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構建高效課堂創建良好師生關系

構建高效課堂創建良好師生關系

2024-07-31 閱讀 7084

構建高效課堂創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歷史課堂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就是把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但如何更好地傳授則是值得思考的。我們只有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恰當,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充分地活動起來,自主地進行學習,才能讓每一堂課都充滿活力。那么怎樣構建高效自主的課堂?

一、營造寬松的自主學習的氛圍

課堂上要優化師生關系,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從教師的角度上看,一方面教師要善于調控自己在課堂上的情緒表現,另一方面對學生要尊重、充滿關心和期待,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平等對話,和睦相處,使學生在課堂中敢于說話,敢于提問,敢于發表自己獨到見解。盡量讓學生感到自己是被老師重視、關注的,感到“老師在期待著我”、“我能行”……。從學生的角度上看,課堂上同學的嘲笑是學生最害怕的,所以他們往往用沉默來保護自己,或是對教師的提問不予回答,或是遇到學習問題畏手畏足,也就談不上積極主動地學習了。因此,教師要注意營造一個輕松、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在這種寬松的氛圍下,學生就會釋放出巨大的學習潛能,其自主性和創造性就會充分發揮出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建構起以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注重能力和方法培養為目標的現代教學模式,最關鍵的是要給學生搭建好一個平臺,而平臺搭建的關鍵就在于是否有效地創設了歷史情境。

(一)、激發興趣,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

當學生對某事物產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心情愉快地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就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下面談幾點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形成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對學生影響很大,因而教師要作到教態自然大方,平易近人,促進師生關系融洽。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相應的歷史事實激發學生憤怒感、自尊心,使學生了解祖國歷史的重要性。

(二)、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史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當學生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時,就會積極主動的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學習動機的培養是指通過各種教育途徑和手段把教育的任務和要求轉化成學生的內在需求,使已形成的需要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首先,要給學生概括介紹歷史課的內容、學習目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了解歷史課的總體目標以及如何學好歷史課。其次,結合課堂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動機。教師可以用簡練生動的語言導入新課,提出新課內容、重點及學習目的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初步認識事件發生發展的來龍去脈,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事件的求知欲。再次,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在學習具體歷史問題上讓學生感到知識是必需的和有用的,可以用縱橫聯系的方法,古今對比的方法來處理教材的某個問題,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處理好歷史中趣味性與科學性的關系。教師應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依據正確反映歷史史實,不能為了引起學生興趣隨意夸張歪曲歷史史實,把神話故事、傳說故事當作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

(三)、緊扣課時中心,優化教學目標

在新課改背景下,歷史課本的編排與以往的教材編排不一樣,它是按照專題形式編排的,既然是專題就肯定是圍繞某個中心的,我們在進行情境教學切忌偏離甚至遠離課時中心。如《太平天國運動》,此課的課時中心在導語中已闡明的比較清楚: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我們在講課時必須緊扣這個中心,正確定位太平天國在民主革命中的先驅地位。如果說過多地講述太平天國的經過和失敗的原因,這明顯是偏離了課時中心,那樣的課肯定是失敗的。緊扣課時中心可以說是情境創設有效性達成的前提,接下去我們要考慮的是在緊扣課時中心下的具體情境創設。我們都知道,新課程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這種課程目標和課程特點必然要求我們一線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考慮教學目標是否已經達到優化。教師還可以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分組合作探究的互動展開,讓學生既掌握了科舉制度的意義這個知識目標要求,又學會了分角度換位思考的能力目標要求,還在集體探究的活躍氣氛中培養了集體合作感和榮譽感,情感態度價值觀也相應得到了提升。所以說,有效的情境創設有利于課堂三維目標的生成

二、提供充裕的自主學習的時間

教學課堂中應給學生充足的獨立學習時間及參與表現的充分機會,獨立學習是學生主體參與的必要條件,也是個性發展的必要條件,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有效參與,就必須給學生一定的獨立學習時間,作為教師要千方百計的讓每一個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獨立學習,在這個基礎上還應給學生充分的表現機會,這樣才能讓學生有充分時間思考來參與提高,參與講述,參與練習設計等。歷史課堂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也有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有固定的同桌學生互動;有學習的互動,也有作業的互動;有教學內容的互動;也有學習方法的互動等等。比如將普通作業改變為師生對話交流式的互動作業;將過去單一的文本作業改進為可輔以圖畫、照片、影視資料、互聯網資料形式的作業,甚至是歷史人物角色表演、社會考察、人物采訪等多形式的互動作業;將過去學生被動完成、教師機械批改的作業,改變為師生雙向設計。例如平時的檢測或考試試題交學生自己去出,教師把學生的試題精選成一套試題。學生知道是自己出的考慮題有一種自豪感,他們會更積極主動地學習、思考、創新。也可以把作業實行師生雙向批改,由學生寫出批改總結,從而,讓學生自己總結學習的經驗教訓。在歷史教學中我們經常會感覺到,教材中的某些內容較抽象,年代久遠或地域空間概念強,不論是教師或是學生都會覺得枯燥無味,如《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這一節內容時間跨度太大,從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一直講到了清朝,學生很難在這么快節奏的時間跳動中定位重點難點,往往是學生生硬地跟著老師的節奏而“疲于奔命”,更不用說自身素質的提高了,對于這類教學內容,我們在創設情境時就必須首先鎖定好時空落點了。時空落點指的是時間、地點、人物要素,不管歷史離我們有多遙遠,她必然發生于特點的時間特點的地點中,與特點的人物相聯系。我們如果能鎖定好時空落點,整節課就會豁然開朗了。講授《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時把落點定在了漢武帝身上,以漢武帝為突破口創設了“漢武帝和諸大臣宮廷辯論”這樣一個教學情景,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重農抑商政策的目的、原因、表現和意義。

除此之外,教學中教師還應給學生進行閱讀、討論、交流等活動的時間。學生真正獲得了時間,學生的學習才會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否則,學生只能是附和教師,無法學到真正的知識,自主學習也會流于形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少講,要堅持“精講”,教師的講應是引導、啟發、指出思考的方向。教師通過創設必要的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和相應條件,提供誘導學生思考的素材,把過程還給學生,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全方位參與,鼓勵學生質疑,大膽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凡是學生自己能操作、能學習、能領悟的,都盡可能由學生自己去解決,去完成,教師著重在關鍵之處以點撥,留足空間讓學生學會獲取知識、思考問題和應用知識。

總之,要想教好歷史,就必須讓課堂活起來了,原本沉悶乏味的課堂氣氛一下子換成了歡快、互動、和諧的課堂氣氛,學生的思維不再以教師為中心,而是自覺地主動地去探索去思考。

關系,課堂

篇2:引導教學方案與多媒體相結合構建數學高效課堂

引導教學方案與多媒體相結合,構建數學高效課堂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我校從20**年將導學案引入課堂教學,數學導學案對我校數學新授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大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對于我校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與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通過集體備課、教研等,制定出了以“預習導學、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拓展延伸、課堂檢測”等為主要環節的數學新授課導學案模式。其“預習導學”部分要求學生在課前自己獨立完成預習提示、教師所提出的具體要求或者是收集各種資料等,在預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做好記錄,帶著問題走進課堂,這樣課堂學習的目標明確,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得到了培養和提高。在“自主學習”環節,將需要學習的材料或要解決的問題通過一組梯級推進式的思考題呈現出來,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路進行引領,注重數學知識探究過程、探究方法的學習,真正地做到了動手、動腦,推動著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合作交流”這一環節,對知識的產生過程,問題的解決過程,方法規律的總結過程等相互交流與討論,通過信息共享,拓寬了思路、加深了認識,有助于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拓展延伸”部分給學有余力的同學進行探索與拓展的空間。“課堂檢測”部分,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效果有正確認識,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主性,有效促進學生潛能、個性、創造性的發揮。

同時,在使用導學案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單純使用導學案教學會有很多無法克服的問題,如:難以創設好的教學情境,難以展示圖形的運動和變化,二次備課的內容難以添加,課堂氣氛沉悶等。而這些問題利用多媒體教學時卻很容易解決。

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好處,我只講幾個方面:

1、創設問題情境:彌補導學案的不足之處,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積極思考,產生進一步學習和探究的動力,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2、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函數圖象的變化,探索函數的性質;展示幾何圖形的變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等。結合導學案上的問題引領,使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3、多媒體結合導學案進行二次備課,將導學案中需要增減的變式訓練、展示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答案等制作成課件,以便擴大課堂容量,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4、利用多媒體的模擬性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數學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數學新授課課堂效率

通過對導學案與多媒體整合的研究,探索出適應新課程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的數學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能夠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從而構建起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高效數學課堂。

篇3:巧用多媒體技術構建高效課堂提升理解能力

巧用多媒體技術構建高效課堂提升理解能力

甘肅省民勤縣蘇武鄉教學輔導站彭龍瑞周曉云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成為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第一動力,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教育教學的信息化構建起了新型的教學模式,促進教育觀念與教學機制的整體深度變革,已經成為學校教學質量的保證,它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更是課堂教學的一道亮麗風景。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的個性,搭建了嶄新的平臺,對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發展具重要意義。

【關鍵詞】信息技術;高效課堂;審美教育;理解能力;信息處理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逐步走進課堂,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為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教學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激發求知欲,活躍思維,拓展想象力,給予了我們語文課堂太多的激情。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由遙遠變得親近,記憶由淺顯變得深刻,情感由淡薄變得動感。它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信息技術,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自覺地思考和探究知識的內在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強烈的興趣,就會激發其內在的學習愿望和學習動機,就會聚精會神,并感到樂在其中。信息技術的新穎之處就在于能把學習內容由靜態變為動態,并能在運動中顯示變化過程,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識起到“催化”作用,使學生感到新奇,產生想了解其中奧秘的愿望,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如在教學《林海》一文時,用電腦播放了一段關于大興安嶺美麗景象的視頻資料,并配有“隆隆”的火車聲,課前我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將帶大家到大興安嶺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學們興致盎然,接著我又用語言描述:請大家上火車,在火車上,我們可以欣賞到旅途的美景。逼真的聲音仿佛讓學生坐上了火車,來到了大興安嶺,從大屏幕上看到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清晰而又翠綠欲滴,美不勝收,同學們情不自禁地議論開來:大興安嶺的嶺真奇啊;大興安嶺的樹多而美……學生們置身于大興安嶺的美景中,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興致高漲,聚精會神,怎么不樂于學習呢?

二、巧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1.實物演示。如在教學《奇妙的動物世界》一文,寫入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許多動物,學生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動物是什么樣子,是不是和書中描述的一樣,學生一概不知。為此,教師在上課前可以搜集這些實物圖片或其視頻,上課時,利用電腦給學生展示,學生的興趣就會大增,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并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問題,然后通過小組間的討論、向老師詢問、查找資料等,搞懂了,弄清了,達到了課堂教學目標。

2.情境感知。詩句描寫的情境,通過劇情形式再現出來,就變得具體、生動、形象。因此,教師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使詩所描繪的情境再現在學生眼前,這樣能幫助學生很快進入情境,深層次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如在教學古詩《春曉》時,先利用信息技術課件播放這樣一個情境:晚上,風雨交加,詩人躺在床上休息。一覺醒來,到處是鳥的叫聲,于是,詩人隱約想起了什么……課件演示之后,再讓學生試想詩的大意。這樣,給學生一個思維的空間,使學生身臨其境,有助于學生的情感與詩人的情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后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無疑對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是有一定的幫助。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狼與小羊》等,他們后面的故事情節會怎樣發展?教師可以把文章的圖片剪輯、整理、合并,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并構思該人物后來又發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結局?然后再讓學生講給全班學生聽,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綜合考查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