和學生的學習體驗活動相互支撐缺一不可;三個突出指突出自主學習模式的各環節、突出學法引導、突出四個設計(目標設計、問題設計、情境設計、習題設計)
篇3:小學老師教育教學心得妙用機智共享快樂
教師妙用非智,學生激活課堂。非智力因素是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總稱。如果說,智力因素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工作系統,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動力系統。在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動力作用對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智力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策略把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內在驅動力放在首位,重點培養學生較高的學習動機,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頑強的學習意志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妙用肯定和獎勵的評價方法,能使課堂"活"起來。因為獎勵具有促進的力量,促進學生努力向前,讓學生發現自己學習上的進步,不斷獲得學習預期的滿足。其次,妙用競爭方法,也能使課堂教學"活"起來。因為適度的競爭有助于激發學習熱情。競賽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競賽的方法,即爭取今天的學習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別人比,只求自己的進步;也可以暗中選某一同學為目標,在學習上同他比賽;還可以采取集體競爭的方法,組成班與班、組與組的競爭,在競爭中激發互幫互學的團結協作精神,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競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樣能使課堂"活"起來。我們應該建立互尊互愛、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學校是滿足學生需要的最主要場所,學生到學校里學習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歸屬。(見裴姊娜:《發展性教學論》)。因此,教師要真誠地愛每一個學生,更不能歧視差生,班級要形成關心理解的親密和諧的關系,讓學生在班集體彼此尊重、共享快樂,從而真正滿足主體的最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