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教師評職評幾點感想
今年的高級教師職評結果已經出來了,免不了的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評上的應該恭喜,因為近年來由于名額的限制,在評審中沖殺出來的真是太不容易了。
高級職稱對很多教師來說是人生的一個大追求,說的嚴重點可能是在職稱上的終極追求。于是一些人在評上高級以后就出現了“馬放南山,刀槍入庫”的情況,培訓不去,教研活動不參加,甚至連課都不想帶。按理說,高級教師,應該是教學的骨干,多少年的歷練讓他們具備了比一般教師更多的眼界和經驗,對學校的教學和管理應該有更大的促進作用,可是,這種消極怠工的情況實在于高級教師這一身份不相符合,當然,這種情況應該是不多的。
也有一些對高級教師評上以后仍然兢兢業業,勤奮搞好自己的工作,他們的精神真是值得欽佩,我們對這部分的老師真的應該多加表揚,可是現實中也有一些年輕人的誤解讓他們不爽。例如今年縣里的一些表彰,本來我們這里一個高級教師課教得好,成績也很出色,學校決定將表彰給予這位教師,可是竟然有的人說,他(她)都高級了還要這個表彰干嘛,聽了這樣的話,我們感到非常生氣。但事后想想,這位年輕教師有一套這樣的思維:高級教師評優評先都要靠邊站,可是他們平時又埋怨高級教師不帶課,這種“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的思維是很錯誤的。
教育主管部門,在高級教師之上應該設立一個能夠讓他們看到希望的職稱,有的人說不是已經有特級或者正高了嗎?可是這兩個的條件都有些太高了,大家研究一下文件就知道了,尤其是對于像我們這樣的農村學校,完全能達到那樣的條件簡直如登天一樣,所以設立一個讓高級教師“跳一下能摘到桃子的”的很重要,這樣就能有效調動廣大高級教師的積極性,讓他們發揮自己的優勢,促進學校教育的發展。
篇2:讀《新教師讓中國教育因你而改變》感想
作為一名從教十幾年的教師而言,經歷了素質教育,經歷了課堂改革,無論教學怎么改革,我們永遠保持不變地是要對學生負責。
一、最先進的教育理念,最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最前沿的教育思想成為我們永不止息的方向。
把學生當人,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地方,讓他們健康的成長。在與學生朝夕相處中,影響他鼓勵他學習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至少能保證知道保護和愛惜自己的生命。整個假期中,學生溺水事故不斷傳來,家長的嚎啕聲不絕于耳,看著失去愛子的家長痛不欲生的畫面,我在想孩子們怎么不知道下水危險呢,鮮花般的生命消失了,幸福的家庭殘而不全。有的孩子則因為學習壓力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這些事在我們的生活中并不少見,再優秀的孩子如果生命不保那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無論發生什么事,都要堅強地活著。有了生命,才有了一切,珍愛生命的教育應成為教育的首要任務。保證了孩子的生命,想讓孩子更優秀,就要親近他,了解他的喜好,關心他的生活,身體,心理和精神狀態,關心他的學業和品格。作為老師要親近孩子,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和朋友一樣談心,了解他,身體心理都健康的孩子才會有健全的品格,最后才是關心他的學業。現實生活中,我們作為老師可能越過了品格教育,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學業,這樣就出現了高分低能,出現了大學生犯罪的事實。這也印證了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險品。所以我們的第二大任務就是塑造身心健康有健全人格的人。第三大任務才是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
二、教育的問題就是課堂的問題,教育的問題必須回歸到課堂上。教師必須樹立三觀,樹立教育即人學的教育觀,一切的教服務于學的教學觀,尊重學生,依靠學生,發展學生的學生觀。新課堂一定是學生自主的課堂,新課堂一定是張揚人性的課堂,新課堂一定是能實現教學相長的課堂。這就要我們把課堂還給學生,在老師畫龍點睛地引導下,主動地思考,激烈地辯論,在思辨中獲得知識,能力得到拓展。學生就是課堂的主人,講臺和課堂是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老師只不過是導演而已。這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我們要尊重學生,少一點對學生的干涉,多一點對自主權益的維護;少一點對兒童的批評,多一點對錯誤的包容;少一點多知識的膜拜,多一點兒對能力的贊美;少一點規范和約束,多一點放縱和理解;少一點雕塑和塑造,多一點自然和自由。這些話語字字珠璣,給我們指明了方向,明確了方法,如何去實踐,還要在課堂中邊實踐邊思考邊改進,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我們真正輕松起來。
三、讓自己做一個有職業幸福感的教師。教學工作很辛苦,收入勉強維持溫飽,家長學生都很理直氣壯,動不動就要給老師氣受,當尊師重教嚴重縮水的今天,老師的職業幸福感也在漸漸變得暗淡無光。我們有了幸福感,才能把這種幸福傳遞給孩子們。我們要讓自己變得幸福起來,就要想辦法讓自己的工作輕松起來,只有讓學生心甘情愿去學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相長,學中行,行中思,思中悟,我們越教越明白,學生越學越帶勁。
篇3:老師讀《給教師建議》讀后感想
老師讀《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想
響水鎮金江學校鄭曉剛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更何況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科研;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么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里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鑒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后,“教科書在你眼里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