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師招考題中小學教師水平能力測試復習資料

教師招考題中小學教師水平能力測試復習資料

2024-08-01 閱讀 1652

最新整理一、填空題

1、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突出抓好四個方面的問題和關鍵環節:一是積極積推進課程改革;二是改進和加強德育;三是要改革評價制度;四是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2、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新課程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

4、要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弊端,就必須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

5、新課程要求,要對教學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加以改變。

6、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

7、新課程要求,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8、新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

9、新課程教師角色最突出的要求是由傳授者角色轉變為促進者。

10、促進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師生互動方式變革的有效途徑是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11、教育具有生產性和永恒性,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具有階級性。

1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影響著教育目的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

13、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于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

14、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過程,是認識過程的一種特殊形式。

15、教學原則是教學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體現了教育目的和教學過程的客觀規律對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

16、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整體性、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五個特。

17、節假日補課是國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種非法行為。

18、社會主義主義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包括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心理素質。

19、申請認定教師資格者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要在二級乙等以上標準。

20、參加繼續教育是中小學教師的權利和義務。

21、教師的考核應當堅持全面考核,以工作成績為主,做到客觀、公正、準確。

22、所謂教師德性,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修養而形成的一種獲得性的內在精神品質。

23、施行義務教育的學校在教育教學和其它活動中,應當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24、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強未成年人法制觀念。

25、《教育法》規定,國家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為輔的體制。

26、《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27、實施教育行政處罰的機關,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外,必須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門。

28、學校對校舍、體育設施、消防設施、各種儀器設備安全狀況,應當每月檢查一次。

29、參加教師資格考試有作弊行為的,其考試成績作廢,3年內不得再次參加教師資格考試。

30、中學、小學校園周圍200米范圍內不得設立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

31、學校應當尊重未成年學生的受教育權,不得隨意開除學生。

32、我國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共有(八)章(六十三)條。

33、(**)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33、教育教學工作應當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面向全體學生,教書育人,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統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4、學校應當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學之中,開展與學生年齡相適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35、學校的學生人均公用經費基本標準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會同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并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適時調整。制定、調整學生人均公用經費基本標準,應當滿足(教育教學)基本需要。

36、義務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

37、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并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38、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39、學校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收取費用,不得以向學生推銷或者變相推銷(商品)、(服務)等方式謀取利益。

40、國家對義務教育的學生免收(學費、雜費)。

41、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使在校接受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輟學)。

42、教師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應當(為人師表)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教師應當取得國家規定的(教師資格)。

43、(各級人民政府)對家庭經濟困難的適齡兒童、少年免費提供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活費。

44、國家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保證義務教育制度實施。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將義務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按(教職工編制)標準、(工資)標準和(學校建設)標準、(學生人均公用經費)標準等,及時足額撥付義務教育經費,確保學校的正常運轉和校舍安全,確保教職工工資按照規定發放。

45、國家建立統一的義務教育教師職務制度。教師職務分為(初級)職務、(中級)職務和(高級)職務。

46、依法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應當按照(規定標準)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

47、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

48、人民政府(教育督導)機構對義務教育工作執行法律法規情況、教育教學質量以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狀況等進行督導,督導報告向社會公布。

49、學校應當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應急)機制,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加強管理,及時消除隱患,預防發生事故。

50、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對學校校舍安全進行檢查;對需要維修、改造的,及時予以維修、改造。

二、選擇題

1、“正確的學生觀”就是(B)

B、讓每一個學生都全面發

2、“關注個體差異”就是根據學生實際存在的愛好、興趣和差異(A)

A、使每一個學生的特長都得到發揮B、按優、中、差分班教學C、完全由學生自己決定自己如何學習D、培養單科獨進的尖子生

3、新課程在學生評價方面改革的目的是13、D

A以評價促進學生動手能力B、以評價促進考試成績提高

C、以評價增加學校招生數量D、以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4、新課程強調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的態度就是使學生14、B

A、尊重老師、同學B、正確對待知識、學習、他人和社會

C、正確對待學習和考試D、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5、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就是要求15、D

A、從小學三年級開設科學課B、從小就進行科學研究

C、樹立當科學家的雄心斗志D、尊重、理解、熱愛科學

6.社會本位教育目的論的代表人物是(A)

A.涂爾干B.盧梭C.贊科夫D.福祿倍爾

7.以教師的語言為主要媒介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表達情感和價值觀念的教育方法是(B)

A.演示法B.講授法C.談話法D.陶冶法

8.從時間上看,相對其他教育形式來說,家庭教育的特點是(B)

A.開始最早持續最短B.開始最早持續最長C.開始較晚持續最長D.開始較晚持續較短

9.傳統教學的"三中心"指(D)

A.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生活中心B.學生中心、社會中心、實踐中心

C.教師中心、實踐中心、生活中心D.教師中心、課堂中心、課本中心

10.在學校教育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是(C)

A.后勤工作B.管理工作C.教學工作D.科研工作

11.美育的直接功能是(C)

A.育德B.促智C.育美D.健體

12.一個國家教育經費投入的多少最終取決于(C)

A.文化傳統B.受教育者的需求C.生產力水平D.教育的規模

13.引起并決定教育發展變化的最根本、最內在的因素是(A)

A.社會生產力B.文化傳統C.社會制度D.科技水平

14.我國古代私學最早興盛于(B)

A.商周B.春秋戰國C.秦漢D.隋唐

15.關于師生關系的理論中,"兒童中心論"的代表人物是C)

A.赫爾巴特B.裴斯塔洛齊C.杜威D.夸美紐斯

16.人的身心發展是指(A)

A.身體和心理的發展B.個性的品德的形成C.體重和身高的增加D.技能和技巧的提高

17.下列屬于原始社會教育特征的是(C)

A.系統性B.制度性C.無階級性D.等級性

18.我國現代學校產生于(C)

A.17世紀末B.18世紀末C.19世紀末D.20世紀末

19.在教育起源問題上,認為教育的產生完全來自動物本能的觀點是A)

A.生物起源說B.神話起源說C.心理起源說D.勞動起源說

20.智育的根本任務是(A)

A.發展學生的智力B.培養學生的自主性C.提高學生的生活情趣D.形成學生的品行

21.與一般身體鍛煉相比,學校體育更具有(D)

A.隨意性B.娛樂性C.自覺性D.系統性

22.人的世界觀基本形成于(D)

A.幼兒期B.兒童期C.少年期D.青年期

18.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教育過程中起(C)

A.強制作用B.輔助作用C.主導作用D.中介作用

19.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的教育著作是(C)

A.《教育漫話》B.《大教學論》C.《愛彌爾》D.《普通教育學》

20.英國近代學校教育制度是一種典型的(A)

A.雙軌制B.單軌制C.分支制D.中間型學制

21、“學校下學年生源銳減,教師嚴重超編,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補課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學校另謀高就!”這種說法違反了

篇2:小學數學教師業務能力測試試題

小學數學試題

一:教學理論

二:課程標準。(15分)

1、評價主要目的是為了(),激勵()和改進(),應建立()多元,()多樣的評價體系。

2、數感的培養不是一節課就能促成的,在平時的教學中你是怎樣培養學生的數感呢?請你說說你的做法。

3、新課標指出“要為學生留有足夠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以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你是怎么理解這段話的,請舉例說明。

三:教材教法。(25分)

1、新課程改革后教材出現了大量的主題圖,談談你對主題圖的認識,在教學中你怎樣把握主題圖進行教學。

2、學生在口算56-18的時候,常常口中念念有詞:先用6減8,不夠減向十位借1,16減8等于8,十位上的5借掉1,還剩4,4減1等于3,寫3,合起來是38,學生邊說邊寫最后算出答案,怎樣看待這種“筆算式的口算”,這種方法對學生學習口算有利還是有弊?

3、下面是一位老師教學“分解質因數”的教學片斷,請你對這位老師的教學行為作出評價。

(上課伊始,在揭示課題、自主質疑環節后,師生展開如下對話)

師:同學們,依你自己對“分解質因數”的理解,請試著把6分解質因數,好嗎?

(隨后,生紛紛著手質因數的初次嘗試。由于是依自己的主觀理解進行分解,因而學生的嘗試活動分外自主。)

生:6可以分解成2乘3。

(師板書:6=23)

生:6可以分解成1乘6

(師板書:6=16)

生:6還可以寫成1.5乘4。

(師板書:6=1.54)

生:6還可以分解成0.75乘4

(師板書:6=0.754)

生:我覺得這樣有點不對勁,如果分解成小數也可以的話,那就有許許多多的

分法。所以是不對的。

生:6還可以寫成負2乘負3。

(師板書:6=(-2)(-3))

生:6還可以分解成5和1。

師:同學們,在你們匯報的這些式子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請你們重新思考一下,會是哪個呢?

生:我想應該是6=23,因為只有這個式子中的2和3都是質數,在乘法中又是因數。

師:同意他的選擇的,請舉手。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手了。)

師:大家的選擇是有道理的。下面,請大家隨意想一個自然數,然后將它分解質因數。

4、根據提供的教材寫出導入和新課展開你部分,并談談你設計的主要理由。

四:基礎知識。(50分)

(一)填空:

1、一個數由8個萬、5個百、1個十、4個十分之一組成。這個數讀作(),省略萬后面的尾數約是()萬。

2、在1~100的自然數中,()的因數個數最多。

3、有30個零件,其中的29個質量相同,另有一個次品特別輕,如果用天平稱,至少稱()次可以找出這個次品。

4、用5、6、7、8四個數字,填入下面的空格中,要使這個算式的乘積盡可能大,該怎樣填?并算出結果。

□□□□=()

5、如果a與b成反比例,b與c成反比例,那么a與c成()比例。

6、+=

7、一列彩旗,按“紅綠綠黃黃黃黃紅綠綠黃黃黃黃……”的順次排列,那么第105面是()色旗,第467面是()色旗。

8、用8、8、8、0、0、0這6個數字,一共能寫出()個不同的六位數。

9、一個正方體魔方棱長和是12分米,那么它的表面積是(),體積是()。

10、兩個平行四邊形A與B重疊在一起,重疊部分的面積是A的,是B的,已知A的面積是12平方厘米,B比A的面積多()平方厘米。

11、用小于10四個不同的自然數組成比值最小的比例式是()。

12、把自然數a和b分解質因數得到:a=257m,b=35m,如果a和b的最小公倍數是2730,那么m=()。

13、2.415時=()時()分()秒

14、學校組織旅游,小敏帶來了128元,小瑩帶了103元,小敏每天用12元,小瑩每天用7元,()天后兩人剩下的錢一樣多。

15、一架天平有1克、2克、4克、8克的砝碼各一個,用這四個砝碼在天平上能稱出()種不同重量的物體。

16、在一個半徑是3分米的圓柱形水箱中裝入半箱水,現把一塊石頭完全浸沒在水中,水面上升6厘米,這塊石頭的體積是()。

17、用若干個小立方體搭成一個立體圖形,從前面看如圖:,從右面看如圖,搭成這樣一個立體圖形至少需要()個小立方體。

(二)、計算。

1、238÷2382、1+5+9+13+17+……+**

(三)、列式解答。

1、小明看一本故事書,第一天看了全書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2頁,還剩20頁沒看,這本書一共有多少頁?

2、甲乙兩車分別從A、B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甲每小時行80千米,乙每小時行全程的10%,當乙行到全程的時,甲車再行全程的到達B地,求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3、如圖,三角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是圓周的中點,BC是半圓的直徑,已知AB=BC=10厘米,那么陰影部分的面積是多少?

4、從家到學校,哥哥需走16分,妹妹需走24分,如果,妹妹從學校出發后2分哥哥從家出發,那么兄妹相遇時哥哥比妹妹多走120米,求學校到家的距離。

5、修一條水渠,若每天多修8米,可提前4天完成,若每天少修8米,則推遲8天完成,求水渠的長度。

6、乙丙兩數的平均數與甲數之比是13∶7,求甲乙丙三個數的平均數與甲數之比。

篇3:小學語文教師招聘試卷之教學能力測試

小學語文新課標測試題及答案(一)

一、填空題。(6分)

1、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2、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3、課程目標按(九年一貫)整體設計,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

4、課程目標的總目標部分一共10條,第3條要求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

語文學習方法)。

5、語文課程標準將原來的中高年級“以寫記敘文為主”改成了“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

二、單選題。根據新課標,選擇符合課標理念的大寫字母填入題后的()內。(每個小題2分,共10分)

1、關于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的觀點是:(C)

A、工具性B、人文性C、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D、工具性、思想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2、第一學段新課標對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標要求是:(C)

A、了解B、基本掌握C、掌握D、不要求

3、新課標學段閱讀目標要求中的第7條: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是哪個學段提出的:(B)

A、第一學段B、第二學段C、第三學段D、第四學段

4、閱讀教學過程是:(D)

A、學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B、學生與教師之間對話的過程。

C、教師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D、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5、鍛煉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應鼓勵學生:(A)

A、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B、在口語交際課中

C、在家庭生活中D、在與社會人群交往中

三、多選題。根據新課標,選擇符合課標理念的大寫字母填入題后的()內。(共10分)

1、關于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標”正確恰當的表述是:(D)

①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②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③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④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③④①D、①④②③

2、關于第一學段識字與寫字,新課標提出:(A)

①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②1~2年級要多認少寫。③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④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B)

①朗讀②分角色讀。③表演讀。④默讀

A、①②③④B、①④C、②③D、③④

4、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于學生的:(C)

①合作精神②創新意識③參與程度④探究精神

A、①②③B、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

5、學生作文修改的評價要:(D)

①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內容②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態度③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過程④注意考察學生修改作文方法

A、①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四、分析題(50分)

(一)課標與大綱對比分析。(10分)

答:首先,新課程標準在認字方面識字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并將“會認”“會寫”分開要求,明確了小學低段的識字教學是多認少寫,可以避免字字要求“四會”,造成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這為盡早讓學生開始閱讀打下了一個基礎。并且提出了培養學生的認字興趣,這在“大綱”中是沒有的。

其次,在寫字方面,大綱中有掌握“筆順規則、間架結構”,“能按漢字的基本筆畫、筆順、偏旁和結構分析、記憶字形”的明確要求,在音形意三方面的學習作了具體的布置,而“新課標”中作的要求是總體性的,“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再者,新課標中提出了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檢字法查字典,學習獨立識字。”這在“大綱”中是沒有的。可以看出新課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了明確的要求,給學生打下了扎實的,可持續發展的識字基礎。

(二)案例分析(請圍繞新課標精神分析下面的案例)(20分)

1、一位教師執教《太陽》時,當教師引導學生學完了太陽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內容后,安排了表演的環節。教師假扮后羿射日,當正要射下第十個太陽的時候,學生紛紛阻攔,說出“慢著!”“等一等!”“別射!”而當教師問“為什么不能射?”時,學生卻啞口無言,連忙翻書,但一時難以組織好語言。

如此安排表演,你認為合適嗎?如果你是這位老師,你會怎么處理呢?(10分)、

答: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著為老師在教學中頗費心思,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他的本意我想應該是創設這個情景讓學生表述太陽的作用。但是學生的表達能力還沒有達到老師的預想的程度,課堂上出現了冷場。另外,既然已經學完了“關系密切”了,這個表演只是讓學生來復述文中的內容,這種情景的意義性已經不大。我想,把這個表演安排在教學“太陽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內容之前,這樣學生有了學習的動力,帶著問題去探究“為什么這第十個太陽不能射?”比較合理。

2、一位教師在教學冀教版一年級下冊《遙遠的恐龍世界》一課前,請學生回家搜集元宵節的相關資料。下面是開始上課時的一個片斷:(10分)

老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遙遠的恐龍世界》,老師課前讓你們收集恐龍的資料。你們收集了嗎?

生(齊答):收集了。

師:請同學們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誰先來。

生(一男生):老師,我收集的是三角龍的資料。

接下來,這個男生手捧著搜集來一張張的資料,讀起來。剛讀幾句,遇到生字,讀不下去了。課堂上頓時沉寂了,教師只好信手拿過來資料開始進行講解。

問題一:你認為上課一開始老師這樣處理搜集的資料可取嗎?為什么?

問題二:如果讓你來講設計課前收集資料的這類型課,你會怎么處理呢?

答:明顯是不合理的。資料的收集和利用在新課程中作為拓寬學習課程的一種方式,為老師和學生所歡迎,它是一種輔助的手段。但是,上述案例中,課一開始就交流,學生在沒有很好地了解課文的基礎上,就像是一個個被架空了的高樓,立足不穩,不能很好地表述自己的觀點是很正常的。學生收集到的資料應該讓學生自己展示給大家,這個分享的過程是一種成功的體驗,學生重中體會成就感,能有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位老師在學生的表述出現困難的時候應該向他提供及時地幫助和鼓勵,而不能越俎代庖。像案例中的做法只能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答:我想,我會將這些資料的交流放在學生對恐龍的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進行。如:除了課文上的這些知識,你還有什么可以告訴大家的嗎?說說你收集到的情況吧!

我堅持學生收集的資料學生自己展示。學生展示過程中有困難的,老師提供協助,并適時地鼓勵,以激發孩子們收集資料的興趣和信心

圖片以及資料除了在課堂上給學生交流的空間,還會在班級上作展示。讓學生的成功體驗在課后得以延續。

(三)問題分析及對策(20分)

1、時下,在一些課堂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景:老師說:“同學們喜歡哪段就學哪段,大家自由組合,選擇同一學習內容的同學坐在一起。”于是,課堂成了“自由市場”,學生們交換位置,你爭我搶,自由民主的氣氛洋溢著這個空間。

作為教師你對這一教學現象怎么看?怎么辦?(10分)

答:這種現象確實非常的普遍。表面上看,是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尊重學生,培養孩子的人性化閱讀。實際上,教學流于形式,沒有深入實際。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部分老師沒有很好地把握新課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著

。上面的案例,忽視了老師引導的功能。學生作為學習者,他們的認知要在老師的牽引下思路逐漸清晰,而上面的案例中的學習會處于一種雜亂,無效的狀態。

引導學生的讀,一要有目的,二要有方法,三才是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讀之前,交給學生問題,要讀出什么,讀懂什么,還要明確地說明怎樣讀懂,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些基礎上,學生可以有自己的學習習慣。

對于課堂上的換座位朗讀,我個人認為值得商榷。課堂教學要注意課堂秩序,如果以犧牲課堂效率為代價,那是得不償失。

2、一位老師在批改學生的造句時,發現如下句子。(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