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大面積傳染性疾病專項應急救援預案格式

大面積傳染性疾病專項應急救援預案格式

2024-07-16 閱讀 8260

1總則1.1編制目的為保障小浪底電廠職工及家屬生產生活秩序,切實有效降低和控制發生大面積傳染病的危害,特制定本預案。1.2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1.3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電廠管轄區域內發生大面積傳染性疾病的事件。1.4工作原則本預案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以人為本,善待生命”的原則,以突發事件的預測、預防為重點,以對危急事件過程處理的快捷準確為目標,統一指揮、分級負責,一旦發生大面積傳染病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實施救援,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把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和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2.突發事故危害程度分析2.1大面積傳染性疾病事件的定義大面積傳染病,是指突發的、對公眾健康或社會政治、經濟等影響巨大,需要緊急采取措施的疾病,包括:爆發疫情、新發或不明原因疾病流行、人禽共患病流行或暴發、突發社會事件導致的疾病暴發或流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中出現的群體反應或偶合事件。2.2大面積傳染病的種類大面積傳染病的種類目前主要有:甲類和部分乙類傳染性疾病,如:鼠疫、霍亂、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3應急指揮機構3.1應急指揮機構職責(1)電廠成立事故應急處置領導小組,按照事故應急處理程序進行應急處置。(2)事故應急應急處置領導小組是小浪底水力發電廠大面積傳染性疾病應急處理、救援的最高領導機構。3.1.1應急處置領導小組組長:廠長副組長:副廠長成員:辦公室主任、財務部主任、安全監察部主任、生產技術部主任、生產保障部主任、運行調度分廠廠長、發電維護分廠廠長、水工分廠廠長、水電供應部主任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設在安全監察部現場總指揮:廠長現場副總指揮:副廠長現場救援隊:120、綜合服務中心職工衛生室3.1.2組織機構職責3.1.2.1應急處置領導小組職責提出修訂發生大面積傳染病事件應急預案,負責每年組織發生大面積傳染病事件應急救援演練,監督檢查各部門應急演練。對發生事件啟動應急救援預案進行決策,調動各應急救援力量和物資,及時掌握突發事件現場的態勢,全面指揮應急救援工作。3.1.2.2日常管理機構職責:(1)在地方衛生防疫部門的指導下開展衛生防疫的各項基礎工作。(2)及時印制和發送有關衛生防疫的宣傳材料。(3)積極配合防疫部門調查登記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相關情況,并向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匯報。(4)按要求購置消毒藥品和器具,在衛生防疫部門的指導下,組織人員對污染區進行消毒。(5)根據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的指示,協調與當地政府、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工作,將當地政府的指(命)令,衛生主管部門和疾控中心的各項預防控制措施和要求,迅速向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匯報。3.1.2.3生產保障部的職責(1)保障被隔離人群或生活區居民的正常生活的物資供應,保障救治病人必需藥品供應,保障消毒、殺滅藥品和器械及有關人員防護物資的供應。平時應儲備一定數量的藥品和物資,以備急需。(2)在發生大面積傳染性疾病或可能發生大面積傳染病流行時,按國家或當地縣以上人民政府的統一口徑,在應急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及時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主要內容有:本次發生疾病的傳播方式,傳播規律,有效的預防方法,如何正確對待,應遵守的法律、法規、當地政府和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正在實施的辦法,消除職工、群眾的恐懼心理,穩定職工情緒,保證企業的正常生產和群眾的正常生活秩序。(3)應急預案啟動后,禁止非本單位人員乘坐本廠車輛,隨時對廠屬車輛進行消毒。根據需要派出專用車輛參加救援工作(4)及時落實資金,滿足日常預防和疫情發生時的需要。(5)保障應急救援通訊信息暢通。(6)對傳染病的疫情來源、可能的傳播途徑及范圍進行詳細的了解,對廠區、生活區的人員進行監督檢查,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向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地方衛生行政部門或疾病控制中心報告。3.1.2.4安全監察部職責負責組織應急預案的編寫。監督各級人員、各部門在疫情時按預案進行工作。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疫情的情況。發現預案存在不足,立即組織修編。3.1.3各部門職責(1)要盡快保障現場通風設施的良好運行,對發現有疫情的部門,必須由專人負責配合衛生防疫部門對接觸人群進行詳細的調查,并按規定及時將詳細情況報告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同時配合衛生防疫部門對防疫區域進行徹底的消毒,對懷疑或確診病人進行及時隔離。(2)發生疫情時,應在各運行值班室設置隔離帶,檢修人員及非生產人員一律不得進入。辦理工作票和其它事宜人員應在隔離帶外辦理。對本部門人員按要求對體溫等項目進行常規檢查,發現異常立即通知應急救援領導小組。(3)各部門要盡量減少各種會議、*活動、出差,特別是到已知疫區的公務活動要堅決取消或推遲。取消一切娛樂性活動,盡量避免人群擁擠、空氣不暢。(4)應急聯系電話表應急搶險人員名單及聯系方式,見附件1。3.2危急事件的預防3.2.1可能導致危急事件的因素惡性傳染病可通過空氣、接觸病人或接觸帶有病毒的污染物而致病。3.2.2預防措施(1)負責搜集、整理、提供專業知識和宣傳材料。對所有可能存在疫情的區域,在衛生防疫部門的指導下進行徹底消毒,并對易感染人群,特別是發熱病人及時送醫院檢查。及時收集有關預防傳染病的信息,指導防治工作。(2)辦公室要通過各種媒體和方式對相關知識進行及時、廣泛的宣傳報導。使廣大職工能夠及時了解疫情的發展情況及預防知識。(3)職工個人: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休息、穩定情緒;避免前往空氣流通不暢、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戶內經常通風換氣,勤打掃環境衛生、勤曬衣服和被褥。(4)工作場所及公共場所: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流通是一項重要的預防措施,特別是各個會議室、集控室等,要時常保持通風和清潔消毒;保持各種送風機、空調設備的良好運轉,保持環境衛生、進行臺面消毒,及時清理衛生死角防治疾病的蔓延擴散。(5)做好廠區、生活區的環境衛生保潔,公共場所的消毒工作。(6)當發生大面積傳染病時,各部門要盡量減少各種會議、*活動、出差,特別是到已知疫區的公務活動要堅決取消或推遲。取消一切娛樂性活動,盡量避免人群擁擠、空氣不暢。(7)當發生大面積傳染病時,要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和商務活動人員的健康監測,交通車、門衛要嚴格控制外來人員的進出,切斷外來傳染源。(8)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組織力量消滅鼠害和蚊蠅等病媒昆蟲及其它傳播傳染病或患有人畜共患傳染病的危害,對廠區及生活區周圍是否存在自然疫源地應有清楚的了解。(9)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和全民健身活動,增強員工體質,使防病成為職工群眾的自覺行動。(10)有條件時,在傳染病流行季節應提前對職工進行預防疫(菌)苗接種,能有效的防止傳染性疾病的流行和傳播。(11)病人的治療和轉運:對所發現的疑似病人,按有關規定及時用專車將病人轉送到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療機構進行救治,并將發病情況,診斷或疑似診斷(病歷)向收治醫院詳細介紹,幫助收治醫院在最短時間內明確診斷,及時治療。3.3應急預案的啟動,疫情的監控及報告(1)發生大面積傳染病或疑似病例后,立即成立相應的應急小組,由專人負責,每天定時向應急救援日常管理機構人員匯報本單位疫情情況(是否有發熱病人或疫情接觸情況),如出現疑似病人由醫院進行甄別和處置。如隱瞞不報,知情人及單位主要負責人要承擔相應的責任。(2)發生大面積傳染病或疑似病例后,及時向上級疾病控制部門進行報告,并予以有效隔離,根據當地政府有關規定,統一專人專車轉運至定點治療醫院進行進一步確診、醫學觀察及治療處理。(3)建立完善的疫情報告機制,定時向應急救援領導小組通報所轄區域的疫情變化。(4)對外來人員及時進行摸底排查,及時發現疫情的苗頭,同時做好廠區的衛生監督工作。3.4應急救援的結束本地域內,應隔離時間段內,已隔離病員均得到有效治療,且未發生新增疑似病例及確診病例時,由應急救援日常管理機構負責人報告應急救援指揮部。應急救援指揮部根據上級統一部署由組長或當地縣級以上政府官員宣布“發生大面積傳染病事件應急救援預案”結束。3.5生產、生活維持及恢復方案(1)在大面積傳染病事故發生后,各級健康人員要在不被傳染的情況下要堅守本職崗位,使生產、生活正常進行。(2)辦公室及時做好宣傳工作,穩定職工和病員情緒。(3)保衛部門布置安排好人力、做好安全保衛工作。廠工會應抽調人力做好患者親友的接待、安撫工作。(4)“發生大面積傳染病事件應急救援預案”結束后,各級領導干部要充分做好各項工作,使生產秩序和生活秩序恢復為正常狀態。4附則4.1本預案由安全監察部負責解釋。4.2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篇2:師范專科學校處理傳染性疾病應急方案

師專學校處理傳染性疾病應急方案

一、報告制度

1.學校門診部根據醫學傳染性疾病分類發現疑似傳染性病例,及時報告后勤管理與基建處(各學校發現疑似傳染病例,及時上報)。

2.校醫務室再確定是否是傳染病,并采取隔離救治措施。

二、消毒

1.后勤管理與基建處在第一時間通知患者所在宿管,對患者宿舍和教室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消毒。

2.傳染性較強的疾病患者對密切接觸的學生、教職工采取臨時隔離觀察。

3.根據不同病例采取不同的消毒方式。

4.對消毒場所或教室要通風換氣。

5.后勤管理與基建處根據傳染性嚴重程度報告學校分管領導。

三、傳染性疾病的控制

1.對患病學生在校醫務室無法治療的,應及時送達治療傳染病的專業醫院。

2.針對性地宣傳預防知識傳染知識。

3.患者未痊愈的情況下,禁止其他人探望。

4.憑醫院診斷書才能返校學習或工作。

篇3:某某校傳染性疾病應急預案

某校傳染性疾病應急預案

學校是傳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場所,也是傳染病的集散場所。為確保師生身體健康,維護社會穩定,進一步做好學校流感、集體性發熱、水痘、流腦、非典等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處理,加強相關疾病的預防和控制,防止疾病在學校中傳播,保護青少年身體健康,特制訂本預案。

一、預防措施

1、建立學校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健全傳染病預防和控制工作的管理制度,提供必要的衛生資源及設施。

2、學校建立各項衛生工作責任制,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衛生保健老師和班主任密切配合做好每天晨檢工作,認真填寫學生日檢統計表,保證學校預防疾病控制工作的順利開展。

3、學校開展預防宣傳教育工作,利用黑板報加強宣傳,定期進行有關預防傳染病的知識培訓,保證每周四午會為健康教育專題廣播,教會師生一般防病知識,培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4、學校學習場所、生活場所要通風換氣,保持教室內空氣流通,并進行定期消毒。

5、學生如發現有發熱、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癥狀應及時就醫。

二、學校一旦發生流感、集體性發熱、水痘、流腦等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遵循分級處置原則,根據以下傳染病應急事件的等級確認、劃分進行處置。

(一)第一級傳染病事件

1、確認、劃分:

(1)流感:在流感最長潛伏期內出現體溫>38℃,并伴有頭痛、咽痛、肌肉酸痛等類流感癥狀,一個班級病例在5例及以上或全校病例在15例以上、30例以下。

(2)集體性發熱事件:在近3天內突然出現集聚性發熱病人,經**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核實,一個班級病例在5例及以上或全校病例在15例以上、30例以下。

(3)水痘:學校在水痘最長潛伏期內,皮膚粘膜上分批出現斑疹、丘疹、水皰并伴有較輕全身癥狀的病例在30例以下。

(4)流腦:學校出現有發熱、頭痛、瘀點、頸部強直、噴射性嘔吐等流腦疑似癥狀的流腦疑似病例。

(5)非典型肺炎:學校出現體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