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危險源安全風險辨識控制管理制度

危險源安全風險辨識控制管理制度

2024-07-14 閱讀 3805

1.目的持續對四工區范圍內所有危險源進行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為消除事故隱患奠定基礎。2.適用范圍適用于四工區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工作。3.職責3.1管理者代表負責組織本工區危險源的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工作。3.2工區安質部是本工程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的策劃工作的歸口管理部門。3.3各部門和單位負責其管轄范圍內的危險源辨識工作,參加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策劃工作。4.工作程序4.1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過程確定生產作業過程→識別危險源→安全風險評價→登記重大安全風險。4.2危險源的辯識4.2.1危險源的辯識應考慮以下方面:4.2.1.1所有活動中存在的危險源。包括工區管理和作業過程中所有人員的活動、外來人員的活動;常規活動(如正常的工作活動等)、異常情況下的活動和緊急狀況下的活動(如火災等)。4.2.1.2本工區所有工作場所的設施設備(包括外部提供的)中存在危險源,如建筑物、車輛等。4.2.1.3本工區所有采購、使用、儲存、報廢的物資(包括公司外部提供的)中存在危險源,如食品、辦公用品、生活物品等。4.2.1.4各種工作環境因素帶來的影響,如高溫、低溫、照明等。4.2.1.5識別危險源時要考慮六種典型危害、三種時態和三種狀態1)六種典型危害a各種有毒有害化學品的揮發、泄漏所造成的人員傷害、火災等;b物理危害:造成人體輻射損傷、凍傷、燒傷、中毒等;c機械危害:造成人體砸傷、壓傷、倒塌壓埋傷、割傷、刺傷、擦傷、扭傷、沖擊傷、切斷傷等;d電器危害:設備設施安全裝置缺乏或損壞造成的火災、人員觸電、設備損害等;e人體工程危害:不適宜的作業方式、作息時間、作業環境等引起的人體過度疲勞危害;f生物危害:病毒、有害細菌、真菌等造成的發病感染。2)三種時態a過去:作業活動或設備等過去的安全控制狀態及發生過的人體傷害事故;b現在:作業活動或設備等現在的安全控制狀況;c將來:作業活動發生變化、系統或設備等在發生改進、報廢后將會產生的危險因素。?3)三種狀態a正常:作業活動或設備等按其工作任務連續長時間進行工作的狀態;b異常:作業活動或設備等周期性或臨時性進行工作的狀態,如設備的開啟、停止、檢修等狀態;c緊急情況:發生火災、水災、交通事故等狀態。4.2.2識別的方法1)收集國家和地方有關安全法規、標準,將其作為重要依據和線索。2)收集本單位和其它同類單位過去已發生的事件和事故信息。3)通過收集其它要求(如:客戶的要求等)和專家咨詢獲得的信息。4)通過現場觀察、座談和預先危害分析進行辨識:現場觀察:對作業活動、設備運轉進行現場觀測,分析人員、過程、設備運轉過程中存在的危害;座談:召集安全管理人員、專業人員、管理人員、操作人員,討論分析作業活動、設備運轉過程中存在的危害,對現場觀察分析得出的危害進行補充和確認;預先危害分析:新設備或新過程采用前,預先對存在的危害類別、危害產生的條件、事故后果等概略地進行模擬分析和評價。4.3?風險評價?4.3.1?矩陣法?后果可能性輕微傷害傷?害嚴重傷害極不可能可忽略風險可容許風險中度風險不可能可容許風險中度風險重大風險可能中度風險重大風險不可容許風險4.3.2LEC定量評價法D=LEC式中:D-風險值;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C-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L、E、C分值分別按照下述表格確定:1)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分數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分數值事故發生的可能性10631完全可以預料相當可能可能,但不經常可能性小,完全意外0.50.20.1很不可能極不可能實際不可能說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是指存在某種情況時發生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而不是指這種情況在我工區出現的可能性有多大。如:車輛帶病運行時,出現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L值應為6或10),而不是指我單位車輛帶病運行的可能性有多大(此時L值為3或1)。2)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分數值頻繁程度分數值頻繁程度1063連續暴露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每周一次210.1每月一次暴露每年幾次暴露非常罕見地暴露3)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C)分數值可能出現的結果經濟損失(萬元)傷亡人數100200以上死亡10-29人、重傷50人以上40100-200死亡3-9人、重傷10-49人1550-100死亡1-2人、重傷3-9人710-10一次重傷1-2人31-10多人輕傷11以下少量人員輕傷4)危險源風險評價結果分為極其危險、高度危險、顯著危險、一般危險、稍有危險五個等級。具體劃分見下表:D值危險程度>320160-32070-16020-70〈20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高度危險,需立即整改顯著危險,需要整改一般危險,需要注意稍有危險,可以接受注:D>70的危險源為重大安全風險。4.4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的實施4.4.1各部門按照上述規定,對危險源進行識別,填寫《危險源辯識調查評價表》中的“序號”、“場所/設備設施/活動”、“危險源”、“可能的損害”、“現有控制措施/制度”等內容。4.4.2各部門根據“矩陣法”和“LEC定量評價法”,對已識別危險源進行評價,填寫《危險源辯識調查評價表》“風險評估”和“風險級別”的內容。根據評價結果,將重大安全風險匯總填寫《重大安全風險清單》。4.4.3各部門將《危險源辯識調查評價表》和《重大安全風險清單》上交S2標項目部安質部。S2標項目部安質部對各部門的《危險源辯識調查評價表》和《重大安全風險清單》進行審核和確認,匯總編制S2標項目部的《危險源辯識調查評價表》和《重大安全風險清單》。4.5風險控制的策劃4.5.1風險控制的策劃應首先考慮消除或減少危險源,其次考慮采取措施降低風險,最后考慮個體保護。4.5.2重大安全風險控制4.5.2.1在一段時期內需采取專門措施控制時,應建立詳盡的實施計劃(即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案)。4.5.2.2緊急情況下的重大安全風險,應制定應急預案。4.5.2.3建立和完善安全制度,編制相關安全操作規程或作業指導書。4.5.2.4監控各項安全制度和措施的落實。4.5.2.5對有關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和培訓。4.5.2.6加強有關設備、設施的檢查和維護。4.5.3一般風險控制對一般風險危險源,對職工進行安全風險教育,有關部門完善現有制度和措施,加強運行監控。4.6危險源的更新各部門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隨時進行危險源的更新工作,對新增危險源進行風險評價,確定新增重大安全風險,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1)相關法律法規變化時;2)在工作程序將發生變化時;3)開展新的活動之前(如新建工程等);4)采用新設備、設施前或設備技術改造后投入使用前;5)采用新的物質;6)發現新的危險源時。各部門根據補充辨識和評價的結果,填寫新增《危險源辯識調查評價表》和《重大安全風險清單》,報人資行政部備案。5.記錄5.1《危險源辨識調查評價表》5.2《重大安全風險清單》?新疆北新路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格庫鐵路新疆段S2標四工區?2016年04月01日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制度

1、目的

通過對危險源的正確辨識,系統地診斷車間、工藝過程或機械設備以及各種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約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發展,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過到安全生產。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1)詢問、交談。對于本組織的某項工作要主動與有經驗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現場觀察。通過對作業環境的現場觀察,可發現其存在的危險源。

(3)查閱有關記錄。查閱組織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記錄,從中吸取經驗,發現存在的危險源。

(4)獲取外部信息。從有關似組織、文獻資料等方面獲取有關危險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識本組織存在的危險源。

(5)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分析組織成員工作任務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識別出有關的危險源。

3、風險評價的內容

(1)設備、設施風險評價。如作業現場照明、樓梯護欄、手欄等防護設施是否完好,與裝配、操作、維護、修理和拆卸有關的設備、裝置、機械是否存在危險因素。

(2)危險物料。如工具、物料等從高處墜落、可傷害眼睛的物質試濟、可通過皮膚接觸和吸收而造成傷害的物質等。

(3)交通運輸。各種交通運輸機具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4)火災和爆炸。油庫、庫房(尤其是炸藥庫)各種安全措施是否完好。

(5)行為性。如在平地上滑倒或跌倒,人員從高處墜落、員工的暴力行為等。

(6)工程地質。對各項工程從圖紙設計到工程質量情況進行全面審查,了解其安全性,是否存在危險源。

4、風險評價的程序(風險評價計劃)

(1)全面細致地了解系統的功能、結構、工藝條件等有關信息,包括系統或同類系統發生過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

(2)收集與工藝系統有關的標準。

(3)按系統的功能、結構、系統安全性的因素及公認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造成影響的部件、零件等。

(4)針對危險因素、提出相關安全要求及應達到的安全指標和應采取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