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中小學教育科研中八大問題》反思
觀《中小學教育科研中的八大問題》的反思
五指山中學羅路生
**年10月9日下午,我們化生教研組組織了全體教師集中觀看光碟學習培訓,認真觀看了《中小學教育科研中的八大問題》專題講座。講座圍繞中小學教育科研概述,教育科研的實施過程,以及在實施過程出現的問題概括了八大點:有行動無研究;有研究無成果;有成果無轉化;有定性無定量;有敘事無提煉;有課題無問題;有師本無校本;有分析無元分析,并就這些問題由淺入深作了簡潔明了的論述。聽了這次講座我有了不小的收獲。反思了以前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方式情景,讓我明白了幾個關鍵的問題,略有了一些思考。
第一,為什么要搞教育科研?
從目前教育科研的現狀來看,科研對很多老師來說已經進入了一個高原區,因為這時候的教師走上了一種職業的倦怠,特別是40歲左右的教師,已逐步有了“四個成形”,即信念已經成形,很難再改變;思維已經成形,不再想突破;技能已經成形,不愿再發展;狀態已經成形,不肯再激進。加之各種壓力等,讓很多老師體力、健康極度透支,造成教師的事業陷入了一種高原期,導致事業的停滯。有些老師很疑惑,為何我們總是被鼓勵做研究,可研究怎么總是做不好呢?其實很多老師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很多教師經常把自己當成是一個雇員,自己的工作是一種等價交換;大部分的老師在做一個將書本知識反復講授的“教書匠”;極少數教師在踐行教師職業的最高境界“做一個研究型教師”。通過聆聽講座,我認識到教師只有積極參與教育科研,才能快速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學業務水平,才能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名師。因此,在工作中要不斷反思自己,不斷改革創新,努力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成為教育教學的行家,才能算是“入了行”,算是“專業化”。為此,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提高了自身的專業素養和研究能力,才能真正適應社會發展對教師的專業要求。
第二,應怎樣搞教育科研?
這一問題在很多書刊和資料從研究選題,研究的主體,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方面都有了詳細的論述。我呢是在想從自己身邊的教育教學情境去思考問題,做些小小的研究。例如研究的選題可以直接從一線教育教學的情景,以現實中的實際問題,是亟須解決的,針對自己的選擇要求,立定研究問題的題目;題目的特點應該微小、具體,具有可行性,而不能一味地求大、求全;旨在以實際問題的解決為導向,要具有能實踐的,能操作的,并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培養研究意識,訓練和提高研究能力。
另外,在研究方法的選擇上,可以以一線素材、條件考慮,針對自己的研究所用選擇教育研究方法。做到具體方法的選擇,必須依據研究的內容、研究者的能力來決定??紤]到教師研究的選題一般比較小而具體,所研究的問題一般是班級教育教學情境中的,或者幾個班級場景中的,較為適用于大樣本量的問卷、量表等則不大適合,而諸如觀察、訪談、實驗、測試、反思等方法則更具有信度和效度。反思應該成為教師開展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結合教育教學原理和理論、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的經驗積累等,進行深入、全面的反思,總結實踐性知識,對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起著驅動作用。
通過這次學習培訓,使我受益匪淺。一是提升了自己的業務理論水平,二是了解了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三是認識到在教育教研上自身存在的諸多缺陷和缺點。我充分認識到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是發展教育科學的需要,也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積極參與教育科研和培訓,消除浮躁心情,靜下心來教學,潛下心來研究,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教學業務水平,使自己逐漸成為研究型教師。
篇2:小學老師教育科研反思在研究中成長
這是一個老話題,但這個老話題還是經常有人提起,有老而彌香的意味。對于“科研興師”,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相信它,只是在日常工作中看到的行動卻很少,它更多的是出現在工作總結中。不過,就像“經典就是沒多少人做但都在喊”一樣,它確實是經典,甚至可以說是真理。
做老師,還是應該相信一些名人名家的話的。任何一個人,沒有研究就沒有發展,也就無所謂成長。杜威早就提出要做“研究型教師”,斯騰豪斯主張“教師作為研究者”,要求教師“集服務、專業研究、專業學習于一體”。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工作能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么就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道路上來。”這是說給管理者聽的,但教師能自覺地走到這條道路上來不是更好嗎?魏書生認為:教育科研能使教師發現一個新的更豐富的自我,從而也能發現一個更廣闊的教學天地,更新了,便有了新的眼力、新的觀察力、新的承受力、新的胸懷。陶行知先生說:“教員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業能力的長進,要把我們的教材教法一天長進一天”。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明確指出:“發展與培養是不能給予或傳播給人。誰要享有發展與培養,必須用自己內在的活動和努力來獲得?!辈ㄋ辜{則是更具體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它清楚地揭示了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的重要意義,反思是最為常見的研究行動。這些名人的語言,有的是基于經驗,有的是基于實踐,有的是基于理論,但揭示的是教師發展和成長的規律。
教育科研的規范方式是課題研究,但課題研究不是唯一的方式,對教師成長來說,作用最大的還是經常性地對工作的不斷反思、實踐、反思,所以對自己行動的研究才是促進成長最有效的方式。那么,教師的行動在哪里?不可否認,最主要的是課堂,而且是發展、變化、動態的課堂。哲學家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其實,教師也不可能兩次走進同樣的一節課堂,課堂的主旨就是變化,怎樣把握課堂的變化,成為教師成長的重要標志。真正的課堂應當是一個積極的思考王國,在這個王國里,因為教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豐富程度,這是我們研究的礦山。鄭金洲教授說:“真實的教育實踐場景既是研究得以進行的主要依托,同時又是發現問題的重要所在?!痹诿刻於家洑v的課堂上,教師都有哪些真實的體驗或感受:愉快、痛苦、沉悶、苦惱、力不從心;仰或是發現了什么?出現了什么?遇到了什么?經歷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忽視了什么?遺憾了什么?靈感了什么?感悟了什么......等等。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真實素材,把這些切身體會到的東西,加以思考、整理、綜合、研究、挖掘、總結、提升,進而優化課堂,優化自己,這不正是科研所追求的研究價值取向嗎?其實,人最可怕的是習慣于司空見慣的事情,對身邊“經常性”的事件無動于衷,我們不能像波拉德說的那樣“都是自己思想的奴隸”,每天都“重復昨天的故事”,退休時總結自己“三十年如一日”。這才是當教師的悲劇。
教師不能把研究看得很高,看得很神秘。有人說:研究是一種生活,也有人說:研究是一種狀態,這都是很有道理的。研究可以先從記或寫開始,寫就是記錄,記錄教學生活中的“一盞一盞的燈”。對我們而言,記錄恐怕是最基本最容易的一項技能,最重要是看能否形成經常性的行為,就是說容易達到,貴在堅持。其實,記錄就是研究,記錄的過程伴有你的思維和創造,不僅是思考的過程,也是提升的過程。朱永新贊賞記錄“實際上是超我與本我的對話,是超我對本我的監督?!辈⒏嬲]“中小學搞教育科研,就是應該記錄自己教育現象,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思考開始的,把這一串的‘珍珠’串起來,那就是一條非常美麗的項鏈?!睋碛辛诉@個項鏈,也就美麗了自己的事業。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就是因為記錄自己孩子的成長而開始成為專家的。所以,生命要留下“痕跡”,就要教海中去“拾貝”。教學日志、教學案例、教育敘事、教育課例、隨筆、反思、札記,甚至感言、感動、感悟,或一篇一篇,或一段一段,或一句一句,都可以成為教師生命中的明珠,點亮未來的前程。
有人說:真正的財富是一種思維模式,這道出的是一個真諦。研究不僅僅是解決了什么問題,取得了什么顯性的成果,更重要的是研究能喚醒專業意識,助推思維的發展,提升思維的品質。發展的思維會使你看到別致的風景,成就不同凡響的自己。誠然,研究不一定能使自己超越別人,但一定能超越自己,讓自己變得“高端、大氣、上檔次”,豈不是一種成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