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感召誘發參與動力小學老師新課程教學
興趣感召,誘發參與動力小學老師新課程教學
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每個教師都清醒地意識到: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的教永遠不能代替學生的學。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求知欲望,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研討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從中獲得“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著名教育家皮亞杰指出:“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濃厚的學習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大腦處于高度興奮,造就獲取知識,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態。可見,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前提。那么如何使課堂教學興趣化呢?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材的內容、學生的實際,精心地設計組織教法。
1、導入激趣
課堂導入,它就像一部影片的序幕,一開始就要讓人產生想往下看的欲望,那才算是成功的序幕。課的導入亦是如此,一上來就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求知欲,誘發出最佳的心理狀態,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我在低年級體育課堂導入時,針對低年級學生喜歡聽故事、猜謎語的特點,經常以故事、謎語引入,如在執教《保護牙齒》一課時,我首先出了個謎語讓學生猜:“兩隊白衣兵,形狀像玉米,守住紅城門,唇舌緊相依。”謎語一出,學生紛紛開動腦筋,集中了注意力猜謎語,謎底很快揭曉,接著我又繪聲繪色的給孩子們講起了《小熊拔牙》的故事,以學生喜歡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使學生對所學的東西易學易記,從而達到了寓教于學的目的。又如在課始,組織學生進行熱身活動時,我時常改變活動的形式,時而師生一起自編自舞,時而組織模仿各種動物跳躍的隨樂活動和無拘無束的唱游等。這種組織方式既給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誘發了學生的練習激情,達到熱身的效果,又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為課能順利進入運動技能狀態創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由此可見,把握好課堂導入,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提問引趣
新授教學是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重要一環。教師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這個過程。為達到此目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對學生的啟發、引導,使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正確的思維,輕松地接受新知識。教學時,我時常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讓學生進行自主積極地思維,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教師則根據學生所提問題進行邊整理、邊刪改、邊示范、邊講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確的動作要領,使學生在充滿熱烈探討的交談氣氛中和積極參與思維的過程中,自然的掌握了新授知識的內容。如我在新授“前滾翻”內容時,沒有急著講解新授知識的動作要領,而是創設了一個問題情景,指著場地上擺設在斜面上的墊子,用直問與曲問相結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提出問題:墊子的用處?為什么要放在斜面上等等?這時學生進入了學習角色,圍繞著我所提的問題,產生了一連串的疑問。我隨即抓住重點,引出關鍵問題,使學生很快掌握了動作要領。通過一環緊扣一環的提出問題,不僅促進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積極參與思維、公平競爭、彼此交流的活動過程,促成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合作能力、評價等能力,同時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3、練習設趣
練習是學生各種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徑,優化練習設計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一環。單一的練習乏味,使學生厭學,因此,練習設計要盡量做到多樣化,趣味化。例如我在50米快速跑教學中,為了避免乏味的反復練習,在草坪上安排了男女生互相追逐跑,以追到和被追到的次數來計分,另外還組織學生展開了自練、小組組合練以及互比,互評的交替練等方法,其間教師則運用精講示范、恰當點拔等方法進行指導,這樣的練習安排既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又培養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真正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當然在安排練習時也應注意到不可一成不變,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教法,要有選擇性和針對性,時變時新,步步深入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想學、樂學的自覺行動。
東湖塘中心小學許敏娟
篇2:美術新課程教學評價改革學習筆錄
淺談美術新課程的教學評價改革學習筆錄
志仲中心學校:劉江月
教學評價改革是新課程的重要內容,也是檢驗落實新課程理念的重要標志。“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這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美術教學評價,一般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評價,一是對教師“教”的評價,二是對學生“學”的評價。(本文重點探討的是后者。)現行的美術教學評價存在著諸多問題:一是評價以技能評價為惟一標準;二是只重結果,不重過程;三是只有教師評價,沒有學生評價。四是只有作業評價,沒有相關的美術活動評價。五是評價過于簡單,草率,不著邊際。這與新課程理念是完全相違背的。為了落實新課程理念,小學美術教學評價要進行“四大”轉變。
一是變“靜態評價”為“動態評價”。
一線的美術教師常用的評價方式是學生完成作業后,教師用紅筆打優、良、合格等等第。認真的老師可能還組織一些課堂反饋。這樣的評價對學生來說往往是一種沒有任何激勵效果的評價,一是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關注,二是不被學生所看重。面對新課程理念,我們的教學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要努力讓“靜態評價”變成“動態評價”,既評價結果,也評價過程,更評價態度。在動態評價學生美術作業的同時,注重對學生美術活動表現的評價。《美術課程標準》評價建議的第二條是“注重對學生美術活動表現的評價”,要通過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其在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予以評價,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簡單易行的美術活動表現評價一般是由教師(評價者)在上課或聽課時,客觀地觀察、記錄學生美術學習行為,便于在課后進行較深入的分析和評價。評價的記錄方式主要是筆錄。學生美術活動表現評價包括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學生相互之間的合作精神、學生的美術操作技能、對于問題的認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對于各種教學情景和創作時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以及與同學交流表達自我觀點的能力等。
通過一階段的觀察,教師匯總分析,再進行個別反饋。對相關學生提出學習建議和努力的方向。實驗結果表明,受到建議的學生進步很大,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
二是變“單一評價”為“多元評價”。
許多教育家呼吁:“評價應多幾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將會多一批好學生”。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我們不僅僅要評價顯性的美術知識技能掌握和運用情況,也要評價隱性的學生的個性、情感態度、習慣等。多元評價,是相對于一元評價:“畫得像不像、技法好不好、色彩艷不艷”的惟一標準。但也并不是沒有統一標準的隨意性評價。它的前提是作業設計的科學。即“美術作業要求”的設計要體現兩個基本原則:“美術”的原則和“教學”的原則,即兼顧“美”和“術”。“美”就是指作業具有“創造”和“審美”等屬性,教師美術作業設計必須明確相應的要求。“術”是指每次美術作業總是有相應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要求,這是教學的最基本要求。而評價就是檢驗其掌握的程度。多元評價就是指能夠圍繞作業要求,避免單一的對“術”的評價,要求教師能兼顧“美”的原則,同時還能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的表現。
那么如何科學設計美術作業呢?
與美術課程的總目標相聯系,結合具體教材教學目標,美術作業要求可由“基本要求”、“具體化”和“可選部分”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正是美術作業多元評價的主要內容)如:我在上蘇教版第七冊第14課《近大遠小》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作業要求:
(1)基本要求:用鉛筆淡彩的方法畫一幅風景。(用什么方法做什么練習。)
(2)具體化:通過對樹木、街道(公路)、建筑等景物畫出風景的近大遠小的現象,注意具體景物的高低、疏密、大小關系,力求產生縱深感。(對基本要求的具體化、補充說明或要注意的問題。)
(3)可選部分:允許學生可用自己喜愛的工具和材料進行表現,可以是鉛筆風景,也可以是水粉風景,或是彩色水筆風景。(提供學生自由發揮、個性創造的空間。)這樣的作業要求學生會感到非常具體,經常使用能明顯增強“目標意識”,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能提高學習質量。這一作業要求同時也是評價美術作業的指標,經常使用就能讓學生養成自我反思和自我評價的習慣,從而逐漸學會學習。
其中“基本要求”是基本的技能目標和認知目標,即對于“近大遠小”是否理解和掌握。對象是畫一幅自選的風景,只要學生作業做到這一點就意味著已經達標,應當給予合格。“具體化”是區分合格以上作業的優劣等級的依據。這兩項強調了這一課的技能目標和認知目標,具有制約性、規定性,可以采用相對定量的評價。“可選部分”是審美情感、個性化、創造性的表現,是情感目標和創造性目標的體現,可區分作業的生動性、表現力,允許學生個性發揮,也允許評價者根據自己審美標準來判定,具有相對的彈性、靈活性,一般多采用定性分析的評價。二者結合起來,就符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
教育功能,認識自我,教學,課程,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