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老師愛故事小愛有限大愛無疆
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時針已經指向了凌晨十二點。安撫好因為病痛哭鬧了將近四個小時的孩子,悄悄走到電腦前,開始了我每天必須做的工作。
吾兒尚小,自從有了孩子以來下班回家的時間也多半分給了孩子。但作為一名帶了兩個年級音樂課的老師,我時刻沒有忘記,在學校里,還有更多的孩子需要我的陪伴,需要從我的課堂里汲取知識,收獲快樂。因此,每天晚上安頓好孩子之后,坐到電腦前梳理一天的工作,制作第二天課程所需要的ppt等影音資料成了我必須要做的工作。
可是今天,孩子因為病痛的折磨已經兩天沒有進食,伴隨著滿身水泡的疼痛一直在有氣無力的哭鬧,無助的孩子還不會說話,只會伸著手找媽媽,我這個不稱職的媽媽卻因為工作而心不在焉的陪伴著他。經歷了四個小時的“戰斗”終于把孩子哄睡之后,靜*在電腦前,我在思考,我在堅持什么,自己的孩子重要還是學校的孩子重要!我是在“以一敵百”嗎?我為什么非得那么認真地備課?為了照顧孩子我是不是可以把明天的課糊弄過去?這個想法的出現使我突然清醒了。怎么可以!我面對的是幾十雙清澈的眼睛,我不備好課,內心如何安寧?一份當母親的責任和一份為人師的責任,一,終究敵不過百。對自己孩子的愛是有限的,能把小家放到一邊,擔起學生對音樂課的期盼,對知識的渴望,才是大愛,有大,何取小?
轉眼間,走上教師講臺已經是第六個年頭了,是什么引領著我對新一天的課堂充滿期盼,對給不同班級的學生上課都興奮無比,我想這是愛,是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學生的愛。我始終堅信愛是相互的,付出的愛不一定會有回報,但他們一定能感受得到。
一次課間,我之前帶過的某班班主任說:“于老師,我布置的作文《我最喜歡的老師》,班里幾乎所有孩子都寫的他們的‘小于老師’,你可真受歡迎吶!”又一次,四年級的一個班主任說:“學校組織去春游,我問孩子們你最希望哪位老師陪你們去?”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小于老師!”聽完這些,我很感動,我已經兩年,甚至三年沒有帶過他們了,孩子們還能記得我,還能一如既往地喜歡我,讓我發自內心的感動著。
校園中的一個來自學生突如其來的擁抱,懷孕期間學生們主動幫我準備好上課用具,攙扶著我上下樓梯,一切的一切,讓我明白,愛是相互的,學生的進步、他們對我的喜愛是我最大的快樂,也是我工作中源源不斷的動力。我會覺得我是世上最有成就的人,因為我收獲了世上最純,最美的禮物。
還記得,那是我工作后的第二年,教一年級孩子的音樂。剛入學的小娃娃一個個調皮可愛,但課堂上也讓初為人師的我頗為頭疼。但我沒有氣餒,從一點一滴的習慣做起,竭盡所能把這些小娃娃從“小惡魔”變成了“小天使”。其中有一個班級里,有個男生總顯得特別地與眾不同。上課了,別的孩子在認真聽講,他卻用手指著空中一個方向亂叫;下課了,別的孩子在放松自己,他卻默默站在走廊里望著遠方傻笑。偶然一次機會,他自顧自地在大聲歌唱,雖然聲音不是那么輕柔悅耳,音準節奏卻是出奇的好!這還是那個拒絕和大家交流、上課不專心聽講的孩子么?他的歌聲一瞬間抓住了我的心……在這以后,我就經常鼓勵這個孩子,并將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通過小紙條的形式跟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很無意的舉動,只是對一個孩子的鼓勵,卻讓男孩的媽媽看到紙條后執意在校門口等著我,見到我后她突然熱淚盈眶,握著我的手說:“老師,我們全家太感謝你了!我的孩子,我知道,可能和別的孩子不太一樣,我一直努力培養他的學習可是……送他到學校讀書我一直特別忐忑,我一直特別不自信老師你知道么,我怕他落后,怕他不聽話,怕其他孩子欺負他,我唯一沒想到的是,他竟然能受到老師的表揚!老師您的紙條雖不起眼,但這些鏗鏘有力的字,對于我們家來說就是救命稻草!燃起了我們全家的希望!”現在,這個孩子已經讀到五年級了,由于我無心之說,孩子的家長從一年級就帶他去學鋼琴,這個特殊的孩子獨有的音樂天分得到了充分地發揮,鋼琴已經準備報考業余十級了。每次的音樂課上,他也成了最耀眼的明星,需要學習的新歌曲他聽一遍就會唱,這是多么值得老師,值得家長驕傲的事情啊!
是啊,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都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教師只有肯蹲下去低姿態關愛孩子,走進孩子的心靈,去發現他們內心的亮點,才能真正了解他,把他的閃光點發揚光大,去溫暖他的內心。
從教幾年來的經歷告訴我,有付出,就會有收獲。低下頭,就會發現腳下不經意的美。敞開胸懷,把有限的小愛變為無限的大愛,變為對三尺講臺、對學生的愛,你的一顆心,也會跟著教育事業變得永遠年輕,永遠充滿活力,朝氣蓬勃。
篇2:教研隨筆對六環節教學步驟理解
寫心得1、“六環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六種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在一節課中,不一定要把六種手段全部運用,才叫“六環節”。要把每種手段運用得充分,可以突出某一個環節,而忽略某一環節。就如同外出旅游,與其被導游領著疲于奔命地走完全部景點,不如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充分欣賞。
2、教學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要把握“六環節”的實質,一是要強調自主學習。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是學生自主地、能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看書、做題、回答問題、實驗操作、總結知識結構.......都是自己學習的形式。二是強調交流合作。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在不斷地交流、溝通、合作,即多邊互動過程中實現的。
3、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理解了不一定能夠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能達到深刻地理解。如果一節課既無自主學習的活動,又無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樣的課堂就是傳統的缺乏活力的課堂,就是老師滿堂灌的課堂。
篇3:小學教學管理隨筆分層小組勝于平衡小組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分組式教學勢在必行,但怎么分組是個技術活。
許多專家、教師倡議的是平衡小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這種分組方法比較深入人心,從理論層面上講是科學合理的。
但是,鮮有人知道它的執行難度和局限性。首先,就是各組之間的管理組織困難。老師想要長期做到公平合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得不首先培養一批有毅力、處事公義的組長幫助組織教學并及時統計各組間競爭結果的數據,這個過程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實在太大了,沒有多少老師會堅持下去。試聯想在黨紀國法高壓限制下仍然層出不窮的貪官污吏事件,官員們可大都是社會精英啊,他們尚且如此不值得人民信任,何況身處社會底層的百姓的兒女們,有多少敢讓老師放心交托任務呢?第二,組內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有效提升。那些學習成績處于中下層的學生,根本就不是什么學不會需要幫助的類型。他們往往智力更好、反應更機敏,就是“兩天打魚三天篩網”,惰性特別強,單調枯燥的學習任務他們能逃避就逃避。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得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感染力才能帶得動他們啊!第三,壞習慣強大的學生具有更強的負面影響力。在老師布置任務時,積極參與的往往是那些性格溫和習慣良好的學生,他們幾乎包攬了絕大部分的小組合作任務,其余的組員們也不全是不愿意干,而是時間利用效率極低,半天也弄不出個像樣的小小成果,太耽誤事兒了。久而久之,他們干脆就退居二線,做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他們對學習以外的信息量倒是極其豐富,聊個八卦、傳播點同學間的小秘密那是講的眉飛色舞,不一會兒就把組內的“軍心”給動搖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將班級分成了八個平衡小組之后,很快又確定了分層小組。我根據學生成績將他們分成A,B,C三大層,每層兩個小組。每一次布置任務時,我是分三個層次要求的。每一次統計把關的結果時,我很容易就能找出來各層里那些未完成任務的名單,對他們及時進行督促或者批評。在平衡小組里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懈怠型學生就不那么容易蒙混過關了。那些曾經想破罐破摔的學生也不得不動起來。我給他們布置的任務不多,只要他們肯干一定會完成。如果他們不懂,那就可以向自己所在的平衡小組里成績好的學生求問。注意,這可是他們自己主動求知的過程,比起被動接受輔導或幫助來說,效果絕對不一樣。這種分組教學法我已經堅持了兩年,班級成績的確在節節攀升,而且這種分組法也更有利于班級形成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
所以,根據我們學校生源質量差異太大的學情,我堅持“分層小組”為主,“平衡小組”為輔的分組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