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義務兵管理制度

義務兵管理制度

2024-07-13 閱讀 2632

義務兵制度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取得了全國范圍的、鞏固的人民政權之后,全國各族人民有了安定團結的生活和進行和平建設的可能,這就具備了按照一定計劃進行統一的征兵和退伍工作的條件。隨著各種社會改革和政治運動的勝利,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普遍有了提高,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年迫切要求實行義務兵役制,輪流履行服兵役的義務,實現保衛祖國的愿望。實行義務兵役制的條件基本上已經成熟。國兵役制發展

中華人民解放軍自1927年建立以來實行的兵役制度,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從建軍之日起到建國初期的1955年,一直實行的是志愿兵役制。自愿參軍的人員,長期地在軍隊服務。

從1955年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國第一部兵役法,中華人民解放軍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這一時期,除個別單位保留了極少數的志愿兵役制士兵外,全軍基本實行清一色的義務兵役制。兵役法規定的義務兵服役年限為:陸軍3年,空軍4年,海軍5年。1965年經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改為陸軍4年,空軍5年,海軍6年。1967年,*中央、國務院、**、中央*小組決定改為陸軍2年,空軍3年,海軍4年。

從1978年起實行義務兵與志愿兵相結合的制度。1978年3月7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討論批準了《關于兵役制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為了加速我軍革命化、現代化建設,決定實行義務兵與志愿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根據部隊需要和本人自愿,將部分義務兵改為志愿兵,并對現行義務兵的服役年限作適當延長。從1978年起,義務兵服現役的時間又恢復了1955年的規定,服役年限分別為:陸軍部隊的戰士3年,空軍、海軍陸勤部隊和陸軍特種技術部隊的戰士4年,海軍艦艇部隊、陸軍船舶分隊的戰士5年。

義務兵的待遇

義務兵服現役期間享受供給制生活待遇,并按軍銜和服現役年限發給津貼,享受國家和軍隊規定的保險待遇,享受公費醫療待遇。義務兵服役期限從1955年實行義務兵役制以來,國家對義務兵的服役年限作過數次較大的修改。1955年頒布的第一部兵役法規定:陸軍、公安軍為3年,空軍、海岸守備部隊、公安軍艦艇部隊4年,海軍艦艇部隊5年。

1967年,*中央、國務院、**、中央*小組決定,改為陸軍2年,空軍、海軍陸勤部隊和陸軍特種技術部隊3年,海軍艦艇部隊和船舶分隊4年。

1978年,根據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兵役制問題的決定》,又恢復了1955年的規定。

1984年頒布的第二部兵役法又將士兵的服役年限規定為陸軍3年,空軍、海軍4年。

1998年12月29日新頒布的兵役法將陸、海、空軍義務兵服現役期限一律改為2年。取消了超期服役的規定。

兵役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義務兵役制為主體的義務兵與志愿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每位公民,都有依照法律服兵役的義務,超期服現役滿5年的義務兵,根據軍隊需要和本人自愿可改為志愿兵,繼續服現役;退出現役的士兵和軍官以及其他符合兵役條件的公民,在規定的年齡內服預備役;民兵組織既是國家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又是預備役人員的基本組織形式。新的兵役法又將士兵的服役年限規定為陸軍3年,空軍、海軍4年。

1998年12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修正案》(1998年12月29日發布實施)。新修訂的兵役法將陸、海、空軍義務兵服現役期限一律改為2年。取消了超期服役的規定。

兵役法的制定和修改1952年開始了擬制兵役法的準備工作。1953年3月23日,*主席正式簽署了中央軍事委員會命令,決定成立兵役法委員會,由聶榮臻任主任,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海軍、空軍、公安軍以及國家機關有關部門的領導為委員,領導兵役法的起草工作。經過廣泛征求意見,反復討論修改,于1954年12月擬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草案》。1954年12月16日,國務院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草案)》。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了第一部兵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從此,中華人民解放軍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

1998年12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修正案》(1998年12月29日發布實施)。兵役法修正案對《兵役法》11個條款進行了修改,新增加了3個條款。

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修改兵役法的決定

**年10月29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的決定》。國家**簽署第50號主席令予以公布。這一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根據這一決定作了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修改后的兵役法規定,在征集期間,應征公民被征集服現役,同時被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招收錄用或者聘用的,應當優先履行服兵役義務。應征公民是維持家庭生活唯一勞動力的,可以緩征。

根據修改后的兵役法,國家建立健全以扶持就業為主,自主就業、安排工作、退休、供養以及繼續完成學業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士兵退出現役安置制度。義務兵退出現役,按照國家規定發給退役金,由安置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接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可以發給經濟補助。

修改后的兵役法還規定,義務兵退出現役,報考公務員、應聘事業單位職位的,同等條件下應當優先錄用或者聘用。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有接收安置退出現役軍人的義務,在招收錄用工作人員或者聘用職工時,同等條件下應當優先招收錄用退出現役軍人。

篇2:義務兵管理制度

義務兵制度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取得了全國范圍的、鞏固的人民政權之后,全國各族人民有了安定團結的生活和進行和平建設的可能,這就具備了按照一定計劃進行統一的征兵和退伍工作的條件。隨著各種社會改革和政治運動的勝利,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普遍有了提高,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年迫切要求實行義務兵役制,輪流履行服兵役的義務,實現保衛祖國的愿望。實行義務兵役制的條件基本上已經成熟。國兵役制發展

中華人民解放軍自1927年建立以來實行的兵役制度,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從建軍之日起到建國初期的1955年,一直實行的是志愿兵役制。自愿參軍的人員,長期地在軍隊服務。

從1955年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國第一部兵役法,中華人民解放軍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這一時期,除個別單位保留了極少數的志愿兵役制士兵外,全軍基本實行清一色的義務兵役制。兵役法規定的義務兵服役年限為:陸軍3年,空軍4年,海軍5年。1965年經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改為陸軍4年,空軍5年,海軍6年。1967年,*中央、國務院、**、中央*小組決定改為陸軍2年,空軍3年,海軍4年。

從1978年起實行義務兵與志愿兵相結合的制度。1978年3月7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討論批準了《關于兵役制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為了加速我軍革命化、現代化建設,決定實行義務兵與志愿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根據部隊需要和本人自愿,將部分義務兵改為志愿兵,并對現行義務兵的服役年限作適當延長。從1978年起,義務兵服現役的時間又恢復了1955年的規定,服役年限分別為:陸軍部隊的戰士3年,空軍、海軍陸勤部隊和陸軍特種技術部隊的戰士4年,海軍艦艇部隊、陸軍船舶分隊的戰士5年。

義務兵的待遇

義務兵服現役期間享受供給制生活待遇,并按軍銜和服現役年限發給津貼,享受國家和軍隊規定的保險待遇,享受公費醫療待遇。義務兵服役期限從1955年實行義務兵役制以來,國家對義務兵的服役年限作過數次較大的修改。1955年頒布的第一部兵役法規定:陸軍、公安軍為3年,空軍、海岸守備部隊、公安軍艦艇部隊4年,海軍艦艇部隊5年。

1967年,*中央、國務院、**、中央*小組決定,改為陸軍2年,空軍、海軍陸勤部隊和陸軍特種技術部隊3年,海軍艦艇部隊和船舶分隊4年。

1978年,根據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兵役制問題的決定》,又恢復了1955年的規定。

1984年頒布的第二部兵役法又將士兵的服役年限規定為陸軍3年,空軍、海軍4年。

1998年12月29日新頒布的兵役法將陸、海、空軍義務兵服現役期限一律改為2年。取消了超期服役的規定。

兵役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義務兵役制為主體的義務兵與志愿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每位公民,都有依照法律服兵役的義務,超期服現役滿5年的義務兵,根據軍隊需要和本人自愿可改為志愿兵,繼續服現役;退出現役的士兵和軍官以及其他符合兵役條件的公民,在規定的年齡內服預備役;民兵組織既是國家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又是預備役人員的基本組織形式。新的兵役法又將士兵的服役年限規定為陸軍3年,空軍、海軍4年。

1998年12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修正案》(1998年12月29日發布實施)。新修訂的兵役法將陸、海、空軍義務兵服現役期限一律改為2年。取消了超期服役的規定。

兵役法的制定和修改1952年開始了擬制兵役法的準備工作。1953年3月23日,*主席正式簽署了中央軍事委員會命令,決定成立兵役法委員會,由聶榮臻任主任,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海軍、空軍、公安軍以及國家機關有關部門的領導為委員,領導兵役法的起草工作。經過廣泛征求意見,反復討論修改,于1954年12月擬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草案》。1954年12月16日,國務院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草案)》。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了第一部兵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從此,中華人民解放軍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

1998年12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修正案》(1998年12月29日發布實施)。兵役法修正案對《兵役法》11個條款進行了修改,新增加了3個條款。

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修改兵役法的決定

**年10月29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的決定》。國家**簽署第50號主席令予以公布。這一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根據這一決定作了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修改后的兵役法規定,在征集期間,應征公民被征集服現役,同時被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招收錄用或者聘用的,應當優先履行服兵役義務。應征公民是維持家庭生活唯一勞動力的,可以緩征。

根據修改后的兵役法,國家建立健全以扶持就業為主,自主就業、安排工作、退休、供養以及繼續完成學業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士兵退出現役安置制度。義務兵退出現役,按照國家規定發給退役金,由安置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接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可以發給經濟補助。

修改后的兵役法還規定,義務兵退出現役,報考公務員、應聘事業單位職位的,同等條件下應當優先錄用或者聘用。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有接收安置退出現役軍人的義務,在招收錄用工作人員或者聘用職工時,同等條件下應當優先招收錄用退出現役軍人。

篇3:義務兵制度

中國義務兵制度

中國實行義務兵和志愿兵以制度,義務兵服役2年。

中國義務兵制度發展

1954年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征集補充兵員的命令。命令決定:為了補充人民解放軍退伍兵員的缺額及逐步推行義務兵役制,規定在兵役法未公布前,從1954年11月1日到1955年2月28日,在年滿18周歲到22周歲的男性公民中,征集補充兵員45萬人,服現役的期限從1955年3月1日算起。應征公民入伍前需由國家衛生機關進行體格檢查,凡適合規定應征年齡的公民,如果是家庭中唯一勞動力或獨子,經地方人民政府審查批準,可予緩征,不得征集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力的人入伍。同時人民解放軍也有一部分現役軍人,復員回鄉就業,轉入預備役或退役。1954年9月20日,公布了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第一○三條規定:“保衛祖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圣職責。依照法律服兵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光榮義務。”為了逐步推行義務兵役制,1954年1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逐步推行義務兵役制,加強中國國防力量》的社論,要求各級黨委必須開展廣泛而深入的宣傳教育,使中華人民普遍了解義務兵役制的具體作法和好處,號召新時代的青年們,勇敢地走上保衛祖國的神圣崗位上去。1954年12月,中華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也下發了《關于逐步推行義務兵役制和老戰士分期復員的宣傳要點》。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并正式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兵役法規定,人民解放軍由志愿兵役制改為義務兵役制。至此,中國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

1978年3月7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討論并批準國務院提出的《關于兵役制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實行義務兵役制,對于加強我軍建設,加強民兵建設,為中國軍隊積蓄后備力量,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決定,為了加速我軍革命化、現代化建設,實行義務兵與志愿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重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義務兵役制為主體的義務兵與志愿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義務依照本法的規定服兵役。

1998年12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修正案》(1998年12月29日發布施行)。新兵役法刪掉了原兵役法中的“義務兵役制為主體”的提法,保留了“兩個結合”的基本制度,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義務兵與志愿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既體現了兵役制度的特色,又適應了軍隊建設發展的需要。

實行義務兵役制,是中國軍事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是關系著國家安全和全國人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義務兵役制的優點在于士兵服役時間短,定期征兵和退伍,使兵員經常輪換,有利于常備軍兵員更新,既可保持軍隊的兵員年輕力壯,又可儲備兵員;同時,也可使更多的人服現役,公民的兵役義務負擔公平合理。其不足是服役時間短,很難全面熟悉地掌握復雜的軍事技術與裝備,只能在預備役組織中進行復訓,方能達到現代條件下合格后備兵員的要求。因此,中國從1978年以后,采取了義務兵與志愿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對于加強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提高部隊戰斗力,積蓄后備兵員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義務兵的待遇

義務兵服現役期間享受供給制生活待遇,并按軍銜和服現役年限發給津貼,享受國家和軍隊規定的保險待遇,享受公費醫療待遇。

中國義務兵服役期限

從1955年實行義務兵役制以來,國家對義務兵的服役年限作過數次較大的修改。

1955年頒布的第一部兵役法規定:陸軍、公安軍為3年,空軍、海岸守備部隊、公安軍艦艇部隊4年,海軍艦艇部隊5年。

1965年經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改為陸軍4年,空軍5年,海軍6年。

1967年,*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中央*小組決定,改為陸軍2年,空軍、海軍陸勤部隊和陸軍特種技術部隊3年,海軍艦艇部隊和船舶分隊4年。

1978年,根據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兵役制問題的決定》,又恢復了1955年的規定。服役年限分別為:陸軍部隊的戰士3年,空軍、海軍陸勤部隊和陸軍特種技術部隊的戰士4年,海軍艦艇部隊、陸軍船舶分隊的戰士5年。

1984年頒布的第二部兵役法又將士兵的服役年限規定為陸軍3年,空軍、海軍4年。

1998年12月29日新頒布的兵役法將陸、海、空軍義務兵服現役期限一律改為2年。取消了超期服役的規定。

中國義務兵退役后的安置

義務兵退出現役后,按退伍安置(復員)。

家居農村的義務兵服役期滿退出現役后,由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妥善安排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招收員工時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

家居城鎮的義務兵退出現役后,由縣、區的人民政府安排工作,也可以由上一級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在本地區內統籌安排。

城鎮退伍軍人自謀職業的,由當地人民政府給予一次性經濟補助,并給予政策上的優惠。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