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培育與教導下屬的流程講義

培育與教導下屬的流程講義

2024-07-25 閱讀 4671

培育與教導下屬的流程

學習導航

通過學習本課程,你將能夠:

●根據員工的情況,進行基本能力和應變能力教育;

●重視領導的示范作用;

●按照輕重緩急對員工進行培訓;

●采取合適的方式對下屬進行工作教導。

培育與教導下屬的流程

一、工作教導的流程

工作教導的流程是:確定教導內容、掌握教導步驟、檢查與管控教導效果。

1.確定教導內容

職場有很多職位,每個職位都定義了必須要做的事情,這叫職務。職務必須有對應的職責,即負有什么責任。有了職責,就有了相應的職能。也就是說,每個職位都有對應的技術。

能力分為兩種,即基本能力和應變能力。

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是基礎員工所具有的,處理基本事情的能力;

應變能力

應變能力是指在事情發生時,能夠應付得當的能力,這是成熟員工所具有的能力。

一般來說,企業教育訓練的時間點是:員工新任、升任、轉任、不適任和開發新產品、實行新制度時。這些時間點,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關鍵點。

部屬培育就是在某些特定時間點,對員工進行基本能力和應變能力教育。

【案例】

女主人的時點教育

女孩出嫁以前,沒有學習煮飯、洗衣服、教育孩子等技能。結婚以后,孩子帶不好,飯菜也做不好。這是因為她在“上崗”成為女主人以前,沒有進行培訓

和學習,所以“上崗”以后,會感到很吃力、很辛苦。

同理,企業在員工新任、升任、轉任、不適任和開發新產品、實行新制度等各時點,要及時進行培訓,否則,他就不能勝任工作。

篇2:培育與教導下屬的方法講義

培育與教導下屬的方法

學習導航

通過學習本課程,你將能夠:

●針對員工進行有效的部屬培育;

●根據不同員工進行不同方式的教導;

●認識合理劃分企業事務的重要性;

●重視公司產品、服務要達到的標準。

培育與教導下屬的方法

一、高效能部屬培育的運作手法

1.正確認識“教導≠培訓”

進行部屬培育時,必須明確教導≠培育,要給員工創造機會,讓其做到:學以致用;適才適所;發揮所長。也就是說,教完以后,要讓員工有機會參與,不要平時教導,關鍵時刻卻不用。

教導與任務的關系必須掌握好,如果是無關大礙的任務,可以給員工展示、鍛煉的機會;如果是關鍵任務,就要由主管去完成,不適合讓員工參與。

2.加強對新部屬的培育

培育優質員工,企業是要付出成本和代價的,尤其是培養主管,代價往往是主管把事情辦砸,給企業造成損失。員工做錯事,就會總結經驗。如果企業把他辭退,就會連經驗一起辭退,這就是新的損失。

【案例】

妻子做魚

妻子剛學會做飯,就給丈夫做魚吃,丈夫吃完以后拉肚子,原來是魚沒有做熟。雖然妻子這次沒有做好,但她學到了經驗,下次再做,就會做好了。用代價

換來妻子的進步是值得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假設丈夫因此與妻子離婚,新妻子為他做魚,因為沒有經驗,還有可能會發生這種事情。

由案例可見,成長是需要代價的,員工做錯事以后不應得到制裁,應得到鼓勵,這樣他才能成長起來。

3.掌握有效培育新部屬的關鍵

有效進行部屬培育,必須掌握以下關鍵要領:

員工培訓的最佳時機是新任、新品、新制度,這就要突出“快”字。如果培訓推遲,市場被占領,或者出現大紕漏,都將影響到企業經營。

【案例】

假日培訓

有些企業利用假日進行培訓,這就突出了培訓要及時、快速的特點。無論是節假日還是工作日,到了該培訓的時候就要馬上進行。

這樣做可能會召來主管或員工的不滿,但為了能及時把握市場,還是必須要進行的。

準,就是在培訓時要選對內容。基本能盤點、應變能盤點就是給內容做準度,有針對性地對員工進行培訓。

狠,是指培訓時要嚴格要求。主管常犯的誤區是:對員工太過于寬容,這只會降低培訓效果,不會有任何好處。

二、日常工作的教導方法

1.認知日常工作教導的關鍵

日常工作教導的關鍵是預告、忠告、警告。預告是指根據職能盤點,事先告訴員工應該做什么、怎樣做;忠告是指在員工做不好或做錯時,與他溝通,幫其解決問題;警告是指在忠告不起作用時,給予員工的警示語言。

員工是有惰性的。人的本質是好逸惡勞,愿意過安逸的生活,從事清閑的工作,還有很高的收入。

要點提示

日常工作教導的關鍵是:

①預告;

②忠告;

③警告。

預告、忠告、警告在對待不同員工時,所用的方法也不同。根據員工類型,可以進行不同探討:

先知先覺型員工

這種員工對事情很明曉,一點就通。主管培養他做事情,如果其沒做好,只要稍加提點,他就知道問題出在哪,就會有所調整。對這類員工的培養,可以給予預告和點撥。但是,這類員工的數量并不多。

后知后覺型員工

這種員工反應不靈敏,要通過私下溝通來達到目的。在培養這類員工時,要預告、忠告并用。

不知不覺型員工

這種員工經常犯同樣的錯誤,通過私下溝通也不會有太大效果。對這類員工的教育,不能只用預告和忠告,還要給予警告。只有這樣,他才能有所提高和改進。

【案例】

說風涼話的員工

某公司很注重清潔,要求員工在下班后將各自辦公區收拾干凈。有的員工遵守規定,做得很好;有的員工不但自己不去做,還對做得好的員工說風涼話:“哎呀小李,你擦那么干凈明天還不是一樣臟?明天弄臟了再擦,擦了再臟,我們來這里又不是擦桌子、掃地的,你干嗎這么辛苦啊!隨便意思意思得啦!”

在這種情況下,做得好的員工心理上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這就是不知不覺型員工的負面影響力。做得好的員工逐漸降低要求,最后整個企業的風氣也會改

變。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對不知不覺型員工不進行公開警告,企業做培訓教育就是白費力氣。值得借鑒的做法是:定期公布員工的執行情況,對達不到要求的進行公開批評或警告,對做得好的進行表彰,并與年終獎金掛鉤。

麻木不仁型員工

這種員工即使對其做了警告、批評也無反應,仍然我行我素。作為企業主管,要堅決將其辭退。

對這四種類型員工的培訓,就是預告、忠告、警告的應用過程。作為企業主管,既要做好培訓,也要做好監控。

2.掌握日常工作教導的真正含義

日常≠隨遇而安

碰到工作就做,碰不到就不做,日常工作就會亂成一團。

日常≠隨性而為

日常不等于隨性而為,當隨性而為,且有很多事情時,就不能做好管理。

日常=可預項目

可預項目,就是日常必須把真正的關鍵點盤點出來。

3.對日常工作進行盤點

事情的區隔

區隔,就是要弄明白企業到底有多少事可做,這些事情是怎樣劃分給每個人的。有時候,部門與部門之間或者主管與員工之間對事物的定義存在很大差異,作為管理者,首先要把事情區分隔離出來,然后進行盤點,要明確每個人的責任。

事情的盤點

當主管明確員工職責后,就會知道教育訓練的內容。教育訓練很重要,過度和不足都是不可取的。

過度的教育訓練會讓員工產生抱怨,當他懂得過多時,就會忽略本職工作;不足的教育訓練,會導致工作無法運作。

【案例】

過度培訓的結果

公司把總經理助理派去學習企業管理課程,“如何成為一名總經理”、“什么叫做市場戰略、方針管理”、“什么叫做策略管理”、“什么叫做目標管理”等,這

個助理學得很好,愿景管理、文化管理都學得很深入。

助理回來看了總經理運作的項目后,對總經理說,“我發現你做總經理存在很多問題:第一,你的方針策略好像做得不好,你的目標管理做得不行,你的策

略運作也不行,你的文化戰略也不行……”

像這樣經過過度培訓的助理,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對主管亂加指責,就會影響主管的工作。所以,企業培訓教育不能過度。

從教育訓練角度看,管理是以事為主軸,通過管事去理人。企業的崗位職責都是由質量

定義的,對人的評價也是基于事的基礎,通過檢查辦事的質量情況評價人,即管事去理人。

教育培訓要做到質量標準化,在管事理人的過程中,才能正確對待員工的成績。

【案例】

老王洗車

總經理10點要去機場接貴賓,他早上叫司機老王去把車洗好。將近10點時,他想確定車是否已經洗好。這時其可以選擇是管人去處事,還是管事去理人。

情景一:管人去處事

“老王,車洗好了嗎?”

“總經理,洗好了。”

“哦,我還怕你忘了呢,把車開過來吧。”

結果老王心里在想,“你還以為我不會做?我雖然老,但是還靈光著呢,該洗的都洗了,怎么懷疑我?我每天都擦得干干凈凈,你不說,我也天天擦干凈。”

他心中很多抱怨。

情景二:管事去理人

總經理從窗戶看到樓下的車洗得亮光閃閃,就說:

“老王啊,車洗得不錯嘛!”

“總經理,這是我應該做的。我每天都這樣洗的。”

“但是今天洗得特別亮。”

結果老王心里很高興。

由案例可見,不同的監管方式,對員工的影響是不同的。

質量的定義

所謂質量定義,是指產品、服務要達到的標準,企業主管要很清楚。很多企業對質量定義不明確,導致管理做得不好。

質量定義必須符合實際,不能過高也不能太低。質量定義的標準過高,會提高成本,容

易導致客戶抱怨;定義過低,又達不到要求。

質量定義以后,還需要:

加以訓練。質量定義后加以訓練,員工才能知道該怎樣做。

透過流程。質量定義后要透過流程確定相對的規范,規范和流程都是為了搞好品質。

【案例】

妻子的抱怨

婚后,妻子感覺丈夫沒有婚前關心自己,也沒有原來浪漫,抱怨越來越多。

“老公,以前我們頂著風雨,站在大樹下吃一碗方便面,你一口我一口,品嘗人間美味,多浪漫啊!”

“是嗎?”

“老公,今天也刮風下雨了,閑著沒事干,想不想再去吃人間美味?”

“你神經病啊,外邊打雷下雨的,想找死啊……”

“你變了!結婚前你多么好啊,現在你都不愛我了!”

……

這個案例中,丈夫在婚前,屬于過度服務,婚后恢復到了正常標準,對妻子也很好。但妻子感受過“過度服務”,就埋怨丈夫不如以前。可見,過度服務是不可取的。

管理者對部屬進行培育與教導時,要注意掌握高效能的運作手法和日常工作的教導方法,優化員工隊伍,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