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課是這樣磨成》讀書筆記
《好課是這樣磨成的》讀書筆記
1、“自我建構”的理念
課堂實錄:請大家伸開左手五指來記住所學的長度單位。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分別代表“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賞析:引導學生伸開左手,創造性地用四指和大拇指形象地代表了小學階段所學全部長度單位,把已學的四個長度單位與剛學的千米整合到一處,對知識進行了巧妙的認知結構重組和形象表征,不但恰到好處,而且表達準確貼切。
2、“學習因需而生”的理念
教學不是簡單地將知識告訴學生,而是在師生互動中使學生自主習得知識。在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從中逐步發現問題,與舊知識產生沖突,引發學習新知的需求,并自然生長出新知是課程實施的設計理念。
3、對數學規定的教學決不能以“人們規定”一言蔽之。這樣,會打擊學生的好奇心。
4、優秀課堂的設計與執教,就需要平日點滴收獲,才能一朝應運而生。
篇2:初中評好課專題培訓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安徽省*―*學年度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評好課”專題學習指導方案》(皖教秘師[*]44號)的文件精神結合《宣州區教體局*―*學年度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評好課”專題培訓實施方案》(教人字[*]83號)的要求,為切實有效地開展好我校教師“評好課”專題培訓工作,在總結“備好課”、“上好課”專題學習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以“評好課”專題校本培訓為重點,以提高培訓質量為主線,堅持以校本培訓為中心,采取集中培訓、遠程教育與教師自修相結合的培訓模式,不斷增強繼續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全面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和業務素質。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訓時間
*年9月――*年1月
二、培訓內容
“評好課”專題中的三個子專題:
專題一、課堂教學評價中的師德修養
專題二、教學評價與課堂教學
專題三、課堂教學評價技能與方法
三、培訓形式與學時
遠程學習和校本培訓(集中培訓、教師自修)相結合。遠程培訓30學時,校本培訓30學時。其中校本培訓為必修形式。
四、領導組及成員
領導組:周正富俞彥李邦啟
成員:吳照華汪浩夏仕龍許圣孝
五、實施步驟
本學期培訓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
(一)第一階段:準備工作和遠程學習(*年6月―8月)
1、組織安排各教師報名參加遠程教育培訓;
2、安排沒有參加遠程培訓的教師參加校本研訓考核;
3、做好宣傳發動工作,結合學校實際初步擬訂“評好課”主題培訓實施方案和學習計劃。
(二)第二階段:單元學習(*年9月―*年1月)
1、學習內容:
專題一、課堂教學評價中的師德修養
專題二、教學評價與課堂教學
專題三、課堂教學評價技能與方法
2、學習目標:
(1)更新師德觀念,調整師德行為,樹立正確的評價的意識;
(2)熟悉課堂教學評價理論,提高課堂教學評價的理論素養;
(3)結合教師自身課堂教學評價簿弱環節和重點問題,理解、掌握教學評價的技能和方法。
3、學習形式
(1)集中輔導:(*年9月―10月)
組織教師進行集中輔導兩次。采取集中培訓的方式,幫助教師了解“評好課”的重要性,理解“評好課”的各個環節與任務,掌握各教學環節中的評價與師德行為的關系,培養良好師德評價意識,提高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技能。
●培訓內容:《評好課與師德行為》和《評好課:應知應會》為主。
●培訓要點
▲評課中的道德訴求和道德觀照;
▲評課的環節與任務;
▲教學評價中的師德行為:
①教學目標評價與師德行為;②教學過程評價與師德行為;③教學策略評價與師德行為;④教學效果評價與師德行為。
(2)個人自學:(*年9月―*年1月)
結合教師本人教學的實際需要,針對性地選學《評好課:新理念新方法》、《觀課、議課問題診斷與解決》的相關內容;堅持遠程學習,堅持邊學習邊實踐邊解決問題,突出“評好課”的主題。
4、培訓方式
(1)問題征集
緊緊圍繞“評好課”專題在全體教師中征集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共性的、重要的實際問題,要求在三個專題中針對教學實際提出急需解決的問題1~2個,建立“評好課”問題庫。經指導組梳理后選定共性和突出的問題作為本學期重點培訓解決的問題并上報。
(2)專題輔導
以本學期“評好課”的三個專題教材為藍本,精選部分教師普遍感興趣的內容或困惑的內容,舉辦專題講座,幫助教師理解和掌握教學評價的環節、任務,解決教學評價中的師德修養問題,
(3)學習交流
分學科組開展集體備課、上課、評課,解決課堂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4)問題研修
從教師評價過程提出的共性問題中,依據三個學習專題的內容,各選一個問題分學科分層次進行集中研修(要求保存研修記錄等相關材料)。充分發揮同學科教師的團隊作用,促進經驗共享,實施行動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根據不同學科特點,以公開課、集體備課和研修課為載體,將三個問題由教研組長牽頭組織本組教師共同研討,解決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報校本培訓業務指導組備案。
研修的主要形式有:
①集體備課分學科組開展集體備課,在“備好課”、“上好課”的基礎上著重研討評課的環節和方法,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評價問題,使教學評價這一重要教學環節逐步走向規范化、科學化,解決“評好課”中實際存在的棘手問題,提高教師的評價能力和評價水平。
②觀課、議課同伴協助,互相觀課議課,檢驗教學評價的實際效果,找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不科學的評價問題,及時反饋調整,提高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效性。
③公開課以公開課的形式展示研修成果,要求每位教師上一節公開課,課后集中評議,做好記錄,總結經驗,在組內學習推廣;找出不足,在后續教學評價過程中加以改進。
(5)教學反思對個人的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反思,不斷改進課堂教學評價策略,優化教學過程。
附:校本培訓安排:
時間
內容
主要方式
負責人
考查的主要方式
*年9月-10月
課堂教學評價中的師德修養
專題講座
周正富
學校、個人學習記錄
10月-11月
教學評價與課堂教學
專題講座
崗位自學
俞彥
各教師
學校學習記錄、學習筆記、心得
11月-*年1月
課堂教學評價的技能與方法
校本學習與問題研討
各教師
教研組
研修課(公開課)活動記錄、評價記錄
六、培訓檢查
注重能力考核,實行統一考核與校本考查相結合,過程性考查和結果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制度。校本考查重點以研修過程為主。考核分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個等級。成績不合格的,當年度不能參加職稱評定,考核不得為優。
七、學時分配
學年總學時數60學時,本學期完成30學時,具體分配如下:
(1)崗位自學(6學時)教師針對“評好課”提出問題(1學時)研讀《評好課:新理念新方法》理論專著兵做好筆記或寫好心得;教研組每兩周開展一次活動并做好記錄。每位教師學期共計不少于*字的自學筆記(5學時)。
(2)完成研修課(5學時)完成學校分配到教研組解決的一個征集問題的研修;完成集體備課以及研修課(含集體備課)評議獲5學時,沒按規定完成的,不得學時。
(3)教研活動(14學時)
①集體備課(4學時)參加集體備課活動,每人主備1次。每次2學時。參加教研活動,有評議記錄。全部參加活動4學時、參加3/4次活動3學時,參加1/2次活動2學時,少于1/2次活動不得學時(4學時)
②聽課、評課(5學時)教師聽課不少于10節,教研組長不少于15節,主管教學的人員20節以上。評課缺1次,扣1學時,聽課節次未達基本要求的,此項不予認定。
③教學公開課(3學時)設計并上一節1節教學公開課,2學時。承擔全組公開課教學活動的教師增補1學時。說課稿交教研組研討存檔(1學時)。或上一節完整的“無生課堂”課,有會議記錄、參與者評議、講稿(3學時)。
④教學反思(2學時)每周一篇(直接在備課筆記上反映)。
(4)教師自選項目(合計不少于5學時):各位教師根據課堂教學評價實際情況,結合本學科特點,進行問題診斷學習、網上自學等,每提供500字的自學筆記為2學時,提供評好課論文1篇或自制課件1節或自制教具1份為3學時。“評好課”相關的論文獲區級及以上表彰(3課時);不兼課的行政領導可以用講座代替,主持一次校級培訓(有講稿、會議記錄、參會人員簽名),每次講座為5課時,要提供講稿,以彌補學時不足。
[教師本學期完成30學時校本培訓](前3項必選,后1項選修)
八、主要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
校長是“上好課”培訓的第一責任人,對學校培訓工作負總責,教導處對培訓的組織管理負直接責任。學校行政班子人員不僅對培訓有管理的責任,還必須積極參加培訓,帶頭完成規定的培訓學時。
2、加強過程管理
在學校繼續教育校本培訓領導組和校本培訓業務指導組的指導下,構建學校繼續教育校本培訓管理網絡;對培訓內容、課程設置、培訓過程進行檢查指導。
(1)不定期抽查教師備課情況,并及時反饋檢查結果;
(2)繼續實行校本培訓領導組、業務指導組推門聽課制度,從課堂教學實效反觀備課行為,確保做到上課務實。
(3)學校將校級業務指導者的工作納入本人工作量,讓業務指導者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履行業務指導的職責。
3、在區教研室指導下,開展課題研究,推進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科研水平。
4、由業務指導組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全過程進行監督,學期中、末分別進行兩次校本教研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5、建立激勵機制,將教師的業務培訓與崗位聘任、學期考核掛鉤,并記入教師業務檔案,結合省級教科研課題加強課程改革教學研究,激勵教師不斷進步,努力打造一支師德優良、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
6、結合學校辦學情況和師資水平狀況,劃撥繼續教育專項經費,有計劃地安排學科教師參加市、區兩級組織的培訓、業務進修和教學觀摩活動。
7、建立校本研訓活動檔案,內容包括:學校校本研訓活動的方案、計劃,自主培訓活動材料,學員個人檔案和認定材料等。把教師參加校本培訓情況作為教師職稱評定、職務聘任、評優、評先的依據。
篇3:上好課培訓方案
根據《*省*―*學年度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上好課”專題學習指導方案》(教秘師[*]12號)的文件精神和區教體局《*區*-*學年度第二學期師訓干訓工作要點》的要求,為切實有效地開展好我校教師“上好課”專題培訓工作,在總結上學期“上好課”專題學習經驗的基礎上,我校*-*學年度第二學期“上好課”主題培訓,將圍繞“新課程課堂教學新技能”、“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解決”、“課堂教學反思方法”三個專題進行,并結合“學規范、強師德、樹形象”師德主題教育活動,針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探求新的培訓形式,以實現各種培訓形式的優勢互補,提高我校教師培訓的優質化水平。為此,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訓時間
*年3月――*年7月
二、培訓內容
“上好課”專題的三個子專題:
1、新課程課堂教學新技能
2、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解決
3、課堂教學反思方法
三、培訓形式與學時
培訓形式:自學與集中培訓相結合。
學時:60學時。
四、實施步驟
1、學習目標:
(1)更新師德觀念,調整師德行為,樹立自覺上好課的意識;
(2)聯系上課實際熟悉課堂教學理論,針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診斷與解決;做好課堂教學反思,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3)結合教師自身課堂教學技能簿弱環節,強化課堂教學導入、講解、板書、提問、結束等基本技能的訓練。
2、學習形式
(1)集中培訓:(*年3月―6月)
組織教師進行集中培訓兩次。采取集中培訓的方式,幫助教師了解上好課實質,培養良好師德意識,提高課堂教學基本技能。
●培訓內容以《有效上課的師德修煉》、《上好課有效技能》和《上好課應知應會》為主。課堂教學基本技能微格訓練具體化,便于檢測。
●培訓要點
▲新課程課堂教學新技能
①新課程理念下教學目標的設定、操作、檢測的技能;②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學習、探究、合作興趣的激發和培養技能;③新課程理念下對學生學習行為科學人文評價的技能。
▲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解決
①教學重難點解決的合理性、準確性問題;②課堂活動的組織問題;③新課程下低教活動、無效活動的問題。
▲課堂教學反思方法
①教學點滴自我性評價;②觀摩聽課學習性評價;③理論學習提高性評價;④教學探討研究型評價。
(2)個人自學:(*年2月―*年6月)
結合教師本人的教學實際需要,針對性本學科《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解決》的相關內容進行學習,堅持邊學習邊實踐,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突出“上好課”的主題。
3、培訓方式
(1)收集問題以教師問題單的形式收集教師上課存在的共性的、重要的實際問題,主要是“應知應會、補缺補差、釋義解難”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匯總統計后建立“上好課”問題庫,選定共性和突出的問題作為培訓抓手,擬定解決方案,并嚴格執行預設方案,從根本上克服“無效上課”。
(2)專題輔導以第三輪繼續教育省級培訓內容和“上好課”的三個專題教材為藍本,精選部分教師普遍感興趣的內容或困惑的內容,舉辦專題講座,幫助教師解決“新課程課堂教學新技能”、“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解決”、“課堂教學反思方法”三個專題方面的問題。
(3)學習交流分學科組開展集體備課、上課、評課、反思,解決“上課”中存在的問題。
(4)問題研討從教師上課過程提出的共性問題中,依據三個學習專題的內容,各選一個問題分學科分層次進行集中研討(要求保存研討記錄等相關材料)。充分發揮同學科教師的團隊作用,促進經驗共享,實施行動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根據不同學科特點,三個問題由教研組長牽頭組織本組教師共同議定,研討、解決上課中存在的問題,報校本培訓業務指導組備案。
研討的主要形式有:
①集體備課分學科組開展集體備課,研討備課方法,解決“不會備課”和“備課不科學”的問題,使備課這一重要教學環節逐步走向規范化、科學化,解決上好課中實際存在的棘手問題。
②聽課、評課同伴協助,互相聽課評課,檢驗備課的實際效果,找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調整,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③說課選定一到兩個課例進行說課,以說課稿的形式提交學科組,供同學科教師研討、交流,深化教師對所任學科《課程標準》的理解,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吃透教材思想內涵,提高上好課的理論素養和基本技能。提高課堂教學的科學性。
④公開課以公開課的形式展示研修成果,要求每位教師上1節公開課,課后集中評議,做好記錄,總結經驗,在組內學習推廣;找出不足,在后續上課過程中加以改進。
(5)教學反思對個人的備課和教學過程進行反思,不斷改進課堂教學策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發展性。
附:校本培訓安排:
五、培訓檢查
注重能力考核,實行統一考核與校本考查相結合,過程性考查和結果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制度。校本考查以學習過程為主。考核分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個等級。成績不合格的,當年度不能參加職稱評定,考核不得為優。
六、學時分配
學年總學時數60學時,本學期完成30學時,具體分配如下:
(1)崗位自學(6學時)教師針對“上好課”提出問題(1學時)研讀教育理論專著筆記;教研組活動記錄;學習筆記;學期共計不少于5000字的自學筆記(5學時)。
(2)完成學校分配到教研組解決的2次微格訓練。完成1個內容的練習、評議獲5學時。(10學時)
(3)教研活動(14學時)
①集體備課(4學時)參加集體備課活動,每人主備1次。每次2學時。參加教研活動,有發言記錄。全部參加活動4學時、參加3/4次活動3學時,參加1/2次活動2學時,少于1/2次活動不得學時(4學時)
②聽課、評課(5學時)教師聽課不少于10節,教研組長不少于15節,主管教學的人員20節以上。評課缺1次,扣1學時,聽課節次未達基本要求的,此項不予認定。
③教學公開課(3學時)設計1節教學公開課,2學時。承擔全組公開課教學活動的教師增補1學時。說課稿交教研組研討存檔(1學時)。或上一節完整的“無生課堂”課,有會議記錄、參與者評議、講稿(3學時)。
④教學反思(2學時)每周一篇(直接在備課筆記上反映)。
(4)教師自選項目(合計不超過10學時):各位教師根據課堂教學實際情況,結合本學科特點,進行問題診斷學習、網上自學等,每提供500字的自學筆記為1學時,提供上好課論文1篇或自制課件1節或自制教具1份為2學時,本年度與“上好課”相關的論文獲區級及以上表彰(3課時)針對專題二的學習心得(500字)(3學時);不兼課的行政領導可以用講座代替,主持一次校級培訓(有講稿、會議記錄、參會人員簽名),每次講座為4課時,要提供講稿。以彌補學時不足。
[教師本學期完成30學時校本培訓](前3項必選,后1項任選)
七、主要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
校長是“上好課”培訓的第一責任人,對學校培訓工作負總責,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對培訓的組織管理負直接責任。學校行政班子人員不僅對培訓有管理的責任,還必須積極參加培訓,帶頭完成規定的培訓學時。
2、加強過程管理
在學校繼續教育校本培訓領導組和校本培訓業務指導組的指導下,構建學校繼續教育校本培訓管理網絡;對培訓內容、課程設置、培訓過程進行檢查指導。
(1)不定期抽查教師備課情況,并及時反饋檢查結果;
(2)繼續實行校本培訓領導組、業務指導組推門聽課制度,從課堂教學實效反觀備課行為,確保做到上課務實。
(3)學校將校級業務指導者的工作納入本人工作量,讓業務指導者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履行業務指導的職責。
3、在區教研室指導下,開展課題研究,推進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科研水平。
4、由業務指導組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全過程進行監督,學期中、末分別進行兩次校本教研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5、建立激勵機制,將教師的業務培訓與崗位聘任、學期考核掛鉤,并記入教師業務檔案,結合省級教科研課題加強課程改革教學研究,激勵教師不斷進步,努力打造一支師德優良、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
6、結合學校辦學情況和師資水平狀況,劃撥繼續教育專項經費,有計劃地安排學科教師參加市、區兩級組織的培訓、業務進修和教學觀摩活動。
7、建立校本研訓活動檔案,內容包括:學校校本研訓活動的方案、計劃,自主培訓活動材料,學員個人檔案和認定材料等。把教師參加校本培訓情況作為教師職稱評定、職務聘任、評優、評先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