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心得:把愛灑向學生心田
教學心得:把愛灑向學生心田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呢?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愛孩子”。高爾基曾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懂得教育孩子。”教育是愛的事業。愛學生是教師的神圣職責,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和基本要求,更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對于學生來說,無論是知識的掌握、智能的發展、還是品德的培養,都同他們的情感體驗緊密聯系在一起。
為此,要充分利用“親其師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強化師愛的作用,教師應把和藹可親的微笑撒向每一位學生,用真誠熾熱的愛去感化每一位學生,去贏得學生的喜愛和信任,讓學生以最佳的學習心態去敞開自己的心扉,樂意聽從教師的教誨,圓滿完成他們的學業。反之,如果教師對學生缺乏情感,態度冷漠,一味的呵斥、批評、指責,給他們更多的限制,他們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形成破罐破摔的放縱心理和行為,則必然會成為教育的障礙。
俗話說:十個指頭不一般齊,班里每個孩子的情況各不相同,尤其是調皮學生最令人頭疼,但教好調皮學生卻是無比快樂的。問題在于我們總是找不到突破口,因為他們那么調皮,行為怪異出格,惹人生氣。我認為轉化后進生與培養優等生同樣重要,對后進生我們只要關心、愛護他們,做深入細致的工作,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老師的關心,使他們有親切感、安全感、信任感。我堅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今年我所教的董*就是我班頗為“有名”的人物,紀律差,常常遲到、逃課,作業拖欠,學習基礎很差,不服管教,令很多老師感到頭疼。我想:與其一味的批評指責,何不尋找一下他的閃光點,誘發他主動改過的內驅力呢?但是他那么調皮,我真的想不到他的優點,拿什么來表揚呢?但是我可以為他創造條件啊。
某天上課,我特地請他讀英語單詞concert,這個單詞并不難讀,說實在的,他的發音并不是很標準。但我要為他創造一個機會,我沖他笑了笑,提高聲音說:“Good!”。我看到他先是一愣,接著紅著臉把身子挺了挺,明亮的眸子向我掃視了一下。我明白那眼神里滿含著驚訝、期盼和自信。他一定沒有想到,誰都不喜歡的他還會受到表揚。此后幾天,我總是關注著他,給他一些機會,甚至在家訪時特意向他父親表揚他。以后那段時間,老師們都一致稱贊他上課注意力比較集中,紀律有明顯好轉。
但我不能期望他更多,一下子改好不可能的,我要給他時間,那是一個反反復復的漫長的過程,他在轉變,輕輕一語竟有如此魅力,它勝過了那么多的狂風暴雨般的批評、教育。通過家訪,我還得知班里英語基礎較差,經常去網吧的男生,原來父母忙于做生意,而無暇顧及他時,我對他更多了一份關心,下午放學后,我常常把他留下來,指導他完成當天的作業后,再讓他回家,還多次與他父母取得聯系,希望他們要多抽出一些時間來照顧和關心一下自己的孩子。慢慢地,他變了,變得上課認真,能按時完成作業,遇到不會的能主動地問教師,看到他一點一點進步,我打心眼里為他高興。
從他們的轉變中,我深深體會到教師的愛,有直接的感染力,這樣學生才能信師道,聽師教,主動轉變自己。大部分同學在愛的感染下,也學會包容別人,熱愛集體,關心同學。
批評與關愛,兩相比較,前者更多的是指責,后者更多的是尊重和鼓勵。鼓勵是“向前看”的說話方式,體現了教師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生命體的尊重,在乎他們的感受和情緒,而且這些話能啟發孩子思考,鼓勵他們解決問題,增強自信心,從而產生良好的期望效應。
“三尺講臺無限愛”,只有愛學生,學生才會愛你,讓我們以真摯的愛心來感化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快樂地成長。
篇2:教學設計方案心得
我們的中學英語教學在語法教學與評價方面,存在這樣兩種現象------一是存在在課堂教學中:年紀偏大的老師仍抱著舊的觀念和經驗不放,一味地強調語法知識的教學,遇到某個新問題、小問題糾纏不放;新教師或年輕教師認為任務型教學不要教語法或淡化語法教學,更不研究語法教學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只是將教科書上的語法練習輕描淡寫地過一遍。二是體現在測試性評價中,無論形成性的評價還是終結性的評價,近幾年從上至下的考試命題,語法知識和客觀題所占比例明顯降低。因為考試這個指揮棒,近幾年的學生在口、筆頭英語表達方面,其準確性也明顯滑坡。
國家課程標準制定小組于對試驗搞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修改。程曉堂教授(北師大教授,國家課程標準制定小組主要成員)就“關于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修訂”做了說明,其中有這樣幾段話:
將“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修改“現代外語教育理念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提倡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等各種強調學習過程的語言教學途徑和方法”。
主要是對有關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表述做了一些調整。實驗稿明確倡導任務型語言教學途徑,并要求教師“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修訂稿則是“倡導注重過程的語言教學途徑”,建議“要積極嘗試和研究任務型語言教學等注重語言學習過程的教學途徑和方法”。修訂稿鼓勵教師積極嘗試和使用其他符合新課程理念和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外語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在教學
實踐中,由于對任務型教學把握不好,以及過于強調用某一種方法,而忽略了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也忽略了教學內容的多元性和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同時我們應該領悟到:語法肯定是要教的,也是測試評估的一個內容。因為“語法是用詞造句的規則系統,它是詞的構成規則、變化規則、組合規則的總和。沒有語法,語言就是一盤雜亂而毫無章法的散沙。”英語教學在我國是外語教學,我們要快捷、準確的學好這門語言,一定要學好語法。
因此,我想我們教師應該轉變觀念,調整教學策略:
1、重視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但不能輕視語言知識教學;
2、在情境中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語法,使語法教學將形式與意義、結構與功能、學習與生活有機地融為一體;
3、將語法知識的學習與聽、說、讀、寫技能訓練結合起來。
4、測試評價中適當增加客觀題的比例。
選擇以下幾種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語法教學模式:
中學語法教學應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不同的教學目標和不同的教學時段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
1、單元常規教學模式
“觀察――發現――討論――歸納――鞏固――運用”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應每遇到一個新的語法項目都花費大量時間去講解和操練,而應根據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每單元花費一定時問,采用“觀察――發現――歸納”的方法,專項突破該單元的重點語法項目。
2、語法專項復習模式
“集中呈現――對比分析――專項梳理――鞏固運用”
進行期中或期末或一學段復習時,教師可以集中所涉及的語法內容,通過對比和歸納,引導學生梳理語法規則,并加以鞏固和運用。同時,注意設計語法練習時,應盡可能讓學生在語篇中完成,避免學生死扣語法規則、出現生搬硬套的現象。
總之,語法教學不是我們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只是一種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的教學內容和手段。所以,我們應該始終倡導學生探究--發現式和自主式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堅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使他們在適當的語境中感受語言規則的存在,再通過對語法規則的觀察、發現、了解、分析、歸納和總結,然后學會利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去完成一些具體事情,最終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篇3: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心得體會
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策略心得體會
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一打開課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歸類識字,這就決定了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教師要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識字能力。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對低年級識字教學進行了探索。
1.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于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識字,主動識字。
2.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的興趣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復,喜歡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猜字謎,找朋友、風車轉轉……將這些兒童學前生活中的游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了學前游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3.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
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采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于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欲望。
總之,小小漢字,奧妙無窮。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象,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