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機電運輸專業風險辨識范圍
風險辨識范圍包括礦井機電運輸系統范圍。根據機運系統危險點分析。危險點包括三個方面:①有可能造成危害的作業環境。如:作業環境中存在的有毒氣體,將會直接或間接危害作業人員的身體健康,誘發職業病。②有可能造成危害的機械設備等物體。如:機器設備沒有安全防護罩,其運行部分裸露在外,與人體接觸造成傷害;帶電的裸露的電源線,如果人與之接觸,就會發生觸電事故。③作業人員在作業中違反《煤礦安全規程》、《操作規程》,隨心所欲地操作。如:斜巷提升不落實警戒,行車又行人;設備檢修未停電閉鎖;設備運行時人員靠近旋轉部位作業等。作業環境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機器設備等物體存在的不安全狀態、作業人員在作業中的不安全行為,都有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事故的發生,都可以把看成是作業中存在的危險點,從而采取措施加以防范或消除。
一、通過分析煤礦機電運輸作業中發生的事故,可以看出,危險點的生成有下列幾種情況。
1、伴隨著作業實踐活動而生成的危險點。只要有作業實踐活動,就必然會生成相應的危險點。如:在電焊作業過程中,電焊弧光會對人的眼睛造成傷害;電焊濺出的焊渣火花落在易燃物上,會引起火災;如果電焊把漏電,人體與之接觸可能會被電擊等等。電焊工在高處和交叉作業環境,還存在墜落和受到物體打擊的危險。對這類危險點的防范措施,一般都采取個體防護(戴防護眼鏡穿工作服,使用漏電保安器、距離防護、劃分危險區域,非工作人員禁止接近、屏蔽隔離、高處施焊使用隔離物隔住飛落的焊渣火花等)。
2、伴隨特殊的環境而生成的危險點。只要出現這類不良的環境,就有可能生成相應的危險點。如《煤礦安全規程》明確規定,井下不得帶電檢修、搬遷電氣設備、電纜、電線。檢修或搬遷前,必須切斷電源,檢查瓦斯。因此,井下電工必須佩帶便攜式瓦斯報警儀。在井下檢修操作電氣設備,更應注意預防和控制環境造成的危險點。操作人員應穿試驗合格的絕緣靴或站在絕緣臺上,檢查電氣設備是否失去防爆性能。
3、伴隨機械設備制造缺陷而生成的危險點。有些機械設備的制造缺陷不經過技術檢驗很難發現。而一旦購進并投入使用,在一定條件下,潛藏的缺陷就會變成現實的危險點。
4、因缺乏維修和檢查,使機械設備生成危險點。一些機械設備存在的缺陷及危險點,不都是在制造時就存在,有些是年久失修,逐漸生成,如果缺乏作業前的認真檢查,帶故障使用,就會給作業人員的生命與健康帶來威脅。
5、違章冒險工作直接生產的危險點。《煤礦安全規程》、操作規程是我們安全工作的經驗總結,對控制和防止危險點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違反《煤礦安全規程》、操作規程,冒險作業,就會使處于安全狀態的作業環境危機四伏,險象環生,不僅不能控制已經存在的危險點,還會生成一些新的危險點,進而導致事故的發生。
另外,還有些物質,如有害的化學物質(污染、放射性物質等、物理現象、噪聲等),本身就是一種危險源,防范不周,有可能受其傷害。
篇2:危險有害因素辨識風險評估制度
1、為了更好的對危險有害因素進行辨識和評估特制訂本制度,本制度適用于臨猗分公司。
2、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和風險評估由各分廠安環處牽頭,各職能部門具體負責。
3、各職能部門要全面有序進行危險、有害因素的識別,從廠址、總平面布置、道路運輸、建(構)筑物、生產工藝、物流、主要設備裝置、作業環境、安全措施管理等方面進行,不能漏項和缺項。
4、危險有害因素辨識時,要采用多種辨識和評估方法,如采用安全檢查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等方法。
5、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完后,各單位要根據風險評估提出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6、危險有害因素每年進行一次辨識,遇到下列情況時應加強辨識:
6.1與企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發生變化時;
6.2任何新的或修改的活動引入之前(如采用新工藝、新的原材料、新改擴建項目等);
6.3有關危險源和風險評價的新知識、新技術出現時。
篇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制度
1、目的
通過對危險源的正確辨識,系統地診斷車間、工藝過程或機械設備以及各種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約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發展,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過到安全生產。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1)詢問、交談。對于本組織的某項工作要主動與有經驗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現場觀察。通過對作業環境的現場觀察,可發現其存在的危險源。
(3)查閱有關記錄。查閱組織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記錄,從中吸取經驗,發現存在的危險源。
(4)獲取外部信息。從有關似組織、文獻資料等方面獲取有關危險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識本組織存在的危險源。
(5)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分析組織成員工作任務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識別出有關的危險源。
3、風險評價的內容
(1)設備、設施風險評價。如作業現場照明、樓梯護欄、手欄等防護設施是否完好,與裝配、操作、維護、修理和拆卸有關的設備、裝置、機械是否存在危險因素。
(2)危險物料。如工具、物料等從高處墜落、可傷害眼睛的物質試濟、可通過皮膚接觸和吸收而造成傷害的物質等。
(3)交通運輸。各種交通運輸機具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4)火災和爆炸。油庫、庫房(尤其是炸藥庫)各種安全措施是否完好。
(5)行為性。如在平地上滑倒或跌倒,人員從高處墜落、員工的暴力行為等。
(6)工程地質。對各項工程從圖紙設計到工程質量情況進行全面審查,了解其安全性,是否存在危險源。
4、風險評價的程序(風險評價計劃)
(1)全面細致地了解系統的功能、結構、工藝條件等有關信息,包括系統或同類系統發生過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
(2)收集與工藝系統有關的標準。
(3)按系統的功能、結構、系統安全性的因素及公認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造成影響的部件、零件等。
(4)針對危險因素、提出相關安全要求及應達到的安全指標和應采取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