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思想品德課堂生活化情感化
如何讓思想品德課堂生活化情感化
東方市第二思源實驗學校趙拜銀
新課程標準確立了思想品德課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為主,兼顧能力目標、知識目標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把思想品德教學與生活的隨機教育相結合,讓思想品德課“回歸生活”,課堂與生活聯系,關注學生生活和體驗,讓課堂貼近生活,使學生達到知識與情感的升華,并最終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讓思想品德課真正成為一切學生喜歡的、真實有效的生活課程。
以下就我自身教學實踐淺談幾點:
在設計教學時,我努力貼近學生生活、貼近近代社會,使教學內容適合學生認識、關注學生需要、提高學生興趣;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習了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生都有進步。遵循“三貼近原則”。啟發、引導學生關注身邊人,關心身邊事,在生活中學習,向生活學習,使課堂成為生活化的課堂。在此原則的指導下,我開始向生活化的課堂努力邁進。在講《彼此尊重才能贏得尊重》一節中,為了幫助學生體會在生活中怎樣才能獲得尊重的同時要先懂得怎樣去尊重別人。就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大多都是來自山區或邊遠農村的,從小學帶上來的不良生活習慣隨處可見,如:平時喜歡光著腳跑了整個教室和走廊這種不雅行為習慣為切入口。給學生設計了幾個問題:A.在公共場合光著腳這行為可不可取?B.這樣做會得到同學的喜歡或者說是尊重嗎?C.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應該怎樣做?這樣,把學生身邊的問題引出來,讓學生敞開心扉,有話可說,親身感受。自然而然就把所授的知識目標就與生活問題相結合。由此,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生活在豐富、在發展,教學貼近了學生的生活,課堂變成了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使知識在生活中得到了應用。
在教學中,我努力在每一課堂、每一教學活動中無論何時何地,對學生多一分期待、多一分認真、多一分信任、多一分鼓勵,他們同樣會給我們多一分的驚喜!我想這就是師生之間的一種情感的交流,這種交流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才會出現。所以,在一節課的開始我試著采用鼓勵性的語言、微笑的表情去激勵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情感愉悅,精神振奮。除了此種交流之外,我還學到了在不同的情境下給學生送去不同的眼神:當發現有學生注意力分散時,用目光去暗示、提醒;當學生回答問題時膽怯、畏縮,用目光去鼓勵、支持;當學生犯錯誤時,目光應嚴厲而誠懇;當學生有所進步時,應換成贊許、信任的目光。特別是對一些后進生切忌用鄙視、厭惡、輕蔑的目光對待他們,那會損傷他們的自尊,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換之用一種期待、信任的目光讓他們看到希望、增添力量。面對我們這些怕學習,不愛學習的孩子們,怎樣用情去感動他們幫助他們擺脫這一困境呢?我在講《在挫折面前也從容》這一課時。課前先和孩子們做做“親子游戲”增進我們師生間的感情,使學生輕松愉快地進入課堂,提高學習興趣。接著圍繞新課內容試著讓孩子們做“無雙臂”的人來拿嘴咬筆來寫字的活動,說說自己的感受。引出課題“怎樣在挫折面前也從容”進而啟發他們怎樣去從容面對學習上的一些挫折,戰勝挫折,做一個學習的嬌嬌子。問題就自然迎刃而解。現在的學生有鮮明的個性,豐富的情感,他們需要理解,需要渲泄,需要溝通。把課堂看作情感交流的場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發學生說真話,及時用真誠的、信任的目光去鼓勵他們!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為學習的主人神圣的使命。
在教學中隨時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指導與關注……向學生傳授學好思想品德的方法;告知學生應掌握哪些基本知識、概念、應具備哪些基本能力與技能,應了解哪些基本理論。并努力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這樣,有利于學生發展,使學生喜歡思想品德課,真正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質量。
以上這幾點簡淺的教學體會是本人在遵循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上,努力讓思想品德課真正做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指導,品德教育的課堂。實現既要教書,重要育人的目標!!
篇2:小學寫作小論文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策略研究
小學寫作小論文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策略的研究
山西省太原市萬柏林區閆家溝小學校楊志茹
摘要:
沐浴著改革的春風,教育教學領域也煥發出勃勃的生機。但是在人文教學尤其是寫作教學這個環節中卻仍存在著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潛心研究,大膽嘗試生活化作文教學的新模式,拓展寫作資源更為廣闊的新天地。奏響了農村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新的樂章,真真正正地帶來作文教學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局面。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
正文:
沐浴著改革的春風,教育教學領域也煥發出勃勃的生機。但是在人文教學尤其是寫作教學這個環節中卻仍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一切問題的產生都源于應試教育長久的影響。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教學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他們像一顆毒瘤一樣去除不盡。而寫作教學又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于是大多數教師和家長感到特別茫然,很多教師由于多種因素,只注重知識傳授輕情意培養,重技能訓練輕自由表達,這直接導致作文教學嚴重脫離現實生活,學生寫作能力低下。這種沒有實踐、沒有體驗、沒有情感的寫作讓生活經驗還十分貧乏的小學生苦不堪言。于是一提寫作文,學生就像條件反射似的馬上產生“皺眉頭”“咬筆桿”“擠牙膏”------等一系列的作文“焦慮癥”、“恐懼癥”。針對這種情況,作為一名多年在教學一線工作的語文教師,我潛心研究,大膽嘗試作文教學的新模式,拓展寫作資源更為廣闊的新天地。下面是我的一些初探點滴,把它寫出來以與各位同仁共同切磋。
一、教師必須破釜沉舟、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實現觀念的新突破。
在教學中不囿于傳統的思維定勢,敢于打破清規戒律,大膽的改革作文課堂教學結構,嘗試開放性作文教學模式,即作文教學要回歸自然。正如《學習與革命》一書的作者
篇3:小學語文教學做到生活化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做到生活化
論文摘要:生活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性能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治。
關鍵詞:聯系實際貼近生活尋找結合點巧妙設計
語文教學生活化是將語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治。
一、聯系生活,學習語文。
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是在教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是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教學中的每一篇課文來自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吧,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并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讀懂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
如在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一文時,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和風佛面,幾位同學在公園內盡情湖游,四周環繞著綠樹紅墻的春景圖,伴著這如詩如畫的意境,《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旋律響起,學生一邊表演,一邊齊聲歡唱,從學生優美的動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所體驗到的并不僅僅是黑白的字了,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世界,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激發了他們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
二、尋找結合點,巧妙設計教學。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處處皆學問。因此,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中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這座舞臺上發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上來。例如:開學初,我班一名學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飯費主動交給老師,本班的三位同學一年四季幫助殘疾學生上學等等,都可以讓學生們去說、去講。《課標》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的一片天地。例如;“使用藍天六必治,讓您牙口無炎”,這一類故意偷換同音字的不規范用字現象,可以讓學生扮演一名文字小衛士,走入社會去糾正這類現象。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的知識,養成寫規范字,說規矩話的良好習慣,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社交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在這里,兒童獲得了很多知識。教師可以抓住每小學生的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服裝的,可以讓他設計一下服裝廣告: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水果的,則可以讓他寫一寫介紹有關水果方面的文章的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昂,家長更是倍加贊許。
總之,生活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性能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配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理念,讓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置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