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零距離英國教育》有感
讀《零距離英國教育》有感
這本書是由唐彩斌和張影兩位老師合著的,介紹英國教育的訪英隨筆。他們是我國教育部首批中小學教師海外高級研修班的學員。他們是幸運的,在英國里丁大學教育學院的安排和領導下,利用半年的寶貴時間,深入英格蘭中小學進行觀察、學習、體驗、交流、對比、思考,搜集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閱讀這本書,我對英國的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別是對中、英兩國的教育比較,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英國的教育體制相當復雜,單是學校的分類就種類繁多。包括:公立學校,獨立學校,公學,文法學校,選拔性學校,特殊學校,技術學校等。這些名詞看著就讓人頭暈。其中,哈羅公學,威斯敏斯特公學等名氣很大,尤其是舉世聞名的伊頓公學,培養了19位英國首相,眾多英國王子和公主都畢業于這所學校。
英國國家的教育口號是“每一個孩子都很重要”,小班化就是實現這種“重要性”的基本前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英國的班額小,每個班級多的只30個學生,少則只有15人左右。這樣,老師才有更多的精力關注到每個學生,學生才有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機會。英國教育在中學實行“走班制”,每個學生都有一張屬于自己的課程表,同一個“行政班級”的學生,卻在不同的班級上數學課,每個學生都有一張依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而制定的課程表。多么不可思議!
正因為具備了這樣的軟實力,所以,英國政府鼓勵每個學校都要辦出特色,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特點,只要適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每個孩子的特點都是不一樣的,否認差異的教育是違心的教育,教育的對象決定著“一刀切”的教育標準化是極不科學的。讓每一個學校得到相應的發展,根據自己的特色取得特色發展,這才是對“公平”最好的體現,是良性擇校的基礎。
在英國的教育督導機制中,督學請專業的充滿活力的第三方教育機構招標,以項目的形式承擔。我國也應該實施“管、辦、評”分離的教育監督機制,向社會購買服務。這樣,評價的結果會更有說服力。在英國考試還是很重要的。英國居然有考試公司!負責學生考試的是三家考試機構,都是公司化運作,真是讓人不可思議!不同的是,英國平時的考試,學生的壓力沒有那么大,老師們也不公布任何一個學生的成績,一般只告訴最高分數、最低分數、平均分數。這樣,每個學生看到自己的成績,就知道自己的學習水平在班級處于什么地位了。
英國教育部長在SSAT漢語教育年會上的致辭,更讓人見識了身為政府官員的胸懷、坦誠與眼界。從他的演講中,我知道了英國跟我們國家一樣,也有倡導精英教育的體制。(中國是第一個發展起有效的精英選拔制度的國家)。不同的是,這個教育部長敢于說實話,敢于批判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端。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英國的精英教育體制,導致“金字塔式的社會階層的固化。出生即享有特權的兒童和出身貧困的兒童之間的差距在0──5歲這段時間內就拉開了。在上學前,那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天資聰穎的孩子就被那些來自富裕家庭的天資不夠聰明的孩子所超越?!边@樣的話出自于一個既得利益者──一位部級高官的口中,實在是需要勇氣!看了這位部長的這番話,我對他的敬意油然而生。為他這顆善良的心,為他身居高位,卻仍然體恤民情的情懷而敬佩!
從這位教育部長的演講中,我知道了英國在教育的某些方面,也在向我國學習。比如:教師的重要職責是把知識傳遞給下一代的人,這是英國國家課程標準改革的核心。他說:“沒有知識作為基礎,我們所重視的技巧方法是不可能得到恰當的運用的,在高水平的階段尤其如此。”我們國家重視的是知識的傳遞,缺少的是技巧方法的指導,以及教育與生活的聯系。而英國剛好相反。看來,中英兩國的教育互補性很強啊!
世界各國經常發生文化沖突,因此而引發的戰爭也屢見不鮮。其實,不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優勢,我們要用一顆包容的心去理解這些不同,促進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民眾個人素質的全面發展提供機會,為民眾生活質量的提高做實事,為民眾的幸福而努力,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
篇2:《零距離英國教育》讀后感
《零距離英國教育》讀后感
讀《零距離英國教育》知道英國在教育上很早提出因材施教,小班化,走班制。小班化這是我們教育正要追求的目標,英國小學人數多則幾百人,少則幾十或一百之間。這人數很普遍,這樣小學校好管理,教育到位,也就是說城鄉教育達到了均衡。
班小了,學生的機會就多了。在課堂上老師可以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生隨時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取得的進步可以及時得到鼓勵,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及時被發現。英國國家的教育口號是“每一個孩子都很重要”,從某種角度來說,小班化就是實現這樣‘重要性’的基本前提。在英國教育中對孩子的“忽視”就是“虐待”。照我們目前的教育情況,七十多八十個學生一個班,說實話沒辦法做到人人關注到位,特別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很容易被老師忽視。
英國教育還實行走班制,教師不動,專用教室不動,學生每節課都在動。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上數學課卻在不同的班級,走班制是怎么實施?
教學時,我們每位教育者都知道:一位老師在課堂上講課,需要用視線巡視學生,抽學生答問,學生練習時要進行課堂巡視、輔導等等。我們把這些環節稱之為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如果是小班額教學,把教師對學生的愛與知識的傳授概述為總體1的話,那么每位學生享受教師的關愛度為五十分之一,而大班額卻把這種關愛度降低為八十分之一。
因此,如果要做一個出色的教師,力求把每位學生都教好,象小班教學那樣對待每位學生的話,那么老師的體力與精力就要加倍的消耗,這將不僅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甚至引發很多家庭問題。如家庭婚姻問題、孩子的教育問題等等??傊蟀囝~教育有很多不利因素,我們教育行政部門也意識到了,逐步控制轉學人數,特別是從鄉鎮轉到城市要把好關,要做好城區教育事業發展預測及發展規劃,給政府提供教育發展預測的準確情報。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
教育有關部門已關注并重視地區教育的均衡發展,承諾讓每一個學生都被關注。早日實現小班額教學,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是教育者們最大的心愿。
篇3:讀《零距離英國教育》有感
讀《零距離英國教育》有感
這本書是由唐彩斌和張影兩位老師合著的,介紹英國教育的訪英隨筆。他們是我國教育部首批中小學教師海外高級研修班的學員。他們是幸運的,在英國里丁大學教育學院的安排和領導下,利用半年的寶貴時間,深入英格蘭中小學進行觀察、學習、體驗、交流、對比、思考,搜集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閱讀這本書,我對英國的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別是對中、英兩國的教育比較,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英國的教育體制相當復雜,單是學校的分類就種類繁多。包括:公立學校,獨立學校,公學,文法學校,選拔性學校,特殊學校,技術學校等。這些名詞看著就讓人頭暈。其中,哈羅公學,威斯敏斯特公學等名氣很大,尤其是舉世聞名的伊頓公學,培養了19位英國首相,眾多英國王子和公主都畢業于這所學校。
英國國家的教育口號是“每一個孩子都很重要”,小班化就是實現這種“重要性”的基本前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英國的班額小,每個班級多的只30個學生,少則只有15人左右。這樣,老師才有更多的精力關注到每個學生,學生才有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機會。英國教育在中學實行“走班制”,每個學生都有一張屬于自己的課程表,同一個“行政班級”的學生,卻在不同的班級上數學課,每個學生都有一張依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而制定的課程表。多么不可思議!
正因為具備了這樣的軟實力,所以,英國政府鼓勵每個學校都要辦出特色,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特點,只要適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每個孩子的特點都是不一樣的,否認差異的教育是違心的教育,教育的對象決定著“一刀切”的教育標準化是極不科學的。讓每一個學校得到相應的發展,根據自己的特色取得特色發展,這才是對“公平”最好的體現,是良性擇校的基礎。
在英國的教育督導機制中,督學請專業的充滿活力的第三方教育機構招標,以項目的形式承擔。我國也應該實施“管、辦、評”分離的教育監督機制,向社會購買服務。這樣,評價的結果會更有說服力。在英國考試還是很重要的。英國居然有考試公司!負責學生考試的是三家考試機構,都是公司化運作,真是讓人不可思議!不同的是,英國平時的考試,學生的壓力沒有那么大,老師們也不公布任何一個學生的成績,一般只告訴最高分數、最低分數、平均分數。這樣,每個學生看到自己的成績,就知道自己的學習水平在班級處于什么地位了。
英國教育部長在SSAT漢語教育年會上的致辭,更讓人見識了身為政府官員的胸懷、坦誠與眼界。從他的演講中,我知道了英國跟我們國家一樣,也有倡導精英教育的體制。(中國是第一個發展起有效的精英選拔制度的國家)。不同的是,這個教育部長敢于說實話,敢于批判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端。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英國的精英教育體制,導致“金字塔式的社會階層的固化。出生即享有特權的兒童和出身貧困的兒童之間的差距在0──5歲這段時間內就拉開了。在上學前,那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天資聰穎的孩子就被那些來自富裕家庭的天資不夠聰明的孩子所超越?!边@樣的話出自于一個既得利益者──一位部級高官的口中,實在是需要勇氣!看了這位部長的這番話,我對他的敬意油然而生。為他這顆善良的心,為他身居高位,卻仍然體恤民情的情懷而敬佩!
從這位教育部長的演講中,我知道了英國在教育的某些方面,也在向我國學習。比如:教師的重要職責是把知識傳遞給下一代的人,這是英國國家課程標準改革的核心。他說:“沒有知識作為基礎,我們所重視的技巧方法是不可能得到恰當的運用的,在高水平的階段尤其如此。”我們國家重視的是知識的傳遞,缺少的是技巧方法的指導,以及教育與生活的聯系。而英國剛好相反。看來,中英兩國的教育互補性很強啊!
世界各國經常發生文化沖突,因此而引發的戰爭也屢見不鮮。其實,不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優勢,我們要用一顆包容的心去理解這些不同,促進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民眾個人素質的全面發展提供機會,為民眾生活質量的提高做實事,為民眾的幸福而努力,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