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培養幼兒利他感情

培養幼兒利他感情

2024-08-01 閱讀 1662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如何培養幼兒的利他感情

作為生命的最初的一段時光,不論在身體力量上還是在社會權利上,與成年人相比幼兒難免處于弱勢。然而他卻以另外一些方式,顯示自己有別于甚至于超越成年世界的特殊力量,那是一種與幼兒獨特理解力,豐沛的創造力,以及單純的愛與快樂相連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促使著幼兒表現人類最為本源的,最為淳樸的行為,面正是在年幼的孩子身上所表現的種種,更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了中國古代哲學家孟子“性善論”的真諦。

其實,在現實的生活中,細心的家長常常會發現:一個十幾個月的幼兒聽到一個嬰兒在哇哇大哭時,會馬上快步上去注視著他,甚至摸摸他的小腦袋。如果無濟于事,嬰兒還在哭泣,幼兒也就跟著哭泣起來,最后他把自己的媽媽找來,拉起媽媽的手放到嬰兒的額上。心理學家們認為,這就是嬰兒早期所表現出來的同情心,或稱為“移情”能力,即把自己的感情轉移運用到他人身上。幼兒的這種利他的行為恰到好處的闡釋了何謂“性善”,而作為家長,更應該注意的是盡早對幼兒這種行為或感情的保護和培養,使幼兒這種原初而又可貴的同情心發展成為利他主義的思想感情。

幼兒的利他感情需早培養

利他感情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特殊的情感,通常表現于人的交往過程中,感情的發生是以使他人受益為前提。“利他”實際是一種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現,并構成其社會能力的一種層面,它能增進幼兒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能力。人們在交往中表現出來的謙讓、幫助、合作、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這種利他行為是一種自愿的行為,通常以他人為目的,有助于人從各種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看出,作為人之初的幼兒就已經有了利他感情的萌芽,而在幼兒此種感情的萌芽中,家長如何激發和培養這種利他行為,就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其實,如果我們將這種利他感情看成是人本性的一部分的話,那么年幼的兒童,由于其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則可能表現出更多的利他感情及相應的行為。作為家長,如果能抓住各種教育的契機,就能夠使幼兒利他的本性得以發揚。同時,正是由于幼兒早期各種利他行為的出現,極早的通過引導培養幼兒健康、積極的利他感情,就尤為重要了。與人之間高質量的交榜樣教育是培養幼兒利他感情的重要途徑

榜樣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成就來影響個體品德的一種方法。有專家曾指出:由于幼兒通過榜樣比通過告誡學得更多,我們就可以給他們提供好的典范來教給他們更多的東西,幼兒會熱切地模仿有道德的人的行為。從專家的觀點中,我們不難看出,榜樣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幼兒利他感情的培養方面,榜樣的作用同樣占據重要的地位。周圍人的一舉一動,都在刺激著幼兒的神經,激勵著幼兒對某一種行為進行簡單模仿。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幼兒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完全沒有自主能力,在幼兒身上模仿性和依賴性是最為突出的特征。幼兒對父母存在著明顯的依賴和對他們的模仿,他們的吃、穿、住、行無一不是借助于別人的幫助或引導而完成的,他們是一個個沒有、且不能獨立的個體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

正是這種特點使幼兒依賴父母,貼近父母,從而在父母的身上或在他們的引導中感受世界、體驗世界、認識世界。所以,幼兒表現出來的些許行為,都是對父母的模仿。比如,母親在帶孩子出去游玩的時候,看到別的小朋友跌到了,這個時候,母親趕忙去扶起跌倒的小朋友。其實,這中間所有的過程,孩子都看在眼里,并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以后他會學著媽媽的樣子處處關心他人。如果他看到一個嬰兒躺在床上哇哇大哭,想要玩具又夠不著的時候,他就會立即走上前去把玩具遞給他,說不定還會安慰幾句。因此,正是因為在幼兒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特點,決定了榜樣教育在幼兒階段的特殊意義。

榜樣教育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父母要做到經常想到別人,在家庭中營造尊老愛幼、互相關愛等的良好氛圍,承擔起為人父母而約束自己行為的責任,為幼兒樹立良好的言行榜樣。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懂事起,他們的言談舉止都一點一滴地定格在孩子的腦海中。其次,在榜樣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榜樣的表揚強化。這里所說的表揚強化,是通過對榜樣的表揚,以提高被試對榜樣的模仿傾向。被試模仿被表揚的榜樣行為,目的在于使自己也得到表揚。

我們可以在幼兒同伴間交往的過程中發現幼兒身上的利他行為并及時進行表揚,這樣對其他幼兒就產生了一種強化。因此,在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適當的表揚強化是不可缺少的。最后,在對幼兒進行榜樣教育中,應注重幼兒的年齡差異。幼兒喜歡模仿,因此榜樣的行為能輕而易舉地為幼兒所接受。然而,不同年齡在不同的教育方式下,結果是不一致的。0-3歲的幼兒應著重正面形象教育,并要多次強化,以加強效果。此外,還必須言行一致,才能達到最優化的教育效果。4-6歲的幼兒應以同伴榜樣為主,并加以故事榜樣的教育。這樣有利于復雜認識的提高。這一年齡階段的兒童,更喜歡模仿家長、教師、同伴及影視中的人物,所以應該多給他們以形象化的教育。

誠然,幫助幼兒培養利他感情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的,但作為家長,應該認識到這種利他感情在幼兒成長中的特殊意義,做到盡早培養,并在培養過程中不斷尋找教育契機,起到正面的模范作用。這樣,才能使幼兒將利他感情這種人之本能得到釋放與深化,才能為每個孩子創造一個純樸、溫馨的童年。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怎么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怎么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新課標》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讀,在學習語文中有著特殊的功能,它既有吸收課文語言、內容的功能,又有發展語言、發展思維、激發朗讀者情感的功能,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充分表明了朗讀的重要性。

要想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首先應該做到讓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只有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生才能有語氣、有感情地讀好課文,如果字音還讀不準,還不知道在哪里斷句,學生就不會讀出自己的感情、自己的體會。在訓練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課文時,對于低年級學生特別要注意:

(1)、停頓。

朗讀中的停頓主要分語法停頓和語意停頓,即知道各種標點符號所表示的不同時間的停頓,還要使學生掌握沒有標點符號的一句話之間的短暫停頓。

(2)、重音。

一句話的表意重點在朗讀上要作重音處理,以示強調。我認為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有以下幾種方法。

1、教師范讀。

教師范讀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而且為學生樹立了樣板,對于課文中難理解的句段,教師可以分析,講解,但對于朗讀時語言的輕重緩息,光靠講解,學生仍不明白,而范讀則可把兩者結合起來,使學生聽到了正確的聲音形象,學生就可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出來。范讀,最好是在課堂上面對面地使學生聽到聲音,看到神情,較之聽錄音效果強得多了。

2、創設情境,引發共鳴。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要為學生創設課文內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入情,調動起他們的想象,借助他們已有的生活經歷、經驗感受來理解體會課文的內容,可以用教師的語言描繪情境,用圖畫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擬情境,用音樂烘托渲染情境……學生進入情境,甚至進入角色,便容易"情動辭發"而讀出情感。

3、品讀與評讀結合。

自讀品味,聽讀評議。自讀時,品味意境,找到感覺從而讀出感情;聽別人朗讀時,可以與自己的體會相比較,指出理解上的正誤與表達上的得失,從而找到朗讀的正確形象。

4、注重教師的評價。

教師在學生朗讀時給予適時適當的評價是很重要的,一句肯定可以建立學生的信心,一句鼓勵可以讓學生讀的更好,同時也可以讓其他學生學到他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

5、指導讀好重點詞語。

課文中一些優美的句子中有含義較深的詞語,讀懂并讀好這些詞語才能讀好整句話。這就需要教師借助一些方法幫助學生,一是借助動作,二是聯系生活實際,三是借助圖片。

當然,在教學實際中,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指導學生朗讀,把對學生的朗讀訓練落實在實處,落實在每一節課,這樣,學生的朗讀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6、恰當地運用各種朗讀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朗讀效果。

師生對讀,問答讀是一種效益較高的朗讀方式,教師可與全班學生對讀或問答讀,也可以和一個學生、幾個學生對讀、問答讀。問答讀,由教師提問,學生用朗讀方式回答教師的問題,既練習了朗讀,又了解了文章成段落的層次,結構。師生對讀,可由教師讀文中的解釋語,學生讀描寫人物語言的句段,由教師讀總起句,總括句,學生讀分述,具體描寫部分,在這種朗讀方式中,教師的讀,起到提示,創設情境的作用,體現了對學生的啟發、指導。

分角色讀,是指導有感情朗讀的常用的方式。特別是在寫人、敘事為主的課文中。分角色朗讀,既可在指導的初始階段,體會和把握各人物的思想感情,語氣語調,又可展示和檢查學生朗讀的效果。分角色朗讀,可以由一個人或一組同學或男女同學集體朗讀某個角色的語氣,教師也可參與充當某個角色,并可互換角色,反復練習,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朗讀興趣。

總而言之,只有在讀正確的基礎上做到流利地讀才可能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讀。無論指導正確地讀還是流利地讀,都需要反復練習,因此課堂上要多讀,才會使學生熟悉課文的內容,從語言文字入手,才有可能深入理解、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進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篇3:讓教學插上感情翅膀

情感教學是指教師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通過激發、調動和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促進教學活動及激活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合理調節和充分利用感情,努力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么,我們應如何運用學生的情感提高課堂效率呢?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就像一臺機器不斷地提供能源和動力,在它的指引下,我們充滿好奇和勇氣,大膽地探索,發現了新的問題,如此反復,不但學習到了知識,更得到了心理上的極大滿足。

2.加深了解,在日常交際中培養情感。老師與學生不僅是師生關系,也可以做好朋友,人對陌生的事物都會有潛意識的排斥心理。如果老師對學生非常眼里,那學生對老師恐怕也只有畏懼的心理了。而如果老師能深入學生中,彼此加深了解,不僅能讓老師在教學中更加得心應手,對于老師的教學和指導更加樂于接受,學習效率也自然會得到提高。

3.尊重學生。注重課堂的語言、眼神交流。老師要懂得尊重學生,當學生回答問題準確,及時給予肯定,這機能滿足學生的自尊心,又能激勵學生。當學生課堂表現較差時,老師不要急于懲罰或批評學生,而要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加以肯定,并指出不足,鼓勵其加以改正。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其功能就是記載與溝通。老師要重視師生的感情,是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孩子向世界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