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頂碗少年》教學設計板書設計

《頂碗少年》教學設計板書設計

2024-07-31 閱讀 4438

《頂碗少年》教學設計板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弄清課文內容,了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懂得“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知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

教學重點: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內心的活動,感知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今天,咱們就跟隨趙麗宏的文筆,一起來欣賞一場少年頂碗的雜技表演。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讀閱讀提示,明確學習要求。

二、初讀課文,理解大意,理清寫作順序。

1、快速瀏覽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失敗失敗成功

三、品讀課文,體會“驚心動魄”。

1、默讀課文,你認為這是一場_______的雜技表演。

你是從文中哪些語句中感受到的,畫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復讀一讀,并把自己的感受寫在句子的旁邊。

2、學生交流匯報,教師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加以引導。

(1)抓住少年的動作描寫,體會表演的驚心動魄。

(2)抓住觀眾的表情、言語的描寫,體會表演的驚心動魄。

(3)抓住碗的具體描寫,體會表演的難度很大。

四、感情朗讀,體會人物內心活動。

1、指導學生朗讀描寫少年神情、動作的句子時,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揣摩少年兩次失誤后的心理活動。

2這時一位老者上臺向少年說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鎮定下來,老者可能對他說了些什么呢?頂碗少年聽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寫下來。

出示:他把手中的碗交給少年,然后撫摸著少年的肩胛,輕輕搖了一下,嘴里低聲說:_____________。于是少年鎮靜下來,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第三次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們鞠了一躬。

五、感悟道理,明白啟示

1、正因為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所以:在以后的歲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表演,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

讀到這里,你們能體會到作者每次想起這場表演心里的那份微微的激動了嗎?

2、平凡的小事,常常使人有所感悟,受到啟發。學到這兒,你的心里是否一樣涌起了一些感受,悟到了一些道理?請用精煉的語言把它寫在課題下方作為題記。

六、總結全文

同學們,“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人生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一次成功。我們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甚至失敗。但只要我們勇于拼搏,就一定能夠戰勝失敗,取得成功。

七、板書設計

失敗+堅持

篇2:《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板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體會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的寫作特色。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情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重點: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和閑情雅趣。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系。

課型:賞讀課

教學方法:讀讀,說說,議議。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冬季,最浪漫的無疑是下雪,最美麗的無疑是銀妝素裹的雪世界,你心中雪景是什么樣子呢?讓我們隨張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據說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閣,取名“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2、作者簡介: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

代表作:《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句

1.教師范讀或播放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注音:

崇禎(chóng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霧凇(sōng)

沆(hàng)碭(dàng)氈(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2.學生讀課文,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

(2)教師提示下列詞語,學生試譯,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

是日更定:是,這。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從晚上八點算起。定,開始.

擁毳衣爐火:毳,鳥獸的細毛。毳衣,毛皮衣。

霧凇沆碭: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冰花一片彌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較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點”的“一”的區別。)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還。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動詞用。

及下船:等到。

喃喃:連續不斷地小聲說話,這里可看作自言自語。

(3)試譯下列文句,突破難點

A、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B、擁毳衣爐火

C、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D、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有兩三粒而已。

E、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F、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4)學生齊讀課文,加深理解。

(5)試譯課文。

(屏幕顯示課文的譯文,供學生參考。)

三、整體感知文意

1、本文寫誰做什么?他是個什么樣的人,你能根據課文大意來評價一下嗎?

(張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個“癡人”。)

2、你從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個“癡人”?

(學生討論并明確課文所寫“癡人”的“癡行,癡景,癡情”。)

癡行:大雪獨行

癡景(奇景)(白描):上下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

癡情(雅趣):知己之樂醉情自然

3、“癡”的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內心世界?

(“癡人”就是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閑情雅致。)

四、合作探究:

1、說說本文描寫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本文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簡練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烘托,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體會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補: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為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線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文中的白描能夠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頗有韻味。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數筆,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3、白描的例子:(抽象、概括)

《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渲染的例子:(形象,具體)

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群,深夜嗥鳴的蒙古狗,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里的脆響;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群,帶著松香氣味的煤塊,帶著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遠的車鈴,晴天里馬兒戴著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著,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風……《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五、比較閱讀: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賞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寫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寫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

2、二文表達感情上的不同?

(在表達的情感上,《湖》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六、結束課文:

《紅樓夢》中有詩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卻言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作者用“癡筆”敘“癡事”,繪“癡景”,抒“癡情”,融敘述、描寫、抒情于一爐,借以表達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與眾不同的閑情雅趣。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和默寫課文。

2、利用白描手法寫人或物片段。

3、收集有關“西湖”“冬雪”的詩歌。(附有關詩詞)

板書:湖心亭看雪

張岱

癡行:大雪獨行

上下一白

癡景(奇景):一痕、一點、

一芥、兩三粒

癡情(雅趣):知己之樂

(癡人就是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閑情雅致。)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體

設計,湖心亭看雪,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