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源防范安全技術措施
1、物體打擊
物體打擊事故是指物體在重力或其它外力的作用下產生運動,打擊人體造成人身傷亡事故;一旦遭受物體打擊其后果是人員的傷亡和物品的損毀。
防范措施: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遠離可能存在打擊的運行中的物體。
2、爆炸
爆破傷害,指爆破作業過程中發生的傷亡事故;裝藥爆破的工作面;裝藥爆破影響范圍內的裝運場地、破碎場所;爆破器材加工場所等;爆破傷害事故一旦發生,將會造成人員嚴重傷害或死亡,或者對設備、設施等造成嚴重毀壞。
防范措施:嚴格遵守爆破作業規程,嚴禁無證人員參與爆破作業,嚴格執行爆破安全警戒。
3、機械傷害
機械傷害事故是指機械設備運動(靜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與人體接觸引起的夾擊、碰撞、剪切、卷入、絞、碾、割、刺等傷害;可能發生機械傷害事故的場所:剝離過程、鑿巖及鑿巖臺階、設備檢修及檢修場所、破碎過程、運輸過程等;機械傷害的主要后果是造成人員傷亡,其次是對物件的損壞。
防范措施:嚴禁接觸運行中的設備,完善運轉部位的安全防護設施。
4、生產性粉塵
粉塵危害是礦山開采作業最大危害之一。粉塵是在礦山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細粒狀礦物或巖石粉塵。鑿巖、爆破、礦石裝卸運輸過程中都能產生大量粉塵。作業人員長期吸人大量的粉塵后,可得塵肺病,嚴重者可使肺部失去功能導致死亡。
預防措施:
①收塵。利用除塵設備對粉塵進行收集,控制揚塵。
②噴霧灑水。對礦道和揚塵區域進行灑水降塵。
③個體防護。如配防塵口罩。
④通風防塵。通風除塵的作用是稀釋和排除電焊機焊接作業時空氣中的電焊煙塵。
5、容器爆炸
壓力容器爆炸是指壓力容器破裂引起的氣體爆炸(物理性爆炸)以及容器內盛裝的可燃性液化氣在容器破裂后,與周圍的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氣體混合物遇到火源時產生的化學爆炸;容器爆炸的后果是人員傷亡和設備損壞。
防范措施:嚴格遵守壓力容器使用規程。
6、觸電傷害:
觸電事故是指由于電流流經人體導致的生理傷害,包括雷擊傷亡事故;觸電傷害的后果是直接造成人員傷亡事故。
防范措施:嚴格遵守電氣操作安全規程,嚴格無證從事電氣作業。
7、坍塌
在露天礦山主要表現為邊坡失穩和破壞;坍塌是露天礦山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發生事故的后果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設備、設施損壞,對生產企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防范措施:生產作業中與邊坡等存在坍塌危害區域保持安全距離,作業前對現場做好安全檢查確認。
8、高處墜落
高處墜落指在高處作業中發生墜落造成的傷亡事故;可能發生高處墜落事故的場所:剝離作業面、鑿巖作業面、作業平臺、采場邊坡、破碎平臺等作業面;高處墜落造成的事故的后果是人員傷亡和設備損壞。
防范措施:嚴格遵守高空作業安全規程,正確使用高空作業安全繩、安全帽、安全網等防護工器具。
9、車輛傷害
車輛傷害事故指企業機動車輛在行駛中引起的人體墜落和物體倒塌、墜落、擠壓傷亡事故;車輛傷害后果是人員的傷亡和設備物品的損毀。
防范措施:遵守交通規則,嚴禁違章駕駛。
10、礦山火災
礦山火災是指礦山企業內所發生的火災;礦山火災可能發生在空壓機房、機修車間、綜合材料庫、油庫、生產辦公區域和變壓器等用電部位;火災事故的主要后果是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防范措施:嚴格做好火災消防預防工作,確保現場消防器材和設施完好有效。
11、噪聲與振動
噪聲指聲強和頻率的變化都無規律、雜亂無章的聲音。礦山噪聲與振動主要來源于各種設備在運轉過程中由于震動、摩擦、碰撞而產生的機械動力噪聲和由風管排氣、漏氣而產生的氣體動力噪聲。噪聲可以使人耳聾,還可能引起高血壓、心臟病、神經官能癥等疾病。噪聲還污染環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生產活動。
預防措施:
①消除或降低聲源噪聲,嚴格控制制造和安裝質量,防止振動;加強潤滑,降低磨擦噪聲等。
②降低傳遞途徑中的噪聲。可以采取隔音、吸聲、消聲等措施。
③加強個體防護。在噪聲作業場所應佩戴防聲耳塞、耳罩和防聲帽盔等防護用品。
12、生產性有毒氣體
在生產過程中產生或使用的有毒物質稱為生產性毒物。礦山大量產生的生產性毒物主要有爆破產生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皮帶維修中產生苯揮發有害氣體,密閉空間產生一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呼吸有毒性氣體會導致人惡心、頭暈、昏迷,嚴重甚至引發死亡。
預防措施:通風排毒,特別是爆破作業時要站在上風處,爆破后待炮煙散盡后才能進入爆破現場。
13、高溫低溫
在夏季節露天作業時,由于露天作業人員在高溫暴曬下作業時間過長,有可能發生中暑,引起消化不良,腸胃疾病,有時發生腎功能不全直到死亡等。冬季露天作業則可能發生凍傷。
預防措施:
①加強作業現場通風換氣,疏散熱源;
②隔熱降溫,隔離現場高溫熱源,或避開高溫時段作業;
③常備防暑降溫物品和藥品;
④合理安排作業班次,高溫時段采取輪換制作業;
⑤做好作業場所防寒保溫措施。
14、其它傷害
①雨天、冰凍天作業場地不平,道路潮濕、廢石場粘滑等可能引起人員滑倒、摔傷、扭傷等;
②作業場地狹窄、作業安全距離不夠,可能發生碰撞擠壓事故;
③設備起動時未發信號或信號不清,指揮或操作不當引發事故等;
④作業人員思想不集中,或酒后作業等引發事故;
⑤未正確穿戴和使用勞動防護用品或未正確使用工器具等引發事故。
防范措施:嚴格遵守和落實相應安全防范措施,嚴禁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違反勞動紀律。
篇2:油罐清理作業危險源分析防范
清罐作業之前,應根據現場情況對工作人員進行安全和有關技術的培訓教育,并經考核合格后方準上崗。要求所有工作人員掌握的安全技能和知識主要包括:清罐安全、防靜電安全、防火防爆安全、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辦法等;呼吸器具的使用知識,防護及搶救用品及相關知識,缺氧癥的急救等知識。并做好班前的安全檢查教育和確定作業過程中的安全喊話(或手勢)方式。項目監督、現場負責人、技術員、安全員對安全進行監督檢查。每日收工時,清點人員及其器材等,不留人為隱患。
油罐清理作業的主要危險包括以下各方面:
1、著火、爆炸;
2、窒息、中毒;
3、磕、碰、撞傷;
4、落物砸傷;
5、滑跌;
6、梯(架)上掉落;
7、扭傷;
8、不正確地使用工具。
篇3:危險源安全防范措施監控措施
1、車間主任認真學習落實“危險源(點)管理、辨識與定期評估制度”,宣傳貫徹《安全生產法》、《消防法》,和上級政府部門、公司下發的關于安全、消防方面的規章制度、通知、辦法等文件。
2、凡進入B級危險源(點)的人員必須進行防火、防爆、防毒、防觸電教育,禁止任何人攜帶易燃易爆物品。
3、B級危險源(點)崗位職工必須經過三級安全教育和消防安全崗前教育,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特種作業人員必須經過政府部門培訓持證上崗。
4、嚴格落實安全、消防檢查制度。檢查內容:查班長或組長、查思想、查制度、查隱患、查監控及防范措施是否掌握和落實。
5、全面查找安全事故隱患和火災事故隱患。查安全、消防設施的薄弱環節,對發現的事故隱患徹底整改和重點治理,對限期不能整改的隱患,要求定隱患性質、定整改方案、定整改負責人、定整改時間、定可能發生事故的防范措施和監控措施、定安全防范措施負責人、監控措施負責人和24小時監控人員,始終做到警鐘長鳴。
6、車間主任逐級落實安全和防火責任制,落實安全、消防設施和安全、消防器材的配備、維護。做到數量達標、質量合格、布局合理。
7、加強用火、用電、用氣管理,作業時必須嚴格落實動火票和相關作業票。
8、易燃易爆危險物品必須存放在制定地點。嚴禁在B級危險源亂放。
9、電器線路改裝必須經過安全、消防和機動部門審批,電器線路、設備維修安裝應由持證電工負責,作業時嚴格執行消防安全操作規程,嚴禁隨意拉設電線,嚴禁超負荷用電。
10、易燃易爆場所必須使用防爆電機、防火線纜和防爆電器,禁止私用電熱棒、電爐等大功率電器。
11、進入煤氣區作業必須佩戴空氣呼吸器,必須2人以上并有專職安全煤防員現場監護。
12、外單位人員進入B級危險源(點)必須經安全科同意并檢查登記合格后方可進入。
13、B級危險源(點)在生產流程、材料、工藝、設備、防護措施和環境等因素發生重大變化,或者國家有關法規、標準發生變化時,車間主任應及時組織對B級危險源(點)重新進行安全評估,并及時報告廠安全科。
14、車間主任必須保證B級危險源(點)安全管理與監控所必需的資金投入。并制定B級危險源(點)安全管理與監控的實施方案。
15、車間主任必須經常對從事B級危險源(點)管理的干部進行安全教育和技術培訓,使其掌握該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在緊急情況下應當采取的應急措施;
16、車間必須在B級危險源(點)現場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并加強B級危險源(點)的監控和有關設備、設施的安全管理。
17、車間必須對B級危險源(點)的工藝參數、危險物質進行定期檢測,對重要設備、設施進行經常性的檢測、檢驗。
18、必須按國家規定對B級危險源(點)的強制檢驗和定期檢驗設備、設施進行檢驗。
19、車間應當對B級危險源(點)的安全狀況進行定期檢查,并督導相關崗位填寫運行記錄,必須建立健全危險源(點)安全管理檔案。
20、車間必須對B級危險源(點)制定相應的應急救援預案,落實應急救援預案的各項應急措施,車間每月進行一次事故應急救援演練;并做好培訓和演練、總結記錄。
21、車間應當將B級危險源(點)可能發生事故的后果及應急措施等信息以書面形式告知可能受影響的其他車間和人員;并報安全科備案。
22、B級危險源(點)必須設專人管理、維護,發現重大隱患及問題,立即上報安全管理部門。
唐山國豐鋼鐵有限公司
2009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