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管理隨筆孩子經常不做家庭作業應該怎么辦
交流材料小學生不肯做作業的種種原因,可以采取以下四種對策:
對策一:對孩子們經常進行目的教育,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既講今天的學習是為了明天更好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大道理,又講今天的學習是長大后就業的需要以及為自己、為家長爭光的小道理,還可以用古今中外名人和身邊人勤奮好學的故事激勵他們,讓他們懂得做作業的重要意義。這個問題每個教師都懂,在這里就不贅述了。進行學習目的教育,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多變,生動具體的進行,這是認知規律,無需多說。
對策二:對他們做作業時遇到的困難需要加以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困難。輔導可以由老師進行,也可以選優生做“小老師”進行幫助。同時還要注意,在布置作業題時,課外延伸的內容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知識狀況出發,力求使學生通過工具書獨立完成,切不可出偏題、怪題等難度過大的題,這樣不僅使學生難以完成作業,而且會使他們產生畏懼的心理。
對策三:對筆頭慢的小學生,要指導他們提高書寫速度,看清題目中難寫易錯的字,然后再動筆,養成一氣呵成抄寫句子的良好習慣,同時盡量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提高書寫速度有一個過程,應允許他們逐漸提高書寫速度,那種要求“一鍬挖口井,一口吃個餅”的想法未免操之過急。
對策四:對不肯做作業的小學生一定要認真督查,弄清他們不做、少做、漏做的原因,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做認真輔導和批改。在可能的情況下,實行“優惠政策”,最好對他們的作業采取面批的辦法。面批時,既不能姑息遷就,又不能粗暴地訓斥或進行體罰,也不能搞變相體罰。那種采取罰做大量作業的方法,無異于負重爬山,其功效只能適得其反。那種讓其遲離校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如得知家長對子女有打罵、不讓吃飯、不讓按時休息的不近人情、粗暴的做法,應及時進行規勸。
當然,對不肯做作業的小學生的對策遠不止上述四種,比如激趣法,即使作業題的形式內容富有趣味性,變化性,以此調動他們做作業的積極性。還可以采取鼓勵的方法,如果發現他們做作業的態度、方法、速度、書寫等方面稍有進步,應及時進行鼓勵,促使他們肯做作業,做好作業。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我們是真心為學生的發展負責,總有一天,學生會明白老師的一片苦心。同時,要多方改革作業,讓學生有自主選擇作業的權利。多設計一些開放性的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篇2:小學教學管理隨筆分層小組勝于平衡小組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分組式教學勢在必行,但怎么分組是個技術活。
許多專家、教師倡議的是平衡小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這種分組方法比較深入人心,從理論層面上講是科學合理的。
但是,鮮有人知道它的執行難度和局限性。首先,就是各組之間的管理組織困難。老師想要長期做到公平合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得不首先培養一批有毅力、處事公義的組長幫助組織教學并及時統計各組間競爭結果的數據,這個過程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實在太大了,沒有多少老師會堅持下去。試聯想在黨紀國法高壓限制下仍然層出不窮的貪官污吏事件,官員們可大都是社會精英啊,他們尚且如此不值得人民信任,何況身處社會底層的百姓的兒女們,有多少敢讓老師放心交托任務呢?第二,組內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有效提升。那些學習成績處于中下層的學生,根本就不是什么學不會需要幫助的類型。他們往往智力更好、反應更機敏,就是“兩天打魚三天篩網”,惰性特別強,單調枯燥的學習任務他們能逃避就逃避。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得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感染力才能帶得動他們??!第三,壞習慣強大的學生具有更強的負面影響力。在老師布置任務時,積極參與的往往是那些性格溫和習慣良好的學生,他們幾乎包攬了絕大部分的小組合作任務,其余的組員們也不全是不愿意干,而是時間利用效率極低,半天也弄不出個像樣的小小成果,太耽誤事兒了。久而久之,他們干脆就退居二線,做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他們對學習以外的信息量倒是極其豐富,聊個八卦、傳播點同學間的小秘密那是講的眉飛色舞,不一會兒就把組內的“軍心”給動搖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將班級分成了八個平衡小組之后,很快又確定了分層小組。我根據學生成績將他們分成A,B,C三大層,每層兩個小組。每一次布置任務時,我是分三個層次要求的。每一次統計把關的結果時,我很容易就能找出來各層里那些未完成任務的名單,對他們及時進行督促或者批評。在平衡小組里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懈怠型學生就不那么容易蒙混過關了。那些曾經想破罐破摔的學生也不得不動起來。我給他們布置的任務不多,只要他們肯干一定會完成。如果他們不懂,那就可以向自己所在的平衡小組里成績好的學生求問。注意,這可是他們自己主動求知的過程,比起被動接受輔導或幫助來說,效果絕對不一樣。這種分組教學法我已經堅持了兩年,班級成績的確在節節攀升,而且這種分組法也更有利于班級形成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
所以,根據我們學校生源質量差異太大的學情,我堅持“分層小組”為主,“平衡小組”為輔的分組教學法。
篇3:中小學教學管理隨筆:從莫言《蛙》看教育
《蛙》有這樣一段描寫:
1953年,村民們對新法接生還很抗拒,原因是那些“老娘婆”背后造謠。她們說新法接生出來的孩子會得風癥?!袄夏锲拧睘槭裁丛熘{?因為一旦新法接生推廣開,就斷了她們的財路。她們接生一個孩子,可以在產婦家飽餐一頓并能得到兩條毛巾、十個雞蛋的酬勞。提起這些“老娘婆”,姑姑就恨得咬牙切齒。姑姑說不知道有多少嬰兒、產婦死在這些老妖婆的手里。姑姑的描繪給我們留下恐怖的印象。那些“老娘婆”似乎都留著長長的指甲,眼睛里閃爍著鬼火般的綠光,嘴巴里噴著臭氣。姑姑說她們用搟面杖擠壓產婦的肚子。她們還用破布堵住產婦的嘴巴,仿佛孩子會從嘴巴里鉆出來一樣。姑姑說她們一點解剖學知識都沒有,根本不了解婦女的生理結構。姑姑說碰上難產她們就會把手伸進產道死拉硬拽,她們甚至把胎兒和*一起從產道里拖出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如果讓我選擇一批最可恨的人拉出去槍斃,我都會毫不猶豫地說:“老娘婆”。后來,我慢慢地明白了姑姑的偏激。那種野蠻的、愚昧的“老娘婆”肯定是存在的,但有經驗的、靠自身經驗體悟到了女性身體秘密的“老娘婆”也是肯定存在的。其實我奶奶就是一個“老娘婆”。我奶奶是一個主張無為而治的“老娘婆”,她認為瓜熟自落,她認為一個好的“老娘婆”就是多給產婦鼓勵,等孩子生下來,用剪刀剪斷臍帶,敷上生石灰,包扎起來即可。但我奶奶是一個不受歡迎的“老娘婆”,人們都說她懶。人們似乎更喜歡那種手忙腳亂、里外亂竄、大喊大叫、與產婦一樣汗流浹背的“老娘婆”。
這使我想起教育學上的產婆術,蘇格拉底曾說:..我母親是一個助產士,我也努力追隨她的足跡。我是一個精神的助產士,幫助別人產出他們自己的思想。產婆術是蘇格拉底創造的一種教學方法。第一步稱為諷刺,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無知;第二步稱定義,在談話過程中憑借反復詰難和歸納過程,引伸出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第三步叫產婆術,引導學生進行思索,得出自己的結論。也有學者分為四步:譏諷、助產術、歸納和下定義。
助產術是幫助對方回憶知識,就像助產婆幫助產婦產出嬰兒一樣。教師助產,體現在他講學和辯論中并不直接向學生傳授具體的知識,而是通過對話或提問揭示學生在認識上存在的矛盾,就像助產士幫助產婦助產一樣引導學生發現存在于他們頭腦中固有的知識。許多學者認為,蘇格拉底是西方最早提出啟發性教學或發現法的教育家。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運用此法,要注意準確設問,適時追問,漸次推進。
這里的教師應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發現問題和自主解決問題。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看起來就輕松了,相文中老奶奶那樣的“懶老婆娘”。
可怕的是像《蛙》文中的“里外亂竄、大喊大叫”與產婦一樣汗流浹背的“老娘婆”,“用搟面杖擠壓產婦的肚子。她們還用破布堵住產婦的嘴巴”。一點解剖學知識都沒有,根本不了解婦女的生理結構。碰上難產她們就會把手伸進產道死拉硬拽,她們甚至把胎兒和*一起從產道里拖出來。
這種教師“兢兢業業、認認真真”地、乃至野蠻地扼殺孩子的天性,還自以為勞苦功高。
現代教育科學視野中的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以課程內容為中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的活動。師生以生命發展為基礎,通過對生命世界的關注,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個性得以張揚,同時使教師的職業生命得以煥發,師生生命在交往互動、共同經歷中不斷生成的過程。
我們追求的有效能的課堂,課堂教學是師生生命體驗和成長的過程,積極構建生命意義的,感受職業愉悅的,自身價值體現的課堂。教師出于專業發展的自主權的發展,讓教師職業生涯更加精彩的課堂。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