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評價師崗位職責任職要求
經濟評價師崗位職責
國際事業部。2.崗位職責及描述:承擔海外油氣田并購項目的經濟評價工作,包括資源所在國政府的石油政策和石油法律法規的解讀、石油合同模式和商務條款分析、公司財務分析、投資與成本的調研分析和預測、編寫經濟評價模型、進行敏感性及風險分析等;兼顧開發(調整)方案的經濟評價。進行與國際油氣資產轉讓和公司并購項目有關的政治、經濟、石油法規、合同模式、商務和技術等方面的信息收集、整理與分析研究工作。3.專業知識及技能:具備經濟評價所需相關知識和能力;具備較強的研究報告編寫和成果匯報能力。4.相關領域工作經驗:具有5年以上海外經濟評價研究經驗;掌握地質、SPE/SEC儲量標準、油藏、鉆采、地面等方面的基本知識。5.其他技能:熟練掌握計算機辦公軟件(尤其是精通Excel);熟練的英文讀寫能力和較熟練的英語會話能力(公司將提供內部專業英語應用培訓);較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團隊精神。
篇2:安全科學新學科講座安全經濟學第五講安全效益評價
一、安全效益分析
經濟效益是指“投入-產出”的關系,即“產出量”大于“投入量”所帶來的效果或利益。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和事故及危害嚴重性的增長,安全對于生產經濟的作用日益明顯,安全經濟效益的概念得到了普遍接受。
安全的經濟效益是安全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經濟效益是指通過安全投資實現的安全條件,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保障技術、環境及人員的能力和功能,并提高其潛能,為社會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利益。安全的經濟效益從安全投資的物質結果方面,可分為直接經
安全效益具有間接性、滯后性、長效性、多效性、潛在性、復雜性等特性。安全效益的間接性表現在:安全不是直接為物質生產活動。安全的經濟效益是通過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的損失來體現其價值的。這種客觀后果一方面使社會、企業或個人遭受的無益的浪費(損失)得以減輕,實現了間接增值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保護了生產的人和生產的技術或工具,間接地促進了生產的增值。因此說,安全的效益是從物質資料生產或非物質資料生產的過程中間接地產生。某些安全的費用不是直接投入物質生產資料的生產過程,而是投入安全保障過程。如消防、治安、保險、交通安檢等社會生活領域的安全活動,其投資的直接目的不是為了物質的生產。但是,這種過程的結果,能間接地為社會取到經濟節約的作用,以及促進經濟生產的作用。安全效益的遲效性表現在安全的減損(傷亡和財產損失)作用,不是在安全措施運行之時就能體現出來,而是在事故發生之時才表現出其價值和作用。但是安全投入活動不能等到事故發生之時才作,所謂“亡羊補牢”,而應是超前預防,防患于未然,因而必須承認安全效益的滯后性,理解安全投資的回收期較遲,據國外的研究表明,一般物力投資獲得的效益為投資的3.5倍,而安全投資能獲得的效益是其投入的6.7倍。安全措施的作用和效果往往是長效的,不僅在措施的功能壽命期內有效,在措施失去“功能”之后其效果還會持續或間接發揮作用。如采取的核污染對策,其作用不僅是措施本身當時所產生的效能,而具有造福人類子孫的長久效益;安全教育措施的功效,不是當時當事的作用,如受安全教育者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意識,將會使受教育者受益一輩子。安全的多效性表現在:安全保障了技術功能的正常發揮,使生產能得以順利進行,從而直接促進生產和經濟的發展;安全保護了生產者(人員),并使其健康和身心得以維護,從而提高人員的勞動生產率,取到使經濟增長的作用;安全的措施使人員傷亡和財產的損失得以避免或減少,減“負”為“正”,直接起到為社會經濟增值的作用。安全措施的經濟效果更多地不是直接地從其本身的功能中表現出來,而是潛在于安全過程和目的的背后。安全的目的主要是指人的安全與健康,而人的生命與健康是很難直接用貨幣來衡量的。從形式上來看,安全直接所體現的意義并不是經濟的。安全的效益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既有直接的,又有間接的;既有經濟的,又有非經濟的;既有能用價值直接測量的內容,又有不能直接用貨幣來衡量的方面。因而,決定了安全效益是類型多樣、成分復雜的研究對象。要實現安全效益的最優過程,應用安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用比值的概念,安全經濟效益E=安全產出量B/安全投入量C;用“利潤”的概念來表達安全的經濟效益,從而得到下面“差值法”公式:安全經濟效益E=安全產出量B-安全投入量C。上面的兩種形式都表明:⑴“安全產出”和“安全投入”兩大經濟要素具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安全經濟效益是這兩大經濟因素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產物,沒有它們就談不上什么安全經濟效益,因此,評價安全經濟效益,這兩大經濟要素缺一不可。⑵用“利益”的概念所表達的安全經濟效益,表明了每一單位勞動消耗所獲得的符合社會需要的安全成果;安全經濟效益與安全的勞動消耗之積,便是安全的成果,而當這項成果的價值大于它的勞動消耗時,這個乘積便是某項安全活動的全部經濟效益。這種結果和經濟效益的概念是完全一致的。⑶安全經濟效益的數值越大,表明安全活動的成果量越大。所以,安全經濟效益是評價安全活動總體的重要指標。
二、安全產出分析
“安全”在社會系統和生產系統中的功能或產出主要有:(1)保護人類的安全和健康;(2)避免和減輕財產的損失;(3)保障技術功能的利用和發揮;(4))維護企業信譽、提高產品質量和產量,提高勞動生產效率;(5)維護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促進社會進步;(6)避免因事故造成有關人員的心靈創傷、家庭痛苦;(7)維護社會的穩定;(8)保護環境和資源,使其免遭破壞和危害。具體地安全的產出分為如下兩部分來考察:
1.安全的“減損產出”:安全減損產出B1=∑損失減少增量=[前期(安全措施前)損失-后期(安全措施后)損失]。而損失項目應包括:⑴傷亡損失減少量;⑵職業病損失減少量;⑶事故的財產損失減少量;⑷危害事件的經濟消耗損失減少量;安全減損產出=k1J1+k2J2+k3J3+k4J4=∑kiJi式中:J1為計算期內傷亡直接損失減少量;J2是計算期內職業病直接損失減少量[價值量];J3是計算期內事故財產直接損失減少量[價值量];J4是計算期危害事件直接損失減少量[價值量];kI為i種損失的間接損失與直接損失比例倍數。計算期內傷亡損失減少量,就是計算期內假如沒有投資情況下的預測(或實際)事故損失與進行投資后的實際事故傷亡損失之差:J1=預測事故傷亡損失-實際事故傷亡損失=(R死-R死0)N×V命+(R傷-R傷0)N×V健康。式中:R死1是投資后的死亡率;R死0為投資前的死亡率;R傷1是投資后的受傷率;R傷0為投資前的受傷率;N是考察期內的總體,其量綱取決于R(或職工數,或工時數);V命是人的生命價值;V健康是人的健康價值。生命與健康價值的計算也可進行價值化。計算期內職業病直接損失減少量的計算。J2=職業病下降率×接塵總人數×單位人職業病消費期望值。計算期內事故財產損失減少量的計算。J3=∑各類財產損失減少量。財產損失的直間比例倍數的取值可在4-100之間取定。
三、安全增值分析
安全增值是指安全對經濟生產的正貢獻,這是"安全是生產力"作用的體現。安全的生產力功能通過三方面來實現:首先,職工的安全素質是生產力,即對于一個生產工人,提高其安全素質不僅是提高其防范事故的能力,重要的還在于其安全素質的提高能夠提高其生產的工效,體現在工人生產操作過程中的安全高效,就能實現生產力作用;二是生產資料中包括安全設施、裝置、設備等,生產資料是生產力,顯然安全設施、設備等也隨之與其完成生產力的作用;三是安全對于技術創造的安全環境,保證了生產技術功能的實現,因此,也從中間接體現生產力作用。
按安全增值產出計算的“貢獻率法”:安全增值產出B2=安全的生產貢獻率×生產總值。可以看出,關鍵的技術問題是“安全的生產貢獻率”的確定。確定安全生產貢獻率時有如下思路:
⑴根據投資比重來確定其貢獻率,稱作“投資比重法”。如安全投資占生產投資的比重,或安措經費占更新改造費的比例,以其占用比重系數,作為安全增值的貢獻率系數取值的依據。例如,生產投資對應有生產的產值,可根據安全投資占生產投資的比重,從生產產值中劃出安全的增值產出。這種處理方法,使安全的增值產出計算較為簡單、可操作性好。但存在計算出的結果較為粗略的缺點,并要求在安全投資是合理的前提下才能采用。
⑵采用對安措經費比例系數放大的方法來計算安全的貢獻率。其思想是:更新改造作為擴大再生產和提高生產效率的手段,對生產的增長作用是可以進行測算的,可從更新改造活動的經濟增長作用中根據安措費所占的比例劃分出安全貢獻的分額,作為安全的增值量。由于安全投資不只是安措投資,因此還需要考慮其他方面的投資,其計算則是在更新費占用比例的基礎上,根據其他安全投資的規模或數量,用一放大系數對更新改造費確定的系數進行適當的放大修正,作為安全的總的貢獻率。
⑶采用統計學的方法進行實際統計測算。即對事故的經濟影響和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的規律進行統計學的研究,在掌握其“正作用”和“負作用”本質特性的基礎上,對其安全的增值“貢獻率”作出確切的判斷。這種方法必須建立在較為完善和全面的安全經濟理論基礎上,才可能進行。這是一種較為合理、科學的方法,但目前還未提出可操作的具體方法。
篇3:技術經濟評價崗位職責
崗位職責:
1、調查、搜集、整理有關市場信息,并提出建議;
2、收集、分析與公司業務和發展有關的政策、動態、趨勢等,為項目的經濟評價決策提供支持;
3、負責投資項目的儲備、篩選、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4、負責項目的評估、談判工作;
5、及時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任職要求:
1、本科或碩士以上學歷,化工、金融、財務等相關專業;
2、精通企業管理、投資專業知識,有化工、投行、基金等相關工作經驗優先;
3、精通項目的經濟評價和企業并購重組業務;
4、工作努力,積極進取,責任心強,高度的工作熱情,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5、較強的觀察力和應變能力,出色的人際溝通能力、組織開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