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安全事故調查處理制度規范

安全事故調查處理制度規范

2024-07-17 閱讀 2578

第一條為了做好安全事故調查處理工作,特制訂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適用于公司及各部門負責人。

第三條事故分類。根據安全事故發生的情形和導致安全事故的原因不同,將安全事故分為以下四類。(一)火災事故。指燃燒失去控制造成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的事故。

(二)因工傷亡事故。指職工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事故。

(三)交通事故。指造成車輛損壞,人身傷亡或貨物損失的事故。

(四)設備事故。指生產裝置、動力設備、電器、管道等發生故障、損壞造成經濟損失或停產的事故。第四條事故等級的劃分:

(一)火災事故。按國家相關制度規定,火災事故劃分為以下三類:

1、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特大火災事故:

⑴指一次死亡5人以上(含5人,以下同);

⑵一次重傷20人以上;

⑶一次死亡、重傷10人以上;

⑷受災30戶以上;

⑸或直接經濟損失50萬元以上。

2、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重大火災事故:

⑴指一次死亡2人以上(含2人,以下同);

⑵一次重傷10人以上;

⑶一次死亡、重傷5人以上;

⑷受災15戶以上;

⑸直接經濟損失10萬元以上的事故。

3、不具有上列兩項情形的事故為一般火災事故。

(二)因工傷亡事故

1、輕傷事故。指受傷者因傷損失一個工作日以上但不構成重傷的傷害事故;

2、重傷事故。指造成人體肢體殘缺或視覺、聽覺等器官受到嚴重損傷,能引起人體長期存在功能障礙,或勞動能力有重大損傷的傷害。包括以下情形之一:

⑴醫師診斷為殘廢或可能成為殘廢的;

⑵傷勢嚴重,需進行較大手術才能挽救的;

⑶人體要害部位嚴重灼傷、燙傷或非要害部位但灼傷、燙傷面積占全身三分之一以上的;⑷嚴重骨折(胸骨、肋骨、脊椎骨、鎖骨、肩胛骨、腕骨、腿骨和腳骨等骨折),嚴重腦震蕩;

⑸眼部受傷較劇,有失明可能的;

⑹手部傷害:大拇指軋斷一節;另四指任何一指軋斷兩節或任何兩指軋斷一節;局部肌腱受傷引起不能自由伸曲或殘廢可能的;

⑺腳部受傷:腳趾軋斷三只以上,局部肌腱受傷引起不能自由伸曲或殘廢可能的;

⑻內部傷害:內臟損傷、內出血或傷及腹膜的;

⑼其他傷害經醫師診斷認為受傷較重,可由公司安全領導小組研究,提出初步意見報主管安全部門審定。(三)死亡事故

⑴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至2人的事故;

⑵重大死亡事故。指一次重傷、死亡3人(含3人)以上的事故;

⑶特大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0人(含10人)以上的事故。

(四)交通事故

⑴一般交通事故。指未造成人員死亡或財產損失3萬元以下的事故;

⑵重大交通事故。指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重傷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財產損失3萬元以上不足6萬元的事故;

⑶特大交通事故。指一次造成死亡3人(含3人)以上,或重傷11人以上(含11人),或死亡1人,同時重傷8人(含8人)以上,或死亡2人,同時重傷5人(含5人)以上,或財產損失6萬元以上的事故。

第五條事故報告程序

(一)事故發生后,事故發生部門應及時采取施救措施,防止事故擴大,并在1小時內將事故報告保衛科及公司安全保衛科。

(二)重、特大事故由公司安全保衛科負責上報公司安全領導小組,安全領導小組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三)事故發生后,屬被保險對象的,負責投保事務的有關人員按保險規定上報保險公司備案。

第六條事故調查。公司安全保衛科接到事故報告后,應迅速組織有關人員進行事故調查,有上級事故調查組參與調查的要積極配合調查,收集整理好有關的資料,包括事故現場檢查記錄、旁證材料、照片、儀表記錄、會議記錄、事故報告書等。

第七條事故分析。事故調查結束后,公司安全保衛科負責組織有關人員進行事故分析,并將事故分析報告報安全領導小組。事故分析報告包括事故種類、事故級別、發生原因、責任劃分、初步處理意見等。

第八條事故處理

(一)事故處理的原則。各類事故發生后,必須實行四不放過的原則,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未受到嚴肅處理不放過;員工未接受安全教育不放過;未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不放過。

(二)根據事故調查所確認的事實和直接原因、間接原因的分析,確定事故的直接責任人和領導責任人,劃分有關責任人應承擔的責任。

(三)下列原因由直接責任人負主要責任:

⑴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違章作業、冒險蠻干、不服從管理的,不論發生事故與否,均追究指揮人員和當事人責任;

⑵擅離職守,擅自開動他人操作的設備;擅自拆除、毀壞或不使用安全防護裝置、信號、保險裝置的;⑶對發現及限期整改的隱患不及時整改,或整改不認真徹底,或拖廷執行安全指令的;

⑷操作錯誤、忽視安全、忽視警告信號、奔跑作業、供料速度過快、超速開車、酒后作業;

⑸盲目使用不安全設備、設施,手代替工具操作,物體存放不當;

⑹冒險進入危險場所、攀坐不安全位置、不按規定穿戴勞保用品;

⑺未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冒險作業、施工。

(四)下列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由單位或部門負責人負主要責任。

⑴未按規定對職工進行安全技術知識培訓、指派無證人員操作設備或進行特種作業;

⑵設備超過檢修期限或超負荷運行,未按規定檢查設備、安全設施及作業工具;

⑶作業條件環境惡劣、安全保護裝置不齊全或有缺陷;

⑷規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規程不健全或貫徹執行力度不夠;

⑸違反職業禁忌癥的規定安排達不到崗位素質的人員上崗、勞動組合不合理、工人連續作業時間太長;⑹設計有錯誤或施工中違反設計規定、削減安全衛生設施;

⑺事故后未采取措施或整改不力,致使同類事故重復發生。

(五)下列原因造成的工傷事故由公司及各獨立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負主要責任。

⑴安全工作無人負責、管理混亂;

⑵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操作規程不健全;

⑶對有關部門、單位和個人反映的安全隱患不及時有效處理;

⑷重大施工作業中未制訂、落實安全技術措施;

⑸玩忽職守、嚴重瀆職、忽視職工安全健康及勞動條件改善。

(六)公司職工傷亡事故報告、調查及處理材料包括以下內容:

⑴事故簡明情況報告;

⑵事故現場調查記錄;

⑶事故詳細調查分析報告;

⑷事故責任者的自述材料;

⑸對事故責任人的處理意見或決定;

⑹預防事故重復發生措施;

⑺事故調查全體人員簽名;

⑻傷亡人員診斷書;

⑼事故現場照片、錄像,傷害部位圖;

⑽事故現場平面圖;

⑾人證材料;

⑿技術鑒定和試驗報告;

⒀直接經濟損失論證材料;

⒁受處分人員檢查材料;

⒂事故處理結案材料;

⒃單純輕傷、重傷事故只須具備1-8項的內容。

第九條本制度解釋權屬公司辦公室。

第十條本制度自2015年1月1日起執行。

篇2:事故調查處理規范

事故的定義需要明確,有關法規適用范圍需要調整

目前,我國事故調查處理的主要法規依據是《安全生產法》、《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國務院第75號令,以下簡稱75號令)、《特別重大事故調查程序暫行規定》(國務院第34號令,以下簡稱34號令)、《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辦法》等。《安全生產法》第二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以下統稱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適用本法”。按照這一規定,個體工商戶的安全生產是《安全生產法》的調整范圍。但《安全生產法》又規定,事故調查和處理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安全生產法》實施以后,國務院還沒有出臺有關事故調查處理的具體法規,目前只能依據1991年的國務院75號令。《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第二條規定“本規定于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企業”,第三條又規定“本規定所稱傷亡事故,是指職工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人身傷害、急性中毒事故”。這就出現如下問題:個體工商戶不是企業,其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事故顯然也不在《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的調整范圍,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對個體工商戶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事故進行調查處理沒有適用的法規依據。同理,對沒有取得個體工商戶營業證照的個體在組織或者參與生產經營活動(如個體輪式起重車輛在起重作業)中發生的生產事故也不在現有法規的調整范圍,只能讓受害者“打官司”。如果企業發生生產事故,事故的受害者不是企業職工,或不是在勞動過程中發生的,也不在現有法規調整的范圍內。這就影響了此類事故調查處理的“合法性”。事故調查

《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第十條規定:“死亡事故,由企業主管部門會同企業所在地設區的市(或者相當于設區的市一級)勞動部門、公安部門、工會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這里又遇到以下問題:一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總量大幅增加,事故總量較大,重大以下死亡事故由市(州、地)有關部門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的規定顯然不適應的現狀,縣(市、區)有關部門在事故調查處理中沒有法定的作用。二是非公有制企業的數量已超過公有制企業,多數企業已不再有主管部門,事故調查的牽頭部門(組長單位),是由行業主管部門來牽頭還是由安全生產綜合監督管理部門牽頭,目前有很大的爭議。牽頭單位對事故調查處理有很大的影響。行業主管部門牽頭,有對專業及行業規定熟悉,從專業上講有利于事故的調查處理,行業主管部門目前也都“爭”當組長單位。

但是,由行業主管部門牽頭又有許多不利于事故調查處理的一面。但在生產事故行政責任追究中,行業主管部門及相關人員因與行業所管理的企業關系密切,有時會成為行政責任追究的對象,這必然會影響事故原因的調查、證據的收集及對責任人處理的公正性,同時又影響到事故結案后的行政復議。行業主管部門不是事故處理的行政復議對象,行政復議的對象是各級安全生產綜合監督管理部門,行業主管部門牽頭會使事故調查處理的牽頭部門與復議部門“脫鉤”。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也主張,有行業主管部門的由主管部門牽頭調查,目的是為處理好與相關部門的關系,卻沒有考慮到各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是行政復議對象這一點。三是對沒有上級主管部門,也沒有行業主管部門的企業發生的生產事故,法規也沒有明確由哪個部門牽頭組織調查。電力行業體制改革后,在安全生產上目前將電監會視為電力行業主管部門,但各省(市、自治區)沒有電監會,經貿委或發改委雖對電力行業企業進行管理,但實際沒有參與過電力企業生產事故的調查處理。電力企業視為有主管門還是視為無主管部門,也涉及到由哪個部門牽頭組織事故調查處理的問題。四是國有大型企業的分公司、子公司、廠分布全國各地,這類企業發生生產事故后,其上級單位是否可以合法參加事故的調查處理,法規上也沒有明確的規定。五是公安部門在參加生產事故調查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協調。目前,市(州、地)級公安部門基本沒有派人參加事故的調查,也沒有履行委托下級公安部門參加事故調查的手續,參加死亡事故調查的多為縣(市、區)公安部門甚至是派出所公安人員,而且公安部門一旦確認不是案件,多數不再繼續參與調查,使事故調查組的合法性受到質疑。六是重特大事故的調查需要當地政府的配合和支持。由上級部門組織的事故調查,當地政府是否參與,法規中也沒有明確的規定。近年來國家組織的多起特大事故的調查中,都有當地政府領導參加事故調查組。既然需要,法規上就應明確,應當法制化。當然對地方保護嚴重,當地政府不宜參加的個案另當別論。事故處理在事故的處理中存在如下問題:一是事故處理(或結案)的公文形式有待調整。目前國家局、各省局事故結案中多以批復的形式結案,這也是《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所規定的結案形式。但筆者認為,批復是相對請示而行的公文。通常事故調查就是本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組織的,自己對自己組織的事故調查結果(調查報告)進行批復總覺不妥。甚至在行政復議中,有的省法制辦還以事故結案公文形式與《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不一致為由,要求安監部門重新結案。二是《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只對結案的時間提出了要求,沒有明確應由哪個部門代表政府負責事故的結案工作。三是法規設置的前置條件使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難于對事故單位實施經濟處罰。《安全生產法》第八十條、第八十一條及《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辦法》第三十五條都對生產經營單位發生事故以后如何實施經濟處罰做出了規定,但沒有規定對發生事故的生產經營單位可以實施經濟處罰,只對主要負責人的經濟處罰作了規定,而且有前置或限制條件:一是“有前款(注:未建立、健全本單位安全生產責任制的)違法行為,導致發生生產事故”;二是只“對個人經營的投資人處……罰款”;三是“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未履行本法規定的安全生產管理職責的,責令限期改正……有前款違法行為,導致發生生產事故,……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這就是說,對許多發生事故的單位不能實施經濟處罰。雖然企業發生了生產事故,但如建立、健全了本單位安全生產責任制就不能處罰;相關部門未檢查或未發現其違法事實又未責令限期改正而發生事故的不能實施經濟處罰;夠刑事處罰的不能實施經濟處罰。前述問題已嚴重制約了對發生事故的單位及負責人進行經濟處罰。四是對企業職工、公務人員的行政處分,事故調查處理的法規應進一步作出明確規定。表面上看,對職工的行政處分是由事故調查組提出的建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只作了批復,沒有對職工直接做出行政處分決定,實際不然。事故結案后,企業要依據“批復”和調查報告中的建議對職工進行相應行政處分,實際就是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對職工做出了處理決定,不過由企業落實罷了。而目前對在事故中負有責任的企業職工進行行政處分,主要依據的是國務院《企業職工獎懲條例》,但該條例的執行主體是企業,且它只適用于全民所有制企業和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的職工。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對生產經營單位的職工做出行政處分(不管是以批復還是以其它形式)沒有法規依據。另外,對非公有制企業職工的行政處分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對國家公務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進行行政責任追究也需在事故調查處理的法規中做出明確的規定,以便于操作。五是特種設備事故不應特殊。中央編辦在《關于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調整意見的通知》中,一方面規定國家局承擔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的日常工作,負責國務院特別重大事故調查處理和辦理結案工作(相應的,各級安委會辦公室分別組織省、市、縣級政府特大、重大和一般死亡事故調查處理和辦理結案工作),一方面又規定特種設備事故的調查處理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負責。負責是什么意思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監察部門、工會是否參與特種設備事故的調查處理工作呢,特種設備事故的辦理結案由質監部門獨家負責嗎。這一規定顯然違背了《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報告和處理規定》的基本精神。六是事故處理與善后工作脫節,受害人不能及時得到賠償。事故發生后,有的業主不愿主動承擔賠償責任,堅持要等事故結案后再開始理賠。追究業主刑事責任的,還要待法院判決,使受害者親屬不能得到及時賠償,直接影響社會穩定。另外,為防止業主轉移財產,保證善后處理能夠落實,需要扣押財產、查封帳戶,在這方面的操作或與相關部門的工作銜接上也需做出明確規定。七是對移交司法機關的事故責任人應當先對其實施經濟處罰。《安全生產法》和《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辦法》都規定,導致發生生產事故尚不夠刑事處罰的再處于罰款。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將相關案件移交司法機關后,如果司法機關認為相對人不構成犯罪,又不及時向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反饋信息,責任人就不會受到行政處罰而逃避應負的責任。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對責任人實施經濟處罰后再移交司法機關較為合適。