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鏡面對稱》教案及教學反思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鏡面對稱》教案及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2、通過游戲和動手操作,加強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的感知。
3、激發學生對鏡面對稱現象進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勵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
4、使學生感受生活之美,學會欣賞對稱的美。
教學重點:
初步感知鏡面對稱現象。
教學難點:
探索鏡面對稱的性質:上下、前后位置不變,左右位置相反。
教學用具:
課件、大鏡子一面、小鏡子若干、圖片。
教學方法:運用觀察、猜想、驗證、比較、歸納的思想感知空間與圖形的學習方法。在經歷和體驗中學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
師:昨天啊,明明到聰聰家做客,可在這過程中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你們想知道嗎?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觀察圖片,了解常見的鏡面對稱現象。
提問:對稱的兩邊圖形有什么關系?
指導學生從上下、左右、前后位置觀察。
(課件展示:明明到聰聰家做客,卻發現那兒有一個和自己一樣的人,他做什么動作對方也做什么動作,誰是真的明明呢?他請求同學們給予幫助。)
讓學生觀察討論:為什么會出現一個和自己行為一樣的人?
分組討論匯報:物體與他們在湖面、鏡子里的映像都是對稱的。
生:那是一面鏡子。
教師給予鼓勵,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鏡子的知識。并板書課題:鏡面對稱。(設計意圖:以學生生活情景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通過觀察生動有趣的情境,并結合平時的認知,初步悟出人在鏡子里可以成像,像和人的動作一樣。)
二、探索新知,驗證結論。
1、檢查預習,感知鏡面對稱
(1)提問:昨天老師布置的作業“請同學們回家照鏡子”,通過照鏡子你有哪些發現呢?
請一名同學在大鏡子前演示并提問:照鏡子時往前走一步,鏡子里的人會怎么動?
生:我做什么動作鏡子里的我就做什么動作。
(2)表演:老師請同學們來當鏡子,師對著學生做一些動作,生表演。(先向前、向后、在蹲下、起立、最后舉左手、右手等動作。)
看表演的同學和鏡子里的也會往前走一步。
(3)討論對錯: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有可能做出不同的反應:有和老師的動作一樣,有和老師的動作相反。(師隨機各請出一名同學,重復自己的動作。)
讓學生充分討論對錯?
學生積極參加游戲活動,得出結論:境子里是左手拿筆、右手拿本子。
2、親自體會,理解鏡面對稱:
(1)學生討論不出結果,教師請幾名同學分別到鏡子前照一照。(做各種動作)要求仔細觀察體會動作,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分組活動:自己設計一些有意思的活動來觀察鏡子中自己的樣子。
(2)教師引導學生,如果自己伸左手,那鏡子里的“你”會伸哪邊的手?
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想象直接判斷,對有困難的學生,可以拿鏡子照一照再判斷。
(3)小結:在我們照鏡子時,鏡子內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會發生改變,而左右的方向發生了改變。(板書:前后不變
上下
左右
篇2:二年級數學上公開課教案乘法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乘法的初步認識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三冊第12一13頁例1、例2。
教學目的:1.使學生認識乘號,理解乘法的含義,知道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算法。
2.使學生掌握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3.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乘法的含義。
教學用具:教師準備36根小棒,掛圖,卡片;學生準備12根小棒。
教學過程:
一、操作演示,強化感知
1.擺小棒(小黑板出示)。準備題:用/擺一擺。
①每堆2根,擺6堆,有6個2根。
②每堆3根,擺4堆,有()個3根。
③每堆4根,擺3堆,有()個4根。
(1)師生一齊擺小棒。先擺1個2根,領學生說"1個2"。
再擺1個2根,提問:現在有幾個2?
教師邊說大家一起擺完6堆。
同時教師在黑板上演示:
////////////
提問:你擺了幾堆小棒,每堆幾根?
教師指著黑板帶領大家數小棒:1個2,2個2……6個2。
提問:我們都擺了幾個2根?
請小朋友看著自己擺的小棒數一數,再一齊數一數。
(2)指導學生擺小棒:每堆3根,擺4堆。
教師在黑板上演示:
////////////
提問:你擺了幾堆小棒,每堆幾根?
教師指著小棒讓大家數:1個3,2個3,3個3,4個3。
提問:你剛剛擺了幾個3根?
(3)學生獨立擺小棒:每堆4根,擺3堆?
學生口答,教師演示:
////////////
學生指著小棒齊數:1個4,2個4,3個4。
2.指導學生自己看書。
請小朋友把書打開,看第12頁的準備題,讀一讀,再指著小棒數一數,并且在括號里填數。
校對后再讀一讀。
3.數一數。
教師在黑板上板演:5,5,5,5。
提問:黑板上有數幾?有幾個?
齊數:1個5,2個5,3個5,4個5。
二、借助直觀,理解新知
1.教學例1。
教師手里拿著什么?這束花有幾朵?有幾個3?
教師邊貼邊讓學生數:1個3朵,2個3朵,3個3朵,4個3朵。
提問:我們一共貼了幾束花?每束花都有幾朵?有幾個3?
再讓學生數:1個3,2個3,3個3,4個3。
要求一共有幾朵花要用什么方法計算?怎樣列式?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3+3+3+3=12。
提問:這個算式表示幾個3相加?
板書:4個3相加。
4個3相加我們可以寫成3+3+3+3,如果100個3,1000個3相加,我們也這樣寫你覺得怎樣呢?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計算幾個幾相加的簡便方法一一乘法。
出示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
4個3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計算:(同時板書)
3×4=12
像3×4這樣的算式就叫做乘法算式,齊說"乘法"3×4表示4個3相加。"×"這是一個運算符號,叫乘號,齊讀"乘號"。
完成板書:3×4=12
…
乘號
"3×4"讀作3乘以4。領讀,齊讀,指名讀。
練一練:讀乘法算式。
2×35×4
提問:4個3相加,可以用加法和乘法兩種方法計算,哪種方法簡便?
2.教學例2。
出示例2掛圖。
①圖上每個校上有幾個山楂果?有幾個枝?有幾個2?
②要求一共有幾個山植果,用加法怎樣算?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2+2+2+2+2=10
③這個算式中加數都是幾?這個算式中加數都是2,是相同的,我們就把這樣的加數叫做相同加數,讀"相同加數"。
④相同加數是幾?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相同加數是2。
相同加數是2,就在乘號的前面寫2。
有幾個2相加呢?我們來數一數,1個2,2個2,3個2,4個2,5個2。
有5個2相加,我們就在乘號的后面寫5。
邊說邊完成板書:2×5=10。
領讀算式,齊讀算式,指名讀算式。
"2×5"表示5個2相加,齊讀。
邊說邊完成板書:"2×5',表示5個2相加。
⑤指出:寫乘法算式時,要把相同的加數寫在乘號的前面,有幾個相同加數,就把幾寫在乘號的后面,表示幾個相同加數相加。
"2+2+2+2+2=10"的相同加數是2,就把2寫在乘號的前面,有5個2,就把5寫在乘號的后面,表示5個2相加。
3.小結:
比較例1和例2,每道題都用加法和乘法兩種方法計算,哪種方法簡便?
像求4個3相加和5個2相加這樣,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寫乘法算式時,先寫什么數,再寫什么數?
教師強調:先要找出相同加數是幾,寫在乘號的前面,數一數有幾個相同加數,就在乘號的后面寫幾。
4.指導看例1、例2,看圖數一數,讀一讀,再填空。
三、多種練習,深化新知
1.做"想想填填"第1題。
先讓小朋友說一說圖意,再填寫,提醒學生要先寫相同加數,然后訂正,對做錯的同學給予幫助。
2.口答。
出示卡片4×3、2×3、4×6,指定學生讀一讀,并說出表示幾個幾相加,說錯的注意糾正。
3.做"想想填填"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輔導有困難的學生,然后集體訂正。
4.做"想想填填"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其余座練,集體訂正。
5.做練習四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并說一說所寫的乘法算式表示幾個幾相加,幫助有困難的學生訂正。
6.做練習四第2題。
指定學生讀一讀,說一說每個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再在書上畫一畫,學生板演,然后集體訂正。
7.作業。
練習四第3題。
篇3:小學二年級數學優質課中位數教學實錄欣賞
問題背景:二年級進行口算比賽,二(1)班和二(2)班各選派7名同學參加比賽,他們按比賽成績從高到低排列表中。
師:兩個班共有7名同學獲獎。你們覺得哪那個班獲獎的人數多?為什么?
生1:我覺得二(1)班獲獎的學生多。因為二(1_)班平均分高。
生2:我覺得不一定》。因為二(2)班雖然平均分低,可能是因為其中的一個人或兩個人考得特別差,而其他人可能考得比(1)班的要好,這樣二(2)班獲獎的人數就多了。
師:這樣看來,光靠平均分是不能確定那個班獲獎人數多。接下來老師再告訴你們一個信息。
你們覺得老師會出什么信息?
生1:出示兩個第一名的成績。
師:老師告訴你們,兩個第一名都是100分。(不能知道哪個班獲獎的人數多)
生2:知道兩個最后一名的成績。
師:最后一名一個班是60分,一個班是74分。(還是不能知道哪個班獲獎的人數多。)
生3:知道每個人的分數。
生4:那太沒意思。我想知道兩個班第四名學生的成績各是多少分。
師:你為什么想知道第四名的分數呢?
生4:因為如果二(2)的第四名成績高,那么他肯定獲獎,這樣(2)班至少有四名同學獲獎,就比二(1)班多一人,反過來也一樣。
師:他的意思你明白了嗎?誰能再說一遍?
生5、我能舉一個例子。假如二(2)班的第四名是96分,二(1)班的第四名師95分。因為獲獎的學生只有7名,所以兩個第四名不能同時獲獎,這樣當然二(2)班獲獎的學生就是4名,二(1)班只有3名。
生6:現在我也認為知道第四名的成績就可以知道哪個班獲獎的人數多的道理.
生7:老師,我知道第四名得分數就是中位數。如果二(1)班的中位數大,那么二(1)班獲獎的人數就多;如果二(2)班的中位數大,那么二(2)班獲獎的人數就多了。
生8、根據平均數不能確定哪個班獲獎的人數多,但是根據中位數就可以判定了。
案例點評:
聽到學生這樣的發言,我們是不是思考:這是教師的精心預設與課堂生成知識的完美結合。老師順利出示第四名的成績,學生的思維還能如此活躍嗎?他們對中位數的感悟還能如此深刻嗎?受此啟發,我們是不是又找到突破中位數教學的難點的方法?或許,我們還能受到更深遠的啟發:數學課堂教學中,在不影響視線教學目標的前提下,該給學生留點想象的空間,激發他們的思維,發展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在適度開放的環境下,自由的思考,大膽的想象,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