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開啟學生思維鑰匙試談課堂提問藝術
提問開啟學生思維的鑰匙試談課堂提問的藝術
隨著課堂改革不斷推進,課堂提問已成為一種教學藝術。古有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也是探求真理、創造發明的起點。課堂上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運用得好,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開發學生思維潛能和創新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有了問題才能引起思維,才能進行探索,那么如何把握好課堂提問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提問語言要準確
我們面對的是小學生,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比較弱,教師在提問時需要用十分簡單和準確的話語來對問題進行表述,切忌含糊不清。語言要特別注意精準,簡練,還要兒童化,一定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例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向學生提問:你曾經獨自外出做過客嗎?最長的時間是多久呢?很久沒見到爸爸媽媽,你有什么樣的感覺?不僅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而且他們的這種情感體驗更容易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提高課堂效率。再如,為了理解學生對《霧凇》一課霧凇形成的掌握情況,如果直接問:“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學生多數會照課本念一遍算是回答,但他們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這知識形式上的反饋,但如果把問題:“霧凇形成過程中三種不同時段的狀態是什么?”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完全照課本來顯然就行不通了,學生必須根據課本上的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思考才能把問題答出來。
二、難易適度,面向全體學生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課堂提問也應該堅持面向全體的原則。提問前,教師應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針對自己的學生實際。掌握準提問的難易程度,既不能讓學生答不出來,也不能是簡單的答“對”與“不對”,要使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實。”這樣可以吸引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加思維活動,促使每一個學生用心回答問題。例如,教師在教完課文《九寨溝》這一課時,就可以提幾個不同程度的問題:“為什么稱為“九寨溝”?“為什么說九寨溝是一個童話世界?”“為什么會像一幅幅五彩繽紛的畫?”“說出你最欣賞的地方?又如教學《李時珍》一課時,找準關鍵處,可抓住“完善”一詞,層層設疑:“完善”是什么意思?李時珍為什么要編寫一部“完善”的藥物書?為了編寫“完善”的藥物書,他是怎么做的?新的藥物書《本草綱目》是“完善”的藥物書嗎?這樣以“完善”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完善”的理解達到全面準確的要求,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這樣的問題由淺入深,淺中見深,每個學生都思考的機會,而且也能嘗到解決問題的喜悅,從而得到發展。
三、新穎別致,循循善誘
課堂提問時要注意內容的新穎別致,使學生聽后產生濃厚的興趣,繼而積極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對于那些學生熟知的內容,要注意變換角度,使學生聽后有新鮮感。此外,還要有啟發性,千萬要避免那種不分巨細,處處皆問的做法。要盡量避免單純的判斷性提問,多用疑問性提問,還要注意運用發散性提問、開拓性提問,使學生在提問中受到啟迪,在提問中創新。例如《草原》一課,講到“我們來到草原,蒙族人民向我們親切握手問候,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這部分書上并沒有具體的把“我說的”和“你說的”內容寫出來。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據此展開想象:“在這激動的時刻,蒙族人民說什么?我們又說什么呢?”學生興趣極高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向同學們展示了自己的創造成果,通過想象更進一步體會蒙漢兩族人民親如一家,民族團結互助的偉大精神。
四、提問要抓住契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教師應該深入教材,抓住突破口。只有在關鍵時刻提出,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才能有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記得在教學《半截蠟燭》一課時,我問:“戰爭結束后,法國政府要給保住情報的愛國者頒發獎章,你覺得文中的誰可以贏得這獎章?請說出你的理由?!币皇て鹎永耍瑢W生馬上主動看書,思考問題,積極討論,如此一來,開闊了學生思路,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五、外問題拋出,要給學生思考時間
提問的目的是要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西方學者德加默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提問得好即教得好”。在平時教學或聽課中,時常發現教師的提問只是走過場而已,為了問而問,有些問題問過后,只有一、二個學生象征性地回答一下,如同蜻蜓點水。或者是在提問之后,為了不讓自己的課堂冷場,就迫不及待地點名請學生進行回答。教師提問后,應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要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維,讓大多數學生能及時調整思維內容和思維情緒,進行廣泛、深入的思考。在教學設計時就要精心設計,做到有的放矢,適當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然后作答。但教師如果不停地提問,學生只好應付回答,這種課堂提問方式,顯然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課堂提問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充分作答。
總之,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研究教學方法,遵循語文學科和語文教學的規律,而且要研究學習方法,問什么,怎樣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篇2:數學課堂探討在數學教學中提問
在數學教學中的提問
湖北省老河口市紀洪小學杜秀枝
提問在課堂教學中起著情趣、導思等重要作用。善教者,必善問。教師何時何處問什么,會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那么,如何使課堂提問更有效呢?
一、在無意處追問
日常教學中,常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順利地進行一些數學活動,教師很滿足這種“無疑”的狀態,便很快進入下一個預設的環節。但在一次“有效教學”研討活動中,一位教師在講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她沒有照本宣科,作簡單的比較和推導,而是追問了兩個問題:①為什么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呢?②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能剪拼成長方形嗎?問題一提出,學生們有的在比劃,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許多教師認為將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對于學生來說雖然“無疑”,但操作后的追問更有意義。傳統的教法是目標直指公式的推導和應用,極少有人去想為什么這樣做,對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公式理解得必然膚淺。而這兩問促使學生將外在操作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更為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還滲透了一個重要的數學思想
篇3:運用優美實效課堂語言藝術提升高效課堂提問藝術表達能力
運用優美、實效的課堂語言藝術,提升高效課堂提問藝術的表達能力
臨澤四中賀正福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效課堂是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發展平臺,開展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實現課堂高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之一。高效課堂要實施有效提問,必須使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全程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這其中教師要不斷研究和合理運用優美、實效的課堂語言藝術,提升高效課堂提問藝術的表達能力,并恰當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語言,增強高效課堂的語言藝術感染力。
但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一些教師的觀念還沒有轉變過來,以課堂上學生“聽懂”為目標,課堂上的提問往往是“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淺層次判斷式的提問,或者是“對”還是“錯”的選擇性的提問。這樣的課堂提問往往隨意、無序,甚至不分主次,會使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狀態,學生只是機械式的接受,毫無生氣,學生的學無效果,教師的教無效率,這樣的課堂根本談不上高效。
要實現高效課堂就離不開有效的提問,有效的提問應注意以下幾個面:
一、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進行有效的提問。
課堂提問要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即教師首先應對教材進行分析,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并以此作為設計問題的依據,使設計的問題既明確易懂無歧義,又能突出知識的重難點。
二、課堂提問要有一定的開放性。
課堂提問應該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封閉式或簡單的提問,使學生回答時會不假思索或帶有猜測的成分。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使問題具有開放性,這里的開放性有兩層含義:一是問題答案不要太唯一,二是問題答案不要太小,上述無論哪一種肯定情況,都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課堂提問要有會對性。課堂提問要針對不同學生,因人而宜有層次性。對于學習稍有困難的學生,提問時主要以基礎知識為主,而對于學習比較好的學生,提問時要稍有難度,有綜合性。這樣,就能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
四、課堂提問要難易適度。課堂提問必須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找準問題的切入點,即不能太難或太易,問題太易會使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問題太難會使學生失去信心,久而久之,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課堂提問的問題要有坡度。做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引入求知的高度。
五、提問要注意提問的語言、態度。老師要為學生創造多種課堂提問、師生對話的鍛煉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會敢說愛說,真實獲取學生在語言方面的深層發展機遇。當面對心理素質差、課堂上不敢大膽表達,這時教師也不能著急,應該用商討的語氣輕松消除他們的緊張心理。課堂提問還要善于誘導,教師要運用輕松的鼓勵語言,“你再想一想,這個問題解決方法應該還有哪幾種”,“坐下來與你的同桌、小組成員再次交流一下,接著再發言好嗎”。教師用真誠的微笑,友善的目光,親切的贊譽,營造出和諧、開放的課堂語言交流氛圍,使提出的問題能得到預期的效果,從而達到提問的有效性。
六、提問需要有效的評價。教師提問之后一定要對學生的回答作出適當的評價。教師的評價極為重要,它能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新一輪的學習中去。對回答正確又有獨到見解的學生,教師應該充分肯定,還應給予必要的贊揚。而對于回答不夠全面的同學,師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并進一步啟發學生全面考慮問題。而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師在不傷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應明確指出其不正確,并進一步啟發這些學生的思維,給他們再一次站起來回答的勇氣,而不能摸棱兩可,一味地表揚和遷就學生,對學生出現的錯誤,不敢面對、不敢批評。教師應注意將激勵性評價和否定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注意方法和方式,以關心、愛護和理解學生為出發點,達到有效提問后的有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