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積極性
淺談如何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澄邁縣愛心學校許意
轉眼間,已經從事初中思想品德課教育教學工作一年多了。在這一年多的教學工作中,我發現在課堂上,學生們都普遍存在一個問題,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問題,那就是在課堂上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少之又少。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學生對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沒有積極性主動的舉手回答,課堂常常成了老師自導自演。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得不到發揮,師生的互動碰撞不出火花,課堂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針對這個問題我想了很多,一直圍繞這個問題在觀察與思考。下面就針對這個問題淺談一下,在課堂上,如何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一、學生回答問題上存在的問題
在課堂上,根據教學的需要,針對教材和學生,教師常常會提出一些問題。提出問題就需要學生配合老師積極主動的回答問題。但是,學生面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往往沒有積極的回答。比如,每當我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請學生進行回答的時候,沒有學生會主動舉手起來回答。這時候我就會說:“請知道的同學,想好的同學,舉手起來回答好不好,勇敢一點,大膽一點?!边€是沉默,沒有人愿意舉手。當然,有時候在教師反復的要求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時,也會有一兩個學生舉手。例如,有一次,當我要求學生舉手站起來回答問題時,沒有人愿意舉手。我就說:“同學們,你們大家都很低調,很沉默,你們是要在沉默中爆發,還是要在沉默中滅亡呢?”說完學生們都回答要爆發,然后也就只有一位同學舉起手來了。但是,下一節課又沒有人舉手了。并且課堂時間有限,教師不會每次都有時間反復請學生,等學生主動舉手起來回答。這時候,往往我們教師會直接點名起來回答。但是,被點名站起來的學生,有的可能會勉強的回答出一點,這還好,但有的站起來后還會不情不愿的,并且有些學生站起來后就是保持沉默,懂也不說話,不懂也不說話。這樣一來,一個問題需要老師請好久,才能解決。課堂時間有限,而問題又不止一個,如果每個問題都這樣,教學目標就很難完成。
同樣,我在聽其他教師公開課時,也發現了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高。可能因為是公開課,有老師來聽課,有個別學習好的學生會舉手回答。但是,一整節課下來,也就一直是這幾個在舉手。還有,我在聽公開課中,發現有的老師會在課堂上給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發一些小禮物。這樣舉手的學生就相對多一些,一整節課下來都會有學生陸續舉手。但是,也只是少部分舉手,而且我認為這樣方法可能會有一些效果,但這樣的方法不是很符合實際,一兩節公開課可以,如果平時都這樣做,我覺得就有點難實現。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如果學生回答問題,只是成了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調整教學方式的一種點綴,這就不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效果。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參與度低,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二、學生沒有積極回答問題的原因
(一)與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關
在平時的觀察和與其他教師的交流中,發現越是高年級的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就越低。有一位同時教初中和小學的教師說,她發現小學生課堂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都舉手搶著回答,而初中課堂上完全沒有這樣的效果。因此,我覺得這與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關。初中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心理也會發生變化。例如,產生害羞的心理,懂得愛面子,怕答錯問題,也怕別的同學取笑議論說自己愛與表現,討好老師。也有一些學生是由于性格內向、膽小,不敢舉手回答。
(二)與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有關
有些學生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沒有積極的思考與分析的習慣,而是坐著等別人回答或老師公布答案后再記現成的。有些學生是有利益才積極回答問題,例如的量化分,有些學生就抱有這種心態,老師給加分才回答問題,不加分就不會回答。從以上情況就可以看出,學生沒有端正學習態度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意識到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應該積極的獨立思考、分析,積極回答。這樣不僅能鍛煉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是培養自信心,形成良好學習習慣,提高成績的方法。
(二)與教師提出的問題有關
(1)在課堂上,存在教師有時提出的問題確實很難,學生不懂。
(2)教師提出的問題死板、沉悶、缺乏趣味性,學生不愿意思考。
(3)教師提出問題時,教師的態度過于嚴肅,學生害怕答錯,情緒緊張,擾亂思路。
(4)教師提出的問題目的性不明確,范圍太廣,邏輯性不強,學生難以理解,不能做出正確判斷,難以概括。
(5)教師提出問題時,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短,學生來不及思考、分析,總結歸納答案。
三、如何調動學生回答的積極性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要提高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就要正確了解學生不舉手的原因,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我相信每一個學生的內心深處都是非??释晒Φ?。因此,我們教師應多與學生交心、交朋友,找出其思想根源,對學生進行耐心的教育和引導。針對以上問題,我提出以下建議。
(一)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針對學生產生害羞、愛面子、怕答錯、,膽小等心理。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這種心理,教師就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溫馨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創造一個心里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環境。首先,對于站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不管學生回答得好還是不好,老師都應該予以表揚和鼓勵,給學生肯定的態度??梢哉f些鼓勵的話。其次,對于站起來不會回答或回答不全正確的學生,教師應該耐心的予以鼓勵和引導,可以適當的給點提示。最后,當每一位學生回答問題后,老師應和全班同學鼓掌表揚和肯定回答問題的學生。以此給回答問題的學生獲得自信心,從而使學生喜歡回答問題,愿意回答問題。
(二)端正學習態度,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我們教師要幫助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讓學生明白積極回答問題對培養自身能力的重要性。還要幫助學生培養回答問題的良好習慣,教給學生回答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學會發言。大多數教師常常是“一言堂”、“滿堂灌”,大多數采用集體回答,久而久之,學生就沒有形成舉手回答問題的學風和氛圍。因此,我們老師要幫助學生養成愛思考、愛提問,積極回答問題的好習慣。
(三)改變提問方式
首先,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注意難易適中,防止所提出的問題太難,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根據學生不同的水平,設計多層次的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答得上的題。其次,課前老師要多用心,多花時間去設計充滿趣味的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還可以采取分組搶答的方式進行搶答,這樣就容易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例如,我在上七年級上冊思品《遭遇險情有對策》這一課時,進行了一個環節“安全知識小競賽”,這一環節,學生舉手回答的積極性非常高,很多從來沒回答過問題的學生也舉手了。最后,教師平時應多一些反思。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實踐、反思、探索,然后在實踐,在反思,在探索。在教學過程中,多思考與研究,對學生多點循循善誘,多點表揚鼓勵,使學生持久地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舉手才會持久較高,教學才會實質性效果。
篇2:營造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起來
如何營造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起來
新圩鎮上咀小學謝小霞
摘要:本文著力探究如何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文課堂,氛圍,激趣
活躍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如何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呢?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教師的教態促成良好課堂氣氛
教態是教師講課時的情緒的外在表現,比如,教學心情、表情、體態動作、神態等,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輔助手段。學生在課堂上會通過教師有聲語言的講解而“察其容”,而且還會通過教師的教態而“觀其色”。教師的教態在無形中形成了一種教學氣氛,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一種課堂氣氛。因此,教師的教學態度直接影響課堂氣氛。
教師的教態有先入為主的作用。當教師走進教師的那一刻,教師教態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上課的情緒,這種先入為主的方式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師要用親和、自然的教態去面對學生,及時調整好你的心態和精神面貌。具體來說,要做到:①用微笑面對學生。微笑是人際交流中一種最好的方式,微笑讓學生對教師沒有懼怕感,課堂氣氛溫和。如果教師板著臉孔,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讓學生感到壓抑,學習有緊張感,課堂氣氛變得生硬、冷漠,不利于教學的開展。②給予學生鼓勵。明代教育家王陽明說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教學也如此,教師不能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學生之間的差別,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的長處,獲得欣賞,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要放下嚴厲的批評、呵責,多鼓勵、表揚學生,發現他們學習的閃光點,給予學習的自信心。教師的語言、表情,對學生的刺激應該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③多給學生肯定的目光,鼓勵的目光。多夸獎孩子們“好極了”“你真棒”等,教師還可獎勵學生小紅花、作業本等物品,這樣讓課堂氣氛積極向上,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學生這樣才能不斷進取,有旺盛的學習興趣。
二、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三、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努力創設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勇于參與課堂教學,是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也是課堂教學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讓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使學生的身心和諧地發展,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每個教師都應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教導學生:教師不是萬能的,教師也會犯錯誤;在很多方面,同學們并不比老師差。在某個方面,老師也要虛心向你們學習。我們師生之間是互教互學的關系,好學生應當敢于質疑。在這種坦率的學習氣氛中,教師非但不會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敬意。師生之間的關系會更和諧融洽。
四、充分發揮討論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促進學生智慧潛力的開發和激發
篇3: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論文
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摘要: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觀能動性,一切教育的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積極性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主動學習,善于學習。
現代教育理論還認為,學校教育應著眼于教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夯實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這已成為具有時代特征的教育口號。
關鍵詞:終身學習主動學習善于學習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觀能動性,一切教育的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積極性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主動學習,善于學習。
現代教育理論還認為,學校教育應著眼于教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夯實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這已成為具有時代特征的教育口號。
實行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要根據歷史學科、教材的情況和學生的特點靈活運用,在形式上不宜千篇一律,但必須體現以下三個要點:
1.在教學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調動學生的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持久的內在動力。比如: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原始圖片資料。把一些考古學史學界新的發現以及科研成果信息告訴學生,培養對歷史的興趣。
2.在教學中創造條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設置歷史事件發生的簡單場景,模仿歷史背景,展開討論或辯論。以充分展現個體的能力和群體合作水平。
3.指導幫助學生逐步學會學習。史海無邊,史料如山引導學生選擇相關史書,查找相關史料,閱讀人物傳記。利用剪報上網查尋收集歷史資料。
從學的一方面來看,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能自我操縱學習,具有如下特點:
1.主體性。即學生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能自始至終地參與有關教學的決策,能自覺地對學習實施自我檢查和評價,并實施符合自我發展可能性的調整,成為學習的主人。
2.獨立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獨特的學習方法,獨立地、策略性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3.超前性。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而且能為自己尋到新的學習模式,以適應現在及未來社會發展的學習活動,使自己能迎接學習中產生的新問題的挑戰。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一個綜合體,既有認知心理系統,又有情意系統。包括學習歷史態度和動機。這是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與前提。
還有基本歷史知識掌握的程度以及符合自主學習要求的相應的知識和經驗儲備。這是自主學習的基礎。
還有觀察力、思考力、聯想、記憶力等智力因素。這既是自主學習能力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發展的潛在要素。
最后,自主學習的方法技巧也非常重要。掌握歷史學科學習的特點與規律,獨立地選擇學習的步驟與方式,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策略性地學習,這是自主學習的技能。
從教的方面來看,既強調學生是主體,又強調教師的作用。我認為,在這一模式中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起主導作用,即導趣:激發動機、引起興趣;導向:揭示目標、引導方向;導疑:激起疑問,引發思維;導法:指導方法、授以技能;導饋:引導反饋,及時矯等,從而使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得以最優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