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在鼓里教育者
據《北京晚報》報道,7月2日,初三畢業生小林從他家21層樓上跳下,自殺身亡。
小林15歲,面目清秀,身高1·74米,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喜歡彈風琴和電子琴,還有繪畫和書法的專長,一直是懂事聽話的乖小朋友。
消息傳到學校,小林的老師痛哭失聲。所有人都很震驚,因為小林在學校一貫表示甚佳。遵守紀律,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雖然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但是多才多藝,不生是非。他學習成果一向很好,這次中考報的是北京8中,他自身預計能考600多分,死后成果單才到,考了606分,進重點中學分數綽綽有余。中考前后,他沒有任何反常表示,學校有心理咨詢室和心理輔導老師,但小林從來沒有向他們求助過。
沒人能說清小林為什么自殺。
于是校長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小林還沒有體驗對人生的感受,沒有樹立起對人生的責任,就這樣輕率的選擇了死。校長的意思似乎是說,小朋友責任感太差,抗挫折能力太差,事發是突然的。
一位心理學教授卻提出了另外的看法。他說,一種心理狀態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它往往要經歷一個緩慢的過程,學校和家庭需要特別周到,每一個不太平常的動作都有它背后的原因,老師和家長要找出病根、對癥下藥,教育要多一些藝術,多一些體貼,心理健康的教育應在更多的領域、更深的層次展開。
然而小林究竟為什么自殺,還是個謎。
7月7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孩給報社打來電話。這女孩說自身曾和小林同桌,中考前,5月18日,同學互贈留言的時候,小林在她的留言本上寫了下面一段話:
咱們都15歲了,也許你覺得你很年輕,可我卻覺得我老了,每當人們問我的喜好是什么時,我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是文學。難道我最喜歡的就是文學嗎?不,我最喜歡的是音樂,我夢想成為一名歌唱家或作曲家。但時光飛逝,轉眼間我已經15歲了,我多么想像一些同學一樣考進一所藝術院校,可是不行。我不止一次地有自殺的念頭,但每當我打開窗戶,想跳下去時,我總是思緒萬千,我為什么要死?祖國還需要我,世界還需要我,人類的音樂事業還需要我……
這位女同學還告訴記者,小林原本挺活潑的,上了中學以后才越來越緘默。他會自身編歌寫歌,自彈自唱,但是很多時候非常憂郁,有同學看見過他在放學后教室沒人的時候在黑板上寫了很多字,訴說郁悶的心情,他還會經常發呆,有一次他爬到教室的窗臺上站著,最后同學把他拉了下來,但是沒人想到他有一天會真的跳樓。
這個女孩提供的情況實在無法證實校長的觀點。
校長說小林沒有體驗對人生的感受,小林卻說自身已經“老了”,按小林的年齡,這顯然是一種比較深的感受;校長說小林沒有樹立起對人生的責任,可是小林卻說“祖國還需要我,世界還需要我,人類的音樂事業還需要我”,你不能說這不是責任感;校長認為小林自殺是輕率的、突然的,看來事實正相反,是蓄謀已久的,反復考慮過的,他不但在心里多次打算自殺,而且在口頭上向同學做了傾訴,行動上當眾在教室做過預演。
看來,那位心理學教授的看法更正確: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
看來,小林校長和老師是蒙在鼓里。
遺憾的是:蒙在鼓里的教育者大有人在。
浙江的中同學徐力殺死親生母親之后,他的初中、高中老師也是驚詫莫名,大惑不解,與這次北京的小林事件如出一轍。
另據今年3月28日遼沈晚報報道。阜新市紅樹小學五年級同學宣偉當著老師的面從三樓的教室跳下。事情發生后,宣偉的老師也說:“我不知道宣偉跳樓是為什么。我搞不清他在想什么。”
前些日子,一位初二男生的母親打電話給我,說小朋友拒絕上學,而且多次揚言要殺死班主任。她很害怕,問我怎么辦。我請她帶小朋友到我家來一趟,小朋友拒絕。情況有點緊急,這個年齡的小朋友,是什么事都做得出來的,我真的害怕出事,只好到他們家去。我和小朋友談了一陣,又給家長出了一些主意,還推薦一位老師,給小朋友補課。后來他終于去上學了,但是堅決不上班主任的課。班主任發現此事,大為不滿,問家長怎么回事。這位母親說:“我會跟您說清楚的。”他邀請兩位學校領導參與,當面對班主任說:“我允許小朋友不上您的課,是出于平安的考慮。小朋友和您對立情緒極大,我怕他會做出不理智的事情來。”班主任很意外,而且覺得恐怖。她說:“怎么會是這樣?我還一直自我感覺良好呢!”兩位校領導都笑了。這又是一個蒙在鼓里的教育者。她坐在隨時可能迸發的火上口上,還以為是坐在沙發上呢。
教育者搞不清小朋友在想什么,只知道自身的感覺,這真是可悲。
為什么很多老師都蒙在鼓里呢?因為他們沒有走進小朋友的心靈。他們注意的都是小朋友最外表的東西,他們注意的只是小朋友表示中與自身工作任務相關的那些局部:紀律情況,學習成果,是否參與集體活動等等。
這種教育,我們可以稱之為“外表行為主義的教育”,或者叫做“完成任務式的教育”。它不以人為本,而以任務為本。
這也不能全怪老師,我們的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的評價就沒有強調過教師要走進同學的心靈,我們所謂的教師“工作成果”,也多是一些外表的東西。
教師真的是同學的朋友嗎?雙方心靈有溝通嗎?同學有心里話敢對老師說嗎?愿意對老師說嗎?這些東西,似乎只有心理學家和教育科研工作者才去大聲疾呼,局長校長們經常是不大在意的,他們正在忙著完成上級安排的硬任務。至于這些硬任務是否傷害了一些小朋友的心靈,老師們也往往不很注意,或者無暇注意,或者更可怕:他已經沒有注意這些東西的習慣了。
以單純完成硬任務為己任的人,久而久之,他的心靈會變得麻木而冷酷的。
蒙在鼓里的教育者啊,您什么時候能伸出頭來,看看鼓外面的情形?
(本文作于2000,7,20,摘自王曉春著《開辟素質教育的綠地》)
篇2:小學教育隨筆經典誦讀推進有效措施
帶領學生讀經典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10年前我就利用預備十分鐘的時間帶領學生讀《唐詩100古詩》,讀《日有所誦》讀《宋詞一百首》……長期的誦讀,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古詩、宋詞、現代詩歌,學生的寫作說平蹭蹭地提升。在學生日常的習作中有寫現代詩的,寫五言絕句的,寫七年絕句的,甚至還有填詞的呢。每當看到學生精彩的創作我都倍感欣慰,我覺得帶領學生堅持誦讀的路子走對了。
**年開始,我校的經典誦讀成為一門課程,走向正規。我們以《十二歲以前的語文》作為我們誦讀的內容。每天早上的20分鐘時間固定為誦讀時間,雷打不動,每學期結束后要對誦讀內容進行家長考核、小組考核、老師考核以及校級考核,根據考核情況,給出相應的等級。去年我們班級的測評成績還不錯,今年的成績應該更好。
在經典誦讀的推進過程中我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促進學生誦讀經典呢?現在我就盤點一下。
一、端正經典誦讀的思想。1.讓學生明白經典誦讀的好處,結合我已經教過的學生身上發生的具體事例讓學生端正思想,主動自覺地進行誦讀。比如;我告訴她們一個學期的誦讀結束后,學生會自己創作詩歌了,會填詞了,成為一名小詩人了。我把學生自己填的詞,創作的詩歌讀給她們聽。2.我還告訴她們我們聽的很多流行歌曲中經典的歌詞也是來源于古詩詞中的。不信,可以找找看。3.經典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讀了經典能夠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正確處事、正直做人。當學生明白道理的時候,就會主動去誦讀,主動誦讀了就會事半功倍。
二、老師領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建立自信。教學實踐中會發現,很多時候,當學生不愿意讀的時候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真的累了,不想讀,還有一種是有不認識的字,不會讀。第二種情況居多一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每一篇要求誦讀的篇目我都領著學生一字一字地讀一遍,幫助學生學會斷句、糾正字音。我的領讀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把一篇要誦讀的內容朗讀出來,學生的自信不言而喻。越讀越會讀,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因此,幫助學生正字音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通句子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順全文很重要。
三、充分利用晨讀時間,嚴格要求,保證誦讀質量。每天早上的晨讀時間誦讀經典是雷打不動的。沒有固定的領誦人,誰來的早,誰愿意領,就可以到講臺上帶領同學們讀。這樣的一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學生領讀的積極性。領讀的同學有權利讓不認真讀書的同學站起來或者站到前面,也可以記名字。除此之外,紀律委員也要保證晨讀的紀律。再加上老師的巡視,晨讀的質量就有保證了。
四、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熱情。要想激發學生主動誦讀經典的熱情,除了端正的思想之外,還必須有老師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在晨讀巡視中,對于誦讀賣力的同學給予及時肯定,對于表現一直很優秀的同學,讓其在班級中成為榜樣。對于領讀很用心,能夠經常領讀的同學進行大力贊揚。賞識的力量總是無窮,大力的表揚讓這些優秀的同學從班級中脫穎而出,成為班級同學爭相學習的榜樣。班級中這樣的優秀人多了,班級的誦讀水平想不高都難。
五、理解意思,巧背經典。死記硬背是一種背誦的方法,但這種方法耗時耗力還不出功。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背誦的速度,我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我會選擇一篇要要求背誦的內容,會專門抽出時間領著學生背誦,讓學生從中發現技巧。讀一句原文,讀一句解釋,讀完后再對整篇文章進行分析,往往在我的指導下,學生會很快背出要求背誦的內容。這樣的方法多加訓練,學生自然而然就自覺掌握了。掌握了方法,背誦起來就如虎添翼了。
六、尋求家長、對子、組長的幫助,提高經典誦讀的質量。老師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需要家長、學習對子以及組長的共同監督才行。要求會背的篇目,家長先檢查,然后是學習對子互查,接著是組長細查,最后接受學校最后的考核。對于在檢查過程中優秀的家長、負責任的學習對子和組長也要不遺余力地大加表揚,提高其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經典誦讀篇目責任到人,提高其責任意識。所有要求誦讀的篇目都在學生主動自覺要求下分給每一位同學。每一位同學都有領誦的篇目,負責領誦的篇目必須熟練背誦。這樣一來,班級集體經典背誦的時候不需要再有領誦,點到誰,誰領誦,如果不想點的話,隨意叫一個人來領,后面該誰領了,就會主動站起來領。省心極了。我是省心了,學生的責任感也來了,他不僅要清楚知道自己領誦的是哪一篇,還要知道自己的上面一篇是什么,不然接不上是要挨批評的。
總之,在經典誦讀推進過程中,因為以上措施的實施,使我們的誦讀質量有保證。在今后的實踐中,針對在誦讀中出現的問題還會發現更多更好的方法,我且行且總結。
篇3:一年級老師教育隨筆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
踏著上課的鈴聲來到了一二班,出乎意料的是一二班原來調皮搗蛋,跟老師頂嘴的“煩人蟲”今天很乖的坐到了那里,“煩人蟲”家是本地的,家里也就這么一個獨生子,家人特慣他,有時老師批評教育還會遭到家人的不滿,所以這學生在學校是囂張跋扈,在課堂上也是自由放肆,可是今天咋了,進到班里竟看到他乖乖的坐在那,是不舒服?沒管恁多開始上課,這孩子咋了,平時從不回答問題的他在我提問問題時竟然舉手回答了,“好張同學你來回答”“恩回答的真好,請坐”誰知我這么一夸,他表現更積極了,于是我就當著全班同學大聲表揚說“張同學今天表現很好,老師已經看到了他的進步,大家以后都要向他學習。”整節課上,他都筆直的坐在那里,認真聽老師講課,這讓我不由得暗暗竊喜,這個“煩人蟲”終于不煩人了。
忘了之前聽誰的講座,他說表揚孩子要大聲讓別的同學都聽到,批評學生則要小聲只要學生自己聽到。我想一二班的這個同學之前那么煩人或許是因為老師每節課都在大聲批評他或是忽視他,所以他破罐子破摔反正老師不重視我,又或許想通過上課搗亂引起老師的關注。可是老師一次的表揚讓他感覺到老師還是關注他的,他自己在老師心目中還是有地位的,所以愈加好好表現,這樣看來表揚和批評學生還是要講究技巧的,或許因為你的一次表揚就拯救了一個孩子,又或許因為你的批評而毀了孩子。教育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問題,教師也不是萬能的,可能會一時不知道怎樣處理問題學生,但是只要用心,都能做好。就像周慧玲老師所說的心用在哪,哪就好。
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我學會了。心往哪用,勁往哪使,講究方法技巧,那就會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