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在教學中建構新型師生關系促進教育效果不斷提高

在教學中建構新型師生關系促進教育效果不斷提高

2024-07-31 閱讀 5527

在教學中建構新型的師生關系促進教育效果的不斷提高

內容摘要: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師生沖突的案例進行分析,對師生沖突中的現象進行一些反思,從而去思考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在教學中對一些案例,我認為教師面對一些突然的事件時,心態上還不夠冷靜。教師對于一般“問題學生”都存有偏見,導致教育行為失當。教師在處理問題時,語言一定不能失控。教師對于比較特殊的學生還不夠照顧,對于“特殊學生”來說更希望得到教師“特殊的愛”。針對案例的問題筆者覺得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應注意以下幾點:要熱愛學生,給學生以尊重,對學生要有研究,讓學生當主人,改變自己。

關鍵詞:建議案例教育

我是一名一線的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十幾年來,一直關注師生的雙邊活動,師生關系是維持教學活動的基本關系。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發生的業務關系、倫理關系、情感關系過程中會發生一定的矛盾,如果師生雙方沒有采取協商、對話等化解矛盾的方法去化小矛盾,而是采取了比較不當的言行將會使小矛盾也會變成沖突。我將結合工作中的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對師生沖突中的一些現象進行一些反思,從而去思考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

案例1.正在上課的時候,有一個張同學舉手向我匯報“老師,林同學用粉筆砸我”。坐在這個女同學身后的林同學是一個小調皮,學習成績還可以,就是比較爭強好勝,好狡辯,喜歡在課堂上做一些小動作。聽到張同學的匯報,我還沒有說話,林同學就大聲狡辯起來“我沒有砸,是石同學砸的”我說“人家怎么不說是胡同學砸的呢?”胡同學是坐在林同學邊上的一個比較好的女同學。我繼續說“你做了錯事還不承認,還像一個男子漢呀!”這句話引來了其他同學對他的譏笑,使林同學非常氣憤,他氣乎乎的看看石同學又憤憤不平的看看我,說了句“有些人才不像男子漢呢”,于是在那又是拍書又是砸筆。課后我很快了解到,今天確實不是他去惹事去砸人家的,而是石同學砸的。由于前面說的一番話使我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也使我和林同學之間產生了一絲不愉快。

分析:從這個案例來看,由于我誤解了學生,學生比較委屈,在辯解的同時還鬧起了情緒。虧好我的情緒控制的還比較好,沒有用自己的權威去壓學生從而使矛盾進一步激化。

反思:1.教師面對一些突然的事件時,心態上還不夠冷靜,容易偏聽偏信,用自己的思維定式去分析問題,去批評心中認定的問題學生。當碰到兩個學生鬧矛盾,而我又沒有看到真實的情況時,教師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采取“冷處理”,可以說課后再來處理或對那塊地區加強巡視杜絕問題進一步擴大。

2.從案例中有可以看出除了我不夠冷靜外,和教師潛在的心理因素也有關系。教師對于一般“問題學生”都存有偏見,導致教育行為失當。如許多教師認為管束“問題學生”的唯一辦法就是要“狠“,必須要壓服他們,務必要把他們的銳氣磨光掉。如在案例中,由于這個林同學給我的印象是調皮,爭強好勝,好狡辯。所以當我聽到他說話時就認定他在狡辯了,就決定給他點“難看”給他點“顏色”,從而導致了自己的誤判。當教師要公平、公正的去處理問題時,就不能用有色眼鏡去看學生,這是教師特別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希望所有的老師都能摔掉有色眼鏡,戴上一副平光鏡。

3.教師在處理問題時,語言一定不能失控。在案例中雖然教師只是說了一句不算訓斥學生的話,但由于產生了一種廣泛的效應,使學生的心理受到了刺激,進而產生了反抗的情緒。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應該盡量從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出發,不要用語言去訓斥學生,也不要用語言去恐嚇學生,也不要用語言去激將、挖苦、諷刺學生。

篇2:信息化教學模式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教學設計

淺談信息化教學的模式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教學設計

信息化教學模式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教學設計。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環境包含四大要素,即:“情境”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協作”與“會話”是學習過程中人際和人機之間的交流,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學習小組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協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意義建構”靠學生自覺、主動去完成,強調以學生為中心。

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可以描述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并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信息化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四要素的關系都發生了轉變。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信息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信息所攜帶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客體);教學過程由講解說明的進程轉變為通過情景創設、問題探究、協商學習、意義建構等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媒體作用也由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意義建構、解決實際問題的認知工具,學生用此來查詢資料、搜索信息、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

2信息化教學模式的設計原則

(1)、明確以學生為中心。包括: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有各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將知識“外化”);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實現自我反饋)。

(2)、強調情境對信息化教學的重要作用。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在實際情況下(如創設多媒體教學情境等)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

(3)、強調協作學習的關鍵作用。協作學習環境及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起著關鍵性作用。通過這樣的協作學習,學習者群體的思維與智慧就可以被整個群體共享。

(4)、強調對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環境是學習者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它意味著學習者有更多的主動與自由。

(5)、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而非支持“教”)。

篇3:關注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課程整合建構教學模式

關注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建構教學模式

長白山第二高級中學:江莉莉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要求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學科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就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含義,信息技術在課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課程整合的三種基本模式等作一些論述。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教學模式

人類已經邁進高度信息化的21世紀,在當前這個信息化社會中,信息將是構成現實世界不可缺少的三大基本要素和資源(材料、能量、信息)之一?!靶畔⑻幚砟芰Α睂⑹撬猩鐣蓡T應具備的如同“讀、寫、算”同樣重要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現在世界各國均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視程度。為此教育部已于1999年底擬訂將信息技術課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

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們不僅要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還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目前“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繼承性、綜合性,并具有相對獨立特點的教學類型。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

那么,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弄清這些問題對于指導我們的教育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含義、原則和模式談幾點認識。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含義

“整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疊加。廣義上,課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學校教學系統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機聯系,成為整合的過程。狹義上,它指的是各學科之間(包括各學科內部各分支之間)的整合,即各學科互相聯系的加以學習。在這一整合過程中,課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機的聯系和有機的結構。它不是將不同學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將課程看成了一個整體,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有機地掌握不同的知識,從而提高綜合素質。課程整合強調各個學科領域之間的聯系和一致性,避免過早地或過分強調各個學科領域的區別的界限,從而防止各領域之間彼此孤立、相互重復或脫節的隔離狀態。正如國外一些教育家所指出的,課程整合指的是“使學習計劃中分化出來的各個部分比較緊密的聯系起來的專門努力”。

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正是基于課程整合的理論和方法,為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針對目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來的一種新的解決方法,將其他學科和知識作為信息技術課程與一個或多個要素,把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與各學科的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他不按照固有的順序將信息技術分為不同的章節,而是讓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入信息技術課程。

二、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基本原則

課程整合將信息技術看作是各類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課程(或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信息技術,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以及學科教學的需求,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對于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一種終生受用的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

課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學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養。它承認事物聯系的整體性和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