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師提高敘事研究能力

教師提高敘事研究能力

2024-07-31 閱讀 3672

在實施新課程改革和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浪潮的推動下,敘事研究作為教師反思與改進專業生活,豐富實踐知識的途徑,近幾年來廣受關注。許多中小學要求教師每周或每學期通過敘事的方式撰寫反思筆記、案例,或發表于學校網,或結集出版。這對于教師積累經驗,共享智慧,改進教學,增進研究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據研究者觀察,教師在敘事研究中存在“重敘事、輕研究”現象,問題有三:一是問題意識不強,敘述意圖不清晰。二是敘事不連貫、不深入,沒有形成完整的故事。三是敘事的發現不明確、不準確。以上問題使得教師不能通過敘事研究有效地促進專業發展。

對“敘事研究”的界定是回答教師需要何種研究能力的關鍵。我們可以把敘事研究理解為,教師以復雜教學情境中的困惑為起因,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系統出現事情的發生、經過和結果,從而賦予教學活動以意義的過程。這個定義強調,敘事研究中的“敘事”來自于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同學活,敘事中要有觀察意識。在講述完整故事的同時,要有問題意識、分析意識。

將貌似正常的情境“問題化”

何為研究?用最簡單的話說,研究就是回答問題。問題通常處在已知與未知、舊知與新知的交接點上,是反映教師實踐中的缺乏,引領專業生長的探測器。有研究發現,專家教師和非專家教師的關鍵區別是,專家教師能把貌似正常的情境“問題化”,主動去發現問題、定義問題,而不只僅是解決已出現出來的問題。問題是教師教學實踐中存在的、焦點比較明確的、困惑自身的情境。問題的特點是具體,情境中有較為激烈的矛盾突出。杜威說得好,問題提得好,答案就有了一半。

好的問題,一是要有意義。就是通過描述一個故事,并且在分析考慮之后,對于改進教學有重要啟發。二是要具體。問題越具體,越有利于研究透過現象深入到事實背后的理論層面,找到改進教學的深層動因。

觀察是積累資料的主要途徑

當教師形成了有意義而且具體的研究問題后,積累豐富的論據就很重要了。觀察是積累資料的主要途徑,那么,教師在敘事研究中如何增強觀察意識呢?

一是聚焦于同學。在許多關于教同學活的敘事研究中,教師經常對自身的想法和做法描述得很多,但是對同學所思、所為敘述得不多。

教學實質上是一種師生間持續的、反思性的對話活動。大量研究和經驗也標明,專家教師的一個特點是,不論在備課、上課還是教學反思中,同學和其學習是焦點。一個教師從新手發展到專家的過程,其反思的重點一般要經歷從自我關注到任務關注,再到同學關注的階段。

二是在觀察后的敘事中多事實性描述,少概括性描述。教師在敘事研究中經常通過兩類方式對所觀察的情境進行描述。一種是事實性描述,就是用直白而細致的語言對情境進行描述,再現教學活動發生時的場景和過程。在對情境進行較為完整而深入的描述中,生動而細膩地表達出教學活動和師生互動中豐富的認知過程和內心世界。描述不只僅是再現情境的過程,它是考慮過程的痕跡,描述到何處,即是考慮到何處。豐富而完整的事實性描述協助教師對教學活動實現較為完整而深入的認識。另外一種是概括性描述。就是把問題情境用教師的主觀性語言在較為籠統的層面表述出來。這樣的描述大大簡化了被觀察的情境,因為情境的模糊性,使得后續的分析缺乏針對性。教師通常是在描述一個情境的過程中認識教學的。事實性描述能夠使教師更加深入與細致地看到教學活動的面目,從而盡力防止他們的判斷受到先入為主的假設的影響。

提高敘事研究中的分析能力

自主性是教師專業性的基本內涵,其實質是尋找行為背后的理論,并根據理論行動。教師行為中蘊含的教與學的理念和看法,對教師專業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而教學理念的形成,不只需要教師敘述故事,更重要的是詮釋故事背后的意義是什么。教師通過敘事研究,把實踐經驗與智慧進行系統化整理,有利于教師實踐知識的保管、分享、創新和擴散。教師用分析的眼光看教學,使他們認識到教學是處在社會和政治環境中的,協助教師分析和判斷他們工作的環境,分析隱含在教學中的道德和理論議題,批判性地檢驗他們的教學信念。

教師在敘事研究的分析與總結中,經常出現兩類問題:一是就故事說故事,講完故事不去揭示故事中的理論。二是借用一般教育和教學原理,從很宏大和高遠的層面進行總結,使得結論脫離了故事自身,顯得空洞無力。這就需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提高敘事研究中的分析能力:

一是要有理論總結的意識。教師工作是繁忙的、具體的、瑣碎的。教師要善于把感性的經驗變成理性的考慮。不只使教師明白自身做了什么,同時讓自身明白為什么這樣做,在教學中找到自身,增強自信和對教學的擁有感。通過理論總結,教師能夠把隱藏在教學活動中的理論分離出來,對教學活動所處的環境脈絡,支配教學活動的主導價值,活動的戰略和過程進行慎思,以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和有待利用的珍貴經驗。假如不通過反思,理論將會隱藏于人的活動中。通過理論總結,教師發現、檢驗并不時改變引導自身活動的理論,以促進自身深層的和有意義的改變。

二是進行富有邏輯的考慮。在教師敘事研究中經常出現“小證據大結論”的現象,這是考慮中缺乏邏輯性的表示。結論與故事的關系,猶如骨肉關系,結論來自于故事,是對故事的概括總結,兩者之間存在緊密的能量交換關系,而不是像油漂浮在水上面,只起點綴作用。

邏輯性的考慮,能夠提高考慮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協助教師抓到故事中的實質,從故事中歸納出可靠的實踐知識。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

篇2:適時教育更顯成效教學教學案例敘事

適時教育,更顯成效教學教學案例敘事

案例:

教育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過程。我們做教師的在工作中就要注意從感情上與學生接近,尋找共同語言,學生犯了錯誤不能只是訓斥、壓服,而是要因勢利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心平氣和。這樣,激發了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愛戴、感激、信任,因而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作為教育工作的我們,對后進生多一份愛,少一份斥責,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收獲。

一次數學課上,班里有幾名男生偷偷地玩航模飛機,這幾名男生平時守紀觀念差,自我意識強,當課結束時,我并沒有指名道姓,而是事后,把這幾名學生找到辦公室,他們很緊張,認為準挨批評,可我避而不談,而是告訴他們,學校舉行小制作、小發明競賽,我打算以你們為骨干,帶領班里的同學一起進行小制作、小發明,他們先是一愣,繼而喜形于色。看到師生間的隔閡消除了,我說:“科技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有適當時間、場合。比如:在球場穿背心短褲是美的,假如接待客人也作此裝束,還美嗎?小制作、小發明也是如此……當時,這幾名同學馬上承認了錯誤。后來這幾名同學的紀律明顯進步,學習也認真勤奮起來。學生對老師產生愛戴親近感,會對學習,紀律等方面帶來深刻的影響變化。

反思:

與優等生相比,后進生的自尊心更強。因為學習不好或不守紀律,長期受冷落、歧視,他們一般都很心虛,對外界極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層硬殼,但是這些孩子往往又是機靈、活躍、反映靈敏、動手能力很強的,在美術課的手工制作上會顯露出一定的優勢。由于紀律不好,公眾形象比較差,所以在優勢課上也會經常的犯些錯誤,但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仍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們犯錯,教師就一定要做到心平氣和,以誠相待,切忌當眾批評、挖苦或變相體罰,否則必定會刺傷他們的自尊心,增強轉化工作的難度。

常言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一個善于把握德育機遇的教育工作者,他的德育工作總是充滿著朝氣與活力,總是富有時代感和預見性,總是事半功倍,成效顯著。對于課堂上發生的類似這樣的事件,教師只要抓住這個偶然的機會,把它作為一個良好的教育契機,能充分利用偶發事件,開展教育工作,不僅會促使個別學生的轉變,而且會對其他學生也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

我們知道,孩子們最大的特點是凡事愛觀察,好發問,且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由于他們的生活閱歷淺,很多事情都處在似懂非懂之中,這就要靠成人去正確引導他們,但若爭取單純的說教,會顯得枯燥無味,是不易被孩子所接受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其他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將感情教育滲透進去。因此作為教師要具有熱愛教育、愛護學生、教學嚴謹、活潑開朗等良好品質,這對學生都是美好的熏陶。

孩子是變化發展的,教師的觀念是要跟得上孩子的變化發展的。只有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使其人格健全發展,我們就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為他們的成長導航把舵。

愛是人類一個美好的永恒主題。人類需要愛,社會需要愛,教育需要愛,孩子需要愛。切莫因學生的某些不足就對他們放棄培養和轉化。我們要正確認識他們,將融融的師愛灑向他們,讓這些遲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

錫北鎮東房橋小學潘亞君

篇3:小學語文教學敘事農村孩子農村生活

課本第四單元的語文園地“讀讀背背”安排了一組描寫各月份蔬菜特點的歌謠。辣椒、茄子、蘿卜、白菜,對于我們班里這些農村的孩子來說,應該非常熟悉。

我先問“誰家里現在還種有菜地?”因為拆遷、新農村改造,很多家庭都是出來租房。

舉手的有一半。

“你能說出你家菜地現在有哪些蔬菜?”

本來是很簡單的問題,卻難住了一部分孩子。現在他們是飯桌上請吃現成的,估計有些蔬菜還不能辨認。

更好笑的是有說紅薯的,還有說藕。一個屬于農作物,一個是生長在池塘里的。

這能怪孩子嗎?

現在農村可種的田地是越來越少了,專門用來留做菜地的更是少見了。地少了,家長們沒那么忙碌了,平時幾乎不需要孩子們幫忙了。哪像我們兒時,大人們忙得飯都顧不上做,你不去菜地拔蔥、摘茄子、割韭菜,吃什么啊!

再說,家家戶戶的孩子也不多,都看得嬌貴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著,哪舍得用他們啊!

所以,農村的孩子也會和城里的孩子一樣,分不清韭菜和麥苗,所以,他們也說不清什么季節收什么莊稼,什么季節種什么蔬菜。

所以,農村的孩子也會和城里的孩子一樣,什么家務也不用參與,什么家務也不會做了。飯,家長沒時間做,來不及了,可以買,很方便的;衣,沒時間洗了,有洗衣機隨時恭候;小孩子沒人看了,可以及早送到幼兒園,哪里還用像過去那樣,大帶小啊。所以,農村的孩子放學后照樣是看電視、玩電腦,照樣是小小年紀眼睛近視,照樣是過著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日子,根本不用為家長分憂解愁。

魯迅兒時非常羨慕閏土的農村生活,一切新鮮而又好奇,可他卻沒想到,會有一天,農村的孩子也會對農村的生活感到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