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有效教學
怎樣的教學是有效教學
什么是“有效教學(effectiveteaching)?
“有效教學”意味著教師能夠有效“講授”、有效“提問”(并“傾聽”)學生、有效地“激勵”學生。
一、有效“講授”
二、有效“提問”并“傾聽”
三、有效“激勵”
一、有效“講授”
無論教學如何改革,“講授”仍然作為“有效教學”的一條有意義的教學方式顯得卓爾不凡。它以它的“優勢”使之在長久的教學實踐中延續下來,并形成了自己的傳統。
課程改革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似乎不那么強調教師的“講授”。其實,好老師總是那些善于“講授”的老師,是那些“能說會道”的老師。傳統的條件下如此,有了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之后,好老師的“要素”也大體如此。只是在有了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之后,教師“講授”的時間會有所變化而已。
好的“講授”總是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這意味著學生喜歡這個老師,至少喜歡這個老師的講課方式、風格或某種講課的細節。
好的使“講授”總是保持一定的節奏。保持與學生能力相適應的“教學節奏”,它的效果將不限于能夠帶來藝術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這種節奏既能使教師的“講授”變得輕松(凡抱怨上課勞累的教師多半與節奏感缺失相關),且能使學生借助某種暗示效應而更有效地記住、理解某些知識并形成相應的價值觀。
保持節奏也意味著讓學生“自然生長”。夸美紐斯名言是:“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進”。比如,一只鳥兒并不把它的卵放在火上,去使它們快些孵化出來,而讓它們在自然溫度的影響下慢慢地發展。后來它也并不把食物填它的小鳥,去使它們快些長大(因為這種辦法反而會阻遏它們的生長),而是小心地為它們選擇食物,按照它們的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地給它們。法國人盧梭則強調“自然的進程”。他說,“自然的真正進程是比較緩慢地逐漸前進的,血液一點一點地開始沸騰,心思一點一點地趨于細致,性情一點一點地慢慢形成。管理工廠的聰明工人,在用工具去制造東西以前,是十分注意地要使他所有的工具都做得非常精良。”按照通常的說法,就是“欲速則不達”、“循序漸進”、“量力而行”。
對于那些“急性子”老師來說,或許應該像張文質先生那樣提醒的那樣:“教學是一種慢的藝術”。“慢”在這里意味著某種“節奏”,它給學會上留出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教師講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可能不容易充分地將學生卷入進來,使學生處于被動靜聽狀態,單調乏味,加上內容過多或過長,使那些缺乏良好注意、記憶力差的學生獲益很少。傳統的教師講授難以激發學生積極參與,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總是源于某種過度的、不恰當“講授”。
無論“講授”多么有效,教師若想有效地激發學生“投入”學習,則需要有效地“提問”并“傾聽”學生的聲音,使教學保持某種“互動”的、“對話”的教學。
二、有效“提問”并“傾聽”
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
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有效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技術與藝術兼而有之)。“問題”的有效性不僅僅在于詞句,其有效性還在于音調的變化、重讀、詞的選擇及問題的語境。“提問”有很多方式,每種方式都能決定它是否會被學生理解為一個問題,會被理解成一個怎樣的問題。
“提問”作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師將關注的焦點從教師轉移到學生身上。
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遺憾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恰恰是“封閉”的問題最常見而泛濫成災,特別是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中。有關研究表明,這類問題占提問總數的80%。
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當教師的提問缺乏基本的開放性時,教師的“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對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糟糕的是,這種“滿堂問”的干擾常常是以“提問”、“啟發”、“對話教學”、“互動教學”的名義,堂而皇之。當教育界屢次倡導“對話教學”、“互動教學”之后,依然保持“一言堂”、“滿堂灌”教學習慣的教師似乎不再多見。但教師從“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習慣走出來之后,不期又遇到了“滿堂問”的尷尬。
“滿堂問”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幾乎成為普遍的現象,教師的新習慣是用自己設定的“問題”領著學生去找尋系列“標準答案”。滿堂問與滿堂灌相比,雖然形式上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但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認學生是可以自主學習的人,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在這種“滿堂問”的課堂里,教學氣氛是活躍了,甚至顯得有些熱鬧,但學生受益不多。
課堂提問本來是一種基本的課堂教學活動,問題設計的好,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學習。但如果用一些過于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如果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問題領著學生朝著同一個方向邁進,學生就沒有了自己,沒有了自己的方向。這樣的學生從小學就會揣摩、猜測他人的意圖,學會察言觀色。
這種滿堂問、串講串問的教學,淹沒了教學重點,擠占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滿堂問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教師表面上似乎時時在關注學生,提問學生,但教師并沒有“領會”學生,沒有領會是因為沒有傾聽。很少人會想到:真正有效的提問,原來只是“傾聽”。
破壞談話的人總是喋喋不休,善于談話的人只是提問,并傾聽。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善于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教學的資源。傾聽是一種對話,好的對話者總善于傾聽。這需要教師在“提問”之后,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等待”時間;為學生的回答提供及時的反饋;關鍵的策略是,要讓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和傾聽。
三、有效“激勵”
在有效教師的所有行為中,最重要的是教師是否具有“激勵性人格”,比如熱情、期望和可信任感。
(一)熱情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熱情”有兩層含義:一是對學生熱心;二是對自己所教的專業有“求知興趣”和“求知信仰”。
具有求知熱情的教師自己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學過程中把這種求知興趣和求知信仰傳達給學生,喚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信念,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與教師的這種熱情密切相關。
教師對學生表現出來的熱心,主要是通過與學生建立積極的、支持性的關系。這種安全的、輕松的、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環境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好的教師是真實的生活中人。
熱心意味著對學生的信任、關心和接受,親切地喊出學生的名字,經常微笑等。熱心也意味著傾聽學生的聲音,將學生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將學生的意見、感覺、想法主動融入自己的教學中。
教師不僅對學生熱心,而且對自己的專業執著,投入,并以自己的執著和投入來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
教師的投入和執著顯示為對所教專業有興趣并融入其中;精力充沛,充滿活力。熱情的教師常常被描述為有活力的、積極上進的、精力充沛的、富有表現力的。他們的行為表明他們對學生和所教課程愿意負責任。
“熱情”是自然而然的一種“興致”,不是故意顯示什么和表演什么。凡有夸張的“表演”的地方,教師的熱情將令人緊張而疲勞。自然而然的熱情寧可是一種安靜,也好過表演式的“喧鬧”。
對學生而言,教師的熱情隱含在教師的語音、語調和教師的身體語言中。
(二)期望
有效教師總是能夠積極期待每個學習者,對自己和學生懷有很高的成功期望。他們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掌握所教內容,而他們也有能力幫助所有的學生學會。
學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值。學生從教師那感受到的是“你很笨,不是學習的料”。學生就會喪失信心,自暴自棄。相反,學生從教師那感受到的是“你有能力學好,你是聰明的,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學生就能加倍努力,即使失敗,也認為是暫時的。學生會將教師對他的期望值內化為自己的期望,進而影響到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努力程度。學生對教師的這種期望非常敏感,如果教師對某一學生抱有較低期望,不僅這位學生感覺到,其他學生也能感覺到,從而相應地調整他們的想法和期望。
大多數學生進入學校時都很自信并渴望成功,但他們很快就學會將自我期望值調整到與教師對他們的期望一樣。最容易受到教師的期望影響的學生,往往是年齡小、學習不好,處于轉折時期(例如從小學升到中學),或者是很喜歡這個教師的學生。
教師的期望可能幫助學生成功,但這只是一種可能,只抱有期望,沒有相應的幫助措施并不能有相應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學生成功和幫助學生成功結合起來才能夠使教師的期望在學生身上實現。
重要的是,教師需要為每個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讓學生能夠成功,有成功體驗。這種成功體驗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看到自己的能力,倍加努力,取得更大成功。這是一種良性循環。對于那些學習困難,不相信自己能夠成功的學生,更需要體驗成功。即使不能讓學生總是成功,至少要保證每個學生大多數時間里能夠成功。
來表達對學生的高期望。”教學行為“作為一種樂觀的學生觀,教師要經常表達對學生的期望,但要使教師期望促進學生成功,除了語言,更需要.
期望和鼓勵是幫助學生憑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是讓學生建立自信,而不是廉價的夸贊和慫恿。
說到底,對學生持久地保持期望和鼓勵的教師,是一種生活信念。有效教師是積極的,以自己和學生的成功為中心,并保持樂觀。有效教師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學生都有信心和期待。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幫助每一個學生獲得學習上的成功。
這種期望會影響教師對學生的行為,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當教師預期某個學生不會成功,他們傾向于減少花在這些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因此會增加這些學生不成功的可能性。相反,教師對學生的高期望則可能帶來教師的更大投入,教師對學生的這種積極態度和努力行為也感染了學生,使學生把教師的期望內化為自己的期望,從而增強自信心,加大努力,獲得成功。
(三)可信任感
教師們通過坦率、誠實的師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而不是通過教師的地位或學歷證明,這些只有在學生認識到時才有用。“有效教師”總是那些學生感到“值得信賴”的教師。“可信任感”有助于創造一種輕松的、安全的心理環境,使學生相信教師能夠幫助他們獲得成功。
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決于兩個重要因素:一是教師的學識;一是教師的人格。教師取得學生的“可信任感”在低年級也許相對容易,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加和學生心理的成長,教師獲得學生的可信任感會變得不那么容易。在低年級,教師作為成人權威,對于學生而言,自然會有某種程度的可信,然而,當學生越來越成熟,他們就越來越不會對教師自動產生信任。作為大學學生,可以對教師的可信度做出判斷,這些判斷至少部分地決定了每位教師的有效性。
學生總是期望教師學識淵博,教師若滿足學生的期待,則學生可能因感嘆而模仿教師、追隨教師。“善教者使人繼其志”,一個教師若能夠讓學生追隨自己,也算不易。
除了學識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師人格魅力。誠如德國學者林德所言:真正能教導學生的就是教師的人格,而不是所謂的教學方法。林德發表《人格教育學
篇2:學校有效教學模式專題培訓活動方案
根據《*市教育局關于*市“*”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實施意見》和縣教育局有關文件精神,*―*學年度我學區將組織實施教師“有效教學模式”主題培訓活動。為增強培訓針對性,提高培訓實效性,有效提升教師全員培訓質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訓目標
圍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要求,聚焦“提高有效教學能力,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目標,引導全體教師重點學習重要的和新出臺的師德規范與法律法規,開展“有效教學模式”主題培訓,提升教師師德修養和有效教學能力。
二、培訓對象
全學區全體在職教師。
三、培訓內容
1、視頻學習:《做最好的教師》
2、學科講座:“以學定教,以教導學”教學模式和課型的選擇與應用
3、電教培訓:微課制作
四、活動安排:
(注:專職常識、體藝學科教師選一學科類別參加活動)
1、文科類教師培訓
時間:201x年*月*日(星期三)
地點:中心學校多媒體教室
內容:
上午:8:30―10:30視頻學習:《做最好的教師》――李*
10:40―12:15學科講座:
小學語文學科“以學定教,以教導學”教學模式和課型的選擇與應用
主講:季*
下午:13:30―16:20電教培訓:微課制作
主講:榮*
2、理科類教師參加培訓
時間:*年11月20日(星期四)
地點:中心學校多媒體教室
內容:
上午:8:30―10:30視頻學習:《做最好的教師》――李*
10:40―12:15學科講座:
小學數學學科“以學定教,以教導學”教學模式和課型的選擇與應用
主講:方*
下午:13:30―16:20電教培訓:微課制作
主講:榮*
五、培訓考核。
建立健全、優化細化教師培訓學年度考核制度,堅持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并重,實行“教師培訓檔案袋”評價方法,以觀念轉變、理念更新、知識重構、技能提升、問題解決和行為改進為考核內容。
學年度在職教師崗位培訓考核權重為集中培訓占30%、公需課遠程培訓占30%、校本研修占40%,各項考核全部合格,方可認定學年度培訓合格,認定72學時。
六、相關要求:
1、各校要高度重視本次培訓學習活動,要做到分工細致,責任明確,措施有力,確保教學、培訓兩不誤。
2、全體參學人員依據培訓類別,準時參加相關學科的培訓學習活動,不得遲到、早退,不得無故缺席,否則,按曠課處理。
3、參學時須帶本年度校本教材與手冊到會,培訓過程中應仔細聽講,認真填寫好手冊中相關內容。
*中心學校
*x年*月*日
篇3: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
[內容摘要]
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正越來越多地應用在課堂教學之中,把多媒體課件作為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課堂教學過程,必將對傳統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產生巨大的影響。運用信息技術,使教育教學資源更加豐富;運用信息技術,改變固有的教育教學模式;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育教學。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應用資源促進發展
[正文]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地位逐漸提高,作用越來越明顯,并成為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學內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仍在繼續縱深推進,新、舊教育體制正在逐步過度,學生素質更待進一步提高,在這基礎教育課程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教學”,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以計算機為中心的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有效的促進了教育教學的健康迅速地發展。使教與學內容、思想及方法得到空前的發展和新的飛躍。
一、運用信息技術,使教育教學資源更加豐富
信息技術進入課堂在學校教學中普及的越來越廣,拓展了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精神,給學生們一種全新的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信息技術的雙向傳播和動態性的教學中都越來越多地得到了體現,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如果恰當地使用多媒體不僅有利于學生展開聯想,把難以觀察、體驗的知識或現象讓他們通過圖片、課件直觀感受,還可以將靜態的事物變為動態的發展過程,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后就可以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和交流的機會。同時有效地運用多媒體與學科課程之間的整合,是逐步實行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手段,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應用優化了課堂結構,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這樣提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反思可以促進我們豐富教學經驗,在學校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網上我收獲的不僅是教學資源,更多的是對教學的改進與思考,在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冷和熱對物體的影響》一課中,我按照“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