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激發和保持學生運動興趣對體育教學和終生體育意義

激發和保持學生運動興趣對體育教學和終生體育意義

2024-07-31 閱讀 6842

談談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對體育教學和終生體育的意義。

發布者:肖國盛

在體育教學應該將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放在中心位置,要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我們就應該努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學生則是學習的主動建構者、創造者。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師生關系應改變過去"官兵"式的關系、確立平等、合作和互動的關系,用和諧、自然、默契的氛圍替代"令出必行"、"軍令如山倒的氣氛,要真誠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盡量滿足絕大多數學生的需求與愛好,使學生對教師產生喜愛的情感,以便形成融洽、和諧、民主、輕松的課堂氛圍。

2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體育教學內容是體育教學過程的實質性要素,它是教師傳授和學生學習、認知的對象、按照體育教學目標而精選出來的體育教學內容不僅具有很高的認知價值,而且有較高的發展和教育價值,是學生身心素質賴以發展的"養料"。因此,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具有全面性外,還應具有科學性、趣味性和實效性,使體育教學內容彈性化和特色化。

3根據學生的生理特征選擇教學內容。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男、女生的體育興趣發生了較明顯的分化。男生喜歡活動量大和表現靈活、敏捷、競賽性強的活動,如籃球、足球、武術、田徑等。女生則喜歡姿勢優美、節奏韻律感強,能表現柔韌、機智和美感的項目,如藝術體操、排球等。但是對臟、累項目如長跑最不喜歡。因此,我們可根據課程標準,根據學生生理特征,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

4改進標準化體育器材,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由于在現代體育教學中普遍使用標準化、成人化的體育器材,使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與女生)在體育活動中難以體驗成功的樂趣,以致于對一些項目失去興趣。我們可以將現有的器材進行簡化和改進,以培養學生的興趣。如在籃球教學中,可降低籃圈的高度或增加籃圈的直徑,以提高命中率;也可對比賽規則進行小改革,按學生打籃球的水平高低定進球得分,籃球水平最低的投中得5分,中等水平的投中得3分,最高水平的投中得2分。這樣可使更多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獲得成功的樂趣,從而培養學生參與籃球活動的興趣。

5教學手段方法要多樣化。體育教師必須善于把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引入體育教學中,根據體育教學的目標、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相應的體育教學方法的組合方案。教學過程中強調教法的多樣性和學法的實效性。鼓勵學生多提問、多爭論,給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機會,大膽放手多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實踐。在教學中,把班級教學、小組教學和個別教學配合起來運用,力求做到既面向全體學生,又重視因材施教。

6評價的方法要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努力地學習、更好地發展。學習評價是體育課程教學中重要的環節。評什么,怎樣評,事關學生的進步與發展。在評價過程中不能忽視了學生學習態度、習慣養成、情感、合作等方面的評定;不能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以統一的標準衡量所有的學生,這是不公平的。

7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結合。從課程目標出發,應該制定一種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以衡量學生健康水平為主的評價體系,對個體學生的整體健康水平改善程度做出評價。

8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是我國體育課程和教學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它是對學生的體育學習進行等級評定。過程性評價是通過各種評價方法和工具,經常對學生學習的各方面進行評定,并將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以便學生盡早發現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和不斷進步。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有機的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9絕對性評價與相對性評價相結合。在剛入學時,通過診斷性評價建立一套學生個人的體育檔案,包括對學生的知識、技能、體能等方面的摸底,并把它們作為學生入學起點成績。通過將每學期結束時終結性評價結果與學生個人入學起點成績進行對照,就可以發現每個學生一學期來的學習進步的幅度(相對成績=絕對成績-起點成績),從而使每個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進步幅度。相對性評價有助于學生看到通過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進步,從而建立起體育學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產生濃厚的運動興趣。

體育,的,教學

篇2:小學體育活動體育教學安全制度

瘦西湖第三小學體育活動、體育教學安全制度

(一)體育活動:

1、體育活動,實行誰組織誰負責的原則。老師組織學生體育活動,要認真檢查

體育設備,對已損壞,不符合要求的設備,嚴禁學生使用,并及時報修并出示警

示標志。

2、開展活動前必須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講明活動要領,做好示范,指導以及

防護工作,運動前做好各項準備活動。

3、老師不得指導學生開展有危險性的活動,學生不準離開老師自行開展有危險

的活動,學生要聽從教師指導,學會正確的運動技術和自我保護。

4、在體育活動中老師有組織,指導的責任,因組織指導過錯造成學生身體傷害

事故老師要負責任。

5、不要強行讓學生做一些力所不及的運動。

(二)體育教學:

1、任課教師必須在上課時講清楚運動注意事項,準備好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嚴格實行體育用具使用前的安全檢查。

2、學生必須遵守課堂常規,按時上課,聽從指揮,不遲到早退。

3、上體育課任課教師必須穿運動服,球鞋。

4、認真做好準備活動。

5、學生要聽從教師指導,學會正確的運動技術和自我保護。

6、體操練習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相互保護,幫助。

7、體育課或課外鍛煉中,凡出現受傷情況,應及時送往校醫務室或醫院,并及

時向校長室匯報。

8、學校任何人一律不得組織學生到校外訓練。

篇3:教與玩結合是小學體育教學有效方法

“教”與“玩”結合是小學體育教學的有效方法

作為一門學科,體育教學與其它課程教學一樣,也有其固定的教學內容和一定的教學方法。但體育教學又不同于其它課程教學,它具有更廣泛的活動空間和獨特的教學方式。經過多年實踐,筆者認為,把“教”與“玩”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提高小學體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教”與“玩”結合的提出依據

1.小學生的情趣特點決定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教”與“玩”的結合。愛玩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在小學時期的學生,興趣廣泛,好奇心強,常常以直接興趣為動力,這就要求體育教學應從學生的情趣特點出發,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寓教于玩,這樣既能增強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又能在娛樂游戲中體現體育教學內容,達到體育教學目的。

2.小學生的身體素質決定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教”與“玩”的結合。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階段,其骨骼硬度小,韌性大,易彎曲變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負氧能力差,易疲勞。這些都表明少年學生的運動負荷不能過大,運動時間不宜過長,否則,非但起不到通過上體育課來強身健體的作用,反而會給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把“教”與“玩”有機結合,使少年學生在上體育課過程中有張有弛,無疑是必要的。

3.小學生的接受能力決定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教”與“玩”的結合。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都比較差,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教師講的頭頭是道,學生卻似懂非懂的情況,這就說明體育教學只強調“教”是不夠的,還必須同“玩”結合起來,通過做游戲等趣味活動來啟發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做到潛移默化。

4.小學生的成才需求決定了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教”與“玩”的結合。體育教學的目的在于育人,即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人才,這就要求在體育教學中應體現出能夠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個性、增強學生體質和培養學生思想品德,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教師的精心教導和學生的自我鍛煉,“教”,可以使學生明確體育課的目的、原則、方法。“玩”,則可以促進學生消化理解教學內容,增強實踐能力,同時,通過有目的的“玩”,還可以發揮學生的潛能,發展其個性,增強其創造能力。

二、“教”與“玩”結合的基本方法

1.集分結合。就是在體育課堂上,教師集中一段時間講授理論知識和練習規范,然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以體育游戲形式進行應用。如,在講授身體平衡技能知識后,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單腿站立、單腿跳躍、單腿跳接力等比賽,把“教”與“玩”結合起來。

2.課間穿插。就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一些趣味游戲,以活躍體育課堂氣氛,刺激學生運動神經的活躍。如,在教授體操課時,可在課間放一段歡快的樂曲,讓學生們嘗試按著音樂節拍以舞蹈形式做體操;在隊列練習時,穿插一些花樣,等等。這些都能使枯躁、緊張的體育課變得生動、輕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

3.命題發揮。就是在教授某種體育運動規范后,由教師統一命題,提出運動量和鍛煉目的,然后由學生自己設計體育活動項目,自己組織體育游戲活動。

4.內外聯系。就是把校內體育教學與校外學生體育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校外的“玩”按照一定的體育規范要求進行,實現校外“玩”為校內“教”服務。

三、“教”與“玩”結合的原則要求

1.服務中心。即為教學教改這個中心服務,把改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作為體育教學中“教”與“玩”結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寓教于“玩”。“玩”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單純的玩,即無要求無目的的憑興趣玩,一種是有要求要實現一定目的的“玩”,兩種玩雖都以身體的運動為主要形式,但實際意義則完全不同。在體育教學中,提出“教”與“玩”相結合,是把“玩”作為教的輔導手段,以“玩”助學,以“玩”促練,也就是在“玩”的過程中要體現教的意圖,實現教的目的。

3.循序漸進。從引導、誘導的角度,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在漸進過程中使“教”與“玩”的形式、內容在結合上日益緊密,使學生一步一步地按照體育教學的要求有目的地進行各種“玩”的活動,如在低年級學生中練習躲閃能力可組織開展比較簡單的“老鷹捉小雞”游戲活動。到了高年級,則應組織帶球躲人等難度大的躲閃游戲活動。

4.活而不亂。“玩”是助“教”的一種手段。因此,體育教學中應用“教”與“玩”結合的方法必須注意分寸,把握尺度,要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和教學實際需要組織必要的“玩”,防止“玩”偏問題的發生。

四、“教”與“玩”結合的實踐效果

1.增強了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教”與“玩”的結合,豐富了體育教學形式和體育教學內容,滿足了學生的情趣特點和心理需求,實現了教者與學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鳴。因此,在體育課堂上,學生精神飽滿,興高采烈,自覺、主動地參加各種體育活動。

2.強化了學生的體能鍛煉。在體育教學中,由于穿插了一些體育游戲,吸引了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使學生的運動量增加,達到了運動負荷。通過“玩”達到了學生運動量,促進了體能的增強。

3.加快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教”與“玩”的結合,為體育教學營造了一個比較自由、民主的寬松環境,賦予了學生一些獨立自主的權力,使學生可以根據主觀愿望,運用獲得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選擇與個人愛好和體能實際相適應的體育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健康的情趣,鍛煉堅強的意志,促進了學生個人性格、氣質的發展。

4.促進了學生的智力提高。“教”與“玩”的結合,使學生在體育教學中接觸了更廣闊的知識天地,促使學生在速度、力量、耐力、靈敏、協調等方面全面發展,促進了思維、判斷、記憶等方面能力的增強,為學生智力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總之,小學體育教學中采用“教”與“玩”結合的方法,是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選擇,應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繼續堅持運用和完善這種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