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性質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性質
課程目標
(一)課程總體目標
根據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酒店企業服務與管理的崗位
需求,本課程旨在將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技能型級人才”。通過
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酒店人力資源計劃、工作分析、人員招聘、培訓、職業生涯管理、績效考核、薪酬管理、員工激勵涉及的
理論和實踐基本理論知識,具備從事酒店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技能,同時,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職業道德和愛崗敬業精神。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酒店人力資源的理論知識;熟
練掌握較強的HP制訂、學會如何進行績效考評;理解領會職業生
涯設計與管理、掌握企業培訓工作。同時,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實
踐能力,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
(二)課程具體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現代酒店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含義
(2)熟悉中外酒店人力資源管理發展歷史與現狀
(3)了解酒店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內容和主要職能
(4)熟悉酒店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演變與發展
(5)理解酒店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的一般知識
(6)熟悉酒店人力資源基本管理制度
(7)理解酒店人力資源經營戰略的特點與內容
(8)熟悉酒店人力資源計劃的制定與實施
1
(9)熟悉酒店人力資源的預算及控制
2.能力目標
(1)能運用合理的酒店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分析酒店的運營
(2)能夠運用人力資源管理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
等職能對酒店進行系統管理
(4)能夠正確分析酒店人力資源管理所采用的組織結構形式
(5)能夠運用酒店人力資源經營決策的方法進行正確的決策
(6)能夠運用酒店人力資源質量管理的方法提高酒店服務質量
(7)能夠設計出針對性強的酒店人力資源計劃
(8)能夠利用酒店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對酒店員工
的業績進行考核
(9)能夠通過對酒店人力資源的控制提高酒店的整體管理水平
3.素質目標
(1)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
(2)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
(3)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意識
(4)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課程性質和主要任務
《人力資源管理》是國際郵輪乘務專業的專業方向課,本課程
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掌握酒店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學會用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分析和解決酒店企業實際問題的方法,同
時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為畢業后成功地走上社會參加企業經
營管理實踐打下基礎。該課程的任務是:
2
1、正確認識課程的性質、任務及其研究對象,全面了解課程的
體系、結構,對人力資源管理有一個總體的認識。
2、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學會用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分析和解決企業的
實際問題。
3、通過具有原創性、本土化的課程內容的教學,使學生能較全
面地掌握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體系。
4、強化實踐技能,讓學生在掌握人力資源管理基本理論基礎上,注重結合人力資源管理的經典案例,把理論知識與現實的管理實踐
相結合,培養學生利用理論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授課中緊密聯系實際,學會分析案例,解決實際問題,把學
科理論的學習融入對經濟活動實踐的研究和認識之中,切實提高分
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掌握課程的核心內容,為企業經濟
效益的提高服務
課程設計思路
1、本課程系統、全面、準確地闡述酒店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原
理和實務,在原理的闡述和案例的列舉中,聯系中國實際,使之既
忠實于學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案例教學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
案例的剖析。同時,安排必要的作業和實驗,可以讓學生采用現場
模擬、表演等方式,使學生依據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日常的授課輔導應著重于重點的歸納、難點的剖析以及作業
講解。布置適量的作業題,以綜合練習和案例分析的形式為主。
4、課程教學要求的層次
3
本課程在教學中,按“了解、掌握和熟練掌握”三個層次進行要求。
“熟練掌握”是指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充分理解與熟練運用,
一般以名詞解釋、選擇、判斷、簡答等題型進行考核;
“掌握”是指本課程所介紹的理論能很好地理解與運用,一般以
論述、案例分析、簡答等題型進行考核;
“了解”是指對本課程所介紹的一般性或前沿性問題有所知曉,
一般以選擇、判斷等題型進行考核。
《人力資源管理》的教學將知識、能力培養作為核心,貫徹理
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和因材施教的原則,采用講授法、問答法、
討論法、情景模擬、案例分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教學
手段,確保學生學有所得,實現優良的教學效果,完成既定的教學
目標。
參考教材
教材:《酒店人力資源管理實務》魏潔文(編者),沈建龍(叢書
主編)中華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版(2015年9月1日)
參考書目:
21世紀酒店管理5G系列教材:《現代酒店人力資源管理》蔡萬
坤(編者),出版社:廣東旅游出版社;第1版(2012年9月1日)《酒店人力資源管理實務》方向紅(編者),陸勤(編者),出版社:中國旅游出版社;第1版(2015年9月1日)
示范性高等職業教育精品規劃教材?旅游與管理專業:《酒店人
力資源管理》黃美忠(編者),薛兵旺(編者),出版社:天津大學出版社;第1版(2012年3月1日)
4
高職高專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規劃教材:《現代酒店人力資源管理實務》李明宇(編者),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第1版(2013年3月1日)
5
篇2:人力資源管理師二級基礎課程輔導講義
國家職業資格培訓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
《基礎知識》
一、考情說明依據●《國家職業標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2007年修訂)》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基礎知識》
總體分值三級20%;二級10%
二、考情分析●相重的考點較多
●二級、三級的考題相重的考點較多
●考點較為集中
●只有選擇題
三、結構分析相關度②勞動經濟學(第一章)
③勞動法(第二章)
④現代企業管理(第三章)
⑤管理心理與組織行為(第四章)
①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第五章)
四、教材考點概要(見下文)
第一章勞動經濟學
節次主要考點教材頁碼歷年考題
第一節●勞動資源的稀缺性P12008.5多選
●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P3-52008.5-11單多選;2009.5-11多選
第二節●勞動力供給P5-62007.5/2009.5單選
●勞動力市場的含義P112008.5/2009.5單選
●勞動力市場均?的意義P132007.5單選
●人口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P132007.5多選
第三節工資形式P15-162007.5/2009.11單選
第四節就業與失業P18-272007.5-11單多選
2008.5-11單多選
1頁
2009.5-11多選
2010.5-11單多選
▲內容精講
第一節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內容考點考題序P1勞動經濟學定義研究市場經濟制度中的勞動力市場現象及勞動力市場運行規律
的科學。
一、勞動資源的稀缺性屬性P1-21.相對的稀缺性(相對于社會和個人的無限需要和愿望)
2.絕對的稀缺屬性(社會和個人的無限需要和愿望的增長、變化)
3.本質表現:是消費勞動資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4.現代勞動經濟學產生于勞動資源的稀缺性與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對象正是這種客
觀存在所決定的。
2008.5
多選
二、效用最大化P21.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市場運作的主體是企業和個人。
2.個人追求的目標是效用最大化。
3.企業追求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
4.利潤最大化是效用最大化的變形(企業追求的目標是個人追求的目標的變形)
5.效用最大化行為的觀點,通常作為經濟分析的基本假設。
三、勞動力市場P2-3引:在生產要素市場:居民戶是生產要素供給方;企業是生產要素需求
方
在商品市場:居民戶是商品和服務需求者;企業是商品和服務供給
者
1.在勞動力市
場上
(1)居民戶是勞動力的供給方,企業是勞動力的需求方。
(2)通過雙方的無數次選擇,按照一定的工資率(從供給的角度看,
是要素服務收入;從需求的角度看,是要素使用成本)將勞動力配
置于某種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的職業崗位上。
2.勞動力市場就業量與工資的決定2009.1
2頁
的基本功能1單選
3.勞動經濟學的主要任務要認識勞動力市場的種種復雜現象,理解并提示勞動力供給、勞動力需求,以及工資和就業決定機制對勞動力資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4.勞動經濟學產生的基礎勞動力市場配置的資源、交換的商品是勞動力,這與其他市場配置的資源、交換的商品相比,具有顯著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導致勞動力市場與其他市場有重大區別。
四、勞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P3-51.實證研究
方法
(1)定義:實證研究方法是認識客觀現象,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
確定、精確的知識的方法,其重點是研究現象本身“是什么”的問
題。
2008.5
單選
(2)特點(2個)P3-42009.5
多選2.規范研究方
法
(1)定義:規范研究方法以某種價值判斷為基礎,說明經濟現象及
其運行“應該是什么”的問題。
---
(2)特點(2個)P4-52009.5
;2009.
11多選(3)經濟運行過程中影響互惠交換的主要障礙有三類:信息障礙,
體制障礙,市場缺陷。
2008.1
1多選
題
3.兩種方法的
關系
實證研究方法排斥價值判斷;規范研究方法卻以價值判斷為基礎;二者并非
完全對立。
◆[課堂練習1-1]
1.下列哪些不是勞動資源的稀缺性屬性()
A.相對的稀缺性
B.絕對的屬性
C.消費勞動資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D.效用最大化
答案:D
解析:準確把握勞動資源的稀缺性屬性三點內容。
3頁
參見:P1
2.勞動力市場上,居民戶是勞動力的()
A.供給方
B.需求方
C.中介方
D.合作方
答案:A
解析:辨別勞動力市場上居民戶與企業的供需關系,企業為需求方,居民戶為供給方。
參見:P2
3.勞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兩種()
A.實證研究方法
B.調查研究方法
C.規范研究方法
D.理論研究方法
答案:A、C
解析:理解勞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學術用語。
參見:P3
4.實證研究方法重點是研究是()。
A.現象本身“是什么”的問題
B.現象“應該是什么”的問題
C.現象本身“不是什么”的問題
D.現象“不應該是什么”的問題
答案:A
解析:理解勞動經濟學的兩個研究方法的范圍界限。
參見:P2-3
4頁
第二節勞動力供給和需求
一、勞動力與勞動力供給(P5-7)
(一)勞動力和勞動力參與率的概念
1.勞動力它是指在一定年齡之內,具有勞動能力與就業要求,從事或能夠從事某種職業勞動
的全部人口,包括就業者和失業者,即社會勞動力。
2.勞動力參與率(1)總人口勞動力參與率=(勞動力/總人口)*100%
(2)年齡別(性別)勞動力參與率=(某年齡(性別)勞動力/該年齡(性別)人口)
*100%
(二)勞動力供給
考點具體內容考題
1.勞動力供給定義它是指在一定的市場工資率的條件下,勞動力供給的決定主體
(家庭或個人)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勞動時間。
---
2.勞動力供給彈性公式(1)定義:勞動力供給量變動對工資率變動的反應程度被定義
為勞動力供給的工資彈性,簡稱勞動力供給彈性。
2007.5
單選
(2)公式:Es=(△S/S)÷(△W/W)
例如:大地公司相關資料見下表,請計算勞動力供給彈性。
4月2日4月3日增長量(△S,△W)
工作時間(小時)(S)6(S0)8(S1)2
工資(元/天)(W)50(W0)70(W1)20
解:Es=(△S/S)/(△W/W)=[(S1―S0)/S0]/[(W1-W0)/W0]=[2÷6]/[20÷5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