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毒物危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工業毒物正在危害著我們社會群體以及生長生活環境,我們要辨識工業毒物,以及控制毒物,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工業毒物,毒物危害,工業毒物的防治措施,工業防毒技術的現狀與發展
引言:目前我國有毒有害企業超過1600萬家,受到職業病危害的人數超過2億。化學品的廣泛應用,人類生活已離不開化學品,同時人類受到化學品損害的危險也在增加。我們應該怎樣區別毒物,以及控制毒物,避免毒物對人體,對環境造成危害是重中之重。
一.毒物與工業毒物的概念及分類:
1基本概念
1).毒物:(1)一般來說,凡作用于人體并產生有害作用的化學物質。(2)通常是指在小劑量的情況下,通過一定條件作用于機體,引起機體功能或器質性改變,導致暫時性或持久性病理損害乃至危及生命的化學物質。有毒與無毒意義上是相對的:(1)毒物只在一定條件下作用于人體才具與毒性(2)任何物質只要具備一定條件就能出現毒害作用“毒物本身不是毒物,而劑量使其成為毒物”(德國醫生帕拉塞爾士)
2).生產性毒物(工業毒物):
在工業生產中,使用或產生的有毒物質,稱作生產性毒物或工業毒物。工業毒物常以氣體、蒸汽、煙、塵、霧等形態存在于生產環境。中毒:有毒物質在體內起化學作用而引起機體組織破壞、生理機能障礙甚至死亡等現象稱為中毒。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時間內大量進入人體后引起的中毒,稱為急性中毒。急性職業中毒:工人在生產作業過程中由工業毒物引起的急性中毒稱為急性職業中毒。
2.毒物的分類:
1)按用途分類:原料、中間產物、最終產物、輔助原料。
2)按按化學結構分類:無機化合物一般按其理化特性來分類,有機化合物則按其結構式或官能團來分類。毒物的化學結構與毒性在某些方面有密切的關系。
3)按生物作用性質分類:刺激性氣體、窒息性氣體、麻醉性氣體、溶血性氣體、致敏性毒物。
4)按損害的器官或系統分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血液系統、循環系統、肝臟、腎臟
二.毒物的危害
1.毒性物質侵入人體途徑毒性物質一般是經過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膚接觸進入人體的。1)職業中毒中,毒性物質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和皮膚侵入人體的;2)生活中,毒性物質則是以呼吸道侵入為主。注意:職業中毒時經消化道進入人體是很少的,往往是用被毒物沾染過的手取食物或吸煙,或發生意外事故毒物沖入口腔造成的。
2.中毒原因:
急性職業中毒發生的原因較為復雜,多數情況下不能用單一原因來解釋。常見中毒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設備方面:1)沒有密閉通風排毒設備;2)密閉通風排毒設備效果不好;3)設備檢修或搶修不及時;4)因設備故障、事故引起的跑、冒、滴、漏或爆炸。
(二)個體方面:
1)沒有個人防護用品;2)不使用或不當使用個人防護用品;3)缺乏安全知識;4)過度疲勞或其它不良身體狀態;5)有從事有害作業的禁忌證。
(三)安全管理方面:
1)化學品無毒性鑒定證明;2)化合物成分不明;3)化學品來源不明;4)化學品貯存或放置不當;5)化學品轉移或運輸無標志或標志不清。
(四)化學品管理方面“
1)沒有安全操作規程;2)違反安全操作制度或執行不當;3)沒有安全警告標志或保障裝置;4)缺乏必要的安全監護。
3.毒性毒理作用:
1)對酶系統的破壞
生化過程構成了整個生命的基礎,而酶在這一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毒物可作用于酶系統的各個環節,使酶失活,從而破壞了維持生命必需的正常代謝過程,導致中毒癥狀毒物作為基質的同類物,不斷與之競爭同一種酶分子上的同一部位,產生競爭性抑制。比如丙二酸與乳酸是同類物,丙二酸則能抑制乳酸脫氫酶的活性
2)對DNA和RNA合成的干擾
脫氧核糖核酸(DNA)是細胞核的主要成分,染色體是由雙股螺旋結構的DNA分子構成的。長鏈DNA儲存了遺傳信息。DNA的信息通過信使核糖核酸(RNA)被轉錄,最后翻譯到蛋白質中。毒物作用于DNA和RNA的合成過程,產生致突變、致畸變、致癌作用。
遺傳突變是遺傳物質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突然變異,產生一種表型可見的變化。化學物質使遺傳物質發生突然變異,稱為致突變作用。這種作用可能是在DNA分子上發生化學變化,從而改變了細胞的遺傳特性,或造成某些遺傳特性的丟失。染色體畸變是把DNA中許多堿基順序改變,造成遺傳密碼中堿基順序的重排。DNA的結構改變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在顯微鏡下就可以檢測出染色體結構和數量上的變化。當毒物作用于胚胎細胞,尤其是在胚胎細胞分化期,最易造成畸胎。致癌毒物與DNA原發地或繼發地作用,使基因物質產生結構改變。通過基因的異常激活、阻遏或抑制,誘發惡性變化,呈現致癌作用。
3)對組織或細胞的損害
組織學檢查發現,組織毒性表現為細胞變性,并伴有大量空泡形成、脂肪蓄積和組織壞死。組織毒性往往并不首先引起細胞功能如糖原含量或某些酶濃度的改變,而是直接損傷細胞結構。在肝、腎組織中,毒物的濃度總是較高,因此這些組織容易產生組織毒性反應。如溴苯在肝臟內經代謝轉化為溴苯環氧化物,與肝內大分子共價結合,導致肝臟組織毒性。
4)對氧的吸收、輸運的阻斷作用
單純窒息性氣體如氫、氮、氬、氪、甲烷等,當它們含量很大時,使氧分壓相對降低,機體呼吸時因吸收不到充足的氧氣而窒息。刺激性氣體造成肺水腫而使肺泡氣體交換受阻。一氧化碳對血紅蛋白有特殊的親和力,一旦血紅蛋白與一氧化碳結合生成碳氧血紅蛋白,則失去了正常的攜氧能力,造成氧的輸運受阻,導致組織缺氧。硝基苯、苯胺等毒物與血紅蛋白作用生成高鐵血紅蛋白,硫化氫與血紅蛋白作用生成硫化血紅蛋白,砷化氫與紅細胞作用造成溶血,使血紅蛋白釋放。這些作用都使紅細胞失去輸氧功能。
三.防止職業毒害的技術措施
工業中毒一般屬于法定職業病。病人享受有關勞保待遇,診斷時應結合職業史、病史、臨床檢查、現場勞動衛生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查等方面的材料,進行綜合分析,并要做好鑒別診斷。其治療方法可大致分為病因治療、對癥治療和支持療法。有些毒物中毒機理明確,并有特效的排毒或解毒藥物,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療;有些中毒缺少特效療法,則主要采取對癥治療。對于急性中毒,首先要注意做好急救處理。
(一).具體技術措施如下:
1、替代或排除有毒或高毒物質在化工生產中采用替代技術,從原材料、輔料開始,用無毒替代有毒物料,用低毒代替劇毒物料,是消除毒性物料危害的有效措施。2、現代一門“綠色化學”課程:“綠色化學”定義:用化學技術和方法去減少或消滅那些對人類健康或環境有害的原料、產物、溶劑和試劑的產生和應用。這是現代社會所需要而產生的領域。它從下面幾個方面來達到目的:(1)綠色原料(2)綠色溶劑(3)綠色催化劑(4)原子經濟反應(5)綠色化學品(6)綠色能源(7)綠色化工生產
3、采用危險性小的工藝高溫高壓:改成采用催化劑在常溫常壓下生產,減少泄漏點等4、密閉化、機械化、連續化措施5、隔離操作和自助操作
(二).為防止工業中毒發生,可具體采取如下措施:
1)改革工藝技術,提高生產過程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用無毒或低毒物質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質;提高生產過程中的密閉程度和生產場所的通風,嚴格防止跑、冒、滴、漏的現象。
2)采用防護器材,如在毒物濃度比較高的特殊環境中,可使用防毒面具等。
3)對工廠加強衛生監督,對工人進行安全操作教育,嚴防意外事故發生。4)從事接觸工業毒物作業的工人要進行就業前體檢和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就業禁忌癥及毒物吸收狀態,根據情況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5)對于毒物作業工人,提供保健膳食,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保護易受毒物損害的器官。
c.個人防護措施:
1.呼吸防護(1)過濾式防毒呼吸器(2)隔離式呼吸器2.皮膚防護
依據個人防護用品,如: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手套、口罩、眼鏡等使皮膚不外露。
3.消化道保護:毒從口入,不能在工作崗位上吃飯或吃零食,包括在實驗室。
(三).急性中毒的現場救護1.救護者的個人防護救護者在進入危險區搶救之前,首先要做好呼吸系統和皮膚的個人防護,佩戴好供氧式防毒面具或氧氣呼吸器,穿好防護服。進入設備內搶救時要系上安全帶,然后再進行搶救。否則,不但中毒者不能獲救,救護者也會中毒,致使中毒事故擴大。
2.切斷毒物來源3.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毒物繼續侵入人體(1)轉移中毒者(2)清除毒物①迅速脫去被污染的衣服、鞋襪、手套等。②立即徹底清洗被污染的皮膚,清除皮膚表面的化學刺激性毒物,沖洗時間要達到15~30min左右。
③如毒物系水溶性,可用大量水沖洗或中和劑沖洗。非水溶性刺激物的沖洗劑,須用無毒或低毒物質,或抹去污染物,再用水沖洗。④對于黏稠的物質,用大量肥皂水沖洗,要注意皮膚皺褶、毛發和指甲內的污染物。
⑤較大面積的沖洗,要注意防止著涼、感冒。⑥毒物進入眼睛時,應盡快用大量流水緩慢沖洗眼睛15min以上,沖洗時把眼瞼撐開,讓傷員的眼睛向各個方向緩慢移動。
4.促進生命器官功能恢復中毒者若停止呼吸,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方法有壓背式、振臂式、口對口(鼻)式三種。最好采用口對口式人工呼吸法。同時針刺人中、涌泉、太沖等穴位,必要時注射呼吸中樞*(如“可拉明”或“洛貝林”)。
5.及時解毒和促進毒物排出發生急性中毒后應及時采取各種解毒及排毒措施,降低或消除毒物對機體的作用。如排尿、催吐或洗胃、防止吸收、緩解劑、吸氧等。
四.工業防毒技術的現狀與發展
(一)有害廢氣的生物凈化
根據傳統的氣體吸收雙膜理論,荷蘭學者認為生物化學法凈化處理一般有三個過程1、廢氣中的有機污染物與水接觸,并溶解與水,完成由氣膜擴散進入液膜的過程。2、有機污染物組分溶解于液膜后,在濃度差的推動下進一步擴散到生物膜,被微生物所吸附;3、微生物利用有機物進行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生成的代謝產物一部分進入液相,一部分合成為細胞物質或細胞代謝能源。廢氣中不同種類的污染物質,需在不同的微生物類群作用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去除。根據營養來源分,能降解氣態污染物的微生物分為自養菌和異養菌。
(二)工業毒物控制技術的發展
綠色化學(1)綠色化學定義及產生背景綠色化學又稱為環境無害化學、環境友好化學等。是利用化學的進步來防止化學過程污染的一門科學。其研究目的是:通過利用一系列的原理與方法來降低或除去化學產品設計、制造與應用中有害物的使用與產生,使所設計的化學產品或過程更加環境友好。(2)綠色化學研究原則1、預防環境污染2、原子經濟;3、無害化學合成;4、設計安全化學品;5、使用安全溶劑和助劑;6、提高能源經濟性;
7、使用可再生能源;8、減少衍生物;9、新型催化劑的開發;10、降解設計;11、預防污染重的實時分析;12、防止意外事故發生的安全工藝。
防毒教育措施
對職工進行防毒的宣傳教育,讓職工既明白有毒物質對人體的危害性,又了解這些危害是可以預防的,從而使職工主動遵守安全操作規程,加強個人防護,積極學習和總結防毒先進經驗,不斷地改善勞動條件。新工人入廠要進行體格檢查,有職業禁忌者不得從事有毒作業。廠醫務人員和工人要掌握中毒急救知識,并準備好相應的醫藥器材。要對工人進行個人衛生指導,如指導工人不在作業場所吃飯、飲水、吸煙等,堅持飯前漱口,班后洗浴,工作服清洗制度等。這對于防止有毒物質污染人體,特別是防止有毒物質從口腔、消化道進入人體,有重要意義。企業要定期對從事有毒作業的勞動者進行健康檢查,以便能對職業中毒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篇2:水泥混凝土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范本
1、混凝土蜂窩
1.1現象: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漿少,石子多,石子間出現空隙,形成蜂窩狀的孔洞。這樣造成混凝土不密實、強度低,無抗滲性,易產生凍害。
1.2原因:混凝土配合比不準確或砂、石、水泥材料計量不準或加水量不準,造成砂漿石子多。混凝土攪拌時間短,沒拌合均勻,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搗不密實。混凝土下料不當,造成混凝土離析:混凝土一次下料過多,沒有分段分層澆筑,振搗不實或下料與振搗配合不好,未及振搗又下料。因漏振而造成蜂窩。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設不牢固,振搗混凝土時模板移位,造成嚴重漏漿,形成蜂窩。
1.3預防措施:要嚴格控制配合比,保證材料計量準確;混凝土要拌合均勻,攪拌時間不得少于規定的時間;混凝土自由傾落高度要少于2m,超過上述高度時,要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混凝土的振搗應分層搗固,振搗間距要適當,用插入式振搗器和附著式振搗器30cm.混凝土的小蜂窩,可先用水沖洗干凈,然后用1:2或1:2.5水泥砂漿修補;如果是大蜂窩,則先將松動石子和突出顆粒剔除,盡量剔成喇叭口,外邊大些,然后用清水沖洗干凈濕透,再用高一等級的豆石混凝土搗實,加強養護。
2、混凝土麻面
2.1現象:模板表面粗糙并粘有干混凝土,鋼模板隔離劑涂刷不均勻或局部漏刷,混凝土被粘損,形成麻面。
2.2原因:澆灌混凝土前澆水濕潤不夠,或模板縫沒有堵嚴,澆搗時,與模板接觸部分的混凝土失水過多或滑漿,混凝土呈干硬狀態,使混凝土表面形成許多小凹點;混凝土攪拌時間短,加水量不準,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澆灌沒有分層澆灌或分層過厚,下料不當,造成混凝土離析,因而出現麻面;混凝土澆入后振搗質量差或漏振,造成麻面。
2.3預防措施:澆灌混凝土前認真檢查模板的牢固性及縫隙是否堵好,模板應清洗干凈并用清水濕潤,不留積水,并使模板縫隙嚴密;混凝土攪拌時間要適宜,一般應為1~2分鐘;混凝土澆筑高度超過2米時,采取措施,如用串筒、溜管或振動溜管進行下料;混凝土入模后,混凝土澆注要分層、均勻,振搗要密實,不漏振不過振,配合人工插邊。必須掌握振搗時間,一般每點振搗時間約20~30秒。合適的振搗時間可由下列現象來判斷:混凝土不再顯著下沉,不再出現氣泡,混凝土表面出漿且呈水平狀態。
麻面主要影響混凝土外觀,可將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濕潤后用水泥漿或1:2水泥砂漿加工廠107膠抹平。如果是*面則先將松動石子剔掉,用水沖刷干凈濕透,再用提高一級標號的細石混凝土搗實,加強養護。如果是孔洞,要經過有關人員研究,制定補強方案,方可處理。
3、骨料顯露,顏色不勻及砂痕
3.1現象:混凝土外表面有石子顯露稱為骨料顯露。拆模幾小時后,表面顏色各處差別很大為顏色不勻。表面沒有光滑的水泥砂漿層而是顯示砂的痕跡為砂痕。這樣使混凝土面不光潔,顏色不勻產生混凝土表面色調不均,影響混凝土的外觀質量。
3.2原因:主要有模板內表面材料過分柔軟,或為高致密材料;混凝土拌合物砂率低,用間斷級配,骨料干燥或多孔,粗骨料過多,過振,均產生骨料顯露。施工時溫度低,拌合物泌水性大及細骨料中砂不足,空氣含量低,澆注速度過快,均會產生砂痕。鋼筋或鋼模銹色污染混凝土表面造成顏色不勻。
3.3預防措施:振搗方式及操作要適當。嚴格控制砂、石材料級配。振搗時,應配合人工插邊,使水泥漿進入模板的表面。對骨料顯露和砂痕,均可用水砂布打磨,涂抹素水泥的膠溶液進行外觀處理。
4、混凝土裂紋
4.1產生原因:灌注混凝土在施工過程中由于日照、溫度、濕度變化,混凝土徐變的影響,地基不均勻沉降,拆模過早,早期受振動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混凝土裂縫發生。
4.2預防措施:加強混凝土早期養護,澆灌完的混凝土及時養護,防止干縮,冬季施工期間要及時覆蓋養護,防止冷縮裂縫產生;大體積現澆混凝土施工合理設計澆筑方案,埋設冷卻水管等,避免出現施工縫;加強施工管理,混凝土施工時應結合實際條件,采取有效措施,確保混凝土的配合比、塌落度等符合規定的要求并嚴格控制外加劑的使用,同時應避免混凝土早期受到沖擊。只要抓住了問題的關鍵重點,就能有效地防止裂紋的產生。
4.3處理方法:當裂縫較細,數量不多時,可將裂縫用水沖洗后,用水泥漿抹補;如裂縫開裂較大較深時,應沿裂縫鑿去薄弱部分,并用水沖洗干凈,用1:2.5水泥砂漿抹補。此外,加壓灌入不同稠度的改性環氧樹脂溶液補縫,效果也較好。
5、外形尺寸偏差
5.1現象:表面不平整,整體歪斜,軸線位移。
5.2產生原因:模板自身變形,有孔洞,拼裝不平整;模板體系的剛度、強度及穩定性不足,造成模板整體變形和位移;混凝土下料方式不當,沖擊力過大,造成跑模或模板變形;振搗時振搗棒接觸模板過度振搗;放線誤差過大,結構構件支模時因檢查核不細致造成的外形尺寸誤差。
5.3預防措施:采用整體模板;模板加固體系要經計算,保證剛度和強度;支撐體系也應經過計算設置,保證足夠的整體穩定性;隨時觀察模板情況,發現變形和位移要停止下料進行修整加固;振搗時振搗棒避免接觸模板;澆筑混凝土前,對結構構件的軸線和幾何尺寸進行反復認真的檢查核對。
5.4處理方法:無抹面的外露混凝土表面不平整,可增加一層同配比的砂漿抹面;整體歪斜、軸線位移偏差不大時,在不影響正常使用的情況下,可不進行處理;整體歪斜、軸線位移偏差較大時,需經有關部門檢查認定,并共同研究處理方案。
6、露筋
6.1現象:鋼筋混凝土結構內的受力筋或箍筋等,沒有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這樣會影響鋼筋與混凝土的握裹,使應力不能有效傳遞;使局部鋼筋無混凝土保護層而很快銹蝕,造成結構不安全。
6.2原因: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混凝土澆注時,振搗器碰撞鋼筋,使鋼筋墊塊移位,造成鋼筋緊貼模板或鋼筋被移位致使拆模后露筋。結構斷面較小,鋼筋過密,過大石子卡在鋼筋上,混凝土水泥漿不能填滿鋼筋周圍,使該處產生露筋,因配合比不當或下料不當混凝土產生離析,澆搗部位缺漿或模板嚴重漏漿,造成露筋。
6.2預防措施:為保證混凝土保護層的厚度,要注意固定好墊塊,水泥砂漿墊塊上應植入鐵絲,綁扎在鋼筋上,以防振搗時位移。防止鋼筋等移位,嚴禁振搗棒撞擊鋼筋;混凝土應選配適當石子,使石子最大粒徑尺寸不超過結構截面最小尺寸的1/4,且不得大于鋼筋凈距的3/4.拼接模板要嚴密,木模在澆注前,應用清水將其充分濕潤,混凝土下料高超過2m時,要用串筒,防止混凝土離析或跑漿。露筋嚴重或部位重要時,要經技術和質監部門審驗后,按專門方案進行修補,一般露筋,可在有關方面檢查后,將外露鋼筋上的混凝土殘渣和鐵銹清理干凈,用水沖潤,再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壓平整,然后認真潮濕養護。
7、縫隙夾層
7.1現象:施工處混凝土結合不好,有縫隙或夾雜物,造成結構整體性受力下降。
7.2原因:在澆注混凝土前,沒有認真處理施工縫表面;澆注時,搗實不夠。在施工停歇期間常有木塊、鋸末等雜物(冬季有雪、冰、泥土)積存在混凝土表面,未曾認真檢查、清理,再次澆注混凝土時,雜物混入其中;或澆注時,運輸架上未鋪鐵盤,落地灰、木塊、草屑等掉入澆注表面,繼續澆注時,又未能清理,使之在混凝土內形成夾層。
7.3預防措施:水平縫施工縫處為減小舊混凝土的浮皮與軟弱砂漿層要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和灌注速度,鑿除浮漿,硬化后盡早用鋼絲刷將表面打毛,再澆注時必須雜物清理干凈。混凝土成品的外觀缺陷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在監理過程中要多注意,做好事前預防措施。
篇3:項目建設施工安全重大危險源防治措施
1、在國家現行法律、法規的框架下,建立和完善項目建設施工安全規章、制度體系,出臺配套的、主要專業門類齊全的實施細則,依法管理安全生產。
2、貫徹國家《安全生產法》,建立“企業負責、國家監察、行業管理、社會監督”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落實項目建設施工安全責任制,有效開展施工安全管理。
3、應加強和完善施工安全監督機構建設,目前工程施工安全監督機構設置薄弱、人員配備不足、無專項開辦經費。
4、制訂和完善項目建設安全技術政策:一方面應加強本項目對建設工程施工安全的監管,保證施工設備及安全措施費為不竟價費用、專項費用;另一方面應不斷淘汰落后的技術、工藝和采用與經濟發展水平同步,適度提高工程施工安全設防標準;從而提升建設施工安全技術與管理水平,降低項目建設施工安全風險。
例如:根據工程地質條件,在工程深基坑開挖、人工挖孔樁降水施工技術方案審查應考慮周圍和地面已有建筑、設施的安全,不但要考慮支擋和支撐結構安全,還要考慮采用止水帷幕(水泥攪拌、旋噴樁或凍結技術等)。
5、制訂和實施現場大型施工機械安裝、運行、拆卸和外架工程安裝的檢驗檢測制度。
6、開展施工安全重大危險源的辨識和項目施工安全風險評價,對可能影響附近居民安全的施工項目進行施工安全重大危險源登記。重大危險源登記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工程名稱、危險源類別、地址(地段)、建設開發單位、施工單位及聯系人、聯系辦法、重大危險源可能造成的危害、施工安全主要措施和應急救援預案(工作)。
7、采用先進電子技術和監測信息系統,實施項目現場施工安全重大危險源及部位監控。
8、建立項目建設施工安全和項目施工安全聯動應急救援預案和運行機制。
制訂和實施對項目施工安全承諾和現場安全管理績效考評(評價)制度,促使企業建立和完善施工安全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