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活動中調動幼兒積極性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怎樣在數學活動中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人們稱譽“數學是打開未來世界大門的鑰匙”。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對發展幼兒的智力具有特殊的價值。幼兒期是人一生中發展的關鍵,更是智慧發展的最佳期。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怎樣在數學活動中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呢?
一、要培養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動力。它可以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和學習動機,還影響著幼兒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自信心,因此要讓幼兒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我在教幼兒學習相鄰數時是這樣做的。首先在教室里用積木搭十間在一起的小房子,然后請十位小朋友在他們的胸前別上數字1――10,扮演成數字娃娃,按順序住在小房子里,使他們成為了鄰居,小朋友們都很興奮,對這節課充滿了濃厚的興趣,而我也讓他們在輕松的氣氛中掌握了相鄰數的概念。另外,教學內容必須是在幼兒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經過一定努力能理解和掌握的,過難或過易的知識都會降低幼兒學習的興趣。
二、數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要有游戲性
數學教育活動的設計是教師組織幼兒學習數學活動的先決條件。要使數學教育活動能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必須重視數學教育活動的設計。在設計教育活動時,不光要注重活動設計的科學性、可操作性。尤其要注意它的游戲性。游戲是幫助幼兒按自己特有的模式去發展和學習的有價值的活動,又是幼兒從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在設計數學活動“復習認識數字1――8”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我給活動起名為“抓老鼠”,然后以幼兒最感興趣的黑貓警長作為活動的主線索,而我以游戲的形式帶領他們練眼睛、聽暗號、練槍法認讀了數字1――8;經過了嚴密的訓練,“警察們”騎著“摩托車”去捉老鼠了,他們滿載而歸后,又點數了“老鼠”的數目。最后黑貓警長通過電話給警長們以表揚,并發給他們獎品。由于幼兒天生愛游戲,有了興趣,也就有了積極性,一節課就在輕松地氣氛中結束了。
三、數學教育活動要注重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活動的結合
在數學教育活動的過程中不能只重視集體活動而忽視、取消幼兒選擇性活動,也不能強調個別活動而放棄了集體活動。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既要保證一定的集體教育活動時間,又要為幼兒提供充分的、個別化活動的機會。在教大班數學“6的加減”時,我將這節課分為集體活動和個別活動兩個部分。在集體活動中我利用了鮮明、形象的教具,教會了幼兒6的四組加減法,由于幼兒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掌握的情況也不一樣。在個別活動中我根據幼兒掌握的情況將他們分為三組。第一組幼兒復習了集體活動時間所教的內容,第二組幼兒做2+4=、4+2=、6-2=、6-4=的計算題,而對于第三組掌握較好的幼兒,我則給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做()+2=6、()+4=6這樣的題目。在最后的評價活動中,我根據每一組作業的平曠都給他們一定得鼓勵、表揚,并指出了他們的不足之處,使每一位幼兒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佳的發展,給每一位幼兒樹立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四、數學教育活動的操作材料要能引起幼兒的興趣
幼兒親自動手操作材料,在擺弄物體的過程中進行探索,從而獲得數學經驗、知識和技能,這是最適合幼兒認知結構特點和水平的一種方法,是獲得數學概念的必經之路。這種活動能充分調動幼兒學習數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幼兒學習數學的操作材料有分類、排序、比較、分類計算、計量等,教師提供的操作材料要能引起幼兒的操作興趣,激發幼兒探索的愿望,可為幼兒準備各種小材料、小學具,如小棍、紐扣、小積木塊、卡片、分類板等,做到人手一套學具,都有足夠的操作材料。
在數學教育活動中只要教師教給適合幼兒接受能力的數學知識、技能,選擇適合幼兒認知特點的數學教學方法以及教師用自己對數學的興趣、情緒去感染每一位幼兒,并對幼兒的數學學習成果持以肯定的態度,都能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地探索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快樂感和成功感,激發出自身學習數學的天賦能力和創造能力。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篇2:營造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起來
如何營造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起來
新圩鎮上咀小學謝小霞
摘要:本文著力探究如何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文課堂,氛圍,激趣
活躍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如何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呢?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教師的教態促成良好課堂氣氛
教態是教師講課時的情緒的外在表現,比如,教學心情、表情、體態動作、神態等,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輔助手段。學生在課堂上會通過教師有聲語言的講解而“察其容”,而且還會通過教師的教態而“觀其色”。教師的教態在無形中形成了一種教學氣氛,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一種課堂氣氛。因此,教師的教學態度直接影響課堂氣氛。
教師的教態有先入為主的作用。當教師走進教師的那一刻,教師教態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上課的情緒,這種先入為主的方式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師要用親和、自然的教態去面對學生,及時調整好你的心態和精神面貌。具體來說,要做到:①用微笑面對學生。微笑是人際交流中一種最好的方式,微笑讓學生對教師沒有懼怕感,課堂氣氛溫和。如果教師板著臉孔,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讓學生感到壓抑,學習有緊張感,課堂氣氛變得生硬、冷漠,不利于教學的開展。②給予學生鼓勵。明代教育家王陽明說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苯虒W也如此,教師不能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學生之間的差別,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的長處,獲得欣賞,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要放下嚴厲的批評、呵責,多鼓勵、表揚學生,發現他們學習的閃光點,給予學習的自信心。教師的語言、表情,對學生的刺激應該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③多給學生肯定的目光,鼓勵的目光。多夸獎孩子們“好極了”“你真棒”等,教師還可獎勵學生小紅花、作業本等物品,這樣讓課堂氣氛積極向上,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學生這樣才能不斷進取,有旺盛的學習興趣。
二、動手操作調動課堂氣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從腦的結構看,人的大腦皮層的各種感覺和運動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積很大,所以手的運動能使大腦的很大區域得到訓練。動手操作的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感官參與,手腦結合。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發展的起點,激發了學生對操作活動的興趣。動手操作建立學生的表象思維,是學生的直觀學習,把書本內容生動化,讓語文學習更加形象,課堂學習氣氛不再是講和聽的形式。比如,學生在課外進行剪報活動,把用到的知識、語句剪下來,增加了記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布滿情趣的活動課。
三、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
努力創設民主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勇于參與課堂教學,是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也是課堂教學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讓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使學生的身心和諧地發展,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每個教師都應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教導學生:教師不是萬能的,教師也會犯錯誤;在很多方面,同學們并不比老師差。在某個方面,老師也要虛心向你們學習。我們師生之間是互教互學的關系,好學生應當敢于質疑。在這種坦率的學習氣氛中,教師非但不會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敬意。師生之間的關系會更和諧融洽。
四、充分發揮討論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促進學生智慧潛力的開發和激發
篇3: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論文
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摘要: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觀能動性,一切教育的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積極性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主動學習,善于學習。
現代教育理論還認為,學校教育應著眼于教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夯實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這已成為具有時代特征的教育口號。
關鍵詞:終身學習主動學習善于學習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兩個基本要素,學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動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觀能動性,一切教育的影響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積極性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主動學習,善于學習。
現代教育理論還認為,學校教育應著眼于教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夯實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這已成為具有時代特征的教育口號。
實行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要根據歷史學科、教材的情況和學生的特點靈活運用,在形式上不宜千篇一律,但必須體現以下三個要點:
1.在教學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調動學生的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持久的內在動力。比如: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原始圖片資料。把一些考古學史學界新的發現以及科研成果信息告訴學生,培養對歷史的興趣。
2.在教學中創造條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設置歷史事件發生的簡單場景,模仿歷史背景,展開討論或辯論。以充分展現個體的能力和群體合作水平。
3.指導幫助學生逐步學會學習。史海無邊,史料如山引導學生選擇相關史書,查找相關史料,閱讀人物傳記。利用剪報上網查尋收集歷史資料。
從學的一方面來看,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能自我操縱學習,具有如下特點:
1.主體性。即學生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能自始至終地參與有關教學的決策,能自覺地對學習實施自我檢查和評價,并實施符合自我發展可能性的調整,成為學習的主人。
2.獨立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選擇獨特的學習方法,獨立地、策略性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
3.超前性。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而且能為自己尋到新的學習模式,以適應現在及未來社會發展的學習活動,使自己能迎接學習中產生的新問題的挑戰。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一個綜合體,既有認知心理系統,又有情意系統。包括學習歷史態度和動機。這是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與前提。
還有基本歷史知識掌握的程度以及符合自主學習要求的相應的知識和經驗儲備。這是自主學習的基礎。
還有觀察力、思考力、聯想、記憶力等智力因素。這既是自主學習能力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發展的潛在要素。
最后,自主學習的方法技巧也非常重要。掌握歷史學科學習的特點與規律,獨立地選擇學習的步驟與方式,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策略性地學習,這是自主學習的技能。
從教的方面來看,既強調學生是主體,又強調教師的作用。我認為,在這一模式中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起主導作用,即導趣:激發動機、引起興趣;導向:揭示目標、引導方向;導疑:激起疑問,引發思維;導法:指導方法、授以技能;導饋:引導反饋,及時矯等,從而使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得以最優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