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空間觀念途徑有哪些?您有哪些好做法?
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有哪些?您有哪些好的做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空間觀念主要表現在‘能由實物的形狀想象出幾何圖形,由幾何圖形想象出實物的形狀,進行幾何體與其三視圖、展開圖之間的轉化;能根據條件做出立體圖形或畫出圖形;能從較復雜的圖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圖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關系;能描述實物或幾何圖形的運動和變化;能采用適當的方式描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能運用圖形形象地描述問題,利用直觀來進行思考。”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呢?通過在教學實踐中的摸索與探究,我認為注重以下幾點,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和空間能力的培養。
一、運用多媒體,激發興趣。
學生空間培養的直接教學內容是幾何內容的學習,而揭示幾何形體間的內在聯系和區別,把握幾何形體之間的關系,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是十分重要。那么我們該如何運用幾何的教學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呢?小學生生活經歷很少,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讓學生了解到形體的性質特點及其相互聯系,使學習活動變得枯燥無味,空間觀念難以建立。而多媒體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
例如,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我們常常采用把圓柱平均分成若干部分后拼成近似長方體的方法,這是學生已會計算體積的立體圖形,然后根據剪、拼前后圖形的相關聯系推導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能平均分成8等份、16等份還可以,但要分成32等份、64等份就很難了。而運用多媒體技術就能很容易解決這類問題:把圓柱從4等份、8等份、16等份一直到幾十、幾百等份等手工難以完成的實驗在短時間內完美呈現,使學生清楚地看到隨著平均分的份數增多拼成的立體圖形的棱越來越直的事實,因此自然地聯想到長方體。另外運用多媒體教學不僅使學生興趣倍增,而且注意力集中、理解深刻。
二、實驗操作,構建空間觀念。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幾何圖形的描述大多是通過粉筆、黑板進行的,費時費力,難以生動表現與幾何概念有關的信息背景。如今,借助直觀形象的實驗演示,縮短了抽象事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好地幫助學生思考知識間的聯系,促進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在實驗演示中,要培養學生按照一定目的及有順序、有重點地去觀察,在反復細致觀察的基礎上學會分析、比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豐富表象,促進空間觀念構建。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計算”時,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圓平均分成4份、8份后拼擺,得到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再由教師借助媒體動態演示,將圓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想象如果將圓無限等分,就能越來越接近拼成一個長方形。最后引導學生觀察拼成的長方形與原來圓的關系,水到渠成地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感受到了圖形轉化的逼近思想,體會到了數學的嚴謹性,體驗到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方法。
三、走進生活,實踐體驗。
在初步形成空間觀念,掌握一定的幾何方法的基礎上,要重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深化學生的空間觀念。例如,在高年級學生學習了“圓柱的體積”后,可以讓學生設計家庭裝修方案,并與家長討論方案的可行性。從中他們可以學到很多平時沒有學到的東西。又如學生在認識了三視圖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實物寫生,感覺三視圖的生活價值,在不斷的參與和體驗中逐步修正自己的認識,形成正確的空間知覺。
培養小學生空間觀念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靈活、科學地整合教學手段,生動活潑地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從小對自己生活的空間有更豐富的認識。
的,空間
篇2:以平行四邊形面積一課為例哪些數學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空間觀念
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為例,談談哪些數學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如何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如何更好地發揮幾何直觀性的教學價值,今天,我主要通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課,談談如何培養通過對學生幾何直觀的培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數學課標中,對于4至6年級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明確指出:“在教學中,應注重使學生探索現實世界中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變換……”而且,“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對圖形的認識”也是空間與圖形教學的重點。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從學生已有出發,以直觀和動手操作為基本手段,注重引導學生把生活中對圖形的感受與有關知識建立聯系,在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中,歸納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長方形的面積的計算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認知前提。所以出示長方形框架后,巧妙地復習了長方形面積公式,并利用公式求出這個長方形框架的面積。為接下來的學習活動做好準備。接下來老師進行操作活動,把長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邊形。推出第一個值得質疑的問題:這樣一拉,你發現了什么?隨后又問:形狀變了嗎?面積呢?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猜測、質疑,獲取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初步探究。有的學生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相鄰兩條邊的乘積,有的學生認為應該用底乘高,但說不清原因。那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這種平移、旋轉的思想,也為后續學習打基礎。學生通過數一數,得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通過自己的比較,發現相鄰兩條邊的乘積不能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幾何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非常豐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轉化的思想方法,它貫穿幾何教學的始終,在幾何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幾何中的轉化主要是空間問題向平面問題的轉化,轉化是解決幾何問題的常用方法之一,通過“割”或“補”可化復雜圖形為已熟知的簡單幾何圖形,從而較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有了這樣的感悟,這時放手讓學生將自己準備的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轉化成長方形,學生積極參與到圖形知識的學習中,積極主動的操作、理解、表述,有非常直觀的“轉化”感受。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生學過的長方形來計算它們的面積,這時進行適時的小結:探索圖形的面積公式。我們可以將數學方法傳遞給學生,故應著重把握好對數學思想的教學,這樣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后,讓學生交流,自主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小組同學發揮合作精神,紛紛積極主動參與活動中來,有序參與小組討論活動。拿出拼剪后的長方形和原平行四邊形進行比對,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么關系?這一環節的安排,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更為下一步探究面積公式積累了感性經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然后是展示匯報環節,選取小組代表把拼剪的圖形張貼在黑板上。學生合作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的過程,說明: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實現新舊圖形的轉化,有利于學生主動構建新的認知結構,使知識的掌握更長久、牢固。同時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確立,邊操作邊思考,邊觀察邊尋思,從中有所覺。
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幾何體,數學課,空間
篇3:課堂上組織哪些探究活動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談談課堂上組織哪些探究活動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我主要通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課,談談課堂上組織哪些探究活動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對圖形的認識數學課標中,對于4至6年級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明確指出:“在教學中,應注重使學生探索現實世界中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變換……”而且,“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對圖形的認識”也是空間與圖形教學的重點。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從學生已有出發,以直觀和動手操作為基本手段,注重引導學生把生活中對圖形的感受與有關知識建立聯系,在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中,歸納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主動猜測、質疑。數方格驗證。開課以長方形框架拉動對角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后,邊長不變,面積是否變化?引入課題,激起學生探究欲望“到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哪些因素有關,怎樣求?”長方形的面積的計算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生長點,是認知前提,是可以利用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識。所以出示長方形框架后,復習長方形面積公式,并利用公式求出這個長方形框架的面積。為接下來的學習活動做好準備。接下來老師進行操作活動,把長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邊形。推出第一個值得質疑的問題:這樣一拉,形狀變了,面積變了嗎?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猜測、質疑,獲取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初步探究。有的學生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相鄰兩條邊的乘積,有的學生認為應該用底乘高,但說不清原因。那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一齊來驗證一下。用數方格的方法來算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以后學習不規則圖形面積埋下伏筆。這種平移、旋轉的思想,也為后續學習打基礎。學生通過數一數,得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通過自己的比較,發現相鄰兩條邊的乘積不能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主動操作,以未知向已知轉化幾何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非常豐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轉化的思想方法,它貫穿幾何教學的始終,在幾何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幾何中的轉化主要是空間問題向平面問題的轉化,轉化是解決幾何問題的常用方法之一,通過“割”或“補”可化復雜圖形為已熟知的簡單幾何圖形,從而較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有了這樣的感悟,這時放手讓學生將自己準備的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轉化成長方形,學生積極參與到圖形知識的學習中,積極主動的操作、理解、表述,有非常直觀的“轉化”感受。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生學過的長方形來計算它們的面積,這時進行適時的小結:探索圖形的面積公式。我們可以將數學方法傳遞給學生,而數學眼光卻無法傳遞,故應著重把握好對數學思想的教學,這樣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主動交流,探究計算公式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后,讓學生交流,自主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小組同學發揮合作精神,紛紛積極主動參與活動中來,有序參與小組討論活動。拿出拼剪后的長方形和原平行四邊形進行比對,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么關系?這一環節的安排,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更為下一步探究面積公式積累了感性經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然后是展示匯報環節,選取小組代表把拼剪的圖形張貼在黑板上。學生合作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的過程,說明: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實現新舊圖形的轉化,有利于學生主動構建新的認知結構,使知識的掌握更長久、牢固。同時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確立,邊操作邊思考,邊觀察邊尋思,從中有所覺。整個新知識的教學,教者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采用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思辯論證等方法認識和探索幾何圖形及其性質。讓學生經歷了“大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