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提綱解讀《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近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作為教育人,對此內容我們應該及時學習,認真領會其精神。邊學習,邊梳理,拉出了如下一個體系:
背景:
近年來,素質教育取得顯著成效,但也存在課程教材的系統性、適宜性不強,高校、中小學課程目標有機銜接不夠、部分學科內容交叉重復,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為薄弱等具體問題。同時,黨的教育方針從宏觀層面規定了教育的培養目標,世界各國都在思考21世紀的學生應具備哪些核心素養才能成功適應未來社會這一前瞻性戰略問題。
研究歷程簡介:
課題組負責人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受教育部基教二司委托,會同國內多所高校近百名專家,在總體設計、統籌謀劃的基礎上,綜合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國際比較研究、教育政策研究、傳統文化分析、現行課標分析、實證調查研究,歷時三年集中公關,經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審議后,最終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的基本原則:
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
研究核心: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征求意見稿
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
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
發布稿:
人文底蘊科學精神;
學會學習健康生活(審美情趣、身心健康);
責任擔當實踐創新;
(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
核心三個方面六大素養18個基本要點
為一文化基礎1人文底蘊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
了2科學精神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
學
生二自主發展3學會學習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
全4健康生活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面
發三社會參與5責任擔當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
展6實踐創新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
基本內涵
一文化基礎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1.人文底蘊。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
2.科學精神。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
二自主發展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
3.學會學習。主要是學生在學習意識形成、學習方式方法選擇、學習進程評估調控等方面的綜合表現。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學生在認識自我、發展身心、規劃人生等方面的綜合表現。
三社會參與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5.責任擔當。主要是學生在處理與社會、國家、國際等關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
6.實踐創新。主要是學生在日常活動、問題解決、適應挑戰等方面所形成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等基本要點。
主要表現
一文化基礎
篇2: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課堂教學
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堂教學
專家:張玉彬
課題: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堂教學
今天下午有幸聆聽了張玉彬老師的精彩講座,受益匪淺,感悟最深的教育理念:我們改變不了教育,但可以改變自已的教學課室,也可以改變對教育的理解;我們改變不了別人,但可以通過自己的課堂改變孩子的命運!教育要不斷地反思,‘’以生為本‘’不是口號呀!老師要尊重孩子,不能因為自己是老師所以高孩子一頭。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我們的課堂里和課堂外都要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把一個陽光心態帶到校園里,帶到課堂上,帶到孩子在校的每次瞬間。教育是激發孩子的動力,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充分顯示出自己的價值和自豪感,最大化孩子的創造能力和發展能力。激發學生主動探討知識的動力和能力,使孩子對學習充滿興趣,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陽光心態,自尊心,自信心,教學,課堂
篇3: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初步了解
最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成為了熱門的研究內容,各級專家都在進行研討,還針對其對課程標準進行了改進。所以我也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進行了搜索并嘗試初步了解。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其中文化基礎包括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自主發展包括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社會參與包括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已經確定了,但是如何幫助學生形成并提高核心素養卻是當前更為重要的任務。很多研究者結合自己的學科提出了針對具體學科教育教學的學科核心素養,比如新修訂的《**年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結合生物學科的內容和特點提出了生物學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這對于課任教師來說是一項新挑戰,因為沒有哪一種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就可以單一實現此目標,需要大家一起深入思考,集眾人智慧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