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把握孩子心理讓他聽話

把握孩子心理讓他聽話

2024-07-31 閱讀 1237

如何把握孩子心理讓他聽話

當你和孩子其樂融融時,你一定是和顏悅色,可當孩子不聽話,把你的話當耳旁風時,你的聲調難免越來越高,嗓門越來越大。一陣暴風驟雨后,孩子哭著耍起了脾氣,你也板著臉,既沒有取得孩子的合作,也失去了教育他的最佳機會。所以,好的家長應該能夠準確把握孩子心理,并能用語言循循善誘,“會說話”很重要。

爭分奪秒的早晨,沖突高發期

早晨,4歲的林林不肯起床,媽媽哄了好久也不行。眼看著就要遲到了,無論是用物質誘惑,還是講道理,林林就是不為所動。于是媽媽只好硬從被窩里把林林抱出來,結果林林大哭起來。此時媽媽真的生氣了,大聲說:“媽媽每天上班都跟打仗一樣,動不動就遲到!遲到要扣錢的,你知道不知道?沒有錢,你還想要玩具嗎?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

請你深呼吸:4歲左右的孩子還沒有走出“第一反抗期”。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的家長常常感覺心力交瘁,難免認為孩子是故意和家長對著干,帶著這樣的負面情緒去應對親子關系,必然不能解決問題。于是,每天清晨的寶貴時光都被用來和孩子進行拉鋸戰,一天的開端是那么緊張、焦慮、不順利。

試試這么做:盡量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簡短告知孩子如果他繼續這么做的后果:“因為你不肯起床,讓我感到很生氣,這樣我們兩個人都會遲到。”就事論事,針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家長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無限聯想、給孩子貼標簽,從孩子賴床聯系到孩子不懂事。不要給孩子貼標簽,也不要在結尾處加上“我不喜歡你了”這類威脅的話語。功夫用在平時。晚上讓孩子早點睡,盡早讓孩子習慣用鬧鐘叫醒自己而不是媽媽,讓孩子知道上幼兒園遲到了,更難過的是自己而不是媽媽。

吃晚飯前,媽媽說什么都沒聽見

4歲的苗苗一直在看動畫片。到吃飯時間了,媽媽叫她,結果她一動不動,媽媽提高嗓門又說了一遍,苗苗依然沒動靜。此時的媽媽又哄著苗苗自己關掉電視,可苗苗“不接招”,說:“我不餓,我要看完這集,你別管我!”于是媽媽“啪”地把電視關掉,說:“我叫你吃飯,你就像沒長耳朵一樣,跟你講道理也不管用,沒見過你這么不聽話的孩子!”

請你深呼吸:4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控力,但還只是處于低級階段;面對喜歡的事物,很少有孩子能控制住自己的行為。苗苗沉浸在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中,當然會對媽媽的話充耳不聞。

試試這么做:在提示無效后,建議用強硬執行的方式結束沖突。看著孩子的眼睛平靜地說:“我需要你馬上關掉電視,洗手吃飯。不然,你未來三天都不可以再看電視了。”當然,前提是你真的能說到做到。若是不喜歡這種強硬的姿態,也可以選擇和孩子商量,例如:“你再看10分鐘電視,關掉電視洗手吃飯,吃完飯后再繼續看。”

在強制執行之后,還要和孩子講講道理,不過需選擇時機。當孩子的情緒還停留在看電視這個節點上時,跟他大談保護視力、動靜結合、按時吃飯等道理,無疑對牛彈琴。不妨選擇晚上陪伴孩子睡覺的溫馨時光,跟他說說之前的事,兩個人一起商量一下解決的辦法。

在公共場所,孩子不上臺面

6歲的咚咚,爸爸利用假期給他報了一個游泳班。第一次游泳課上,咚咚有點害怕,結果最后一個下水。爸爸當著小朋友的面說:“你看你,人家一節課下來,姿勢都學得差不多了,你連下水都不敢,膽子怎么那么小?”咚咚很不服氣地說:“人家有的都學過了,我是第一次。”爸爸的火一下子就起來了,“這么大點的孩子居然都不聽話了,你這是什么態度?”

請你深呼吸:6~7歲的孩子正處于自尊心發展的高峰期,而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常常在大庭廣眾之下談論孩子的錯誤或失敗,完全沒有顧及孩子的自尊心。當著小朋友、老師的面批評孩子,已是親子溝通中的大忌。也許家長要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值過高?每個孩子的長處和發展水平都是不一樣的,不必強求孩子處處都表現得優秀,這會讓孩子有強烈的挫敗感。

試試這么做:用積極的語言而不是消極的指責來讓孩子逐步提高。對于咚咚,爸爸可以說:“你今天第一次來,能帶著板子游已經很棒了,要是再勇敢一點會更好!只有不怕水才能游得好,我希望下次你能做到自己下水!”作為咚咚聽到爸爸這么說,是不是會更舒服呢?所以,每當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家長不妨先肯定一下孩子的長處,將原本批評的話語用鼓勵的方式說出來,相信孩子更容易接受。

篇2:教研隨筆對六環節教學步驟理解

寫心得1、“六環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六種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在一節課中,不一定要把六種手段全部運用,才叫“六環節”。要把每種手段運用得充分,可以突出某一個環節,而忽略某一環節。就如同外出旅游,與其被導游領著疲于奔命地走完全部景點,不如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充分欣賞。

2、教學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要把握“六環節”的實質,一是要強調自主學習。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是學生自主地、能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看書、做題、回答問題、實驗操作、總結知識結構.......都是自己學習的形式。二是強調交流合作。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在不斷地交流、溝通、合作,即多邊互動過程中實現的。

3、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理解了不一定能夠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能達到深刻地理解。如果一節課既無自主學習的活動,又無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樣的課堂就是傳統的缺乏活力的課堂,就是老師滿堂灌的課堂。

篇3:小學教學管理隨筆分層小組勝于平衡小組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分組式教學勢在必行,但怎么分組是個技術活。

許多專家、教師倡議的是平衡小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這種分組方法比較深入人心,從理論層面上講是科學合理的。

但是,鮮有人知道它的執行難度和局限性。首先,就是各組之間的管理組織困難。老師想要長期做到公平合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得不首先培養一批有毅力、處事公義的組長幫助組織教學并及時統計各組間競爭結果的數據,這個過程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實在太大了,沒有多少老師會堅持下去。試聯想在黨紀國法高壓限制下仍然層出不窮的貪官污吏事件,官員們可大都是社會精英啊,他們尚且如此不值得人民信任,何況身處社會底層的百姓的兒女們,有多少敢讓老師放心交托任務呢?第二,組內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有效提升。那些學習成績處于中下層的學生,根本就不是什么學不會需要幫助的類型。他們往往智力更好、反應更機敏,就是“兩天打魚三天篩網”,惰性特別強,單調枯燥的學習任務他們能逃避就逃避。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得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感染力才能帶得動他們啊!第三,壞習慣強大的學生具有更強的負面影響力。在老師布置任務時,積極參與的往往是那些性格溫和習慣良好的學生,他們幾乎包攬了絕大部分的小組合作任務,其余的組員們也不全是不愿意干,而是時間利用效率極低,半天也弄不出個像樣的小小成果,太耽誤事兒了。久而久之,他們干脆就退居二線,做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他們對學習以外的信息量倒是極其豐富,聊個八卦、傳播點同學間的小秘密那是講的眉飛色舞,不一會兒就把組內的“軍心”給動搖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將班級分成了八個平衡小組之后,很快又確定了分層小組。我根據學生成績將他們分成A,B,C三大層,每層兩個小組。每一次布置任務時,我是分三個層次要求的。每一次統計把關的結果時,我很容易就能找出來各層里那些未完成任務的名單,對他們及時進行督促或者批評。在平衡小組里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懈怠型學生就不那么容易蒙混過關了。那些曾經想破罐破摔的學生也不得不動起來。我給他們布置的任務不多,只要他們肯干一定會完成。如果他們不懂,那就可以向自己所在的平衡小組里成績好的學生求問。注意,這可是他們自己主動求知的過程,比起被動接受輔導或幫助來說,效果絕對不一樣。這種分組教學法我已經堅持了兩年,班級成績的確在節節攀升,而且這種分組法也更有利于班級形成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

所以,根據我們學校生源質量差異太大的學情,我堅持“分層小組”為主,“平衡小組”為輔的分組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