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式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幾種應用
淺談啟發式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幾種應用
所謂啟發式教學,就是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采用啟發誘導辦法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促進其身心發展。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就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挖掘其內在潛能,使外部教育產生一種內化作用,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應用啟發式教學呢?
一、利用文本中的情感進行啟發。
人的情感可以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作者創作的一篇文章或一部小說,往往都是因一個“情”字而作。因此,激發讀者的感情,必須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傳遞出來的感情。教師上課時,應善于調動學生的情緒,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里描寫到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里,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指導學習這段文字時,教師啟發學生:小女孩和奶奶為什么要飛到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呢?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懂得了在安徒生的童話中,小女孩有的只是寒冷、饑餓和痛苦。她渴望溫暖、渴望幸福、渴望沒有痛苦,在第二天,當人們發現小女孩已經在墻角落活活的被凍死去了。小女孩為什么會凍死了呢?學生通過探究,感悟到了原來在現實社會里,沒有一個人關心她,沒有一個人給予她溫暖。經教師這樣一肩發,學生明白了當時社會是那么冷酷,那么無情,也讓學生深深體會到小女孩命運的悲慘。
二、在教學中巧設懸念進行啟發。
在每篇文學作品里,故事情節都是一環緊接一環發展下去,當故事發展到一定的程度都會給讀者產生一個期待的心理,用“請看下.一回”的懸念吸引讀者往下看的欲望。這就是啟發教學中一個巧設懸念的重要手段。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這課之前,教師可以這樣動情的講述:同學們,在聯合國的歷史上曾經記載著這樣一件事,聯合國的國旗一向是不受任何影響朝升夕降。但是有一次,一個國家的總理去世了,聯合國秘書長卻破例宣布降半旗已示哀悼。就在其它國家為此舉不理解時,秘書長說了這樣一句話:“你們見過一位擁有幾億人口的大國總理,自己卻沒有一個孩子;見過一個國土遼闊的大國總理,在銀行里卻沒有一分存款嗎?”聯合國秘書長說的這位總理,他到底是誰呢?這樣巧設懸念的啟發,激起了學生急切想知道下文的欲望,學生的求知欲就會在懸念中被激發出來了。
三、利用課文中的對比描寫手法進行啟發。
教學中運用相互聯系的知識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在比較對比分析中對課文內容加深理解,在理解基礎上加深記憶。如《荔枝》一課中,文章有這樣的一段描寫:想想自己活到28歲,居然沒有嘗過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親快70歲的人了,也從沒有吃過荔枝呢!我當時每月工資只有42元,再看一斤荔枝要好幾元,我想為了讓母親嘗嘗鮮,就咬咬牙,鼓起幾分膽氣買上一斤。這些語句采用了數字的對比方法進行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懷著一份深深的感激之情,在教學中,通過啟發學生對這些數字的對比,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是在表達一種對母親深深的懷著一片感恩之情,也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理解。
四、采用設置疑問進行啟發。
在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思維,也就是讓學生產生對課文的疑問,引發他們在生疑一一思疑一一釋疑的循環往復中探求新知。設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使學生在尋疑中產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發現知識的動力,使學生學習具有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如我在教《陶校長的演講》這一課時,在授課前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預習,思考:1、什么是演講?陶校長的演講內容是什么?2、陶校長希望我們從小樹立“健康第一”的觀點,那么怎樣才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呢?3、陶校長在演講中希望學生養成“每天四問”的習慣,那“每天四問”是哪“四問”?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邊看書邊思考,這比上課不作任何預習效果更好。
五、在學生思維受阻時巧于啟發。
教學過程中,有時學生會因為思維變阻而無法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深入的思考。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給學生以智慧的啟發引導疏導學生的思維,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例如,一位教師執教《我的戰友邱少云》-課時,一個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燃燒彈燒著之后,為什么只燒邱少云而不燒‘我’和其他戰士呢?”老師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再次讀書思考。當學生自主探究后仍無法回答這一問題時,老師從“風”這個角度給予巧妙的啟發:同學們能不能從風向這個角度想一想?老師這一啟發,終于使學生的思維從山重水復變得柳暗花明,一下子明白過來:“哦,我知道了,可能邱少云趴在下風處,‘我們’趴在上風處,大火往下風處燒,所以沒有燒到。我們’。”如果老師沒有“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沒有擺好主導和主體的地位,將答案全盤托給學生,學生的思維就不會變得靈活。正是老師明智地采用了啟發式教學,給學生以恰當的點撥,才使學生的思維撥云見日,豁然開朗,不但讓學生通過思考解決了問題,而且發展了學生多層次多角度思維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時,我們應該認識到,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要把學生真正放在主動的位置,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知識點,發現真理。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之間才能以思引思,以智引智,教學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地址:澄邁縣永發鎮何運鋒
單位:澄邁縣永發中心學校排坡小學
啟發式,創造性,飛走了,積極性,小說
篇2:《啟發式教學幾個原則》教學心得
《啟發式教學的幾個原則》教學心得
1.熟悉性原則。
作為啟發的材料應該是學生所熟悉的,感知過的而又能在記憶中得到再現的,否則將會啟而不發。因此在講解新知識、新問題之前要組織學生對有關知識進行復習。這樣就可啟發學生運用舊知識對新課題進行比較、分析、抽象、概括,一層一層地揭示矛盾,最后達到問題的解決。
2.準確性原則。
啟發要啟在關鍵上,啟在要害處。關鍵就是突破難點到達重點的知識點,要害是指學生思路受阻的地方。這兩者往往是一致的。
3.及時性原則。
要做到啟發時,就要創設“憤、悱”的情境,就是說以一系列的啟發過程,把學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達,口欲言而未能”,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緊張而又活潑的境界。當這個境界形成以后,教師抓住本質、關鍵,在要害處稍加點撥,啟發的效果也就最好。教學中應盡量避免超前啟發和推遲啟發。
4.思維性原則。
啟發的目的在于啟動思維,思維來自問題,更來自對矛盾的分析。因此,啟發式教學十分重視矛盾的揭示和矛盾的分析轉化過程的教學,這里特別要揭示教材內容中展示的矛盾。矛盾的展示、分析、轉化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啟發因素,這個過程的本身也是一種思維過程。
篇3:重視啟發式教學方法對課堂提問技巧初探
關于對課堂提問技巧初探
提問是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它不僅能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問效果如何往往成為一堂課成敗的關鍵,而決定提問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課堂提問的技巧。數學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播數學知識的主要陣地,是教育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學生學習獲取數學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研究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原則與技巧是優化課堂過程,優化學生思維流程的關鍵。
一、問題設計要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注重質量。
每個教學單元都有其重點、難點,每堂課提問應該圍繞這些重點、難點進行。知識是無邊的海洋,不突出重點、難點,舍本求末,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謂課堂氣氛活躍,就不能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提問要考慮它的價值性,不能隨心所欲。原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認為提問方法的問題,是一個復雜的遠沒有解決的教育學上的問題。他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問方法”。如果提問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并且學生又不可能照搬課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認為,進行了“教育上合理”提問。
二、問題設計要適應學生能力和水平,注重難度
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教師需對全體同學的綜合情況(主要指個性;知識;素質;能力;基礎等)全面分析和正確把握。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堂的實際需要,掌握好所提問題的難易程度。如果問得太平直、太淺顯,如問學生“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能不能”等,學生幾乎不用通過思考就立即回答,齊答了事,整堂課表面上看來熱熱鬧鬧,氣氛活躍,實則流于形式、華而不實,這樣的提問對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沒有任何益處。而問得太迂曲、太深奧,學生想半天連問題的要點還弄不明白,則易造成“問而不答,啟而不發”的尷尬局面,就會損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對教學也沒什么好處。
三、問題設計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注重趣味
課堂提問就是有意識地挑起學生認識中的矛盾,促使學生原有知識與新知識發生激烈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境。這種以矛盾沖突為基礎的問題情境的產生和解決,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滿足學生好奇的心理。
四、問題要有結果和答案,注重評價
有問必答,這是課堂教學的內在要求。在教案設計的時候,教師應把本課時該提哪些問題,該作哪些回答,標準答案怎樣等詳細程序全部編入設計,還要估計學生對這問題可能有幾種解答,可能會出現哪些差錯,該怎樣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