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第二學期二年級數學期末試卷分析

第二學期二年級數學期末試卷分析

2024-07-31 閱讀 2678

**至**第二學期二年級數學期末試卷分析

經過了一個學期開心努力的學習,又經歷了一個多月緊張激烈的復習,二年級的孩子們終于迎來了期末考試,孩子們在復習、考試的過程中將知識又經歷了一次循序漸進的學習和梳理的過程。本次的試卷總體來說內容全面、難易適中。同學們的成績體現在下:滿分的有5人,90分上的有16人,80分上有5人,70分上的有8人,60分的有3人,不及格的有13人??偡?678分,平均分74分。及格率74%。優秀率42%。現將試卷做以下具體分析:

一、試卷命題情況分析

本次二年級期末數學試卷充分體現了以教材為主的特點,從卷面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基礎知識,通過填空、比大小、判斷、計算等形式檢測。第二類是綜合應用,主要是解決問題。無論是試題的類型,還是試題的表達方式,都盡可能地全面涵蓋全冊的數學知識并綜合應用。深入淺出地將教材中的全部內容展現在學生的試卷中,并注重考查學生活學活用的數學能力,注重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考驗。同時使學生在答卷中充分感受到“學以致用”的快樂。另外此次試卷注重學生的發展,從試卷的得分情況看,如果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難獲得高分的。總之,整份命題力求起到體現“新課標”精神的導向性作用,重在考查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目的是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進而發展與拓寬學生的思維。

二、試卷題目分析(一)填空題填空題共20分,體現的內容非常廣,多數都非常簡單,學生完成情況很好,出錯較多的是第8題:用2,7,1,0組成一個最大的四位數是(),最小的四位數是()。(二)比大小和判斷軸對稱圖形很簡單易懂,學生完成得特別好。(三)計算這次的計算題完成得非常好,出錯最少,與前一階段訓練口算比賽有很大關系,例如符傳良和符雅彤同學,這兩人計算都全對,是他們多練的成果。但是也有少數學生計算加減法出錯,乘法口訣出錯,以后還要堅持不懈地進行口算練習。(四)豎式計算這次的計算學生做得非常好,只有少數學生計算出錯。

三、存在的問題:

1.一些學生計算不準確,+、-號看錯,表內乘法做錯,馬虎現象嚴重,致使簡單的題目也出錯,很可惜。

2.個別同學解決問題時不認真審題,還是粗心的原因。

四、改進措施:

1.立足于教材,扎根于生活。教材是我們的教學之本,在教學中,我們既要以教材為本,扎扎實實地滲透教材的重點、難點,不忽視有些自己以為無關緊要的知識;又要在教材的基礎上,緊密聯系生活,讓學生多了解生活中的數學,用數學解決生活的問題。

2.教學中要重在凸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作為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學習材料,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

3.多做多練,切實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要學生多說題目的算理,避免他們憑自己的直覺做題,不講道理,不想原因,導致出錯多。

4.讓學生多見一些練習題型,有針對性地培養孩子仔細審題、獨立答題、想好了再下筆、完成所有練習后還要認真檢查的習慣。學生好比一朵朵小花,一棵棵小苗,需要老師的精心呵護。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把握好教材的知識體系,認真鉆研新課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好教材中知識與課改的結合點,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課下積極做好培優轉差工作,及時給學困生補課,找尋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盡快趕上來,進一步提高綜合成績。

篇2:二年級數學上公開課教案乘法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乘法的初步認識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第12一13頁例1、例2。

教學目的:1.使學生認識乘號,理解乘法的含義,知道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算法。

2.使學生掌握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3.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乘法的含義。

教學用具:教師準備36根小棒,掛圖,卡片;學生準備12根小棒。

教學過程:

一、操作演示,強化感知

1.擺小棒(小黑板出示)。準備題:用/擺一擺。

①每堆2根,擺6堆,有6個2根。

②每堆3根,擺4堆,有()個3根。

③每堆4根,擺3堆,有()個4根。

(1)師生一齊擺小棒。先擺1個2根,領學生說"1個2"。

再擺1個2根,提問:現在有幾個2?

教師邊說大家一起擺完6堆。

同時教師在黑板上演示:

////////////

提問:你擺了幾堆小棒,每堆幾根?

教師指著黑板帶領大家數小棒:1個2,2個2……6個2。

提問:我們都擺了幾個2根?

請小朋友看著自己擺的小棒數一數,再一齊數一數。

(2)指導學生擺小棒:每堆3根,擺4堆。

教師在黑板上演示:

////////////

提問:你擺了幾堆小棒,每堆幾根?

教師指著小棒讓大家數:1個3,2個3,3個3,4個3。

提問:你剛剛擺了幾個3根?

(3)學生獨立擺小棒:每堆4根,擺3堆?

學生口答,教師演示:

////////////

學生指著小棒齊數:1個4,2個4,3個4。

2.指導學生自己看書。

請小朋友把書打開,看第12頁的準備題,讀一讀,再指著小棒數一數,并且在括號里填數。

校對后再讀一讀。

3.數一數。

教師在黑板上板演:5,5,5,5。

提問:黑板上有數幾?有幾個?

齊數:1個5,2個5,3個5,4個5。

二、借助直觀,理解新知

1.教學例1。

教師手里拿著什么?這束花有幾朵?有幾個3?

教師邊貼邊讓學生數:1個3朵,2個3朵,3個3朵,4個3朵。

提問:我們一共貼了幾束花?每束花都有幾朵?有幾個3?

再讓學生數:1個3,2個3,3個3,4個3。

要求一共有幾朵花要用什么方法計算?怎樣列式?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3+3+3+3=12。

提問:這個算式表示幾個3相加?

板書:4個3相加。

4個3相加我們可以寫成3+3+3+3,如果100個3,1000個3相加,我們也這樣寫你覺得怎樣呢?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計算幾個幾相加的簡便方法一一乘法。

出示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

4個3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計算:(同時板書)

3×4=12

像3×4這樣的算式就叫做乘法算式,齊說"乘法"3×4表示4個3相加。"×"這是一個運算符號,叫乘號,齊讀"乘號"。

完成板書:3×4=12

乘號

"3×4"讀作3乘以4。領讀,齊讀,指名讀。

練一練:讀乘法算式。

2×35×4

提問:4個3相加,可以用加法和乘法兩種方法計算,哪種方法簡便?

2.教學例2。

出示例2掛圖。

①圖上每個校上有幾個山楂果?有幾個枝?有幾個2?

②要求一共有幾個山植果,用加法怎樣算?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2+2+2+2+2=10

③這個算式中加數都是幾?這個算式中加數都是2,是相同的,我們就把這樣的加數叫做相同加數,讀"相同加數"。

④相同加數是幾?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相同加數是2。

相同加數是2,就在乘號的前面寫2。

有幾個2相加呢?我們來數一數,1個2,2個2,3個2,4個2,5個2。

有5個2相加,我們就在乘號的后面寫5。

邊說邊完成板書:2×5=10。

領讀算式,齊讀算式,指名讀算式。

"2×5"表示5個2相加,齊讀。

邊說邊完成板書:"2×5',表示5個2相加。

⑤指出:寫乘法算式時,要把相同的加數寫在乘號的前面,有幾個相同加數,就把幾寫在乘號的后面,表示幾個相同加數相加。

"2+2+2+2+2=10"的相同加數是2,就把2寫在乘號的前面,有5個2,就把5寫在乘號的后面,表示5個2相加。

3.小結:

比較例1和例2,每道題都用加法和乘法兩種方法計算,哪種方法簡便?

像求4個3相加和5個2相加這樣,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寫乘法算式時,先寫什么數,再寫什么數?

教師強調:先要找出相同加數是幾,寫在乘號的前面,數一數有幾個相同加數,就在乘號的后面寫幾。

4.指導看例1、例2,看圖數一數,讀一讀,再填空。

三、多種練習,深化新知

1.做"想想填填"第1題。

先讓小朋友說一說圖意,再填寫,提醒學生要先寫相同加數,然后訂正,對做錯的同學給予幫助。

2.口答。

出示卡片4×3、2×3、4×6,指定學生讀一讀,并說出表示幾個幾相加,說錯的注意糾正。

3.做"想想填填"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輔導有困難的學生,然后集體訂正。

4.做"想想填填"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其余座練,集體訂正。

5.做練習四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并說一說所寫的乘法算式表示幾個幾相加,幫助有困難的學生訂正。

6.做練習四第2題。

指定學生讀一讀,說一說每個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再在書上畫一畫,學生板演,然后集體訂正。

7.作業。

練習四第3題。

篇3:小學二年級數學優質課中位數教學實錄欣賞

問題背景:二年級進行口算比賽,二(1)班和二(2)班各選派7名同學參加比賽,他們按比賽成績從高到低排列表中。

師:兩個班共有7名同學獲獎。你們覺得哪那個班獲獎的人數多?為什么?

生1:我覺得二(1)班獲獎的學生多。因為二(1_)班平均分高。

生2:我覺得不一定》。因為二(2)班雖然平均分低,可能是因為其中的一個人或兩個人考得特別差,而其他人可能考得比(1)班的要好,這樣二(2)班獲獎的人數就多了。

師:這樣看來,光靠平均分是不能確定那個班獲獎人數多。接下來老師再告訴你們一個信息。

你們覺得老師會出什么信息?

生1:出示兩個第一名的成績。

師:老師告訴你們,兩個第一名都是100分。(不能知道哪個班獲獎的人數多)

生2:知道兩個最后一名的成績。

師:最后一名一個班是60分,一個班是74分。(還是不能知道哪個班獲獎的人數多。)

生3:知道每個人的分數。

生4:那太沒意思。我想知道兩個班第四名學生的成績各是多少分。

師:你為什么想知道第四名的分數呢?

生4:因為如果二(2)的第四名成績高,那么他肯定獲獎,這樣(2)班至少有四名同學獲獎,就比二(1)班多一人,反過來也一樣。

師:他的意思你明白了嗎?誰能再說一遍?

生5、我能舉一個例子。假如二(2)班的第四名是96分,二(1)班的第四名師95分。因為獲獎的學生只有7名,所以兩個第四名不能同時獲獎,這樣當然二(2)班獲獎的學生就是4名,二(1)班只有3名。

生6:現在我也認為知道第四名的成績就可以知道哪個班獲獎的人數多的道理.

生7:老師,我知道第四名得分數就是中位數。如果二(1)班的中位數大,那么二(1)班獲獎的人數就多;如果二(2)班的中位數大,那么二(2)班獲獎的人數就多了。

生8、根據平均數不能確定哪個班獲獎的人數多,但是根據中位數就可以判定了。

案例點評:

聽到學生這樣的發言,我們是不是思考:這是教師的精心預設與課堂生成知識的完美結合。老師順利出示第四名的成績,學生的思維還能如此活躍嗎?他們對中位數的感悟還能如此深刻嗎?受此啟發,我們是不是又找到突破中位數教學的難點的方法?或許,我們還能受到更深遠的啟發:數學課堂教學中,在不影響視線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該給學生留點想象的空間,激發他們的思維,發展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在適度開放的環境下,自由的思考,大膽的想象,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