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師也是好父母》給我啟發
《好老師,也是好父母》給我的啟發
陳家英特級教師工作室葉萃
《好老師,也是好父母》是由陳海濱和徐麗華老師主編的一部優秀的關于家庭教育的書。書中記載了9個不同家庭的成功教育案例,給了身為教師又為人母的我上了一堂生動而又深刻的教育課。
當我開始讀第一個案例-----福建省廈門市教育局任勇副局長育兒教子的辯證之道時,就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為什么現在才看到這樣的好書?如果我早一點讀到這樣的書,或許,兒子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任局長在書中通過自己的一些成長經歷和自己育兒的經歷闡述了他的辯證育兒之道。他提倡:給孩子一個敲打的空間。因為現代的家長較側重于孩子的人文教育,而忽略了對孩子的科學教育。很多家庭為孩子準備了獨立、整潔的房間,漂亮的書桌,但是沒有看到有誰為孩子準備一張可以在上面“加工”“敲打”“創造發明”的桌子,更不允許孩子在墻上“涂鴉”。任局長則認為“科學少了人文,就少了氣質,人文少了科學,就少了理性,科學和人文,相輔相成。”于是,他允許孩子在自己的房間畫自己喜歡的畫,打釘掛自己喜愛的東西,還準備了一張工作桌,讓孩子在上面可以做自己喜歡的玩具、釘板凳、搭小屋.配鑰匙,使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樂趣,鍛煉動手能力,培養科學意識。也許正是任局長從小就給了孩子這樣的敲打空間,所以才有了后來女兒考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筑系的好結果。讀到這里,我覺得書中所提到的、只側重于孩子的人文教育,而忽略了培養孩子科學意識的家長就是我。記得兒子小的時候,常常可憐巴巴地問我:“媽媽,我能在墻壁上用彩色筆畫畫嗎?我能墻上貼上我的畫嗎?能掛上天線寶寶的圖片嗎?”可是,他每次得到的答案都是我嚴厲的警告:“不行!別把家里弄臟了!”正因為這樣,兒子的動手能力一直都很差。小學時,美術老師布置的手工作業,每次都得在我們大人的幫助下才能完成。試想,這不就是我自己給他畫下的圈圈所造成的嗎?
帶著絲絲不安與愧疚,我接著往下讀.在第9條辯證之道中,任局長提到“適度的懲罰未必不可”,文中舉了他的孩子3歲時,因不好好吃飯,被他摔掉了飯碗。做為懲罰,即使孩子餓了,也不給東西給孩子吃。此后,孩子每次都能好好吃飯了。這個事例.使我想到兒子小時候的事情。兒子小時候很難喂飯,經常是一頓飯要喂很久都吃不飽。有時候把兩個大人忙得團團轉,一個在逗笑,一個在喂飯。有時候,看到兒子不吃飯,我總是覺得心疼,覺得不能餓著孩子,于是不擅長烹飪的我總是向鄰居和同事取經,然后變著法子給兒子做吃的,看到他不吃熬的粥,就趕緊下面條,面條還是不吃,就學著包餃子給他吃。每天為了孩子的吃飯問題,我們可謂是傷透了腦筋。現在想想,如果當時我也像任局長一樣,給他適度的懲罰,讓他餓一餓,也許他就會養成好好吃飯的習慣了。都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但是,嚴厲的懲罰看來更能讓孩子留下深刻的教訓。
篇2:興趣是最好老師培養七年級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培養七年級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羅祥正
作者單位:湖北省大悟縣三里中學
內容摘要:怎樣培養七年級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七年級數學興趣
七年級學生剛進入初中學習,要面對很多門功課,剛開始對各學科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可是許多的學生隨著學習壓力的不斷加大、學習習慣一時無法調整、精力分配不過來、就逐漸對一些學科的功課開始冷落,特別是由于一部分數學基礎比較差的學生,開始對數學課的興趣就慢慢消失,這幾乎成了七年級數學教學的普遍性問題,長期以來,教師們為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不懈努力。但師生雙方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教材,左右著教學改革和教學進程,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而新教材內容安排新穎合理、生動活潑,對學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師教法得當,就能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那么,面對新教材應該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經過我的不斷探索和實踐,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階段的教學。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是新教材編寫者的指導思想。七年級學生翻開剛拿到的數學課本后,一般都感覺新奇、有趣,想學好數學的求知欲較為迫切。因此,教師要不惜花費時間,深下功夫,讓學生在學習的起始階段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濃厚的興趣。
如在教學第一章時,可讓學生參與部分實驗。在本章結束后,可以利用課外活動舉辦一次自由形式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設計學生對數學難學嗎、有用嗎?數學是不是都這樣有趣?對基礎弱的能不能學好?對各種問題展開討論,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在教學第一章中“有理數”時,讓學生倆倆一組互相學習,互相探討、交流、互相攙扶著共同進步。教師相機給予鼓勵和肯定,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標:七年級數學起始階段的教學,側重消除學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學習興趣上做文章,以數學的趣味性、教學的藝術性給學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鐵上的鐵屑離不開磁鐵一樣,向往著教師,向往著本學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
七年級數學比較貼進生活實際,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現實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豐富的內容提供教學中誘發學生情趣和動機的酵母。新教材還抓住了七年級學生情緒易變、起伏較大的心理、生理特點,要求以“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陶行知先生語),來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
對此,我的具體做法是:
1.注重課堂教學中的引入環節。在課堂引入中,設計各種形式、運用各種手段把學生調動起來,喚起他們的參與意識。如教學“初步認識幾何圖形”時,一開始就用事先準備好的材料拼出一些優美的圖形,提出:這些圖形由哪些基本圖形組成的?它們的邊與邊之間有什么關系?待他們思考回答后再進行總結。最后讓他們自由合作進行制作,也拼出一些優美的圖形。這樣,通過簡單的表演,把問題設置于適當的情境下,從而營造了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相信在這樣輕松的環境下,學生會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2.充分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新教材還針對七年級學生喜歡觀看、喜歡動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實踐性內容。要求盡可能利用自制教具優化課堂結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自由組合),請他們做我的助手,一道準備實踐的材料、進行演示。通過實踐操作,既規范了學生的勞動、行為習慣,又使他們在參與活動中認識“自我”,以產生興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的精練、語調的變化得當,板書設計合理,字體優美雅觀,知識豐富等都能激發學生和學科情感,達到“親其師,信其教”的效果。
篇3:努力創新觀念爭做學生心目中好老師
努力創新觀念,爭做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西郊小學王紅元
【摘要】在人類歷史的滄桑流變中,老師承擔著教化萬民,培育萬代,推動社會發展的重任,他的事業看似平凡,卻是人類最偉大的事業之一。老師不僅要有精深的知識,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還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然而,在幾千年后的今天,當人們把老師當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稱他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時,他的內涵就擴大了,他還能承擔塑造人的理想和品德、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培養頑強的能力和健康的人格的重任嗎?老師面臨的也不再是“個人尊嚴”下的綿羊,而是在蜜糖里泡大的被家庭寵壞的一代。他們單純、幼稚、熱情活躍、生氣勃勃。因此,他們不喜歡“讀死書,死讀書”的“老古板”,不喜歡講道理式說教,嚴厲有余,活潑不足的修道院里的“嬤嬤”。他們是幸運的一代,趕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高速發展的改革時期,因此,他們不喜歡象老母雞呵護小雞那樣小心有余,大膽放手不足的“老阿姨”,那么,他們究竟喜歡什么樣的老師呢?本文通過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當面交談等方式讓學生說出了對自己心目中好老師的要求。
【關鍵詞】師生關系創新觀念尊重好老師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很多老師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新型師生關系開始形成。但也必須看到,舊師生關系依然存在,且有它的頑固性。隨著時代發展,師生關系必須改變,這既有很強的理論意義,又有鮮明的實踐意義。
以往,老師在與學生交往中,多是從“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