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精選)
第一篇:進一步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
【法規名稱】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公安廳關于進一步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的通知
【頒布部門】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查看
【發文字號】魯政辦發[2014]67號
【頒布時間】2014-08-12
【實施時間】2014-08-12
【效力屬性】有效
【正文】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公安廳關于進一步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省公安廳擬定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已經省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我省城市化進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人口合理有序流動的重大舉措。各市一定要高度重視,按照積極穩妥的原則,加強領導,周密部署,精心組織,扎實工作,保證戶籍制度改革順利進行。
為確保改革措施落到實處,各市要根據本通知精神,結合當地實際,抓緊制定具體的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于2014年10月1日前報省政府核準后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00四年八月十二日
關于進一步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
(山東省公安廳二00四年六月二十六日)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快城市化進程,實現省委工作會議確定的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更好地為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服務,現就進一步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以下意見:
一、打破城鄉分割,實行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
在全省范圍內取消農業、非農業戶口性質的劃分,按照常住居住地登記戶口的原則,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農村人口在城鎮登記常住戶口后依法享有當地居民應有的權利,承擔應盡的義務。公安機關作為戶籍管理的主管機關,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城鄉戶口登記和門(樓)牌管理制度,盡快實現一體化管理。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單位、村(居)委會不得對公民依法申報登記戶口設置任何限制或附加條件。取消設立的“人口控制辦公室”等各類城鎮人口遷移控制管理機構,由公安機關按照規定辦理戶口。堅決杜絕對辦理戶口人員收取城市增容費或者變相收取費用。
二、實行積極的人口遷移政策,促進人口合理有序流動
(一)放寬落戶條件,增強大中城市發展活力。
1.公民為城市招商引資達到一定數額或在城市投資興辦實業,生產、經營性固定資產達到一定規模,納稅達到一定年限或數額的,招商引資、投資人及其直系親屬可在該城市落戶。為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對民營企業的職工可適當放寬落戶條件。
2.被國家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正式錄、聘用,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以及我省急需的高級技術工人、技師或其他在技術、管理等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員,本人及其直系親屬可在工作所在地落戶;具有大專學歷(含高級技工學校學歷,下同)且聘用期滿3年,或具有中專學歷(含技工學校學歷,下同)且聘用期滿5年,按時繳納養老保險金人員,本人及其直系親屬可在工作所在地落戶。雖無一定學歷但聘用期達到當地政府規定年限,按時繳納養老保險金的人員,本人可在工作所在地落戶。各地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適當降低落戶條件。
3.公民通過合法方式獲得住宅,并取得房產證書,符合當地政府規定條件的,本人及其直系親屬可在購房地落戶。港澳臺和國外人員購買商品房符合當地政府規定條件的,其內陸近親屬可在購房地落戶。
(二)實行人才戶口城鄉自由流動政策。城市各類中高級科技人才和已在城市落戶的大中專畢業生愿到小城鎮和農村工作的,實行戶口來去自由的政策,其戶口既可保留在原城市,也可遷往工作地區,也可以再由工作地區遷回原居住城市。
(三)實行《山東省外來人才居住證》制度。凡屬我省引進的人才,并取得《山東省外來人才聘用證》,到山東工作而不在山東落戶的,發給《山東省外來人才居住證》,憑證享受當地居民同等待遇。
(四)全面放開縣域內戶口遷移政策,加快發展小城鎮,促進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集中。公民在縣域內(含縣級市)有合法固定住所,本人及其直系親屬均可在住所所在地落戶。雖無合法固定住所,但被國家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正式錄、聘用的大中專院校畢業生,或這些單位引進的人才,本人可在單位所在地落戶。
(五)取消投靠人員戶口遷移條件限制。屬夫妻投靠的,不受年齡、婚齡的限制。屬父母投靠子女的,不受身邊有無子女的限制。屬子女投靠父母的,未婚子女不受年齡限制。
三、積極推進配套改革,搞好相關政策之間的銜接
第二篇:關于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匯報材料
平安縣教育局關于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
的匯報材料
為適應平安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實現教育跨越式發展,我局在認真貫徹縣委、縣政府關于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精神的同時,根據相關會議精神及我局實際情況,制定了《平安縣教育局關于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現從以下幾方面了對我局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進行匯報:
一、高度重視,積極開展宣傳動員工作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是推動城市建設和發展,推進勞動力轉移以及維護社會穩定、協調發展的重要需求,宣傳好、貫徹好、執行好縣委縣政府戶籍管理改革方針是教育局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共同責任。教育局各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大力開展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宣傳動員工作,切切實實地把縣委、縣政府關于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精神落到了實處。
二、戶籍改革配套措施:
1、戶籍制度改革后,遷入縣城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一切農村學生,享受與縣城居民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權利,并享受農村學生原有的一切國家優惠政策待遇長期不變。同時,最大限度地創造條件,滿足遷入縣城和進城務工居民子女的入學需求。
2、對因城中、城西、臨空經濟開發區和整村扶貧推進過程中遷入縣城居住的農村戶口家庭子女,享受與縣城居民子女同等的義務教育權利,同時按照農村學生條件享受國家一切優惠政策待遇;在升高中、高考升學過程中,保持原來農村學生身份享受國家優惠待遇政策的條件長期不變。
3、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必須把本區域內受教育人口登記變化的最新情況納入教育統計工作之中,作為統籌安排義務教育劃片招生、就近入學的依據。納入當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及各種教育培訓工作范疇和重要工作內容,教育局將指導和督促各級各類學校認真做好日常教育教學工作。
4、為解決在加快學校布局調整整合教育資源、城中、城西、臨空經濟開發區和戶改過程中遷入縣城居住的居民子女上學難問題,教育局將在今后幾年多方籌措資金大力推進學前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等領域的建設力度。計劃到2014年底將平安三中建設成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同時擴大高中教育規模,將平安一中由現在的50個班3035名學生,建設擴大為90個多班可容納6000人規模的學校;力爭2014年前,建成25所總面積達到38585m2入園幼兒4779人的學前教育體系;擴大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由現在9個專業1356人擴大為14個專業2014人規模的學校。此外,計劃于2014年9月建設一所占地3畝,可容納
學生162人的特殊教育學校。這些項目的實施建設,將極大地鞏固、提高我縣的“兩基”水平,滿足區域內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及提高和戶籍制度改革后進城居民子女的入學需求。
5、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要充分挖掘潛力,盡可能地接收需要遷入的學生就學。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收費標準,按政策規定減免有關學生費用,做到收費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
6、教育局協調各鄉鎮、縣城各社區負責動員、組織、督促本轄區遷入公民依法送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對未按規定送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父母或監護人進行批評教育,并責令其盡快送子女入學。
7、按照義務教育階段劃片招生、就近入學的原則,由教育局統一安排。外來創業、就業人員子女就學也按上述原則執行,其收費標準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招生,按縣政府有關文件規定執行。
平安縣教育局
二
篇2:淺談中國戶籍制度的問題與改革方向
摘要
戶籍制度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實行的一項國家行政制度,是指政府通過各級權力機構對其所轄范圍內的戶口進行調查、登記、申報,并按一定的原則進行立戶、分類、劃等和編制。戶籍制度有兩項重要功能:一是人口、民族、家庭等信息登記;二是便于政府對社會進行有序管理。我國目前實行的戶籍制度根據地域和家庭成員關系將戶籍屬性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按戶口類別在政策上進行區別對待。這種做法在計劃經濟時期曾有過積極影響,對促進經濟發展和維持社會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該制度已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弊端日益凸顯,如阻礙城鄉經濟交流和人口自由流動,導致社會資源分配不公等。因此我們迫切需要進行戶籍改革,健全相關法律制度,逐步解除對人口流動的種種限制,促進社會公平,最終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建立起公平公正的、普惠性的福利制度。
關鍵詞:戶籍制度;戶籍改革;社會公平;城鄉差別;社會福利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
中國現行戶籍制度在管理上具有兩大特征:人口流動控制與等級劃分,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已使現行戶籍制度成為阻礙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引起了愈來愈廣泛的爭議與指責。面對戶籍制度的種種缺陷及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國家也開始了制度改革的初步嘗試。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先后出臺了一些政策,放開戶籍限制,如2010年6月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出臺《關于開展農民工積分制入戶城鎮工作的指導意見(試行)》,計劃從2010年起到2012年,引導和鼓勵180萬名左右農民工通過積分制入戶城鎮、融入城鎮。這些改革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松動了戶籍壁壘,但總體而言,并未觸及到制度中最根本,最深層次的問題:二元化的戶籍管理體系導致了事實上城鄉居民之間的不平等;對不同戶籍人口的區別對待造成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公。而且由于涉及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改革進程困難重重。
(二)文獻綜述
目前戶籍制度已成為國內學界的重點研究對象。大量學者針對戶籍
制度特征、影響、改革對策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1.對現有戶籍制度影響的研究
不少學者把視線聚焦于城鄉發展差異,提出當前戶籍制度的最大影
響在于導致城市化失?,落后于當前國家工業化水平(鄒一南,2014),
同時阻礙了農村勞動力的正常流動,不利于市場經濟發展(孫文凱、白
重恩等,2011)。另有一部分學者測更為關注戶籍帶來的種種社會矛盾
與沖突,如褚宏啟提出,當前戶籍制度造成了教育機會的不均等,迫切
需要進行異地考試規則改革(2014)。劉志強,謝家智等則從居民貧富差
距角度探討了戶籍制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2014)。
2.對改革措施的研究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當前戶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問題是附加在戶籍上
的城市福利。理論界普遍認為應該通過配套改革逐步把掛靠在戶口之上
的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諸多公共服務和福利待遇內容剝離,
降低城市戶籍的含金量。一些學者認為應當采用積分制、居住證制等漸
進的方式促進外來人口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務,實現福利供給“普惠制”
(王美艷、蔡
篇3:基層反映:農村戶籍制度改革遭遇逆城鎮化需引起重視
今天,制度大全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篇關于《基層反映:農村戶籍制度改革遭遇“逆城鎮化”需引起重視》范文,供大家在撰寫基層反映、社情民意或問題轉報時參考使用!正文如下:
在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中,將2020年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作為一項重要目標。然而在各地戶改實際推進過程中,相當數量的農民卻因擔心自己原有利益受損和難以享受城市居民配套待遇而心存顧慮,“進城不落戶”,甚至出現原有城市戶籍人口爭搶農村戶籍的“逆城鎮化”現象。
存在問題:
一是農戶進城落戶意愿不強。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建設不斷加快和社會利益格局持續調整,農村戶口背后的利益鏈越來越長,城鎮戶口背后的利益鏈越來越短,農業人口去城鎮落戶的積極性并不高。
二是農民就業顧慮突出。由于絕大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低,擔心不能在城鎮長期穩定就業,對向城鎮轉移心存顧慮。
三是城鎮承載能力有限。當前城鎮環境污染、交通擁堵、房價和生活成本上升、就學就醫資源緊張等“城鎮病”逐漸顯現,城鎮人口承載力愈顯不足。
四是城鎮落戶成本高。據相關部門調查,在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配套上,農民市民化的平均成本為10萬元/人,落戶成本高也成為阻礙農民向城鎮落戶的一大因素。
建議
:一是在積極推進農村土地確權換證和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的基礎上,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促進農民收益最大化,消除農民進城后顧之憂,彌補進城個人成本,增強向城鎮轉移動力。
二是扶貧辦、就業局、民委等相關部門應加強協作,整合培訓資金,構建集“一流培訓設施、多方師資力量、完善的服務條件、高效的培訓質量”為一體的培訓基地,通過各種學習培訓,不斷提高農民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提高農民就業能力。
三是在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同時,同步推進配套改革,解決好進城農民在住房保障、就業服務、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實現進城農民同等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增強城鎮對農民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