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育評價制度是教育改革關鍵
改革教育評價制度是教育改革的關鍵
談如何根治“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
江蘇大豐南陽施翠萍王能兵
【摘要】
整齊劃一、成績至上的應試評價制度,難以考核學生的多元智能,也不重視學生的創新意識,這必然會大大影響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及創新能力的培育。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校只關心升學率,家長只看重考試成績,高考成了衡量學生成敗、學校好壞的唯一尺度。中小學生確保學好一到兩門功課(提倡多門)培養興趣,發展愛好,努力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并且為高一級學校提供良好生源。高校教育除了上好中小學的必修課外,盡量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盡量讓這些佼佼者成為各類精英,成為各種專家,努力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接班人和建設者。
【關鍵詞】
素質教育應試教育教育評價教育理念
一、當前教育現象的解讀
(一)1979年6月,中國曾派一個訪問團,去美國考察初級教育。回國后,寫了一份三萬字的報告,在見聞錄部分有四段文字:
1、學生無論品德優劣、能力高低,無不趾高氣揚、躊躇滿志,大有“我因我之為我而不同凡響”的意味。
2、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大字不識一斗,加減乘除還在掰手指頭,就整天奢談發明創造,在他們手里,讓地球翻個兒,好像都易如反掌。
3、重音、體、美,而輕數、理、化,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音、體、美活動無不如火如荼,而數、理、化則乏人問津。
4、課堂幾乎處于失控狀態,學生或擠眉弄眼,或談天說地,或蹺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搖來晃去。
最后,在結論部分,是這么寫的:美國的初級教育已經病入膏肓,可以這么預言,再過20年時間,中國的科技和文化必將趕上和超過這個所謂的超級大國。
在同一年,作為互訪,美國也派了一個考察團來到中國。他們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幾所學校后,也寫了一份報告,在見聞錄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1、中國的小學生在上課時喜歡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師發問時,舉起右邊的一只,否則不輕易改變;幼兒園的學生則喜歡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動時除外。
2、中國的學生喜歡早起,7點鐘之前,在中國的大街上見到的最多的是學生,并且他們喜歡邊走路邊用早點。
3、中國學生有一種作業叫“家庭作業”,據一位中國老師解釋,它的意思是“學校作業在家庭的延續”。
4、中國把考試分數最高的學生稱為學習最優秀的學生,他們在學期結束時,一般會得到一張證書,其他人則沒有。
在報告的結論部分他們是這樣寫的:中國的學生是世界上最勤奮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們的學習成績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同年級的學生比較,都是最好的。
報告最后預測說,再用20年時間,中國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將把美國遠遠甩在后面。
26年過去了,美國所謂“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養了4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其中化學獎一項就有23人(1982~**),同時還培養出197位知識型億萬富豪,而中國教育竟然沒有培養出一名這樣的人才。
中國的基礎教育,基本上只承認學生的應試學習天賦,只重視學生在功課方面的創新與創造,因此,中國學生也只能在應試學習領域大展雄威。
而美國的教育,則承認學生各種各樣的天賦,肯定學生在任何領域、任何方面的創新與創造,因此,美國學生幾乎在各個領域都能創造奇跡。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中國學生幾乎沒有創新的時間與空間。在學校,他們的時間被功課占滿,在家里,他們的腦子被作業占滿,他們沒有多少閑暇時間可以系統地學習和研究一項東西。
我們的孩子,如果不能在一個領域持久地投入時間和精力,不能圍繞一個目標大量閱讀課外書籍,長期地收集資料,我們又怎么能夠期望孩子有多少創新創造能力呢!
原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張信剛說:“想一代人有創新能力,必須要從小養成他有創新的意識和創新的思維空間,如果把孩子的時間都安排滿了,照著老師和家長安排的課程緊湊地生活,這樣的人,很難想象他在以后的生活中自主創新。”
愛迪生盡管小學只讀了幾個月,但是因為他的母親能給予他成功的信念,能讓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學習和做自己喜歡的研究,愛迪生最后竟然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
另外,評價制度也會抑制創新潛能。
整齊劃一、成績至上的應試評價制度,難以考核學生的多元智能,也不重視學生的創新意識,這必然會大大影響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及創新能力的培育。
為完成應試教學任務,一味要求學生遵守紀律,過分強調服從權威,總是以學習好壞、是否聽話來評價孩子的優劣,也會大大抑制學生的創新潛能。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學校只關心升學率,家長只看重考試成績,高考成了衡量學生成敗、學校好壞的唯一尺度,于是,中國學生被迫為追求考試成績死讀書,讀死書,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冒險精神,根本無法挖掘與展現。
如果中國的學校,一味聽命于應試教育的擺布,中國的家長,又無暇顧及或不能真正重視孩子多元智能的開發,那么,在應試教育終結之前,中國很可能要損失億萬英才。
在應試教育體制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少年,他們的多元智能普遍沒有獲得充分的開發,人的潛能也被落后的教育方式所抑制。
許多學習成績一般,但日后卻有可能成為政治家、軍事家、企業家、藝術家、體育明星之類的學生,他們的才華和天賦,早早就被應試教育扼殺在了青少年時代。
在談到中國學生學習欲望的時候,原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張信剛很形象地說:“假如你喜歡吃牛排,今天我給你塞一個,明天塞一個,一天塞三個,以后你就不喜歡吃牛排了。”
“所以學習也是這樣,一天讓他學10個鐘頭,再好的學習欲望,一天到晚強迫你在教室里聽12個鐘頭,再大的學習欲望也沒有了。”
張信剛認為,不應該在小學,尤其在中學那么幾年里,可以獲得求知欲望時,把學習的興趣給扼殺了,而得到的成果只不過是一點考試的技巧。
在知識“大爆炸”的現代,再用強迫、灌輸的方式來教學生,不僅會大大加重學生的負擔,而且會大大損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能力。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北師大教育系,在全國做的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大型調查顯示,因“喜歡學習”而上學的小學生,僅有8.4%,初中生僅有10.7%,而高中生僅有4.3%。
國家統計局20**年的調查顯示,35%的校長、37%的老師、58%的中學生認為課業負擔“比較重”或“過重”,其中高三的學生,早上6點起床的有34%,晚上11點半以后睡覺的超過40%。
有調查顯示,有30%的小學生和35%的中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中學生厭學率達20%;33.3%的中學生感到學習有壓力。
20**年國家統計局《中小學學生學習生活狀況專項調查報告》也顯示,全國各地大約1/3的中學生,每天在步入校門時,心情感到“郁悶”、“緊張”、“疲憊”、“厭煩”、“焦慮”或“恐懼”。
(二)看看王楠子的案例:
在國內他被教成水泥腦袋,到美國他被育成年輕天才。他叫王楠子,8年前,他是上海某中學一個“標準的差生”,經常被老師“重點關照”,無奈之下赴美求學;8年后,他成了全美動畫比賽個人組冠軍,并被老師表揚“是個天才”。王楠子如今是費城藝術學院的大四學生,是該校動畫專業最出色的學生;通過動畫領域的開拓,他甚至已在美國貸款買好了一幢三層小樓。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促使他的父親王恩重向國內教育現狀發難。(9月25日《東方早報》)
這是一個有價值的教育案例,而王楠子父親質疑國內教育更是一個有價值的舉動。透過中國差生王楠子到美國變成天才這個事件,我們看到我國教育的不足。在有的學校教育甚至不能稱為“教育”,而只能稱為“教學”、“教書”、“教考”。著名旅美教育學專家、《“高考”在美國》一書的作者黃全愈先生,親見親歷并比照分析了中美教育根子里的不同,他說:中國學校對孩子進行“考試”,目的是為了發現問題,淘汰之;美國學校對孩子進行“考試”,目的是為了發現問題,改善之。“中國差生”王楠子就是被中國教育、中國考試所“淘汰”的;而“美國天才”王楠子,正是被美國教育發現、改善、培養起來的。
“‘差生’都是冤假錯案”,這話真的沒錯。“差生”王楠子,雖然同學都覺得他很聰明,卻“經常闖禍”,“被老師重點關照”:上課他愛接小茬、愛開玩笑,課外他愛拉小提琴、愛踢足球――一次老師把體育活動課改成正課上,王楠子帶頭當堂起哄他調皮叛逆,屢教不改,讓老師感到無比頭疼,他甚至被班主任老師安排一個人坐在教室里的最后一排。有人說,“一些老師對學生不是互相探索,而是互相折磨。”即使當時中國老師沒有“折磨”“調皮搗蛋”的王楠子,即使這些老師都是和顏悅色的好老師,他或她也不會想到把王楠子培養成什么“動漫冠軍”,甚至想都不敢想。因為那是背離現有制度、背離統一標準、背離既定目標的。
我們的教育為什么泯滅學生個性?因為它是格式化的教育。格式化的中國教育,是“萬山不許一溪奔”的,大家都要成為被大壩牢牢擋住的水庫里的靜水死水。格式化的中國式教育,拋棄了“百花齊放”,折騰的是“百鳥朝鳳”,全都朝拜高考這一只“鳳凰”。而真正的優質教育,一定是百花齊放的,更準確地說還不是“百花齊放”而是“萬花怒放”,不是追求時間空間上的“齊整”“整齊”。
“因材施教”這個常識性的教育方式,早已在格式化教育面前土崩瓦解。有的地方有的學校已無“因材施教”,只有“萬材一教”。“萬材一教”的細部就是“萬材一師”、“萬材一室”、“萬材一書”、“萬材一考”。最后“萬材”變成了“一材”,大家都是一個標準化模子里出來的,都成了擅長考試的“會考分子”。這種“教育格子”里培育出來的“標準化豆芽”,沒有成為“水泥腦袋”者算是很幸運了。
從根本上說,“盛產差生”,這實在不是具體的老師、具體的學校的責任。我們的老師首先就是中國式教育的受害者,在現有制度環境里,他們也只能以失魂落魄的教育神魂顛倒地來教育我們的孩子,以及老師們自己的孩子。早在1933年,魯迅先生曾說:“我以為師如荒謬,不妨叛之”。魯迅當時是就師道過于尊嚴而言的,現在已非師道尊嚴問題,師之荒謬的實質,乃教育體制制度教育人文環境的荒謬。所以不必太責備今天的老師,他們統統都是有教無育的格式化“教育”所培育出來的。他們中的有識之士想“叛之”,也是徒喚奈何。
好的教育是一種長期的人文熏陶和精神浸淫,在教室里,在教學中,那種人文氣息和精神氣息是“暗香浮動”、漫漫滲透出來的,那中香氣洋溢了整個教室,沁人心扉。在美國,王楠子從未受到老師的批評,一次他“插嘴”,當堂糾正了美國中學老師的一個錯誤,沒想到老師當場就說:你真是個天才。老師這樣自然而然地說學生“是個天才”,這正是美好教育的體現,它是“正宗”美國式的,它是長期的人文積淀在好的教育中洋溢出來的馨香。
過去有種偏見,認為美國的基礎教育不如中國,只有美國的大學教育比中國好,這真是一種只見表皮不見內質、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狹隘之見,甚至屬于“只見枝葉不見森林”。相比于中國式教育的嚴格嚴厲,以寬松為基本形態的美國基礎教育,為美國大學輸送的是合格的人才,而我們培育的是大小一致、長短相類的“桶中豆芽”。這里的差別,不是中美教育技術之別,不是中美教育方式之別,而是中美教育制度之別,是中美教育理念之別,是教育評價制度之別,是社會用人制度之別。
知識塞滿了,智慧荒蕪了;智商提高了,識見崩塌了。學得越多的小學教育,是越糟的教育;讀得越苦的中學教育,是越壞的教育;在培養“水泥腦袋”的制度環境里,我們的孩子統統沒有福音。王楠子之外,還有多少天才被中國式教育所埋沒?
中國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國優質經濟的發展,最大的掣肘就是骨子里落后的教育體制和全社會對教育對科研人才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當然,我們應該有信心,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廣泛實施,特別是評價制度的改革,“王楠子現象”會越來越少。
(三)再看學校現狀:
中學在任何一個年代都是艱苦卓絕的時光記憶。為了考試出成績,老師們瘋了,學生們也瘋了,老師瘋狂地加課業,學生們瘋狂的學習加考試,再也沒有了小時候的業余愛好,最底線的因材施教也被考試的拳頭一一敲碎。考試考得好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說話都有了底氣,考試考得垃圾從此無做人資格。成績的好壞決定著學生們的一切一切,成績好的孩子可以享受著家長的獎勵與老師的vip級待遇,成績不好的孩子不僅要被老師打入冷宮,回到家甚至接受家長的拳腳相加。從此好學生與壞學生開始分道揚鑣,成績好的在學業上欺壓著成績倒數的孩子,成績不好開始認命,甚至放棄學業,從此失去了成為國家五好人才的正常晉升途徑。這時改變的不僅僅是孩子們的成績,還有他們的心理問題。從此命運在這里開始轉折.....
大學在曾經是所有學子們的夢想與目標,在這里不僅僅接受著國家的精英教育,要能夠看到美好的未來在向你招手。突然大學開始擴招了,大學生突然多了起來,學費要自己交了,工作要自己找了,大學里曾經的精英教育變成了基礎教育,再也沒有什么大考擺在學生們的面前,一切考試都是任課老師們說了算,只要不逃課或者是逃課不被發現,再和老師混個臉熟,鮮紅的60分就可以讓所有學生激動不已。四年里五六十門沾邊或者不沾邊的課程、五六十個鮮紅的60分就能夠讓你成為學校承認的人才。可是這種人才投放到社會里之后效果甚不理想。
大學的畢業生一年一茬,就像菜園里的韭菜一刀一茬,長到能賣的時候就必須來上這么一刀,然后賣到市場里去。可是買菜的人不會天天吃韭菜,他還可以吃土豆白菜,或者多花銀子買排骨。所以滯銷的韭菜爛了、浪費了、可惜了。
那么問題在哪呢!?其實就在菜園里。他不應該都種韭菜,他應該多菜品種植,只有這樣才能夠豐富菜籃子,才能夠讓消費者吃的好,吃的開心。
道理是同樣的中國的教育應該因材施教,善于挖掘學生的長處與潛力,考試應該是一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評價一個學生能力及好惡的標準。國家與社會需要的具有道德品質、社會責任的專向人才,通過中國式教育“格式化”生產的人才無法滿足現有的需求。
中國式教育重視“應試教育”,忽視“啟導教育”,重視“政治教育”,忽視“社會教育”,重視“知識教育”,忽視“智慧教育”。
二、對教育制度改革的一點思考
(一)中小學教育,擔負著提高國民素質的根本任務,因此要做到:
1、強化陽光體育,體藝二加一的落實,學校設置心理咨詢機構,真正讓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另外出臺相應法規,落實學校責任險,讓學校、老師管理學生有法可依。
2、中小學九年義務教育,學習基本的法律法規,讓每個學生知道自己的言行底線,長大成為守法公民,同時加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教育。
3、加強音樂、美術的教育,每個學校必須配足配全相關教師,配備幾種常見樂器,以適應每個學生的求知欲望。
4、加強圖書室管理工作。中小學生的求知欲強盛,學校圖書室要盡量滿足學生的需求。
5、嚴格禁止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有時間去玩去瘋,享受美好童年少年;讓學生有時間去鉆研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發展各自的特長,避免教育的格式化。
(二)高校教育
要有精英教育的思想。不能讓學生僅僅為畢業而學習,學校設置課程時要盡量把邊緣學科去掉(比如英語四六級)讓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自己喜歡的專業學科,騰出更多的時間進一步鉆研業務,以便干出一些成績。
(三)高校招生,一直是學校教育的指揮棒。
我們不應該苛求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應“不拘一格降人才”。發現學生對一兩個科目感興趣,學有所長,就可以錄取進高校,進一步培養也許就是一個人才。因此我認為高考方式可以改為1加1加1方式,即語文(必考)加選修1(記分)加選修2(不記分,參考)。正如對跳水冠軍我們就不苛求他其他技能了。
三、對教育評價的一點看法
(一)對學生的評價,首先看他是否身心健康,遵守法紀,熱愛勞動,樹立愛勞動是美德、不勞而獲是可恥的思想。不是看他有幾門不及格,而是看他有幾門優秀(發展長處)(必須有一門優秀,否則就是一個教育的不成功案例)。對學生不能有差生的概念,每個教師不得歧視學生。
(穿山甲擅長打洞,鷹擅長飛行,兔子擅長跑步
篇2:初中畢業生綜合表現評價方案
為切實做好20**年初中畢業生綜合表現評價工作,我校根據《關于做好20**年初中畢業生綜合表現評價工作的通知》(深教【20**】130號)和《鹽田區20**年初中畢業生綜合表現評價工作方案》,制定了《深圳市沙頭角中學20**年初中畢業生綜合表現評價方案》,現予公布和印發,請各有關單位認真組織實施。
一、指導思想與評定原則
1、使學校能更好全面地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入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建立健全初中畢業生綜合評價制度和長效機制,全面評價學生綜合素質,改變以升學考試科目分數簡單相加作為唯一錄取標準的做法。
3、學生綜合表現評定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使綜合評價工作規范操作,給學生作出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價。
二、組織機構
1.學校成立“初中畢業生綜合表現評價工作委員會”。
主任:古崇裕
副主任:陳水興、呂寧靜、曾立文、
委員:賀校平(初三賀嘉麗同學家長)、辛量、高華明、李小年、葉常環、聶景泰、駱小奎、譚國紹、鄒潔丹、李樺、伍鵬、姜雁、徐紅萍、李維、鄭偉穎、林映(經公示后報區教育局備案)。
2、職責:制定評定工作的實施細則與具體程序;認定評定小組成員;對校內各班級評定工作進行指導;認定評定結果、接受咨詢、投訴和復議申請。
3、學校評定工作委員會下設兩個小組:
(1)學校評定小組
各班評定成員及分工(見下表)
項
目
分
工
組
別
教師評價分值占50%學生互評占50%
公民與道德修養學習態度與能力運動與身心健康審美與表現實踐與創新關鍵性表現(資料整理)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工作組織
一班
組長:
李樺李樺
葉常環
李廣漢李樺
劉燕
劉靜駱小奎房珍玲甘雨來鄒潔丹伍鵬
李廣漢李廣漢劉燕李樺
二班
組長:
伍鵬伍鵬葉常環
李廣漢李樺
劉燕
劉靜邱駿房珍玲甘雨來鄒潔丹伍鵬
李廣漢邱駿劉靜伍鵬
三班
組長:
姜雁姜雁
葉常環梁影姜雁
徐紅萍
朱文芳宋學軍房珍玲甘雨來鄒潔丹胡菊平梁影梁影宋學軍姜雁
四班
組長:
徐紅萍徐紅萍葉常環梁影姜雁
徐紅萍
朱文芳宋學軍房珍玲甘雨來鄒潔丹胡菊平梁影梁影宋學軍徐紅萍
職責:對初中畢業生綜合表現進行評定。
(2)學校監察小組
組長:陳水興
組員:葛莉(區人大代表)、鄒潔丹(區政協委員)、彭佛填(學校家長委員會代表)、駱小奎、張旭文、呂志姣、廖晉博(初三學生代表),(畢業班家長回避,經公示后報區教育局備案)
職責:監控評定過程,接受咨詢、投訴,保證評定工作的透明、公正和規范。
三、評定內容(見下表)
評定維度評定要素關鍵表現
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思想政治愛國情感與行為表現
道德品質是否誠實、有正義感;對師長、同學態度;集體活動參與情況;集體榮譽感與團隊精神;公益活動與義工活動;維護社會公德、公共秩序、公共衛生、愛護公物情況
遵紀守法遵守法律法規和校紀情況;考勤情況;抵制不良誘惑與不良行為作斗爭情況
行為習慣執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情況
學習態度與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活動參與情況(考勤情況)
學習興趣求知欲、好奇心、上進心
學習習慣上課、作業、考試、課外閱讀情況與學習自覺性的表現
學習方法學習中提出與解決問題情況;調整學習計劃與方法情況
各科平時成績初一至初三前五個學期期末考試總平均成績計算出等級成績,優秀為5分,良好為4分,合格為3分,待合格為1分
體育與健康運動參與和體育道德參與體育活動(課內外、課間操)情況(參考考勤情況);體育道德情況
體質健康水平按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施行方案)》檢測的成績,根據標準評分表,對學生進行等級評比
心理健康水平學生平時情緒表現與精神狀態;對待各種困難,受挫能力和自控能力情況(采用學生自評與互評形式進行)
審美與表現藝術興趣與參與學生參加藝術活動情況
審美與藝術表現學生選定一種藝術(音樂、美術)表演,創造性地表達情感和思想。以表演或作品評定等級。
平時成績以初中三年的藝術成績,按照3、3、4比例計算出等級成績(初一年級30%,初二年級30%,初三年級40%)。
實踐與
創新勞動態度與社會實踐學生參加勞動和公益活動情況;生活自理與家務勞動習慣與技能情況(自評與互評相結合);了解社區、關心社區情況;參加社區團體活動情況;三年累計參加社區活動與公益勞動的次數情況。
創新精神與表現1、學生思考能力情況;2、參加研究性學習與課題研究、合作學習情況。三年累計參加主題次數;3、學生撰寫研究報告、論文、小發明、小制作、電腦作品等情況。
信息技術的運用信息技術課考勤情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研究性學習情況;三年信息技術課成績情況。
關鍵性表現關鍵性考試成績、關鍵性作業、綜合實踐記錄、特長及獲獎情況
學生自我評語、家長綜合性評語、教師綜合性評語、關鍵性他人評語等
四、評定方法
1、以班級為單位開展評定工作。
2、成立班級評定小組,并向評定班級所有學生公布。
3、評定者對學生的評定應綜合考慮以下主要內容:(1)學生自我評價、家長評價;(2)同學評價;(3)教師評價;(4)學生在校操行等級;(5)學生成長記錄及有關原始資料;
評定為“待合格”時要極其慎重,尤其對“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一項的評定,要嚴格依照有關評定標準進行。
如果小組成員之間對評定的結論存在分歧,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做出結論,對于原則性的重大分歧,應提交學校評定工作委員會,經過更為廣泛和深入的調研和討論后做出決定。
4、評定工作委員會對評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審查并負責。
5、學生、家長和教師對評定過程中的違紀違規行為,可向學校監察小組舉報和投訴,學校監察小組負責調查與處理,開在接到投訴后一周內給出答復。
五、評定結果的呈現與使用
(一)綜合評定的結果:分四個等級
a(優秀)、b(良好)、c(合格)、d(待合格)四檔。等級比例:全校和各班評為a的學生分別不超過40%,其他等級不限比例。
(二)評定結果的應用
1、通知學生個人及其家長。
2、作為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準的依據之一。c以上等級為合格。
3、作為高中學校招生的重要依據之一。本校保送生綜合表現評價等級必須為a。
六、評定工作日程表(評價工作進度安排)
階段時間工作內容負責單位
動員階段4月6--8日召開20**年全校初中畢業生綜評工作會議電腦操作人員培訓;學生處、電教科組
培訓階段4月7日前制定、公開評價工作方案、建立工作機構工作方案公示
學生處、初三年級
4月8--11日前教師、學生、家長學習培訓學生處、初三年級
操
作
階
段
4月12日前評價系統安裝完畢,核定學生和評價教師數據初三年級、電教科組
4月15日前學生數據準備、評語錄入和導入班主任、學生
4月15日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測試
審美與藝術表現能力測試班主任、體育組、美術組、音樂組
4月17日前班主任撰寫評語和輸入班主任、信息組
4月20日前學生上機互評、教師機上評價,全面實施(評價操作)、學校完成所有數據初三年級、電教科組
4月25日前審核評價結果、反饋評定結果給學生和家長初三年級、學生處
檢查復議4月26―5月3日檢查評價結果,受理復議申請學校綜合評價委員會
5月4―12日區教育局受理復議申請區教育局
完成5月13日學校導出評價結果上報區教育局電教科組和學生處
總結6月23日前總結工作,分析研究,形成綜合表現評定報告報區教育局學生處、初三年級
篇3: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發展這一評價根本目?
怎樣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評價的根本目的?
發布者:張林誠
在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兩門課程中,要具體落實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評價的根本目的,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評價要真實、公正、可信,要客觀記錄和描述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思想品德發展狀況,調動學生道德學習的積極性。
2.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的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重發展、變化和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評價結合起來。要注意給予學生足夠的機會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
3.要重視學生、教師和家長在評價過程中的作用,使評價成為學生、教師、家長等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共同發展的過程。
4.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以及學校教師在設計思想品德課程評價方案時,必須以本課程評價目標與實施要求為依據,綜合多方面獲取的考查信息,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課程學習作出正確的評價。要注意評價的導向性,不能用單一的知識性考試成績作為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程學習質量評價的唯一方式,更不能在招生考試中放棄或弱化思想品德課程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