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認識
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認識
海口市龍峰實驗小學馮明娟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方式,同時提問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而在傳統教學方式中,提問就是教師這個施動者向作為受動者的學生發出指令或動作的過程,是一個考察學生掌握知識的工具。然而隨著人們對學生個體越來越深入的關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重視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提問策略也逐漸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仍然存在著一些共性的問題。
一、課堂提問現狀反思
1、表面熱鬧,華而不實,一問一答,頻繁問答。這樣“一問一答”式一般是設計為師問眾生答,如:“答案等于幾?”“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這類問題的提出,教師只關注結果是什么,而忽視對規律的揭示,學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齊聲回答“是”或“不是”,“對”或“不對”,問題太過于簡單僵化,不利于學生思維訓練,顯然喪失了優化學生思維品質的機會。
2、提問無目的,隨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學。備課時問題未精心設計,上課時隨意發問,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開河地提問,有時甚至脫離教學目標,影響了學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抓不住重點,學習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3、提問離題遙遠,脫離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啟而不發。設計的問題過難、過偏或過于籠統,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
4、提問面向少數學生,多數學生“冷場”。教師的問題設計,如果只針對少數學生能回答,課堂上就會“冷場”,就會有“被遺忘的角落”。所以,教師要針對提問的難易程度從“學情”出發,選擇不同類型的學生回答,以便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和口語表達能力。
5、反饋性提問流于形式,教師診斷效果失真。教學時,教師一般要通過提問,以診斷學生對以學知識掌握程度,以判斷能否順利引入新問題,這種提問不能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記憶性的反饋提問,學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淺層的記憶知識,并沒有表明他們是否真正理解,這樣的提問,無法有效地診斷學生的知識缺陷,獲得真正的反饋信息,從而不利于教師調控教學過程。
6、提問只求通法或標準答案,排斥求異思維。提問時對學生新穎或錯誤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斷,只滿足單一的“通法”或標準答案。這樣提問,學生偶爾閃現的創造性的思維火花容易被教師否定扼殺,不利于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
7、提問后沒有停頓或先點名后提問,學生無時間思考。教師的提問,要求學生能正確地回答,必須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讓全體學生能在這個“時間差”里去動腦思維,積極參與認識活動。像這樣的提問,不利于學生冷靜地思考問題,達不到提問的應有作用。
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課堂提問顯得低效甚至無效。其實教學的藝術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巧妙地把問題貫穿于教學服務于教學,做到恰倒好處的拋磚引玉,是值得我們探究的課題。
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是學生自主體驗、探究發現的過程,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是開放性的、具有創造性的。他們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和興致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隨心所欲,教學方法,實驗小學,海口市,小學數學
篇2:數學課堂探討在數學教學中提問
在數學教學中的提問
湖北省老河口市紀洪小學杜秀枝
提問在課堂教學中起著情趣、導思等重要作用。善教者,必善問。教師何時何處問什么,會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那么,如何使課堂提問更有效呢?
一、在無意處追問
日常教學中,常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順利地進行一些數學活動,教師很滿足這種“無疑”的狀態,便很快進入下一個預設的環節。但在一次“有效教學”研討活動中,一位教師在講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她沒有照本宣科,作簡單的比較和推導,而是追問了兩個問題:①為什么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呢?②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能剪拼成長方形嗎?問題一提出,學生們有的在比劃,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許多教師認為將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對于學生來說雖然“無疑”,但操作后的追問更有意義。傳統的教法是目標直指公式的推導和應用,極少有人去想為什么這樣做,對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公式理解得必然膚淺。而這兩問促使學生將外在操作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更為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還滲透了一個重要的數學思想
篇3:運用優美實效課堂語言藝術提升高效課堂提問藝術表達能力
運用優美、實效的課堂語言藝術,提升高效課堂提問藝術的表達能力
臨澤四中賀正福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效課堂是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發展平臺,開展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實現課堂高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之一。高效課堂要實施有效提問,必須使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全程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這其中教師要不斷研究和合理運用優美、實效的課堂語言藝術,提升高效課堂提問藝術的表達能力,并恰當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語言,增強高效課堂的語言藝術感染力。
但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一些教師的觀念還沒有轉變過來,以課堂上學生“聽懂”為目標,課堂上的提問往往是“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淺層次判斷式的提問,或者是“對”還是“錯”的選擇性的提問。這樣的課堂提問往往隨意、無序,甚至不分主次,會使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狀態,學生只是機械式的接受,毫無生氣,學生的學無效果,教師的教無效率,這樣的課堂根本談不上高效。
要實現高效課堂就離不開有效的提問,有效的提問應注意以下幾個面:
一、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進行有效的提問。
課堂提問要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即教師首先應對教材進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并以此作為設計問題的依據,使設計的問題既明確易懂無歧義,又能突出知識的重難點。
二、課堂提問要有一定的開放性。
課堂提問應該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封閉式或簡單的提問,使學生回答時會不假思索或帶有猜測的成分。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使問題具有開放性,這里的開放性有兩層含義:一是問題答案不要太唯一,二是問題答案不要太小,上述無論哪一種肯定情況,都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課堂提問要有會對性。課堂提問要針對不同學生,因人而宜有層次性。對于學習稍有困難的學生,提問時主要以基礎知識為主,而對于學習比較好的學生,提問時要稍有難度,有綜合性。這樣,就能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
四、課堂提問要難易適度。課堂提問必須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找準問題的切入點,即不能太難或太易,問題太易會使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問題太難會使學生失去信心,久而久之,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課堂提問的問題要有坡度。做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引入求知的高度。
五、提問要注意提問的語言、態度。老師要為學生創造多種課堂提問、師生對話的鍛煉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會敢說愛說,真實獲取學生在語言方面的深層發展機遇。當面對心理素質差、課堂上不敢大膽表達,這時教師也不能著急,應該用商討的語氣輕松消除他們的緊張心理。課堂提問還要善于誘導,教師要運用輕松的鼓勵語言,“你再想一想,這個問題解決方法應該還有哪幾種”,“坐下來與你的同桌、小組成員再次交流一下,接著再發言好嗎”。教師用真誠的微笑,友善的目光,親切的贊譽,營造出和諧、開放的課堂語言交流氛圍,使提出的問題能得到預期的效果,從而達到提問的有效性。
六、提問需要有效的評價。教師提問之后一定要對學生的回答作出適當的評價。教師的評價極為重要,它能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新一輪的學習中去。對回答正確又有獨到見解的學生,教師應該充分肯定,還應給予必要的贊揚。而對于回答不夠全面的同學,師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并進一步啟發學生全面考慮問題。而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師在不傷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應明確指出其不正確,并進一步啟發這些學生的思維,給他們再一次站起來回答的勇氣,而不能摸棱兩可,一味地表揚和遷就學生,對學生出現的錯誤,不敢面對、不敢批評。教師應注意將激勵性評價和否定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注意方法和方式,以關心、愛護和理解學生為出發點,達到有效提問后的有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